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二章.燕山雪,燕山血(五)
在王聪儿面前混了个脸熟的书办姓萧,名大观,可惜他这个萧字,是挂在兰陵萧氏一支,却不是大辽后族的奚人萧氏。
虽然萧大观这名字取得很讨巧,但兰陵萧氏在河北这一支,经历了唐末五代的变乱,宋辽边境的征伐,早就败落下去。更不要说像玉田韩氏那样,父子几代,先投靠耶律阿保机,后得宠于萧燕燕,打下好大家业,与耶律家和萧家鼎足而三,萧大观这一支却是没有什么指望。
至于像辽地那些豪强家族一般,修着连片的庄园坞堡,占着宋辽贸易的好处,给大辽皇亲们当着南北回易的“白手套”,再培养几个子弟去应辽国的科举,当个南面官,萧大观家也没这个本钱。
萧家几代人混下来,也不过是在衙门里混了一个吏员身份传家,最荣耀的,也不过是爷爷那一辈做了一任押司而已。如果说萧大观身上还有什么兰陵萧氏的遗风,那也就是信佛这一条上,颇有点梁武帝萧衍的遗传。
但要说萧大观肯把自己的家财拿来请和尚吃斋,给佛像装金,那也是误会了他——萧大观他爷爷那辈虽然做过押司,也很有点仗义轻财的名声,但家产也糟蹋了不少,又扯进一桩江湖好汉们的案子,把几代人的积蓄败得差不多了。要不是萧押司在衙门里人情熟,把儿子送进衙门当了吏目,只怕萧家从此就得败落干净。
说到底,还不是衙门里人人都晓得,知州周伯符是个有名的耳朵软、膝盖硬的角色,周知州说一百句,顶不过周夫人一句的。那周夫人又是个喜欢念佛看经的,萧大观也就仗着萧家祖传的佛门因缘,经常弄些善本佛经与周夫人结缘,算是在衙门里站住了脚。
而在“大宋道官”们接收了涿州之后,很读过几本书、在大辽也算半个衣冠中人的萧大观很快就下了决心,把他的祖宗和信仰——梁武帝萧衍与释迦牟尼佛全部都丢到须弥山那头去。
虽然梁武帝萧衍一直大骂“老氏诚邪道”,又高呼“宁可入释教之地狱,绝不求老氏之长生”,但对一个尚在年富力强时候的小官吏而言,长生之说固然让他觉得虚无缥缈,地狱何尝不是秃驴们骗香火的大话?
相对比较,大宋的道官们要能给自己白衣换成青袍,不要说有贴职有差遣的官位,就是一个朝请郎的不入流小官,萧大观也舍得现在就写一篇《梁武帝萧衍信邪而不信道灭国殒身论》,贴到城里瑞光寺门口去的。
而在他不知道的地方,王聪儿整理的《近期值得发展的辽国带路党名单》里,萧大观已经处在了一个很显眼的位置上。
现在,萧大观为了表示对大宋官家,还有各位大宋道官的忠心耿耿,带着自己家里的苍头差不多就住在了粥场边上。
于是,当燕伏龙押解着朱明丹天府支援的那批救济口粮返回涿州城,并且开始有计划地用那些蕃薯粉、豆渣粉、杂鱼粉混合打制的方砖般的救济口粮取代原本粥场杂粮粥的时候,这事情自然就交给了萧大观处置。
打发难民中的壮劳力收集来的冰块与积雪在大锅中渐渐融化,萧大观带着他家里的老苍头,注视着熬粥的伙夫笨手笨脚地拆开那些被桑皮纸包裹严实的纸包,露出砖头一般的救济口粮来。
萧大观盯着那棕灰色的“砖块”,头一个念头是:“这玩意也能吃?”
但他转念一想,荒年饥民,连观音土都当成了充饥之物,这“砖块”看着不怎么好看,但拿到鼻子边上一嗅,多少还是有一点粮食的香气,看起来倒比观音土要好得多了。
抱着“反正不会似观音土般地吃死人”这样的念头,萧大观朝着伙夫一点头,就先拿了几块“砖头”,照着桑皮纸上的说明,拿大锤子乒乒乓乓地砸了一阵,好不容易将那坚硬如石的“砖块”砸成小块,方才朝锅里一丢。
那些碎块在大锅里很顽固地沉下去,但热水还是慢慢浸润到了救济口粮内部,那些薯干粉、豆渣粉、杂鱼粉渐渐从“砖块”上剥离开去,粮食与油脂的香气,缓缓地从锅中升腾起来。
只是香气中还掺着一股子格外明显的土腥味,那是混在其中的蚯蚓粉和黄粉虫粉在借着锅里的蒸汽,努力地朝四面围拢的流民们彰显着自己的存在感。
嗅着那股混合土腥的香气,就算是萧大观也不得不承认,那满锅里棕灰色的糊糊,倒比之前他数着下锅的官仓陈粮要强得多了。
他示意伙夫盛了一小勺棕灰色的糊糊,送到嘴里尝了尝,一股微咸发甜而又混着些土腥味和油香的滋味,缓缓充斥了口腔。虽然其中有些怪异的味道,口感也显得有些粗砺,不像是细粮,但并不难入口。
萧大观不由得感慨一声:“大宋果真是富有四海,就连这给难民吃的救荒糊糊也有如此鲜香滋味!”
就连没怎么品尝过饥饿这回事的萧大观都如此感慨,那些闻着救济口粮煮开后气味的难民就更加激动起来——
虽然掌握了涿州官府仓储的燕伏龙等人,已经尽可能地调集粮米,确保这些燕地难民不至于冻饿而死,但很多物资在这个大辽末世的当口也不是那么容易弄到手的。
起码在这一刻,煮开了的救济口粮中那一丝油脂的香味,就让不少难民觉得自己仿佛已经身处极乐世界一般。
萧大观却没有什么多余的情绪,只是看了一眼那黑压压的一片难民,随即朝着身旁的苍头一撇嘴:“带着人,拿棍子下去,叫这些讨皮疼的乡下人学点规矩,把队排好!大宋来的真人们,最烦的就是这些连排队都不懂的夯货!”
……
………
萧大观正在努力维持粥场的纪律,涿州南门数里之外,一队人马却是匆匆行来。
马队里,为首军汉相貌中有几分儒雅文气,虽然头戴一顶宋军常见的范阳笠,身上却是披风、皮甲一样不落,那匹一看便是辽国出产的高大战马在鞍上悬着得胜钩,挂起一柄银光灿然的长枪。
这样的装束,在宋军里也得是几代传家的小武臣方才置办得起了。更不要说,那军汉身上皮甲、御寒的披风,马身上的鞍具,无一不是点画极精巧,就连皮甲上,也有高手匠人描线勾勒出了豹子扑食的花样。
如此打扮,见多识广的人一望便知,这种点画俱精的甲胄是汴梁禁军子弟特有的风习,那皮甲多半也是汴梁城里的高手匠人特地打造的。这等甲胄,往往是每年金明池演武的时候,特别穿戴起来,为官家妆点大宋盛世的,与其说是军国武备,还不如说是与瓦舍中俳优们穿的戏服一般——精巧好看是没说的,但真刀真枪地厮杀,那就真一点用都派不上了。
穿着这种甲胄的汴梁禁军子弟,放到西军这几代人都与西夏搏命的老行伍面前,那便是只有唾弃了——上阵厮杀,要的是持坚戈、披重甲,要这等空自好看,却给人一刀捅一个窟窿的物事作甚?在东京养得骨头都酥掉了的汴梁禁军,那更是个上不得沙场,杀不得鞑子的笑话!
但是马队中那些西军骑士,却是丝毫没有轻蔑,反倒一派以那戴范阳笠的军汉马首是瞻的模样。
这些西军汉子当中,却有一位少年军将,看着不过二十来岁的年纪,却是眉目粗豪,身材长大,正是苏东坡所谓“铜皮铁骨”的关西大汉标准形象。
这军将攒马向前,与戴范阳笠的军汉并辔而行,面上都是笑容,倒仿佛不是寒冬腊月深入辽国境内,而是三月三踏青一般,不时还与那军汉搭上几句话:“林教头几代人在汴梁居住,倒是还留着俺们西军好汉子的精气神,这一路行来,比俺们西军百战老卒也不差什么了。此番伐辽功成,再回汴梁与官家金明池卖艺,没得耽搁了教头一身武艺,倒不如转入俺们熙河军中,俺保你也做个将主!”
听着这军将开言,头戴范阳笠的林冲只是笑笑,在马上还了半礼:“小姚太尉这话是折杀末将了,俺家几代都在禁军讨生活,又得官家看重,转入使臣,哪有不用心报效的道理?小姚太尉是人中龙凤,此番北伐更是要做一番大事业的,末将若能得小姚太尉提携一二,已经是感激无地,一军将主那等地位,俺却不敢想!”
那被称为“小姚太尉”的年轻军将,正是熙河路经略使姚古的侄儿姚平仲,素来在关西被人唤作小太尉的。他的父亲早殁,过继给叔叔姚古,十几岁就在姚古帐下效力,两人既是叔侄也是父子,那热心功名的性子更是一般无二。当初童贯在西军混军功的时节,姚平仲在这位童宣抚帐下也是多立战功,可当着童贯的面前,却是一点财帛不要,只求童贯带掣他去汴梁面圣。
如此热衷功名,又是西军里有数的将门出身,自然也就被童贯打入另册,不要说去汴梁面圣,就连军功也给童贯漂没了不少。所以这一次西军方面联络涿易二州,这位与童贯有积怨的小姚太尉,就成了当仁不让的第一个人选。
何况姚平仲所领的熙河军精锐,一向就以长途奔袭著称,要尽快打通宋军到涿易二州的道路,接应两州降人,也非他不可。
而这位小姚太尉一路深入辽土,所负担的使命还不止这点,作为西军将门的代表,尽速和二州降人达成交易,将伐辽主动权紧紧握在西军手上,才是首要目的。
姚平仲是将门子弟,又久在军中,越是长途跋涉,他越显得精神抖擞,看不出一点疲惫情况。这个时候,他还有心思在林冲身上打听情况——许玄龄一个道官,也没什么私人势力,连道童都没有几个,到底怎么说降的涿易二州?西军要谈价钱,又该找谁谈,付个什么价钱,这等事都着落在他小姚太尉身上!
对这些旁敲侧击的问题,林冲只是避而不答,目光却是全落在前方——几代人在汴梁沉沦下僚,如今却突地官星罩顶,先是被拔擢为小使臣,如今又在伐辽战事中有建功立业的机会,他豹子头看着宠辱不惊,心里早也是一片火热!
而另一支大宋军马、来自刘延庆麾下的环庆军,此刻也正簇拥着两个青袍官人,朝着涿州匆匆而来。
虽然都是青袍鱼袋的官人装束,但为首的青年头上的交脚幞头还是显露了他武官的身份,年轻而有朝气的面孔,当然属于那个曾经在汴梁奔走、力图促成伐辽战事的西军将门子弟马扩。
而在马扩身边的另一人,脸色就显得不那么健康有活力了,那张脸用三个词就能完整概括出来“黑”、“胖”、“晦气”,带着那些不得志而沉沦下僚的小官僚的一切特征。但那张黑胖的脸上,又带着一种一朝翻身做主人后的病态亢奋,比起小太尉姚平仲,这黑胖子眼里的功名心热之态只有多,没有少。
这黑胖子姓马名植,说起来和马扩还算是半个同宗,但在大宋的官场上他那个被赵佶钦赐的姓名倒更为人所知一点,那个名字便是“赵良嗣”。不论是宋金海上之盟,还是如今的伐辽战事,这个名字都是挥之不去的影子,在宋辽金三国的文献记录中像个幽灵般地不时出没。
而此刻,他的心情却不像另一路奉命勾连涿易二州的姚平仲那么热切而充满希望。
正相反,不论是他还是童贯,现在的心情都像是偷情的浪子扳着刚勾搭上手的女孩,正到了解开衣衫、一尝豆蔻滋味的时节,却突然被人从头到脚淋了一盆冷水,满肚子燃烧而起的热浪都化作了冷灰,就连那话儿都垂头丧气,可说是惊愕、愤怒种种心魔一起涌出。
虽然童贯这辈子大概也没机会晓得此种销魂滋味的真谛,但在心情上应该也和赵良嗣差不太多就是。
(本章完)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
虽然萧大观这名字取得很讨巧,但兰陵萧氏在河北这一支,经历了唐末五代的变乱,宋辽边境的征伐,早就败落下去。更不要说像玉田韩氏那样,父子几代,先投靠耶律阿保机,后得宠于萧燕燕,打下好大家业,与耶律家和萧家鼎足而三,萧大观这一支却是没有什么指望。
至于像辽地那些豪强家族一般,修着连片的庄园坞堡,占着宋辽贸易的好处,给大辽皇亲们当着南北回易的“白手套”,再培养几个子弟去应辽国的科举,当个南面官,萧大观家也没这个本钱。
萧家几代人混下来,也不过是在衙门里混了一个吏员身份传家,最荣耀的,也不过是爷爷那一辈做了一任押司而已。如果说萧大观身上还有什么兰陵萧氏的遗风,那也就是信佛这一条上,颇有点梁武帝萧衍的遗传。
但要说萧大观肯把自己的家财拿来请和尚吃斋,给佛像装金,那也是误会了他——萧大观他爷爷那辈虽然做过押司,也很有点仗义轻财的名声,但家产也糟蹋了不少,又扯进一桩江湖好汉们的案子,把几代人的积蓄败得差不多了。要不是萧押司在衙门里人情熟,把儿子送进衙门当了吏目,只怕萧家从此就得败落干净。
说到底,还不是衙门里人人都晓得,知州周伯符是个有名的耳朵软、膝盖硬的角色,周知州说一百句,顶不过周夫人一句的。那周夫人又是个喜欢念佛看经的,萧大观也就仗着萧家祖传的佛门因缘,经常弄些善本佛经与周夫人结缘,算是在衙门里站住了脚。
而在“大宋道官”们接收了涿州之后,很读过几本书、在大辽也算半个衣冠中人的萧大观很快就下了决心,把他的祖宗和信仰——梁武帝萧衍与释迦牟尼佛全部都丢到须弥山那头去。
虽然梁武帝萧衍一直大骂“老氏诚邪道”,又高呼“宁可入释教之地狱,绝不求老氏之长生”,但对一个尚在年富力强时候的小官吏而言,长生之说固然让他觉得虚无缥缈,地狱何尝不是秃驴们骗香火的大话?
相对比较,大宋的道官们要能给自己白衣换成青袍,不要说有贴职有差遣的官位,就是一个朝请郎的不入流小官,萧大观也舍得现在就写一篇《梁武帝萧衍信邪而不信道灭国殒身论》,贴到城里瑞光寺门口去的。
而在他不知道的地方,王聪儿整理的《近期值得发展的辽国带路党名单》里,萧大观已经处在了一个很显眼的位置上。
现在,萧大观为了表示对大宋官家,还有各位大宋道官的忠心耿耿,带着自己家里的苍头差不多就住在了粥场边上。
于是,当燕伏龙押解着朱明丹天府支援的那批救济口粮返回涿州城,并且开始有计划地用那些蕃薯粉、豆渣粉、杂鱼粉混合打制的方砖般的救济口粮取代原本粥场杂粮粥的时候,这事情自然就交给了萧大观处置。
打发难民中的壮劳力收集来的冰块与积雪在大锅中渐渐融化,萧大观带着他家里的老苍头,注视着熬粥的伙夫笨手笨脚地拆开那些被桑皮纸包裹严实的纸包,露出砖头一般的救济口粮来。
萧大观盯着那棕灰色的“砖块”,头一个念头是:“这玩意也能吃?”
但他转念一想,荒年饥民,连观音土都当成了充饥之物,这“砖块”看着不怎么好看,但拿到鼻子边上一嗅,多少还是有一点粮食的香气,看起来倒比观音土要好得多了。
抱着“反正不会似观音土般地吃死人”这样的念头,萧大观朝着伙夫一点头,就先拿了几块“砖头”,照着桑皮纸上的说明,拿大锤子乒乒乓乓地砸了一阵,好不容易将那坚硬如石的“砖块”砸成小块,方才朝锅里一丢。
那些碎块在大锅里很顽固地沉下去,但热水还是慢慢浸润到了救济口粮内部,那些薯干粉、豆渣粉、杂鱼粉渐渐从“砖块”上剥离开去,粮食与油脂的香气,缓缓地从锅中升腾起来。
只是香气中还掺着一股子格外明显的土腥味,那是混在其中的蚯蚓粉和黄粉虫粉在借着锅里的蒸汽,努力地朝四面围拢的流民们彰显着自己的存在感。
嗅着那股混合土腥的香气,就算是萧大观也不得不承认,那满锅里棕灰色的糊糊,倒比之前他数着下锅的官仓陈粮要强得多了。
他示意伙夫盛了一小勺棕灰色的糊糊,送到嘴里尝了尝,一股微咸发甜而又混着些土腥味和油香的滋味,缓缓充斥了口腔。虽然其中有些怪异的味道,口感也显得有些粗砺,不像是细粮,但并不难入口。
萧大观不由得感慨一声:“大宋果真是富有四海,就连这给难民吃的救荒糊糊也有如此鲜香滋味!”
就连没怎么品尝过饥饿这回事的萧大观都如此感慨,那些闻着救济口粮煮开后气味的难民就更加激动起来——
虽然掌握了涿州官府仓储的燕伏龙等人,已经尽可能地调集粮米,确保这些燕地难民不至于冻饿而死,但很多物资在这个大辽末世的当口也不是那么容易弄到手的。
起码在这一刻,煮开了的救济口粮中那一丝油脂的香味,就让不少难民觉得自己仿佛已经身处极乐世界一般。
萧大观却没有什么多余的情绪,只是看了一眼那黑压压的一片难民,随即朝着身旁的苍头一撇嘴:“带着人,拿棍子下去,叫这些讨皮疼的乡下人学点规矩,把队排好!大宋来的真人们,最烦的就是这些连排队都不懂的夯货!”
……
………
萧大观正在努力维持粥场的纪律,涿州南门数里之外,一队人马却是匆匆行来。
马队里,为首军汉相貌中有几分儒雅文气,虽然头戴一顶宋军常见的范阳笠,身上却是披风、皮甲一样不落,那匹一看便是辽国出产的高大战马在鞍上悬着得胜钩,挂起一柄银光灿然的长枪。
这样的装束,在宋军里也得是几代传家的小武臣方才置办得起了。更不要说,那军汉身上皮甲、御寒的披风,马身上的鞍具,无一不是点画极精巧,就连皮甲上,也有高手匠人描线勾勒出了豹子扑食的花样。
如此打扮,见多识广的人一望便知,这种点画俱精的甲胄是汴梁禁军子弟特有的风习,那皮甲多半也是汴梁城里的高手匠人特地打造的。这等甲胄,往往是每年金明池演武的时候,特别穿戴起来,为官家妆点大宋盛世的,与其说是军国武备,还不如说是与瓦舍中俳优们穿的戏服一般——精巧好看是没说的,但真刀真枪地厮杀,那就真一点用都派不上了。
穿着这种甲胄的汴梁禁军子弟,放到西军这几代人都与西夏搏命的老行伍面前,那便是只有唾弃了——上阵厮杀,要的是持坚戈、披重甲,要这等空自好看,却给人一刀捅一个窟窿的物事作甚?在东京养得骨头都酥掉了的汴梁禁军,那更是个上不得沙场,杀不得鞑子的笑话!
但是马队中那些西军骑士,却是丝毫没有轻蔑,反倒一派以那戴范阳笠的军汉马首是瞻的模样。
这些西军汉子当中,却有一位少年军将,看着不过二十来岁的年纪,却是眉目粗豪,身材长大,正是苏东坡所谓“铜皮铁骨”的关西大汉标准形象。
这军将攒马向前,与戴范阳笠的军汉并辔而行,面上都是笑容,倒仿佛不是寒冬腊月深入辽国境内,而是三月三踏青一般,不时还与那军汉搭上几句话:“林教头几代人在汴梁居住,倒是还留着俺们西军好汉子的精气神,这一路行来,比俺们西军百战老卒也不差什么了。此番伐辽功成,再回汴梁与官家金明池卖艺,没得耽搁了教头一身武艺,倒不如转入俺们熙河军中,俺保你也做个将主!”
听着这军将开言,头戴范阳笠的林冲只是笑笑,在马上还了半礼:“小姚太尉这话是折杀末将了,俺家几代都在禁军讨生活,又得官家看重,转入使臣,哪有不用心报效的道理?小姚太尉是人中龙凤,此番北伐更是要做一番大事业的,末将若能得小姚太尉提携一二,已经是感激无地,一军将主那等地位,俺却不敢想!”
那被称为“小姚太尉”的年轻军将,正是熙河路经略使姚古的侄儿姚平仲,素来在关西被人唤作小太尉的。他的父亲早殁,过继给叔叔姚古,十几岁就在姚古帐下效力,两人既是叔侄也是父子,那热心功名的性子更是一般无二。当初童贯在西军混军功的时节,姚平仲在这位童宣抚帐下也是多立战功,可当着童贯的面前,却是一点财帛不要,只求童贯带掣他去汴梁面圣。
如此热衷功名,又是西军里有数的将门出身,自然也就被童贯打入另册,不要说去汴梁面圣,就连军功也给童贯漂没了不少。所以这一次西军方面联络涿易二州,这位与童贯有积怨的小姚太尉,就成了当仁不让的第一个人选。
何况姚平仲所领的熙河军精锐,一向就以长途奔袭著称,要尽快打通宋军到涿易二州的道路,接应两州降人,也非他不可。
而这位小姚太尉一路深入辽土,所负担的使命还不止这点,作为西军将门的代表,尽速和二州降人达成交易,将伐辽主动权紧紧握在西军手上,才是首要目的。
姚平仲是将门子弟,又久在军中,越是长途跋涉,他越显得精神抖擞,看不出一点疲惫情况。这个时候,他还有心思在林冲身上打听情况——许玄龄一个道官,也没什么私人势力,连道童都没有几个,到底怎么说降的涿易二州?西军要谈价钱,又该找谁谈,付个什么价钱,这等事都着落在他小姚太尉身上!
对这些旁敲侧击的问题,林冲只是避而不答,目光却是全落在前方——几代人在汴梁沉沦下僚,如今却突地官星罩顶,先是被拔擢为小使臣,如今又在伐辽战事中有建功立业的机会,他豹子头看着宠辱不惊,心里早也是一片火热!
而另一支大宋军马、来自刘延庆麾下的环庆军,此刻也正簇拥着两个青袍官人,朝着涿州匆匆而来。
虽然都是青袍鱼袋的官人装束,但为首的青年头上的交脚幞头还是显露了他武官的身份,年轻而有朝气的面孔,当然属于那个曾经在汴梁奔走、力图促成伐辽战事的西军将门子弟马扩。
而在马扩身边的另一人,脸色就显得不那么健康有活力了,那张脸用三个词就能完整概括出来“黑”、“胖”、“晦气”,带着那些不得志而沉沦下僚的小官僚的一切特征。但那张黑胖的脸上,又带着一种一朝翻身做主人后的病态亢奋,比起小太尉姚平仲,这黑胖子眼里的功名心热之态只有多,没有少。
这黑胖子姓马名植,说起来和马扩还算是半个同宗,但在大宋的官场上他那个被赵佶钦赐的姓名倒更为人所知一点,那个名字便是“赵良嗣”。不论是宋金海上之盟,还是如今的伐辽战事,这个名字都是挥之不去的影子,在宋辽金三国的文献记录中像个幽灵般地不时出没。
而此刻,他的心情却不像另一路奉命勾连涿易二州的姚平仲那么热切而充满希望。
正相反,不论是他还是童贯,现在的心情都像是偷情的浪子扳着刚勾搭上手的女孩,正到了解开衣衫、一尝豆蔻滋味的时节,却突然被人从头到脚淋了一盆冷水,满肚子燃烧而起的热浪都化作了冷灰,就连那话儿都垂头丧气,可说是惊愕、愤怒种种心魔一起涌出。
虽然童贯这辈子大概也没机会晓得此种销魂滋味的真谛,但在心情上应该也和赵良嗣差不太多就是。
(本章完)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