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辽泽
寒风中,巡察边防的营州总管杨济站在一处土丘上,借助千里镜,观察着眼前大片白雪皑皑的野地,左右是人数众多的骑兵。
有逾千骑作为护卫,杨济不怕在这辽泽边缘遭遇高句丽游骑而出意外,此时,看着一片望不到头的辽泽,杨济不知该用何种词汇来形容自己的心情。
辽泽,是辽水流域的大泽,位于辽水中部地区,因为这里地势低洼导致排水不畅,夏秋多雨季节辽水暴涨,于是形成一个个大小湖泊,千百年来俱是如此,形成了横跨两三百里的泥泞大泽。
辽泽宛若一道天堑,分割出了辽东、辽西,而正是因为辽泽的存在,让中原朝廷想要对辽东用兵困难重重。
泥泞难行的辽泽,对于军队的后勤运输来说是灾难,轻骑横穿辽泽不是不行,可大军行进时需要的众多辎重只能靠车拉,而马车想要穿过辽泽就得事先修路。
战时修路,待得路修好、辎重通行无阻,白白浪费许多时间,而辽东战事尚未分出胜负,冬天就快到了,中原兵马只能撤军。
待得来年再战,上一年修好的路已经损坏大半,一切又得从头再来。
杨济现场考察辽泽,切身体会到辽泽对于辽东攻略的“副作用”,然而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想要在陆地上对辽东用兵,就得想办法克服辽泽这一“天堑”。
往来辽西、辽东之间,有两条道路,分别位于辽泽的北面、南面,故而称为“北道”、“南道”。
这两条道路避免横穿辽泽,省去了泥泞之苦,但占据了辽东的高句丽为了防备西来周军,肯定会在南北两道要地设置据点,这就对周军的作战造成了不利影响。
杨济仔细研究过辽东地形、高句丽的城池分布,觉得还是走海路的办法好,如此一来可以绕过高句丽的辽东防线,横渡大海直取敌国国都平壤。
这种战法最犀利,但仅限于军事层面而言,对于将领们来说,仗打完就结束了,但对于有意经营辽东及朝鲜半岛的天子来说,这只是第二场战争的开始。
更麻烦的“治安战”接踵而至,一旦应对不当,足以让以往在辽东的所有胜利化为乌有。
这就是治军(打仗)和治国的区别。
杨济当然知道高句丽并不是什么不可战胜的无敌强国,而数百年来,中原朝廷也不是没有对辽东用兵,也不是没有打过胜仗。
汉末三国时,公孙氏盘踞辽东,屡次击败高句丽,后一度臣服曹魏,成为魏国的辽东太守,待到公孙渊时叛魏自立称燕王,于是招来魏军讨伐。
公孙渊自立前已经击败过魏军,但此次领兵讨伐的是太尉司马懿,公孙渊哪里是对手,兵败身亡,家业尽毁。
先前被打得抱头鼠窜的高句丽趁机捡便宜。
到了西晋末年,中原大乱,高句丽试图趁机开疆扩土,侵占辽东甚至辽西,结果迎头撞上了慕容氏。
慕容氏的燕国实力强劲,为了腾出手来逐鹿中原,便要先解决身后狼子野心的高句丽,于是先发制人。
燕国位于辽西,发兵进攻辽东,如何经过辽泽是无法回避的问题,直接穿越不利于作战,所以当时燕军的进军路线有两个选择,那就是辽泽南北两端的“南道”、“北道”。
北道宽阔平坦,方便大军行走;而南道则狭窄险要,不利行军。
高句丽这边觉得燕军一定不会去南道自讨苦吃,于是将主力集结在北道守株待兔,南面是虚张声势的偏师。
结果燕军主力走的是南线,一路势如破竹,甚至攻破高句丽国都,大掠而回,走北道班师。
慕容氏屡次攻打高句丽,辽泽似乎并没有对其用兵造成太大阻碍,怎么到了现在,周国要对辽东用兵,面对辽泽却眉愁眉不展,君臣为此成日里忧心忡忡?
是能力有问题么?
不是,是高句丽变强了。
当年被公孙氏、慕容氏随意打得满地找牙的幼童,历时数百年不断接收中原流民、吸收各肃慎(靺鞨)部族,如今已长大成人
慕容氏的燕国分前、后,前燕打得高句丽俯首称臣,自己却在逐鹿中原时被对手击败,随后土崩瓦解。
原本跪在地上的高句丽,站起来,趁机侵吞辽东土地。
慕容氏复国,燕国(后燕)不是没有讨伐辽东,但此时燕国国力今非昔比,君臣能力和前燕时亦不可同日而语,于是终于压不住“长大”的高句丽,直到亡国,燕国都无法再让高句丽真正屈服。
待得这个燕国灭亡,冯氏的燕国(北燕)又起,却依旧无法解决辽东问题。
当魏军(北魏军队)大举进犯时,燕国皇帝带着文武百官、无数百姓进行了一场大逃亡,渡过辽水,投奔高句丽。
装备精良的燕军将士,向军备不如自己的高句丽军队投降,高句丽将士当场就扒下燕军将士的铠甲,拿着燕军的兵器,欢呼雀跃。
东逃入高句丽的燕国君臣,很快就被“无害化处理”,而普通士兵及家属还有寻常百姓,足有数万户之众,全都成了高句丽的“新鲜血液”,以至于对方国力大增。
中原纷乱,无暇东顾,让狼子野心的高句丽渐渐做大,如今已成尾大不掉之势,再想如同当年慕容燕那样随意蹂躏对方,已经不可能了。
杨济看着眼前一片荒凉,翻身上马,在向导的带领下往大泽内缓缓行进,他要亲自体会辽泽的泥泞难行到了何种地步。
若朝廷派兵收复辽东,走海路确实省事不少,问题在于夏秋之际海上多风暴,这就是一个很大的不稳定因素,而到了冬天沿海容易结冰,不利于行船。
兵者,国之大事,周国如果要对辽东用兵,不能因为一场暴风就铩羽而归甚至伤亡惨重,如此打仗形同儿戏,又会白白消耗大量精锐战兵。
所以将来的辽东之役,海、陆并进是很必要的。
北洋贸易公司在为海路进军做准备,而新任营州总管杨济,则要为陆路进军做准备。
他来辽西是为了打胜仗而做准备,不是真来放羊的。
更别说如果将来有辽东大开发,那么对于辽泽地区的治理势在必行。
辽泽存在了千年,治理起来难度极大,首要之务是摸清楚相关水系的情况,才好为日后的大兴水利打好基础。
杨济不确定自己能不能活到那个时候,但前人种树后人纳凉,该做的苦活累活,还有各种前期工作,就由他们这一代人来完成即可。
风雪渐大,天地间一片白茫茫,逾千人的队伍很快就消失在茫茫辽泽之中。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
有逾千骑作为护卫,杨济不怕在这辽泽边缘遭遇高句丽游骑而出意外,此时,看着一片望不到头的辽泽,杨济不知该用何种词汇来形容自己的心情。
辽泽,是辽水流域的大泽,位于辽水中部地区,因为这里地势低洼导致排水不畅,夏秋多雨季节辽水暴涨,于是形成一个个大小湖泊,千百年来俱是如此,形成了横跨两三百里的泥泞大泽。
辽泽宛若一道天堑,分割出了辽东、辽西,而正是因为辽泽的存在,让中原朝廷想要对辽东用兵困难重重。
泥泞难行的辽泽,对于军队的后勤运输来说是灾难,轻骑横穿辽泽不是不行,可大军行进时需要的众多辎重只能靠车拉,而马车想要穿过辽泽就得事先修路。
战时修路,待得路修好、辎重通行无阻,白白浪费许多时间,而辽东战事尚未分出胜负,冬天就快到了,中原兵马只能撤军。
待得来年再战,上一年修好的路已经损坏大半,一切又得从头再来。
杨济现场考察辽泽,切身体会到辽泽对于辽东攻略的“副作用”,然而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想要在陆地上对辽东用兵,就得想办法克服辽泽这一“天堑”。
往来辽西、辽东之间,有两条道路,分别位于辽泽的北面、南面,故而称为“北道”、“南道”。
这两条道路避免横穿辽泽,省去了泥泞之苦,但占据了辽东的高句丽为了防备西来周军,肯定会在南北两道要地设置据点,这就对周军的作战造成了不利影响。
杨济仔细研究过辽东地形、高句丽的城池分布,觉得还是走海路的办法好,如此一来可以绕过高句丽的辽东防线,横渡大海直取敌国国都平壤。
这种战法最犀利,但仅限于军事层面而言,对于将领们来说,仗打完就结束了,但对于有意经营辽东及朝鲜半岛的天子来说,这只是第二场战争的开始。
更麻烦的“治安战”接踵而至,一旦应对不当,足以让以往在辽东的所有胜利化为乌有。
这就是治军(打仗)和治国的区别。
杨济当然知道高句丽并不是什么不可战胜的无敌强国,而数百年来,中原朝廷也不是没有对辽东用兵,也不是没有打过胜仗。
汉末三国时,公孙氏盘踞辽东,屡次击败高句丽,后一度臣服曹魏,成为魏国的辽东太守,待到公孙渊时叛魏自立称燕王,于是招来魏军讨伐。
公孙渊自立前已经击败过魏军,但此次领兵讨伐的是太尉司马懿,公孙渊哪里是对手,兵败身亡,家业尽毁。
先前被打得抱头鼠窜的高句丽趁机捡便宜。
到了西晋末年,中原大乱,高句丽试图趁机开疆扩土,侵占辽东甚至辽西,结果迎头撞上了慕容氏。
慕容氏的燕国实力强劲,为了腾出手来逐鹿中原,便要先解决身后狼子野心的高句丽,于是先发制人。
燕国位于辽西,发兵进攻辽东,如何经过辽泽是无法回避的问题,直接穿越不利于作战,所以当时燕军的进军路线有两个选择,那就是辽泽南北两端的“南道”、“北道”。
北道宽阔平坦,方便大军行走;而南道则狭窄险要,不利行军。
高句丽这边觉得燕军一定不会去南道自讨苦吃,于是将主力集结在北道守株待兔,南面是虚张声势的偏师。
结果燕军主力走的是南线,一路势如破竹,甚至攻破高句丽国都,大掠而回,走北道班师。
慕容氏屡次攻打高句丽,辽泽似乎并没有对其用兵造成太大阻碍,怎么到了现在,周国要对辽东用兵,面对辽泽却眉愁眉不展,君臣为此成日里忧心忡忡?
是能力有问题么?
不是,是高句丽变强了。
当年被公孙氏、慕容氏随意打得满地找牙的幼童,历时数百年不断接收中原流民、吸收各肃慎(靺鞨)部族,如今已长大成人
慕容氏的燕国分前、后,前燕打得高句丽俯首称臣,自己却在逐鹿中原时被对手击败,随后土崩瓦解。
原本跪在地上的高句丽,站起来,趁机侵吞辽东土地。
慕容氏复国,燕国(后燕)不是没有讨伐辽东,但此时燕国国力今非昔比,君臣能力和前燕时亦不可同日而语,于是终于压不住“长大”的高句丽,直到亡国,燕国都无法再让高句丽真正屈服。
待得这个燕国灭亡,冯氏的燕国(北燕)又起,却依旧无法解决辽东问题。
当魏军(北魏军队)大举进犯时,燕国皇帝带着文武百官、无数百姓进行了一场大逃亡,渡过辽水,投奔高句丽。
装备精良的燕军将士,向军备不如自己的高句丽军队投降,高句丽将士当场就扒下燕军将士的铠甲,拿着燕军的兵器,欢呼雀跃。
东逃入高句丽的燕国君臣,很快就被“无害化处理”,而普通士兵及家属还有寻常百姓,足有数万户之众,全都成了高句丽的“新鲜血液”,以至于对方国力大增。
中原纷乱,无暇东顾,让狼子野心的高句丽渐渐做大,如今已成尾大不掉之势,再想如同当年慕容燕那样随意蹂躏对方,已经不可能了。
杨济看着眼前一片荒凉,翻身上马,在向导的带领下往大泽内缓缓行进,他要亲自体会辽泽的泥泞难行到了何种地步。
若朝廷派兵收复辽东,走海路确实省事不少,问题在于夏秋之际海上多风暴,这就是一个很大的不稳定因素,而到了冬天沿海容易结冰,不利于行船。
兵者,国之大事,周国如果要对辽东用兵,不能因为一场暴风就铩羽而归甚至伤亡惨重,如此打仗形同儿戏,又会白白消耗大量精锐战兵。
所以将来的辽东之役,海、陆并进是很必要的。
北洋贸易公司在为海路进军做准备,而新任营州总管杨济,则要为陆路进军做准备。
他来辽西是为了打胜仗而做准备,不是真来放羊的。
更别说如果将来有辽东大开发,那么对于辽泽地区的治理势在必行。
辽泽存在了千年,治理起来难度极大,首要之务是摸清楚相关水系的情况,才好为日后的大兴水利打好基础。
杨济不确定自己能不能活到那个时候,但前人种树后人纳凉,该做的苦活累活,还有各种前期工作,就由他们这一代人来完成即可。
风雪渐大,天地间一片白茫茫,逾千人的队伍很快就消失在茫茫辽泽之中。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