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章 关于李二的军事才能……
这一日既然房玄龄来了,也算是得到了李渊的招待。虽然李渊不满意房玄龄这个玄武门事变的主谋,但怎么的也得给些面子给罗逸。
所以三人一时间也是一起闲谈好不热闹。以至于李丽质都很识趣的不参与进去,倒是主动退下。
而这时大胆的罗逸此时是提起了李二,不过并不是提李二的其他方面,而是说起了武德年间李二的事。
毕竟这两人都是亲历者,显然比他通过小白了解的多很多。
李渊此时倒是嘟囔一句:“他有什么好说的,只要他打仗,醒来就是一场胜利。”
李渊这话虽然说得有些怄气,但也算是不得不承认,自己的二儿子在这方面确实是天赋异禀。
而房玄龄也是一副感慨,当年之所以跟着李二干,显然也是因为当时的秦王李世民确实了得。
而罗逸觉得,真要说起来的话,应该是拿李建成和李二进行对比,虽然李建成是婉儿的父亲,但比起的是军事天赋的话,确实是比不过李二的。
那么既然要比,不如把眼前的李渊也算上。
要说隋末的唐朝统一战争,可以大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太原起兵至长安攻略这一段从李渊父子预备举兵到太原起义,再到做翻宋金刚、围攻河东城,直至攻破长安为止,唐朝建立前那次无功而返的东都巡逻可以作为其尾声。
太原起事的首功毫无疑问地属于以前就心怀不轨的李渊同志,而李世民、李建成则是在父亲的指挥下各自在河东、太原发展培植势力,替不方便出面的李渊结交诸如裴寂、刘文静这等三教九流的党羽而已。
但是呢,即使是按指挥办事,也是有出彩和丢人之分的,李世民在太原很好地担任了出头鸟的职责,替父亲笼络了不少得力助手不说,最后还成功地接锅“逼反”了自己的父亲,让野心勃勃的枭雄李渊变成了身陷桃色风暴不得不反的“受害者”,可以说是交出了一张满分的答卷。
而李建成呢,比较尴尬……他在河东城结交英雄豪杰的结果是,太原起兵前惨遭隋朝官吏的大肆搜捕,最后带着三胡一溜了之,还把异母弟李智云甩给了隋朝官吏弄了个死于非命,这还没完,河东城后来成为这一带最死硬的反唐势力,主官换了一个又一个,但就是死活不降唐,还打不下来,一直到长安城破了河东城都没有被拿下。
兄弟俩的表现差距如此之大,虽然李世民是跟在父亲身边而李建成是独立操作,但李渊和李世民在太原所面对的情况也显然是更为凶险,在明摆着监视李渊的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眼皮底下腾挪转换,硬生生完成兵变+招兵买马一套,难度系数超高。
以世子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大都督,左统军隶焉;太宗为敦煌公、右领大都督,右统军隶焉。
区区一个十八岁的小毛头,何德何能和已是二十七岁的长兄分领左右军,几近不分高下?
这一分领两军,各有责任的局面几乎覆盖了整个河东攻略期间,直到攻破长安城为止都没什么变化,可以说,玄武门的不祥预兆在此时就已经显现了。
此后雨夜谏兵、西河攻略等公案不必多提,还有长安攻略时破城的到底是雷永吉还是雷绍、是东面还是李渊到景风门东面、是等待长安投降不成大举破城还是部队失控自行攻击,都是小事,特别是长安攻略,李渊亲自压阵的,李建成和李二是别想了。
至于“徇地东都”那次军事行动,建成为主帅,世民为副帅,两个小兔崽子走了趟路吃了点粮食,没找着机会就回家了,更谈不上什么功过。大体上,兄弟俩在太原出兵以后的表现可以视为不分高下,但李世民由于在太原起兵前的操作比较亮眼,点数击败了自己的大哥,逐渐为自己争得了此后在李唐的军事行动中成为第一选择的资格。
第一阶段总结:李渊>李世民>=李建成。
那么接下来是第二阶段。
稳定周边、巩固关中第二阶段以李渊代隋自立开始,此时唐朝周边虎狼环伺,先有薛举、后有刘武周盯着太原大本营,东边还有窦建德气势正盛,一波猛如虎的攻势不仅拿下了知名废柴神通叔叔,还送了大唐第三号战神英公李绩一个不名誉的被俘纪录,新生的唐政权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于是此时的李渊,大概是抱着“老二之前在太原办事挺精细的,起兵时也干得不错”的心态,让自家二儿子去“试试看”,从此开始了一条不归之路。
和薛举的第一次战斗,是一个先僵持,后败北的局面,败北的原因在记载上很明确,李世民病到卧床不起,然后代理军事的刘文静殷开山不听节制轻率出击,唐军遂败。
这个败绩算在李二头上是没问题的,哪怕龙傲天也不是出道就巅峰,总还要被打个爹娘退个婚什么的,小毛头第一次独立办事,又赶上老天不照应,吃亏很正常。
当然啦,要说李世民生病是假的,是掩盖惨败,那就是思路广欢乐多了:为了证明李世民这病不假而且多半是疟疾之类盛夏多发的传染病,刚刚赢了一铺的薛举同志接下来可是立刻也病了,而且直接病到找阎王爷报到去了,因为对方得病占了便宜,自己立马就被病要了性命,真是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
薛举病死后,仗着年轻力壮挺过来的李世民就变得生龙活虎了,立马演示了一下如何让新败之军重新凝聚并且取胜的策略:高垒深沟固守不出,陪你耗粮草,一直耗到你粮尽,然后以养了两个多月气力充足的军队攻击对方的疲兵,实现一举碾压。
李世民虽然看不起司马懿,但出道时这一手倒真像是师法了司马懿拖死诸葛亮的故伎。当然这两人的区别在于,对面没有一个死孔明,也吓不跑他这个生世民,更布置不出木门道,所以诸葛亮退兵谁追谁死,不死也成千古笑柄,而薛仁杲这一波直接蚀光老本,投降了事。
现在回过头来看,薛秦之战算是李世民一生中最有趣的一场了:这差不多是在他的指挥下唯一一次败北,而且一直以突破如神的骑兵天才形象出现的他居然结结实实地学了一回司马懿,以国力优势实现堂堂正正的碾压,这是不多见的。来做个总结吧:先败后胜,年轻人毛毛躁躁的,但有天赋,结果还是完成了中央交付的目标,可以继续用。
虽然说“可以继续用”,但李世民接下来却没有被用,反而被雪藏了起来,历来史家认为此事应当和刘文静之死相互参照。当然,个人认为这次的事件并不是因为敲打李世民不得窥伺太子之位而引发的,反而应当是由于刘文静和裴寂这两位首义元勋、当朝执政之间的矛盾,导致刘文静蒙冤入狱,从而引发了和刘文静相交莫逆且有革命友谊的李世民同父亲的直接对立。
本性刚烈这四个字并不是吹吹的,纵观武德朝,李二坚持自己认为是对的事而和爹正面互怼的场面怕是远多于和大哥互怼,这种儿子怎么让人喜欢得起来?也是难为李渊了。不管怎么说,这次的父子冲突十分不巧,直接导致此次对刘武周的征讨战事被扔给了裴寂裴老鬼负责。
裴寂是什么人物呢?带着大军被宋金刚一顿猛锤,势如破竹,而李元吉这根废柴禽兽加三级的玩意此前虎着胆子杀害了救过他小命的乳母,这次却比兔子还怂,一溜烟窜回长安,把太远都拱手让人。
太原是李唐起家的根基,往后多年政治地位都隐隐只在长安、洛阳之下,丢了太原当然是天大的事,可以说直接动摇了李唐的立国之基。但李渊这次很坚定,裴寂不行,四儿子也不行,那好,我自己上,亲征,去蒲州!
顺便说一句,刘文静也没保住,铁了心的李渊还是砍了他的脑袋,平反要到贞观朝了。再多插一句,如此大件事,李大却黯然失语,你要说他水平很让爹放心,我是看不出来啊。李渊走到了蒲州,然后,天塌了。
窦建德攻陷黎阳,把李唐手里那点山东的地盘全部抢光,顺便请知名宗室废柴名将李神通叔叔和后来的英国公李绩全部吃了牢饭,局势已经糜烂到不可收拾了。
没奈何,父子和好如初,关门放李二。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被雪藏了一年半的李世民继续沿用了收拾薛仁杲的手法,先对坐耗粮食,然后看到胜机就出去往死里打,几次胜仗打得宋金刚不敢冒头,再追着粮尽的敌军狂飙猛进,史称一日八战,追到后来粮草辎重都补不上,以至于全军分食一头羊,可以说是犯了兵法大忌。
但那又怎样?唐军轻骑猛进粮草不继,宋金刚可是被打得连手下的性命都不继了,刘武周听到如此惨败,直接收收包袱自带干粮投奔了突厥,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这一段的总结嘛:二儿子李世民非常好用,谁都打不赢的敌人就交给他解决,可以说已经奠定了李唐军事最终权威的身份,但是,个性太强了。
薛举、刘武周这一段,是李唐排除了在自己背后的不稳定势力,由战略休养逐渐转变为战略进攻的时期,而对于李世民来说,通过这两位陪练的辛苦奉献,让他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飞快进化成了一个成熟的统帅,从而奠定了他李唐第一名将的身份。
第二阶段总结:李世民从青涩转为权威,李建成被甩开。
第三阶段,东南分兵,四海混一这一阶段是李唐国力强盛后主动出击的阶段,包括李世民平王世充、窦建德之战,李孝恭和李靖破萧铣之战,以及李家兄弟轮流暴打刘黑闼之战,这一阶段结束时,李唐基本完成了统一天下的任务。
刘武周被打到投奔突厥以后,李世民在李唐军界的一哥地位基本就没法动摇了,想想看,尚书右仆射裴寂跪下了,李渊自己事到临头缩了,李元吉早跑了,李建成全程失声,开国初期的几位大佬万马齐喑,只有李世民解决了问题,如何让人不觉得他太强大,太厉害,不管什么军事问题,交给他准是最优选?
而且这不过是一个二十二岁的年轻人……
所以李渊接下来的举动也就可以理解了:儿子,去把王世充干挺了,收取洛阳,好准备接下来的山东攻略吧。
初期和王世充的交战基本次次都是全胜,偶尔李二轻骑冒进遇见危险也能凭借手杀千人级别的凶残武力和尉迟敬德、秦琼等强力亲卫队长的援护化险为夷,以至于在记载上,他已经达到了想要骑兵猛攻就以骑兵猛攻取胜,和对手对砍四个小时活活砍散对面;想高垒深沟就高垒深沟,而且总能诱惑你暴露破绽让他狠咬一口,这等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兵法至高境界,区区王世充根本不够他玩的,很快就被收拾得只能依托洛阳打防御战了。
当然,三千五百破十万应该只是一个美丽的神话,新唐书的《屈突通传》中有载李世民“中分麾下”,则三千五百骑应该只是李世民初期带去武牢关抢占战略要地的先锋部队而已,后续持续赶到并和窦建德相持的唐军应该能有两三万之众。
但窦建德是带了十几万人过来……不管怎么说,李世民赢了,王世充被彻底歼灭,而窦建德这边,虽然因为兵力众寡不敌导致没有有效杀伤夏军的有生力量,留下了一定的后患,但窦夏已经从一个能争夺天下的大势力被一棍子打成了死硬顽抗份子,从此也基本告别争夺天下的舞台。
真正的一战而天下遂定。
窦建德此来不仅提升了李世民功劳簿上的战绩含金量,而且还拖长了李世民在中原盘桓经营的时间,此后连李渊都默认洛阳为李世民的基本盘,并以陕东道大行台的形式追认了这一事实,而东宫内部一开口就是“秦王左右多东人”,以及未来玄武门之变前秦王府派人去洛阳组织军队以备内战之需,基本都可以从此时找到根由。
李世民在这一战之后,不仅通过骇人的战果而获取了无比强大的声望与政治资本,更通过对中原的经营极大强化了自己的政治势力,
这是一支在父亲和哥哥都还来不及把手伸到中原之前就已经经营起来的势力,是真正独属于他自己的基本盘。这一战,一举两克,天下遂定,更直接导致唐初的政治势力离开了原定的轨道,朝着玄武门的方向疾驰而去。
也就是说,罗逸真不是吹李二。光想想他的这些本事也会觉得在贞观造李二的反基本上真就是找死。
这点,罗逸也是说给李承天知道的。哪怕这大唐没有他,就凭李承天也肯定反不了李二的……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
所以三人一时间也是一起闲谈好不热闹。以至于李丽质都很识趣的不参与进去,倒是主动退下。
而这时大胆的罗逸此时是提起了李二,不过并不是提李二的其他方面,而是说起了武德年间李二的事。
毕竟这两人都是亲历者,显然比他通过小白了解的多很多。
李渊此时倒是嘟囔一句:“他有什么好说的,只要他打仗,醒来就是一场胜利。”
李渊这话虽然说得有些怄气,但也算是不得不承认,自己的二儿子在这方面确实是天赋异禀。
而房玄龄也是一副感慨,当年之所以跟着李二干,显然也是因为当时的秦王李世民确实了得。
而罗逸觉得,真要说起来的话,应该是拿李建成和李二进行对比,虽然李建成是婉儿的父亲,但比起的是军事天赋的话,确实是比不过李二的。
那么既然要比,不如把眼前的李渊也算上。
要说隋末的唐朝统一战争,可以大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太原起兵至长安攻略这一段从李渊父子预备举兵到太原起义,再到做翻宋金刚、围攻河东城,直至攻破长安为止,唐朝建立前那次无功而返的东都巡逻可以作为其尾声。
太原起事的首功毫无疑问地属于以前就心怀不轨的李渊同志,而李世民、李建成则是在父亲的指挥下各自在河东、太原发展培植势力,替不方便出面的李渊结交诸如裴寂、刘文静这等三教九流的党羽而已。
但是呢,即使是按指挥办事,也是有出彩和丢人之分的,李世民在太原很好地担任了出头鸟的职责,替父亲笼络了不少得力助手不说,最后还成功地接锅“逼反”了自己的父亲,让野心勃勃的枭雄李渊变成了身陷桃色风暴不得不反的“受害者”,可以说是交出了一张满分的答卷。
而李建成呢,比较尴尬……他在河东城结交英雄豪杰的结果是,太原起兵前惨遭隋朝官吏的大肆搜捕,最后带着三胡一溜了之,还把异母弟李智云甩给了隋朝官吏弄了个死于非命,这还没完,河东城后来成为这一带最死硬的反唐势力,主官换了一个又一个,但就是死活不降唐,还打不下来,一直到长安城破了河东城都没有被拿下。
兄弟俩的表现差距如此之大,虽然李世民是跟在父亲身边而李建成是独立操作,但李渊和李世民在太原所面对的情况也显然是更为凶险,在明摆着监视李渊的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眼皮底下腾挪转换,硬生生完成兵变+招兵买马一套,难度系数超高。
以世子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大都督,左统军隶焉;太宗为敦煌公、右领大都督,右统军隶焉。
区区一个十八岁的小毛头,何德何能和已是二十七岁的长兄分领左右军,几近不分高下?
这一分领两军,各有责任的局面几乎覆盖了整个河东攻略期间,直到攻破长安城为止都没什么变化,可以说,玄武门的不祥预兆在此时就已经显现了。
此后雨夜谏兵、西河攻略等公案不必多提,还有长安攻略时破城的到底是雷永吉还是雷绍、是东面还是李渊到景风门东面、是等待长安投降不成大举破城还是部队失控自行攻击,都是小事,特别是长安攻略,李渊亲自压阵的,李建成和李二是别想了。
至于“徇地东都”那次军事行动,建成为主帅,世民为副帅,两个小兔崽子走了趟路吃了点粮食,没找着机会就回家了,更谈不上什么功过。大体上,兄弟俩在太原出兵以后的表现可以视为不分高下,但李世民由于在太原起兵前的操作比较亮眼,点数击败了自己的大哥,逐渐为自己争得了此后在李唐的军事行动中成为第一选择的资格。
第一阶段总结:李渊>李世民>=李建成。
那么接下来是第二阶段。
稳定周边、巩固关中第二阶段以李渊代隋自立开始,此时唐朝周边虎狼环伺,先有薛举、后有刘武周盯着太原大本营,东边还有窦建德气势正盛,一波猛如虎的攻势不仅拿下了知名废柴神通叔叔,还送了大唐第三号战神英公李绩一个不名誉的被俘纪录,新生的唐政权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于是此时的李渊,大概是抱着“老二之前在太原办事挺精细的,起兵时也干得不错”的心态,让自家二儿子去“试试看”,从此开始了一条不归之路。
和薛举的第一次战斗,是一个先僵持,后败北的局面,败北的原因在记载上很明确,李世民病到卧床不起,然后代理军事的刘文静殷开山不听节制轻率出击,唐军遂败。
这个败绩算在李二头上是没问题的,哪怕龙傲天也不是出道就巅峰,总还要被打个爹娘退个婚什么的,小毛头第一次独立办事,又赶上老天不照应,吃亏很正常。
当然啦,要说李世民生病是假的,是掩盖惨败,那就是思路广欢乐多了:为了证明李世民这病不假而且多半是疟疾之类盛夏多发的传染病,刚刚赢了一铺的薛举同志接下来可是立刻也病了,而且直接病到找阎王爷报到去了,因为对方得病占了便宜,自己立马就被病要了性命,真是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
薛举病死后,仗着年轻力壮挺过来的李世民就变得生龙活虎了,立马演示了一下如何让新败之军重新凝聚并且取胜的策略:高垒深沟固守不出,陪你耗粮草,一直耗到你粮尽,然后以养了两个多月气力充足的军队攻击对方的疲兵,实现一举碾压。
李世民虽然看不起司马懿,但出道时这一手倒真像是师法了司马懿拖死诸葛亮的故伎。当然这两人的区别在于,对面没有一个死孔明,也吓不跑他这个生世民,更布置不出木门道,所以诸葛亮退兵谁追谁死,不死也成千古笑柄,而薛仁杲这一波直接蚀光老本,投降了事。
现在回过头来看,薛秦之战算是李世民一生中最有趣的一场了:这差不多是在他的指挥下唯一一次败北,而且一直以突破如神的骑兵天才形象出现的他居然结结实实地学了一回司马懿,以国力优势实现堂堂正正的碾压,这是不多见的。来做个总结吧:先败后胜,年轻人毛毛躁躁的,但有天赋,结果还是完成了中央交付的目标,可以继续用。
虽然说“可以继续用”,但李世民接下来却没有被用,反而被雪藏了起来,历来史家认为此事应当和刘文静之死相互参照。当然,个人认为这次的事件并不是因为敲打李世民不得窥伺太子之位而引发的,反而应当是由于刘文静和裴寂这两位首义元勋、当朝执政之间的矛盾,导致刘文静蒙冤入狱,从而引发了和刘文静相交莫逆且有革命友谊的李世民同父亲的直接对立。
本性刚烈这四个字并不是吹吹的,纵观武德朝,李二坚持自己认为是对的事而和爹正面互怼的场面怕是远多于和大哥互怼,这种儿子怎么让人喜欢得起来?也是难为李渊了。不管怎么说,这次的父子冲突十分不巧,直接导致此次对刘武周的征讨战事被扔给了裴寂裴老鬼负责。
裴寂是什么人物呢?带着大军被宋金刚一顿猛锤,势如破竹,而李元吉这根废柴禽兽加三级的玩意此前虎着胆子杀害了救过他小命的乳母,这次却比兔子还怂,一溜烟窜回长安,把太远都拱手让人。
太原是李唐起家的根基,往后多年政治地位都隐隐只在长安、洛阳之下,丢了太原当然是天大的事,可以说直接动摇了李唐的立国之基。但李渊这次很坚定,裴寂不行,四儿子也不行,那好,我自己上,亲征,去蒲州!
顺便说一句,刘文静也没保住,铁了心的李渊还是砍了他的脑袋,平反要到贞观朝了。再多插一句,如此大件事,李大却黯然失语,你要说他水平很让爹放心,我是看不出来啊。李渊走到了蒲州,然后,天塌了。
窦建德攻陷黎阳,把李唐手里那点山东的地盘全部抢光,顺便请知名宗室废柴名将李神通叔叔和后来的英国公李绩全部吃了牢饭,局势已经糜烂到不可收拾了。
没奈何,父子和好如初,关门放李二。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被雪藏了一年半的李世民继续沿用了收拾薛仁杲的手法,先对坐耗粮食,然后看到胜机就出去往死里打,几次胜仗打得宋金刚不敢冒头,再追着粮尽的敌军狂飙猛进,史称一日八战,追到后来粮草辎重都补不上,以至于全军分食一头羊,可以说是犯了兵法大忌。
但那又怎样?唐军轻骑猛进粮草不继,宋金刚可是被打得连手下的性命都不继了,刘武周听到如此惨败,直接收收包袱自带干粮投奔了突厥,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这一段的总结嘛:二儿子李世民非常好用,谁都打不赢的敌人就交给他解决,可以说已经奠定了李唐军事最终权威的身份,但是,个性太强了。
薛举、刘武周这一段,是李唐排除了在自己背后的不稳定势力,由战略休养逐渐转变为战略进攻的时期,而对于李世民来说,通过这两位陪练的辛苦奉献,让他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飞快进化成了一个成熟的统帅,从而奠定了他李唐第一名将的身份。
第二阶段总结:李世民从青涩转为权威,李建成被甩开。
第三阶段,东南分兵,四海混一这一阶段是李唐国力强盛后主动出击的阶段,包括李世民平王世充、窦建德之战,李孝恭和李靖破萧铣之战,以及李家兄弟轮流暴打刘黑闼之战,这一阶段结束时,李唐基本完成了统一天下的任务。
刘武周被打到投奔突厥以后,李世民在李唐军界的一哥地位基本就没法动摇了,想想看,尚书右仆射裴寂跪下了,李渊自己事到临头缩了,李元吉早跑了,李建成全程失声,开国初期的几位大佬万马齐喑,只有李世民解决了问题,如何让人不觉得他太强大,太厉害,不管什么军事问题,交给他准是最优选?
而且这不过是一个二十二岁的年轻人……
所以李渊接下来的举动也就可以理解了:儿子,去把王世充干挺了,收取洛阳,好准备接下来的山东攻略吧。
初期和王世充的交战基本次次都是全胜,偶尔李二轻骑冒进遇见危险也能凭借手杀千人级别的凶残武力和尉迟敬德、秦琼等强力亲卫队长的援护化险为夷,以至于在记载上,他已经达到了想要骑兵猛攻就以骑兵猛攻取胜,和对手对砍四个小时活活砍散对面;想高垒深沟就高垒深沟,而且总能诱惑你暴露破绽让他狠咬一口,这等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兵法至高境界,区区王世充根本不够他玩的,很快就被收拾得只能依托洛阳打防御战了。
当然,三千五百破十万应该只是一个美丽的神话,新唐书的《屈突通传》中有载李世民“中分麾下”,则三千五百骑应该只是李世民初期带去武牢关抢占战略要地的先锋部队而已,后续持续赶到并和窦建德相持的唐军应该能有两三万之众。
但窦建德是带了十几万人过来……不管怎么说,李世民赢了,王世充被彻底歼灭,而窦建德这边,虽然因为兵力众寡不敌导致没有有效杀伤夏军的有生力量,留下了一定的后患,但窦夏已经从一个能争夺天下的大势力被一棍子打成了死硬顽抗份子,从此也基本告别争夺天下的舞台。
真正的一战而天下遂定。
窦建德此来不仅提升了李世民功劳簿上的战绩含金量,而且还拖长了李世民在中原盘桓经营的时间,此后连李渊都默认洛阳为李世民的基本盘,并以陕东道大行台的形式追认了这一事实,而东宫内部一开口就是“秦王左右多东人”,以及未来玄武门之变前秦王府派人去洛阳组织军队以备内战之需,基本都可以从此时找到根由。
李世民在这一战之后,不仅通过骇人的战果而获取了无比强大的声望与政治资本,更通过对中原的经营极大强化了自己的政治势力,
这是一支在父亲和哥哥都还来不及把手伸到中原之前就已经经营起来的势力,是真正独属于他自己的基本盘。这一战,一举两克,天下遂定,更直接导致唐初的政治势力离开了原定的轨道,朝着玄武门的方向疾驰而去。
也就是说,罗逸真不是吹李二。光想想他的这些本事也会觉得在贞观造李二的反基本上真就是找死。
这点,罗逸也是说给李承天知道的。哪怕这大唐没有他,就凭李承天也肯定反不了李二的……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