顶点小说网 > 逆水行周 > 第六百一十七章 数字

第六百一十七章 数字

小说:逆水行周作者:米糕羊字数:2528更新时间 : 2019-05-06 12:30:00
  上午,散朝回来的宇文温,换了身便服转到寝宫,见陈婤刚起来不久,正对镜梳妆,于是坐在一旁,一边喝茶,一边和对方闲聊。

  阳光洒在窗前,明亮的光晕笼罩着陈婤,将充满青春活力的美人映衬得愈发明艳动人,宇文温看着陈婤,宛若在欣赏一件艺术品。

  昨晚在他面前摇曳的美人花,现在再看,也觉得怎么看都看不够。

  年轻漂亮的陈婤,和其她佳丽一样,满足了宇文温的所有幻想,以及由这些幻想衍生出来的欲望,所以他不觉得自己后宫还有加人的必要,有陈婤这个“关门佳丽”就够了。

  陈婤梳妆完毕,在腰间佩上宜男蝉,这是求子的意思,祈求上天保佑自己得夫君雨露后能开花结果,生下男孩。

  陈婤已为宇文温生儿育女,但还很年轻,所以依旧有很多生育机会,不过宇文温对此倒不在乎。

  这年头医疗水平有限,孕妇每次生产都可以说是在鬼门关前晃悠,所以多子多女的宇文温,心态就是顺其自然,怀上了就祈祷平安生产,怀不上也没什么的。

  陈婤见散朝回来的宇文温面带春风,便问有何喜讯,宇文温看着陈婤腰间的宜男蝉,笑道:“人丁兴旺,怎么能不高兴?”

  陈婤知道宇文温说的不是家事,又问:“莫非是天下户数统计出来了?”

  “嗯,有司今日奏报,天下户数为九百六十余万户,接近一千万户。”

  陈婤闻言有些惊讶,再说:“呀,若按一户五口计,再加上必然有的隐户,那么天下口数,怕不是过五千万了?”

  “对。”宇文温笑着点点头,“五千万,半亿了。”

  ‘那可真了不起呀!’陈婤由衷的说,虽然她不知道五千万(半亿)人口是什么水平,但觉得数字很大,那就一定了不起。

  宇文温点点头,却很冷静:“是呀,但要说多了不起,还为时尚早。”

  他知道陈婤对人口不是很了解,便举了两个例子:“《汉书地理志》记载,前汉极盛时,天下户数是一千二百二十三万,口数是五千九百五十九万。”

  “《后汉书》记载:桓帝永寿三年,户数是一千单六十余万,口数是五千六百四十余万。”

  “也就是说,皇朝户数近千万,不过是刚接近后汉桓帝时的水平,要知道,那可是五百多年前的事了。“

  陈婤依旧觉得很了不起:“那也都是五千万口的水平了,按二郎常说的,这都是一个数量级,天下承平二十多年,口数就接近后汉口数的巅峰数字,真了不起!”

  ‘了不起?这只不过比隋朝巅峰时的水平略高一点....’

  宇文温如是想,不过没有说出来。

  按照他知道的历史,历史上,隋大业五年,天下(隋朝)户数是八百九十万,按一户五口计。

  再考虑未纳入统计的隐户,大业五年,隋朝人口稳稳破五千万。

  历史上的大业五年,是公元六零九年;“现在”,若以公元纪年计,是公元六一七年,可以说是同一时间段。

  八百九十万户,九百六十万户,数字差不多(均不考虑隐户),考虑到这个“时间线”从大象二年起持续了十余年的战乱,人口能够和“历史同期”差不多(略高),已经是不错的成绩了。

  战乱导致人口大量损失,降低人口基数,所以即便平陈之后天下太平,光靠自然增长率,人口的增加速度,总不会快过“历史同期”。

  但是,自明德元年以来,不断走低的粮价、布价,加上宇文温特意用经济这把软刀子割肉,导致许多庄园出现大规模的逃人现象。

  这些逃人,本来是不计在官府户籍上的隐户,却因为经济原因,用逃跑的方式摆脱对庄园主的人身依附,聚集在工商业发达的地区,以务工为生,在官府那里登记户籍。

  “弃暗投明”的隐户变成在籍户口,是如今人口快速增加(账面上)的主要原因之一。

  总总原因,使得如今的周国户数,略微超过“历史同期水平”。

  而就在“今年”,隋朝崩溃,天下大乱。

  七八年后,等李唐消灭群雄一统天下,武德年间统计的天下户数,不过两百万户。

  当然,肯定有大量人口变成隐户没有统计在内,但是,仅就账面上的数字而言,隋末天下大乱,导致中原人口少了四分之三。

  中原人口从武德年间起过了百余年,到了唐玄宗的开元年间,账面上的户数(不包括隐户)才超过隋大业五年的水平。

  今年,是一个“敏感”的时间点,宇文温对此颇为感慨,他不能让历史重演,所以无时无刻都在以史为鉴。

  天下户数近千万户,这意味着丰富的人力资源,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强盛国力。

  再加上先进的科技,只要周国不内乱,执政者不乱来,那么对于周边国家而言,将来除了跪下唱征服,就没有别的选择。

  但是,一千万户这个数字,也代表着压力。

  天下太平,刀兵入库,又没有什么大的天灾,百姓安居乐业,朝廷兴修水利,粮食产量稳定,这就意味着人口暴涨。

  唐朝人口从武德时的两百万户,到巅峰时期(天宝年间)的一千三百万户左右,跨度为一百二十年时间左右,人口膨胀到原来的六倍。

  那么,从明年开始,过一百二十年,中原人口膨胀到六倍,就是六千万户,按一户五口计,就是三亿人。

  那个时候,若农业技术(化肥)没有突破,以中原的土地,养得活那么多人么?

  宇文温隐约记得明晚期人口过亿,那时“迄今”大概一千年。

  清末人口接近四亿,但情况特殊(高产品种玉米、红薯大规模普及),暂不作比较。

  从唐初到明末,历时千余年开垦出来的土地,也才养活一亿多人,当然,这不包括玉米、红薯的引入。

  而现在,只需要一百二十年时间,其间没什么兵灾、大型天灾,理论上中原人口就能增加到三亿人。

  即便加上玉米、红薯提前普及(品种堪忧),又有蒸汽机、廉价铁制工具,一百年时间,能开垦出养活三亿人的土地么?

  希望渺茫。

  而且宇文温觉得不需要等人口达到三亿,只要逼近一亿人,也就是户数两千万户时,人多地少的矛盾很大概率达到极限值。

  即便有了蒸汽机、各类新式工具,耕地面积的增长速度就是那样,粮食亩产又不可能有太大突破,加上从美洲弄回来的玉米其品种不怎么样,产量低,红薯大概也好不到哪里去,所以粮食大幅增产是很难的。

  当人口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土地开垦、粮食增长的速度,大问题就来了。

  所以要未雨绸缪,向南中、辽东、两广移民,然后继续开发荆湖等地区,增加粮食产量,安置不断增加的人口,这就是宇文温一直在做的。

  还提前在海外布局,南洋、澳州、美洲,都有了落脚点。

  他认为自己的布局已经给出了足够的“余量”,但今日得有司奏报,确认了天下户数之后,忽然觉得好像不能高枕无忧。

  人口基数越大,每年的人口增长数就越大,累积下来,那会是怎么一个惊人的数字?

  宇文温想到这里,让陈婤拿来纸和笔,他要试着解一道计算题。

  从现在开始,一直天下太平,没有什么大的天灾,那么周国人口从一千万户(五千万人)增长到两千万户(一亿人),要多少年?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