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大唐称心 > 第一百四十六章 李二与魏征的矛盾

第一百四十六章 李二与魏征的矛盾

小说:大唐称心作者:苦瓜炒蛋花字数:2000更新时间 : 2021-07-10 15:27:21
  白日间,罗逸与李丽质两口子是难得坐下一起闲聊。以往虽然也亲密得很,但因为是有婉儿在,三人说的话里虽然也都是私己话,但也是会有所不同。就比如宫中的事,一般是不聊的。

  此间婉儿与大家一起出门购置东西,倒也让二人依偎在一起,聊得更多的也是关于宫里的事。

  可以说很多都是李丽质说着的她知道的皇宫里的事。至于说起李二和魏征的关系,李丽质自然是不禁笑出声。

  毕竟魏黑子确实容易让李二破防的。

  而罗逸此间想起来,这段君臣关系是有一段矛盾期,那就是魏征死后,李二是有一段时间推倒了魏征的墓碑。

  那么李世民推倒魏徵墓碑的原因,史书上说了两件事,一是魏徵向李世民推荐的两个人,杜正伦和侯君集都出事了,牵涉了太子李承乾谋反案,所以李世民怀疑魏徵有结党的嫌疑;另外就是把前后谏诤李世民的语录抄送给史官褚遂良。显然,这两件事都犯了李世民的忌讳,

  但罗逸认为最主要的还是前者触动了李世民的敏感神经。很多人会觉得之前李世民对魏徵信任有加,却在他死后不到半年就推倒其墓碑,前后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感觉比较突兀。如果孤立的来看这件事情,确实有一些让人不解,但如果我们从更深更广的背景去分析它,就不难理解太宗何以会对魏征的态度急转直下了。

  魏徵推荐的杜正伦和侯君集出了问题,让李世民怀疑魏徵结党。这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推荐人魏徵本人有巨大的政治能量,并非泛泛之辈,所以才会引起李世民的猜疑。

  试想,若魏徵只是一个碌碌无为之辈,李世民会有如此反应吗?第二则是被推荐的杜正伦和侯君集二人也在彼时的政局中居于重要地位;第三当然是李世民对太子李承乾谋反案的定位了。显然,太子李承乾谋反案让李世民联想到了玄武门之变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对他的心理冲击很大。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这只是你联系前后史实所作的推测。那首先我们来看看魏徵。总的来说,魏徵在这件事上受到怀疑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要明确一点,那就是魏征的墓碑是谁写的?那是李世民自己写的,“帝亲制碑文,并为书石”。因此,李世民后来推倒魏征墓碑,意思是收回自己写的碑文。

  至于推倒自己写的碑以后,魏征后人如果愿意再找人重写别的碑文,完全可以去找,李世民并未禁止。很多人将此事传成了李世民挖了魏征的坟墓,实在是大谬。第二,李世民为什么要推倒魏征的碑呢?

  史书对此早有明确记载:尝密荐中书侍郎杜正伦及吏部尚书侯君集有宰相之材。徵卒后,正伦以罪黜,君集犯逆伏诛,太宗始疑徵阿党。徵又自录前后谏诤言辞往复以示史官起居郎褚遂良,太宗知之,愈不悦。先看第一条,魏征秘密推荐杜正伦和侯君集,结果呢,这两个人都卷入了太子李承乾的谋反,侯君集直接参与其中了,自不必说,杜正伦呢,“后承乾构逆,事与侯君集相连,称遣君集将金带遗正伦”,可见,李承乾曾派侯君集给杜正伦送过金带。

  据此看,杜正伦和侯君集均卷入李承乾谋反,当无问题。而魏征当时担任什么职务?“贞观十六年,拜太子太师,知门下省事如故”,可见魏征当时也是担任辅佐太子李承乾的官。魏征、杜正伦、侯君集三人,都与李承乾有关,魏征推荐了后两人,而且是秘密推荐,而后两人都卷入了李承乾谋反。那么,站在李世民的角度,怀疑魏征结党,是有一定道理和依据的。

  再看第二条,魏征把一些资料给了褚遂良,什么资料呢?“前后谏诤言辞往复”,这是什么,是魏征的谏言吗?请注意,不是!是魏征进谏以及与李二争吵的过程。

  举个例子,就是魏征进谏某某事,李二不同意,魏征坚持,李二拍了桌子,魏征继续坚持,李二和魏征互相指着鼻子喷唾沫,最后太宗同意了魏征的意见,诸如此类。

  严格来讲,这在唐朝是一种犯罪行为,属于“漏泄禁中语”。更关键的是,魏征此举,当时太宗并不知道,是事后才知道的。这就犯了太宗的大忌,太宗极为看重的是君臣坦诚相待,此事在《魏郑公谏录》“太宗移旧阁”事件中有非常突出的反应,太宗在大部分时间,对魏征都非常优容,但是,在“移旧阁”事件中,李二大怒,已经启动了给魏征治罪的正式程序,为什么?李二说的很清楚,“昨问卿事,遂隐不言,朕今思量深可怪恨,向若遂即不道,终不与卿相见”,因为魏征在这一事件中,对太宗有所隐瞒,所以太宗大怒。请注意,那时候是贞观十二年,那时候魏征活的好好的,但太宗当时一度“令御史引出鞫问之”,可见李二对于君臣坦诚的重视程度。

  而魏征事后还不改正,仍然瞒着李二私下给褚遂良一些“漏泄禁中语”的资料,属于再次违背了君臣坦诚的原则,李二对此生气,实在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第三,李世民对魏征的惩罚属于什么性质?一是推到了他自己写的碑,二是悔婚,原本答应将衡山公主嫁给魏征长子魏叔玉,后来反悔了。

  那么这都是李二作为个人、而不是作为皇帝做出的惩罚。那碑文本就是李二自己写的,现在太宗收回自己的东西,这是多大的事情吗?太宗自己的女儿,太宗不想嫁了,有多严重吗?

  除此之外,我们看看,太宗还有其他的处罚吗?没有呀。魏征的爵位“郑国公”,由魏征的长子魏叔玉妥妥的继承了。魏征的四个儿子,有三个官品都很高,魏叔玉官至光禄少卿;魏叔瑜官至潞州刺史,魏叔璘官至礼部侍郎。发展的都挺好的。

  最后,即便是那个被推倒的碑,后来李世民又下令重新立了起来,李二征讨高句丽回来后,“命驰驿祀征以少牢,复立所制碑,召其妻子诣行在,劳赐之。”

  那么说回侯君集的事情上。

  魏征建议以侯君集独掌诸卫兵权更加深了李二的猜疑。是魏征不只是认为侯君集才兼文武,可出将入相,还建议以侯君集独掌诸卫兵马大权。虽然李世民没有听从,但此时太子李承乾谋反案发,李二回想此事,难道不会感到后怕吗?

  当年,他李世民凭着豢养的八百死士孤注一掷,夺取了最高权力,若果真采纳了魏征的建议,让侯君集独掌诸卫兵马大权,那他李世民能当唐高祖李渊第二就算他走运了。接下来,我们再详细讲讲杜正伦和侯君集二人。

  杜正伦出身山东寒族,以秀才入仕。他是秦王府学士,贞观元年,经魏徵举荐,擢兵部员外郎,后累迁中书侍郎,兼太子左庶子,参典机密。后来,杜正伦因漏泄太宗语于太子被贬为谷州刺史,再贬交州都督;后因牵涉太子李承乾谋反案被流放驩州。

  杜正伦卷入太子李承乾谋反案,引起李世民对魏征的猜疑,我认为主要与杜正伦所处的位置有关。杜正伦时任中书侍郎,为中书省的副长官,参典机密,是位高权重的人物。我们知道,中书省是起草诏命的机构,所以许多军国大事的决定处置都是中书省最先与闻,杜正伦任中书侍郎,所闻的皆是机密的军国大事。

  中书侍郎一职寄任之重,专典机要绝非虚言。杜正伦既然能将太宗的话漏泄给太子李承乾,那么他会不会将更多的机密泄露给太子甚至其他人呢?显然,李世民已经不再信任杜正伦了,而且这已不是李世民第一次因中枢大臣漏泄禁中语而大发雷霆了。

  就连任门下省侍中的高士廉和王珪都因对机密之事处置不当而被贬,更何况是时任中书侍郎,参典机密的杜正伦呢?太子李承乾谋反案发后,随着调查的逐步深入,李世民发现太子李承乾打算效法自己,发动兵变挟持自己。

  作为一个政治强人,李世民是绝不愿意重蹈其父李渊之覆辙的。如果参典机密的杜正伦把更多的机密泄露给太子,那李世民岂不是很危险吗?所以,当得知杜正伦牵涉太子李承乾谋反案后,李世民才会将其流放驩州,更连带着对曾力荐他的魏徵起了疑心。至于侯君集卷入太子李承乾谋反案,就更容易触碰李世民的底线了。

  而我们前面也说了很多次,侯君集是秦王府旧人,曾参与策划和实施玄武门之变,是李二的心腹。

  李二即位后,实封一千户,封潞国公,寻拜右卫大将军,贞观四年十一月,接替名将李靖,任兵部尚书,参议朝政,贞观十二年八月,改任吏部尚书。众所周知,唐初尚书省六部中以兵部和吏部两部最为重要。

  《册府元龟》论及二部云:开元以前,兵、吏尚书权位尤美,则宰相多所兼领。所以贞观年间,任兵部、吏部尚书者,其为宰相兼领,或为故相出任,或以本部尚书参议朝政而为宰相。

  在侯君集之前任兵部尚书的是杜如晦和李靖,任吏部尚书的是长孙无忌、杜淹、杜如晦、戴胄,绝大部分都是太宗最信任的秦王府旧人。

  侯君集能先后任兵部尚书和吏部尚书,而且是历任兵部、吏部两部尚书中任职时间最长的(任兵部尚书近八年,吏部尚书四年半),可见太宗对他是信任有加。

  魏征向李二推荐侯君集的具体时间现已不可考,但综合魏徵推荐侯君集有宰相之才,而侯君集以贞观四年十一月,任兵部尚书,参议朝政而为宰相,可推知魏徵推荐侯君集的时间当在贞观四年十一月之前不久。由此推断,侯君集能久任兵部、吏部尚书,除了太宗因其是秦王府旧人信任有加外,魏征的举荐也是重要原因。侯君集深得太宗信任,后因坐赃下狱而怀怨望,渐有谋反之意。对此,他的老师李靖和同学李道宗早有察觉。

  只是李二对李靖、李道宗二人的提醒不以为然,并未对侯君集起疑。原因很简单,疏不间亲,侯君集是太宗最亲近的心腹之一,而李靖和李道宗二人与侯君集相较,则明显与李二疏远得多。此观李靖任兵部尚书仅一年半,升任尚书右仆射后,竟以颇值得怀疑的足疾逊位可知。不仅如此,太宗的另一心腹,秦王府旧人张亮都直接控告侯君集谋反了,太宗仍然不以为意,甚至都没让法司核实,待之如初。

  最后太子李承乾谋反案发,李世民才反应过来,原来自已一直信任不疑的心腹侯君集竟然要拥立太子谋反,而且还是魏徵推荐的,更重要的是,魏徵还特别推荐他独掌诸卫兵马大权。细细想来,怎能不让太宗起疑?当然,最后影响李二对魏征态度转变的,是太子李承乾谋反案对其造成的巨大心理冲击。

  自晋阳起兵以来,李世民以亲王之尊提调沙场,翦灭群雄,混一海内,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即位后从谏如流,励精图治,开创足为后世表率的贞观之治,又是何等的志得意满?此刻竟然做出如此可笑之举动,则太子李承乾谋反案使太宗方寸大乱,郁郁寡欢于兹可见。

  而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争储之事触碰到了李世民的人敏感神经,让他回忆起了武德九年六月玄武门之变那段手足相残,父子反目的伤心往事。当初,他正是通过血腥的宫廷武装政变杀死自己的兄弟,挟持自己的父皇才得以君临天下,今日他竟发现自己最宠爱的两个嫡皇子正在重演历史,要他做第二个唐高祖,这真可谓是历史循环,报应不爽。

  因此,魏征涉嫌拥立太子谋反才会让他如此愤怒。玄武门那段往事一直是太宗内心深处永远挥之不去的阴影。魏徵推荐的杜正伦和侯君集卷入太子李承乾谋反案,无疑触碰了李世民最敏感的神经,当他回忆起玄武门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时,他怎能不疑心魏征?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