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大唐称心 > 第一百五十七章 唐时难

第一百五十七章 唐时难

小说:大唐称心作者:苦瓜炒蛋花字数:2000更新时间 : 2021-07-10 15:27:21
  “罗逸,你是不是真的要去打仗了呀。”很偶然的听到李丽质这么问她,罗逸此时也是一愣。

  事实上因为“岁月静好”,罗逸和李丽质都很少说这方面的事情。

  但是显然李丽质不是傻子,能够意识得到如今朝廷内外还是很紧张的。

  “没办法的事,很多时候这仗是必须要打的。”

  “我知道的……”李丽质作为李世民的女儿,又岂能不知道这个原因。

  可以说在那个时代,人谈不上什么圣母,毕竟战争真的就是一触即发的事。

  李丽质自然没说什么,但事后罗逸也是有几分踌躇。走在回罗府的路上时,也算是若有所思。

  其实在罗逸看来武德、贞观两代人几乎年年都在打仗,不过也能理解,这是立足的根本嘛。

  其实罗逸对于初唐还是了解挺到位的,尤其是如今在蓝田县和佃农一起相处了有几月光景,算是更加的了解。

  总的来说,大唐管理百姓用的是均田制、租庸调。管理军队用的是府兵制。

  那么首先是均田制。

  “饿上三天歹心生”,天下大乱的时候,你想让人跟你干,就必须先管饭。从古至今,如何管饭主要有两种渠道:

  第一种是到处抢粮抢钱抢娘们,也就是土匪、流民型。这种兵不得民心,不是主流,所以不是我们谈的重点。

  第二种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把土地分给大家,然后收租子。能成大事肯定都属于这一种。

  不过要注意,分给大家的土地一定要是无主之地,也就是战乱的时候,死去的那几千万人的土地。如果是当地土豪、富农、中农的有主土地,你是不能随随便便分的。

  咱们古代最擅长的就是团结大多数,打击极少数,你要把敢把这些人的土地都给分了,他们会和你拼命,分分钟教会你做人。

  别听历史上那些农民起义军天天吆喝着平分土地,这样喊的人就没有成功过一次。另外,他们这样喊也就是骗骗文盲,先把大家骗进去再说,最后也都不会分。

  就拿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巅峰太平天国来说吧,虽然颁布了《天朝天亩制度》里面清清楚楚的写了“平分田地,照人口,不论男妇,好丑各一半”。但是,起义了14年,根本就没实施下去过。

  这些无主之地怎么分给老百姓,各朝各代不太一样,但归纳起来也就三种:

  第一,把这些土地直接分给老百姓,属于他们的私人财产,这一代人死后,还可以传给下一代。这就是秦汉时期的授田制,清朝的更名田。

  第二,这些土地的所有权都是大老板的,只是租给老百姓们种。老百姓死后,是不能传给下一代的。这就是曹魏时期的屯田制。

  曹操这人比较狠,老百姓们的收成他要分六成。不过他的后代更加不是人,最后竟然收到了八成。

  第三,这是前两种的融合。皇帝分给老百姓一百亩土地,二十亩是百姓自己的,只能种桑麻,可以传给下一代。

  八十亩是朝廷租给农民的,只能种粮食,农民死了之后朝廷要收回。这就是北魏到唐的均田制。

  这三种制度大家觉得哪一种更先进?

  答案是没有更先进,只有合不合适。

  土地私有的秦汉很强大,土地公有的曹魏也不弱,土地公私结合的唐朝也厉害。都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都有利于经济恢复。

  当然,也都有一个大弊端,解决不了土地兼并问题。虽然在宋朝之前,朝廷都严厉打击土地兼并,但是都没啥卵用。

  二八原则,20%精英,80%普通人。不论你怎么打击土地兼并,几十年后,土地就必然往20%的人手里跑。

  两百年左右人多地少的矛盾就必然愈演愈烈,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大家打打杀杀,再死三分之二的人,剩下的三分之一再重新分地。

  咱们的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都是这么过来的。

  第二点是租庸调。

  地终于分完了,朝廷就该向你收税了。唐朝整的是租庸调,这个特别好理解。

  租,就是田租。朝廷给你分了田,你应该交田租嘛。唐朝收的也不多,一年一个男丁,男丁是二十到六十岁年纪,基本一人收两石租,大概为现在的226斤。

  种80亩粮食,交226斤粮,说实话真不多,现在随便一亩地,也能轻轻松松收一千多斤粮了。

  但是,奈何古代的亩产量实在是太低了。这八十亩地,也就勉勉强强够一家人生活,稍微出现点意外,家就要没了。

  古代是没有化肥的,全都是人工肥,就是所谓发酵过的屎和尿,人工肥不仅产量低,氮磷钾含量更低,所以古代的土地是需要轮耕的,基本是种一年、休一年。

  八十亩地一年只能种四十亩左右,唐朝亩产大概为1石约合113斤,一家一年种40亩地,只能收4520斤粮。

  古人因为每天都要干重体力活,所以,成年老爷们一天大概要吃2斤7两,一年就得吃986斤。平均一家都是五口人,小孩子加妇女的饭量都按大老爷们的60%算,他们要吃2364斤。

  也就是说,全家人一共需要吃986+2364=3350斤,上交朝廷226斤,大概只能留下944斤粮。

  这样看,留下的粮食还挺多,够一个成年男人吃一年了。但是先别急,做饭得买盐吧?一年不得吃几顿肉?下地干活难道要裸奔?天天干活难道不生病?

  所以,农民拼死拼活一年下来,就根本剩下不了多少东西。

  “庸”其实也很好理解,给农民分多少地合适,肯定是王朝里的高人精细计算出来的。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你在家里老婆孩子热炕头、豆腐花生喝点酒,那是因为有人天天在前线砍人,保证了你的安全。

  所以,每年你是不是得给朝廷干点活?唐朝规定的也不多,只有短短的二十天。

  但是,路上的时间可不算哦,路上的住宿费、餐饮费也都是你自己的哦。

  平地上走路,一个人一天大概只能走40公里,跨河越山得再慢一半。所以,别看只干20天活,加上路上浪费的时候,往往就得几个月。

  调是户调,你成家立业了,小两口过得和和美美了,朝廷还给你了20亩地让你种桑和麻,那你老婆是不是也得给朝廷做点贡献?

  朝廷要的也不多,也就两丈绢,三两绵。我对织布不懂,也没有找到资料,所以,不知道一个人多长时候能织完这些布,有懂的朋友可以留言区说一下。

  但按照上面的估计,肯定也是让你一年到头忙的没完没了才能完成任务。

  而且,以上的租庸调只是名义上收这么点,实际上要比这多的多。

  今天有人来视察,地方要刷墙提升形象,你是不是得出点钱买点涂料,出点力去刷刷墙?

  明天大唐要打仗,你在后方躲着,是不是得去造张弓,磨点箭?

  反正各种苛捐杂税一大堆。古代的朝廷绝对不会让老百姓们闲着,人闲是非多,不用白不用。

  真的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各有各的苦。

  有人可能会问了,粮食会坏,布会烂,既不容易储存,又不容易运输。古人为啥那么傻,不统一收钱呢?

  答案是:没钱可以收。

  古代的钱是铜、银、金等金属,其中金银产量都特别少,主要靠的就是铜钱。

  但是铜的产量也不高,加上咱们中国人又特别爱存钱,当时还没有银行,所以在市面上流通的钱就更少了。

  宋朝的时候,朝廷里面有高人,觉得征税收粮食和布匹很费事,于是,就换成了钱,结果就造成了铜荒和钱荒。

  宋朝又不得不制定了“铜禁”和“钱禁”的法律。

  私人不得买卖和使用铜器,只能政府去收铜。带着一贯铜钱到国外溜达一圈,回来直接判死刑。

  但是,这样的效果依然很差,王安石变法其中有一条就是废除“钱禁”。

  后来的元明清还都会经常出现钱荒。元朝规定“金银铜铁货皆不许下海”,朱元璋干脆来了个海禁闭关锁国。一直等到了信用货币,也就是纸币大规模流通之后,才没有了钱荒这一说。

  另外,这里再讲个小知识点,唐初是按人头征收租庸调的。

  不管你家有多少地,我收税只看人,你家有一个成年爷们,那就按一个人的收,有两个就按两个人的收。

  现在看起来很不公平,但其实那些制定政策的人简直就是猴精!

  每个朝代的初年,人死了一大半,肯定都是人少地多。我按人头收税不按财产收,你就有动力去开荒,多开一亩荒地,挣的就全是自己的。

  但是,朝廷在后面等着你呢。等老百姓们把能开荒的土地都开的差不多了,等人多地少了,他们就该按土地多少去收税了。

  例如唐德宗建中元年,宰相杨炎搞的那个“两税法”。

  不过,不要觉得这唐朝朝廷太奸诈,其实哪朝哪代都一样。明朝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将赋归于地,计亩征收”。满清雍正搞的“摊丁入亩”,土地多的多交,土地少的少交,没土地的不交,都是一个道理。

  这背后的原理都是为了多收税——土地兼并严重了,按人头收不上来税了,荒地开完了,按照土地能收更多的税了。

  最后再说说府兵制。

  在古代管理军队和管理百姓一样,也是分为三种:

  一,征兵制,盛行于秦朝和西汉。只要是带把的,无论贵贱到了十七岁以上就得被征用。第一年练习骑射,第二年有仗打仗,没仗戍边。

  就是后世罗逸知道的很多小国用的还是征兵制。

  第二,募兵制,就是政府出钱,招人当兵。盛行于东汉、唐朝中后期、宋朝、元朝、明朝后期、清朝后期。

  而后世的欧美用的也是这个。

  第三,兵农合一制,平时拿犁耕地,战时当兵砍人。北魏到唐中期的府兵制,明朝前期的卫所制,清朝前期的八旗制。

  这三种制度也是各有优点和缺点。

  征兵制需要兵的时候,能够迅速集结一批质量比较高的军队。因为平常大家都受过了训练,集结之后基本不用再练。

  缺点是,在古代那种条件下,光在路上溜达就得几个月,肯定要影响农时加重农民负担。

  募兵制可以减轻农民的兵役负担,节省往来路途的消耗,职业兵的战斗力也比较强悍。

  但缺点是,哪个将领去募兵,首先肯定招亲戚和同乡,这群人搞在一块,只要朝廷权威有下降,就容易演变成私人部队,最后导致军阀割据。为啥唐朝、明朝、清朝都是中后期才搞募兵制,就是这个原因。

  兵农合一制,唐朝的规定是平常大家种地,打仗时衣服、粮食、陌刀自已备,马匹、槊、弩、盔甲这些重型装备国家统一发。在建国初期,由于人口下降,生产力不足,平时为农、战时为兵的确有利于经济发展,也能减轻国家负担。

  但缺点是,等到王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这种制度很容易就破产。所以它才会流行于一个王朝的前期,例如唐朝前期、明朝前期、清朝前期。

  另外,要特别注意。各个朝代也不是说用啥兵制,就真的只用啥兵制。咱向来只讲究两个字——实用。

  例如秦的规定是十七岁以上男子才当兵,但是长平之战时,把秦昭王给逼急了,河内十五岁以上的大老爷们,全部都得给我上。

  李二打高句丽,用的也不都是府兵,还有很多是招募的新兵蛋子。

  再例如,每个王朝衰落期都喜欢“抓壮丁”。管你啥兵制,先把数量凑够了再说。

  所以唐朝里可谓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强干弱枝。

  唐朝在全国设置了六百多个折冲府,一府大概一千个士兵,全国总兵力大概六十多万。

  另外,唐朝的将领们也不是天天和士兵们待一起,哪个皇帝也不敢这么用将领吧。

  唐朝也是打仗的时候,皇帝再把将领派出去,打完仗之后,就得兵散于府,将归于朝,防止将领拥兵自重。

  那么说这么多,罗逸就还是得感叹一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在这样的年代,就是需要更多的付出才有用。

  更何况就是如今,大唐理解他的人几乎也没有,不是吗。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