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六百八十一章来历
太子李珀的车驾无疑是队伍中最显眼的,扈从来往于车驾之前,顺便也显示出这里乃是整个队伍的中心所在。⊙
已经进入春耕季节,官道两旁,都是纵横有致的田垄沟壑,随处可见田间农人的身影,不过,也都得了地方官吏的招呼,车驾一到,两旁的农人不是躲开,便是伏在田间地头,俯首而拜。
出了长安地界之后,太子扈从中,便掺入了地方官吏的身影,除了为太子殿下解说风土人情之外,还可以回答一些地方政事上的疑问。
当然,这也是他们一次难得的机会,虽说辛苦了些,但能在太子殿下面前露个面儿,又能说上几句自己的政绩,对他们将来的仕途都有着难言的好处,如果太子殿下记住了你,那么,你的福分也许就来了。
在南方,此时已经算是进入了暮春时节,但在北方,春天好像才刚刚开始。
下过了两场春雨,空气中飘荡着水草的腥气,闻着就有生机勃勃的味道。
太子李珀端正的坐在宽敞的车辇之上,车辇上的帘子都已打开,侍从女官以及太监都已经被赶开,但太子殿下还是有些遗憾,因为视野不够开阔,他的车驾总被围在最里面,能看到的景致极少。
远不如去年到吐蕃的一路上,能够随意走动,甚至可以纵马奔驰,这次舒服是舒服了,却总感太过拘束。
少年时期,是人们变化最剧烈的时刻,才半年过去。太子李珀的身量已经长高了许多。也许是因为经过去年的那一次长途跋涉。见过了外间风物,还在稚龄的太子殿下身上,多出了些坚毅。
至于沉稳和人情练达之类的东西,皇家子弟从来不缺。
太子李珀对面坐着一个年轻人,身上穿着整齐的官服,颌下留着短须,只是坐在那里,便能让人感觉出很浓的书卷气。这也许就是读书人常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了。
不过常年行走于宫廷之间,他的身上却还散发着淡淡的官威,他就是东宫长史崔晋,河间崔氏后人,刚入东宫任职一载,正经的科举官儿。
成武五年科举案发,同科进士们纷纷受到牵连,飘零四方,却只有这位看上去前程大好,从翰林院顺利的入到东宫任职。还得了太子赏识,很快便占据了空缺的东宫长史一职。
春风得意之际。那些惊惶,那些背叛,那些艰难的抉择,都已经被年轻人抛在了身后,经历了科举案之种种风波,年轻人已经具备了为官的基本素质。
只是现在的他心里还是充满了忐忑,太子年幼而聪慧,这是东宫众人一致的认知,而从吐蕃回转之后,太子好像有了些变化,却又无法用确切的言语来形容,毕竟,太子入主东宫也不过才不到两载,他们这些东宫属官和太子在一起的时间并不长久。
不管其他人怎么想,反正作为东宫长史的崔晋,却是敏感的察觉到,太子殿下拿主意的时候多了起来。
十几岁的少年,正应该是耳根子比较软的时候,但自从去年带着些病色从西边回来,太子殿下好像。。。。。有了太多自己的主意。。。。。。
这是好事,在东宫只是七品长史的崔晋一直在告诉自己,但心底还是有着遗憾,也许很快,东宫众人的进言,便会被太子殿下当成耳边风了,毕竟,他们都没有实职,与外间朝臣们比起来,嗯,根本没法比较。
也许,太子殿下很快便能意识到这一点,并做出选择。。。。。。。。这对于东宫众人来说,无疑是弊大于利的事情。
如今,让他忐忑不安的是,他进言商事的奏启好像。。。。。。不得晋国公喜欢。
这是他处心积虑写就的文章,也是他头一次向太子殿下真正的进言政事,时机上他觉得把握的刚刚好。
其实正如赵石所想的那般,东宫之内的纷扰也并不比外间少了,想要从众人之中脱颖而出,也并不容易。
谄媚之徒,在东宫这样的地方没有生存的土壤,家世也不足倚仗,想要在太子身边占据一席之地,看的还是见识和才能,投太子所好,胡乱进言做事的人,很快就会消失在东宫之内。
因为东宫的上空,还有着另外一双威严的眼睛在盯着,欺瞒太子也许容易,欺瞒成武皇帝陛下。。。。。。为了身家性命着想,还是算了吧。
崔晋虽然年轻,但这个道理却被人耳提面命多时了,自然不会犯下太过愚蠢的错误。
而这次进言,可谓用心良苦。
他去过大同,而且时间并不长,为此,身上耽误了一科恩科。
那是成武二年的事情,随着父亲跟随商队回到河中崔氏故土,拜祭祖宗,顺便迁移祖坟去河间。
那一年河间崔氏去了很多人,各支后起之秀皆在其列,因为河间崔氏已经在河间站稳了脚跟,所以,祖宗祠堂也到了该迁转的时候了。
当年河中崔氏栖栖遑遑,随着秦人大军去到秦地安身,如今风风光光的回来,许多当年老人都哭的昏天黑地。
即便是崔晋,也感到一阵阵的后怕,因为当年他可还在襁褓之中,风霜雨雪,随军千里,一个不小心,可就见不到如今的景象了。
不过,这并非他记忆最深刻的事情,因为成武二年,大军北向,克太原,陷大同,大将军赵柱国轻车简从来到军前,半载之间,率兵攻取了金人半壁江山。
那是一场波澜壮阔的战争,崔晋和几个族中兄弟亲眼见到了大同雄城在熊熊战火当中陷落,惨烈而又惊心动魄的战争头一次**裸的展现在他们面前,对他们的冲击可想而知。
至今,大同城中那场遮天蔽日的大火,依旧不时浮现在他的眼前。
如云的军阵,震天动地的厮杀声,血流成河的战场,崔晋在斑驳的大同城墙之下,头一次感觉到了读书人的无力,以及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这句话的虚伪。
所以,别的兄弟们都回去了河间,只有他在家仆的护卫之下,在大同呆了很长时间,在成武四年才重新回到秦地,准备参加科考。
于是,他见到了很多内外商旅,在云中草原,他更见到了盛大的草原会盟。
可以说,他自信,在东宫众人之中,他对北地大同以及云中云外草原的见识,是其他人比不得的。
而他精心准备的建言,确实也得到了太子殿下的看重,被干脆的传之于众。
在他的计划当中,这只是个开头儿,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到了大同那里,故地重游,四方打探之后,才是最好的机会。
所以,这次行程对于崔晋而言,可谓是天赐良机,是他在东宫脱颖而出的最佳时机。
不过,他沾沾自喜了没多久,就有相熟的同僚隐晦的暗示他,晋国公看了他的奏启之后,好像十分不满。
雄才大略的晋国公。。。。。。。没错,崔晋就是用这个每每只会来形容帝王的词儿来形容晋国公的,而且觉得很是理所当然。
那些丰功伟绩在崔晋心间一晃而过,随即浮现在他眼前的则是大同城中那冲天的大火。
在那火头儿晃动之中,他却好像被迎头淋了一盆凉水,冷飕飕的,像是来到了寒冬腊月,也再顾不上同僚是好意还是歹心了,在片刻的晕眩之后,只是琢磨着该怎么自处了。。。。。。。。。。。。
随后,太子殿下传召,他第二次进入了那令人羡慕的车辇,只是这一次心境则完全不同。
太子殿下的沉默,也给了他太多的猜想和压力。
“晋国公。。。。。。。随后便到,少说多听,不要失礼。”
太子殿下的声音好像自天边传来,让有些恍惚的崔晋猛的惊醒了过来,心里却是稍稍松了一口气,太子殿下的提醒,表明并不会让他来完全面对晋国公的质询。
但宽容却不等于袒护,这是太子殿下表明了的姿态。
崔晋很快就明白了这一点,尽量压抑着自己内心的恐惧和不安,恭声道:“多谢殿下。”
一切尽在不言中,太子殿下点了点头,脸上终于带出了些笑意,因为灵醒的人确实让人省心不少。
至于晋国公那里,太子李珀并不担心。。。。。。借着这个由头,正好跟晋国公好好谈一次,要知道,为了显示一碗水端平,不得罪后面那些老臣,从出了长安之后,除了时不时的嘘寒问暖,他还没有召见过谁。
不过在出潼关北上之前,必定要跟晋国公商谈一次,因为大同那里,不但是晋国公本人的封地,而且,晋国公对那里更加熟悉,态度也最为重要。
至于那些老臣,絮絮叨叨的话语,在宫中的时候听的已经够多了,他们的千言万语,也许在到了大同之后,根本比不上晋国公一句话来的好用。
“也不必太过拘谨,晋国公乃明理之人,就事论事便好。”
他这里可是越来越有章法了,还不忘安慰一下身边近臣的心。(未完待续请搜索飄天文學,小说更好更新更快!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
已经进入春耕季节,官道两旁,都是纵横有致的田垄沟壑,随处可见田间农人的身影,不过,也都得了地方官吏的招呼,车驾一到,两旁的农人不是躲开,便是伏在田间地头,俯首而拜。
出了长安地界之后,太子扈从中,便掺入了地方官吏的身影,除了为太子殿下解说风土人情之外,还可以回答一些地方政事上的疑问。
当然,这也是他们一次难得的机会,虽说辛苦了些,但能在太子殿下面前露个面儿,又能说上几句自己的政绩,对他们将来的仕途都有着难言的好处,如果太子殿下记住了你,那么,你的福分也许就来了。
在南方,此时已经算是进入了暮春时节,但在北方,春天好像才刚刚开始。
下过了两场春雨,空气中飘荡着水草的腥气,闻着就有生机勃勃的味道。
太子李珀端正的坐在宽敞的车辇之上,车辇上的帘子都已打开,侍从女官以及太监都已经被赶开,但太子殿下还是有些遗憾,因为视野不够开阔,他的车驾总被围在最里面,能看到的景致极少。
远不如去年到吐蕃的一路上,能够随意走动,甚至可以纵马奔驰,这次舒服是舒服了,却总感太过拘束。
少年时期,是人们变化最剧烈的时刻,才半年过去。太子李珀的身量已经长高了许多。也许是因为经过去年的那一次长途跋涉。见过了外间风物,还在稚龄的太子殿下身上,多出了些坚毅。
至于沉稳和人情练达之类的东西,皇家子弟从来不缺。
太子李珀对面坐着一个年轻人,身上穿着整齐的官服,颌下留着短须,只是坐在那里,便能让人感觉出很浓的书卷气。这也许就是读书人常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了。
不过常年行走于宫廷之间,他的身上却还散发着淡淡的官威,他就是东宫长史崔晋,河间崔氏后人,刚入东宫任职一载,正经的科举官儿。
成武五年科举案发,同科进士们纷纷受到牵连,飘零四方,却只有这位看上去前程大好,从翰林院顺利的入到东宫任职。还得了太子赏识,很快便占据了空缺的东宫长史一职。
春风得意之际。那些惊惶,那些背叛,那些艰难的抉择,都已经被年轻人抛在了身后,经历了科举案之种种风波,年轻人已经具备了为官的基本素质。
只是现在的他心里还是充满了忐忑,太子年幼而聪慧,这是东宫众人一致的认知,而从吐蕃回转之后,太子好像有了些变化,却又无法用确切的言语来形容,毕竟,太子入主东宫也不过才不到两载,他们这些东宫属官和太子在一起的时间并不长久。
不管其他人怎么想,反正作为东宫长史的崔晋,却是敏感的察觉到,太子殿下拿主意的时候多了起来。
十几岁的少年,正应该是耳根子比较软的时候,但自从去年带着些病色从西边回来,太子殿下好像。。。。。有了太多自己的主意。。。。。。
这是好事,在东宫只是七品长史的崔晋一直在告诉自己,但心底还是有着遗憾,也许很快,东宫众人的进言,便会被太子殿下当成耳边风了,毕竟,他们都没有实职,与外间朝臣们比起来,嗯,根本没法比较。
也许,太子殿下很快便能意识到这一点,并做出选择。。。。。。。。这对于东宫众人来说,无疑是弊大于利的事情。
如今,让他忐忑不安的是,他进言商事的奏启好像。。。。。。不得晋国公喜欢。
这是他处心积虑写就的文章,也是他头一次向太子殿下真正的进言政事,时机上他觉得把握的刚刚好。
其实正如赵石所想的那般,东宫之内的纷扰也并不比外间少了,想要从众人之中脱颖而出,也并不容易。
谄媚之徒,在东宫这样的地方没有生存的土壤,家世也不足倚仗,想要在太子身边占据一席之地,看的还是见识和才能,投太子所好,胡乱进言做事的人,很快就会消失在东宫之内。
因为东宫的上空,还有着另外一双威严的眼睛在盯着,欺瞒太子也许容易,欺瞒成武皇帝陛下。。。。。。为了身家性命着想,还是算了吧。
崔晋虽然年轻,但这个道理却被人耳提面命多时了,自然不会犯下太过愚蠢的错误。
而这次进言,可谓用心良苦。
他去过大同,而且时间并不长,为此,身上耽误了一科恩科。
那是成武二年的事情,随着父亲跟随商队回到河中崔氏故土,拜祭祖宗,顺便迁移祖坟去河间。
那一年河间崔氏去了很多人,各支后起之秀皆在其列,因为河间崔氏已经在河间站稳了脚跟,所以,祖宗祠堂也到了该迁转的时候了。
当年河中崔氏栖栖遑遑,随着秦人大军去到秦地安身,如今风风光光的回来,许多当年老人都哭的昏天黑地。
即便是崔晋,也感到一阵阵的后怕,因为当年他可还在襁褓之中,风霜雨雪,随军千里,一个不小心,可就见不到如今的景象了。
不过,这并非他记忆最深刻的事情,因为成武二年,大军北向,克太原,陷大同,大将军赵柱国轻车简从来到军前,半载之间,率兵攻取了金人半壁江山。
那是一场波澜壮阔的战争,崔晋和几个族中兄弟亲眼见到了大同雄城在熊熊战火当中陷落,惨烈而又惊心动魄的战争头一次**裸的展现在他们面前,对他们的冲击可想而知。
至今,大同城中那场遮天蔽日的大火,依旧不时浮现在他的眼前。
如云的军阵,震天动地的厮杀声,血流成河的战场,崔晋在斑驳的大同城墙之下,头一次感觉到了读书人的无力,以及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这句话的虚伪。
所以,别的兄弟们都回去了河间,只有他在家仆的护卫之下,在大同呆了很长时间,在成武四年才重新回到秦地,准备参加科考。
于是,他见到了很多内外商旅,在云中草原,他更见到了盛大的草原会盟。
可以说,他自信,在东宫众人之中,他对北地大同以及云中云外草原的见识,是其他人比不得的。
而他精心准备的建言,确实也得到了太子殿下的看重,被干脆的传之于众。
在他的计划当中,这只是个开头儿,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到了大同那里,故地重游,四方打探之后,才是最好的机会。
所以,这次行程对于崔晋而言,可谓是天赐良机,是他在东宫脱颖而出的最佳时机。
不过,他沾沾自喜了没多久,就有相熟的同僚隐晦的暗示他,晋国公看了他的奏启之后,好像十分不满。
雄才大略的晋国公。。。。。。。没错,崔晋就是用这个每每只会来形容帝王的词儿来形容晋国公的,而且觉得很是理所当然。
那些丰功伟绩在崔晋心间一晃而过,随即浮现在他眼前的则是大同城中那冲天的大火。
在那火头儿晃动之中,他却好像被迎头淋了一盆凉水,冷飕飕的,像是来到了寒冬腊月,也再顾不上同僚是好意还是歹心了,在片刻的晕眩之后,只是琢磨着该怎么自处了。。。。。。。。。。。。
随后,太子殿下传召,他第二次进入了那令人羡慕的车辇,只是这一次心境则完全不同。
太子殿下的沉默,也给了他太多的猜想和压力。
“晋国公。。。。。。。随后便到,少说多听,不要失礼。”
太子殿下的声音好像自天边传来,让有些恍惚的崔晋猛的惊醒了过来,心里却是稍稍松了一口气,太子殿下的提醒,表明并不会让他来完全面对晋国公的质询。
但宽容却不等于袒护,这是太子殿下表明了的姿态。
崔晋很快就明白了这一点,尽量压抑着自己内心的恐惧和不安,恭声道:“多谢殿下。”
一切尽在不言中,太子殿下点了点头,脸上终于带出了些笑意,因为灵醒的人确实让人省心不少。
至于晋国公那里,太子李珀并不担心。。。。。。借着这个由头,正好跟晋国公好好谈一次,要知道,为了显示一碗水端平,不得罪后面那些老臣,从出了长安之后,除了时不时的嘘寒问暖,他还没有召见过谁。
不过在出潼关北上之前,必定要跟晋国公商谈一次,因为大同那里,不但是晋国公本人的封地,而且,晋国公对那里更加熟悉,态度也最为重要。
至于那些老臣,絮絮叨叨的话语,在宫中的时候听的已经够多了,他们的千言万语,也许在到了大同之后,根本比不上晋国公一句话来的好用。
“也不必太过拘谨,晋国公乃明理之人,就事论事便好。”
他这里可是越来越有章法了,还不忘安慰一下身边近臣的心。(未完待续请搜索飄天文學,小说更好更新更快!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