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改革的契机
本想撒手不管,可为人之母,终究又狠不下这份心。
其实在耿显得心中,最大的愿望就是将来儿子能够平平安安的去往封地,做一个逍遥郡王。
而她也可以跟着儿子做一个闲散的皇太妃,安度余年。
只可惜儿大不由娘,他已经有了自己的主张,再也不需要她的主意了。
自从成亲搬出皇宫之后,对于刘维来说又是一番新天地。
按照规矩,郡王府可以有自己的长史、属官和侍卫,这些将来都是帮他筹谋之人。
只可惜自己的母族已经没什么可靠的人了,这些年在宫中又只有一些内侍陪伴。
所以要想网罗一批有能力又忠心于他的人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毕竟有能力的人谁会甘愿做一些低等职位,除非是正儿八经的皇太子,还可以跟着赌一个将来。
一般的皇子,都是靠的两种人,一种是母族,一种是妻族。
刘维既然没有母族之人可用,逼不得已只能打妻族的主意,这也是他最初想娶个名门贵女的初衷。
无奈之下娶了个六品文官的女儿,派人仔细打听了一下,发现她家中原本是个没落世家,整个家族最出息的就是他妻父。
换言之,根本没什么厉害人物。
万般无奈之下,也还是从温家选了几个稍微有点才学的子弟,不过唯一让他觉得还算欣慰的是,王妃温婳确实是才貌双全,性格也柔婉安静。
这样的女子,家世又不怎么样,将来想必不会管他多找几个小妾吧,到时候通过这种方式,一样可以拉拢一些有才学的寒门子弟。
于是这些天他都混迹于各官学和文学聚会上,十分活跃。
刘志一直派人关注他的行为,但却没有过多的干涉,在他的心里,并不看重嫡庶区别,自己当初不就是个庶子吗。
关键还是要看才能和性格,如今他们都还小,给一些自由成长的空间,日后才能知道谁最适合。
到了春末,他继续开始自己雷打不动的避暑之旅,前年去了长安,去年到了涿郡。
而今年的目的地,早在去年就已经商议好了,依然是顺着运河走,但此次不是北上而是南下扬州。
自从大运河顺利完工之后,连通海上贸易的漕运便兴旺起来,使得本来就比较富庶的扬州和徐州一带,更加的繁荣。
现在的扬州,已经是整个江南一带的文化经济中心,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历史上隋唐大运河竣工以后,扬州成为天下人羡慕的富庶之地,当时便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谚语。
表示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几个愿望同时实现了,可见扬州繁荣到何种地步。
江南的烟雨斜阳,也是别样风情,最得那些文人骚客的喜爱,古来多少名句,都是从这里诞生。
当然,刘志出巡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游玩,而是都有特定的政治目的。
去西安是为了完成祭祖陵,顺带发现西部经济,去涿郡,是为了加强东北的开发。
而去扬州,是为了考察和规范大汉的贸易情况。
经过十几年的高速发展,虽然大汉如今依旧局部小灾害不断,却已经不能从根本上影响到民生。
随着农业上的飞速进步,这几年工业也发展迅猛,商业贸易也日趋繁荣。
开始有大量的农村劳力涌向城市,充当手工业者,或者是做小买卖,尤其是在扬州这样商业发达的城市,风气更浓。
漕运与海运相交汇,带来了无限商机,只要头脑稍微灵活一点,就可以赚得盆满钵满。
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年老太尉黄琼担心的农村抛荒现象,已经开始出现。
有些偏远一点的村庄,百姓们嫌弃土里刨食挣不到钱,宁愿抛荒田地去城里当伙计。
虽然还没发生大面积的抛荒现象,但情况依然让重视农桑的当地官员,十分不安。
刘志也特别让人调查数据,汇总以后看起来还是很严重,尽管目前为止,还只有几个特别繁华的大城市附近出现。
但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会不会愈演愈烈,谁也不知道。
西汉时期,就曾经出现过类似的情况,经过文景之治,再加上武帝早期的发展,大量农民开始转行经商。
最后汉武帝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对商人采取了严厉的打压政策。
他将所有商人的户籍独立出来,征收高昂的财产税。
要知道这税钱并不是商业买卖税,而是针对商人的所有财产,一旦出现瞒报财产的情况,惩罚十分严厉,直接没收全部家财。
除此之外,他还在社会地位上打击商人,不允许他们入仕途,这可是致命一击,有钱无权,那岂不是砧板上的肉,任人宰割吗。
最后,他还规定商人不许穿丝绸,否则就会受到严惩。
这致命的三条规定,从钱才到出身以及尊严,都全方面无死角地打击。
短时间内给予了商人们重创,经商的风气从此便淡了下去。
到了东汉时期,明面上并没有废除这些规定,实际执行当中已经松懈了许多。
首先第三条不准穿丝绸就被打破了,只是在颜色和规格上有所划分,第一条也改为主要征收高昂的交易税。
说起来第二条还是在执行,但真正有钱的人,也有的是办法钻空子。
每到自然灾害,朝廷都会公开买卖部分官职,这种时候,就是商人们改变出身的好机会。
高等职位买不了,就买低等的,只要入了仕途,用钱去砸关系,再慢慢升迁也不是什么问题。
这个目的还可以通过资助落魄世家子弟来实现,只要自己的被资助人升官发财,就可以为他们解除商籍,改换门庭。
刘志继位以后,经历过数次户籍制度改革,最终取消了商籍,同时也将各种商业税进行了细致划分。
商户人家的子弟只要发愤图强,完全可以通过科举实现阶层跨越。
他们手里有钱,请得起名师,也迫切需要通过科举改变命运,因此最近一些年来,科举中陆续涌现了不少的商户子弟。
至于土地抛荒,大汉历史上也曾经制定过对策,那就是在正常情况下,不允许农民离开户籍地。
而且土地也不准荒芜,否则惩罚力度惊人。
由于汉代不禁止土地买卖,当农民对土地积极性不高时,他们便宁愿卖掉土地,也间接加剧了土地兼并情况。
到了刘志上位之后,为了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放开了户籍限制,当时是为了更好的促进移民政策。
但现在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所以以前的土地政策是否还适合,也是一个大问题。
这个问题历朝历代都会出现,但解决的方法却不尽相同,毕竟每一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特殊情况,完全照搬也是行不通的。
有些政策看起来可行,但经过时间的检验却发现问题颇多。
所以最近一年以来,朝廷中关于这方面政策的讨论十分频繁,但至今为止,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结果。
因此这次刘志的扬州之行,正是奔着这个目的去的。
他带去了户部、商部和工部的相关官员,当然涉及到政策改革,秘书省的人也必不可少。
就连翰林院也派出了部分学士,参与调查研究。
安阳长公主夫妇也在随行之列,他们将协助调查扬州以及沿途各地的具体数据。
皇帝乘坐的龙船从洛阳出发,经过兖州、徐州一路向下,沿岸都属于繁华富庶之地。
但中原文明一向看重农业生产,而且徐州、兖州、豫州等地,也不像扬州那边处于海运和漕运的交汇点。
因此一路行来,发现中原的情况还算不错,在农业与商业之间保持了微妙的平衡。
到了江南气氛明显的不同起来,运河上货船如织,海港边停满了大大小小的商船。
城中集市热闹非凡,无数货栈琳琅满目,还有数量可观的各类手工作坊,尤其是纺织作坊,几乎遍地都是。
即便是郊区,直接种粮食的农户也比较少见了,大多都种植花草果木以及蔬菜等等经济作物。
再往外围走便是大片大片的桑田和棉花地,这是为了供应日益繁华的纺织业。
据说扩展到整个扬州,十之三四的田地都已经开始改种棉花和桑树了。
按理说江南之地虫害严重,昼夜温差小,并不适合大量种植棉花,但如今此地棉花的种植面积,早已经大大超过了其他地方。
一个最适合种植稻米的地方,却用来种植棉花,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合理的现象。
也难怪当地的农官深感忧郁,屡次三番上书给朝廷,希望能够引起重视。
为了不给当地政府造成困扰,刘志直接住在了郊外,随同他前来的官员们立刻就开始分头工作。
其实统不统计数据,已经无所谓了,亲眼看到了扬州的情况,刘志心里已经有了数。
看来高度发展的商业经济,确实和以农为本的国策,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肯定了这一点,也就肯定了必须出台新的政策,但新政策该如何修改,才是最关键的问题。
一个正确的新政策,不但要能纠正已经发生的错误,还要能够预判出以后数年的发展情况,及时进行干预。
所以说这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需要集思广益,在进行大量的讨论和修改,才能选择最适合的政策。
社会发展到如今这种状况,已经不再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的模样。
按照整个社会发展的规律,汉朝连封建时代的鼎盛期都还没有到来,还处于封建社会的发展初期。
但刘志这个穿越者的到来,打破了正常的发展进程,使得一个刚刚迈封建社会的朝代,就开始向工业文明发展。
为了平衡两种制度之间的矛盾,刘志照本宣科,抄了许多后世的经典政策。
这在最初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如今的大汉发展速度实在太快,各种制度和思想之间的碰撞越来越激烈。
各种矛盾也逐渐显现出来,甚至越来越尖锐,到了此时,任何一个时代的政策都已经无法照抄。
原因很简单,因为情况完全不同,根本就不适合。
所以如今的刘志在政策制定上,也越来越谨慎,回想当初自己大刀阔斧改革,真有点无知者无畏的勇气。
幸好这个国家在他手里,并没有被毁掉,也算是十分幸运了。
当皇帝越久,刘志才越深刻的体会到,他的每一个看不经意的决定,都会影响着万千人的生活,所以他根本就没有资格任性妄为。
到达扬州的时候是五月底,等到收集完所有的数据已经是七月份了,后面的统计和归类亦十分繁琐。
而且扬州可不是一个避暑的好地方,这里的夏天气候非常炎热,而且潮湿多雨,已经在北方住惯了的刘志,很不习惯。
七月底数据统计工作终于告一段落,刘志召集当地官员开会,听取他们的意见。
作为扬州地方官,当然不希望扼杀商业发展了,毕竟这给当地带来了无数就业机会,也使得整个地区都富饶起来。
但朝廷官员几乎一边倒的希望,对于已经失控的商业政策进行降温,不能再任其迅猛发展下去。
如今这种情况还只在几个特别繁华的城市,但照此发展下去,以后会不会席卷全国,还很难说。
从大局着想,确实于国家不利。
这次调整不仅仅涉及到商业政策,还将涉及到工业政策,土地政策,农业政策和户籍政策。
基本上涵盖到了全国的方方面面,这是自他十几年前大改革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
在来扬州之前,他已经指派了一些专业人士赴成都,广州和福州等地进行调查研究。
因为仅仅一个扬州,也不能代表全国,而成都等地也因为丝绸之路的兴起,商业空前繁荣。
所以政策的制定,必须要针对全国平衡发展,这才是长久之道。
会议中,刘志把重点放在了找问题上,发现问题总是比解决问题要来得容易得多。
作为地方官他们没有高瞻远瞩的大局观,最熟悉本地事务,也最明白问题出在哪里。
果然,这些人没有让他失望,洋洋洒洒半天时间就总结出几十条。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
其实在耿显得心中,最大的愿望就是将来儿子能够平平安安的去往封地,做一个逍遥郡王。
而她也可以跟着儿子做一个闲散的皇太妃,安度余年。
只可惜儿大不由娘,他已经有了自己的主张,再也不需要她的主意了。
自从成亲搬出皇宫之后,对于刘维来说又是一番新天地。
按照规矩,郡王府可以有自己的长史、属官和侍卫,这些将来都是帮他筹谋之人。
只可惜自己的母族已经没什么可靠的人了,这些年在宫中又只有一些内侍陪伴。
所以要想网罗一批有能力又忠心于他的人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毕竟有能力的人谁会甘愿做一些低等职位,除非是正儿八经的皇太子,还可以跟着赌一个将来。
一般的皇子,都是靠的两种人,一种是母族,一种是妻族。
刘维既然没有母族之人可用,逼不得已只能打妻族的主意,这也是他最初想娶个名门贵女的初衷。
无奈之下娶了个六品文官的女儿,派人仔细打听了一下,发现她家中原本是个没落世家,整个家族最出息的就是他妻父。
换言之,根本没什么厉害人物。
万般无奈之下,也还是从温家选了几个稍微有点才学的子弟,不过唯一让他觉得还算欣慰的是,王妃温婳确实是才貌双全,性格也柔婉安静。
这样的女子,家世又不怎么样,将来想必不会管他多找几个小妾吧,到时候通过这种方式,一样可以拉拢一些有才学的寒门子弟。
于是这些天他都混迹于各官学和文学聚会上,十分活跃。
刘志一直派人关注他的行为,但却没有过多的干涉,在他的心里,并不看重嫡庶区别,自己当初不就是个庶子吗。
关键还是要看才能和性格,如今他们都还小,给一些自由成长的空间,日后才能知道谁最适合。
到了春末,他继续开始自己雷打不动的避暑之旅,前年去了长安,去年到了涿郡。
而今年的目的地,早在去年就已经商议好了,依然是顺着运河走,但此次不是北上而是南下扬州。
自从大运河顺利完工之后,连通海上贸易的漕运便兴旺起来,使得本来就比较富庶的扬州和徐州一带,更加的繁荣。
现在的扬州,已经是整个江南一带的文化经济中心,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历史上隋唐大运河竣工以后,扬州成为天下人羡慕的富庶之地,当时便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谚语。
表示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几个愿望同时实现了,可见扬州繁荣到何种地步。
江南的烟雨斜阳,也是别样风情,最得那些文人骚客的喜爱,古来多少名句,都是从这里诞生。
当然,刘志出巡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游玩,而是都有特定的政治目的。
去西安是为了完成祭祖陵,顺带发现西部经济,去涿郡,是为了加强东北的开发。
而去扬州,是为了考察和规范大汉的贸易情况。
经过十几年的高速发展,虽然大汉如今依旧局部小灾害不断,却已经不能从根本上影响到民生。
随着农业上的飞速进步,这几年工业也发展迅猛,商业贸易也日趋繁荣。
开始有大量的农村劳力涌向城市,充当手工业者,或者是做小买卖,尤其是在扬州这样商业发达的城市,风气更浓。
漕运与海运相交汇,带来了无限商机,只要头脑稍微灵活一点,就可以赚得盆满钵满。
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年老太尉黄琼担心的农村抛荒现象,已经开始出现。
有些偏远一点的村庄,百姓们嫌弃土里刨食挣不到钱,宁愿抛荒田地去城里当伙计。
虽然还没发生大面积的抛荒现象,但情况依然让重视农桑的当地官员,十分不安。
刘志也特别让人调查数据,汇总以后看起来还是很严重,尽管目前为止,还只有几个特别繁华的大城市附近出现。
但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会不会愈演愈烈,谁也不知道。
西汉时期,就曾经出现过类似的情况,经过文景之治,再加上武帝早期的发展,大量农民开始转行经商。
最后汉武帝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对商人采取了严厉的打压政策。
他将所有商人的户籍独立出来,征收高昂的财产税。
要知道这税钱并不是商业买卖税,而是针对商人的所有财产,一旦出现瞒报财产的情况,惩罚十分严厉,直接没收全部家财。
除此之外,他还在社会地位上打击商人,不允许他们入仕途,这可是致命一击,有钱无权,那岂不是砧板上的肉,任人宰割吗。
最后,他还规定商人不许穿丝绸,否则就会受到严惩。
这致命的三条规定,从钱才到出身以及尊严,都全方面无死角地打击。
短时间内给予了商人们重创,经商的风气从此便淡了下去。
到了东汉时期,明面上并没有废除这些规定,实际执行当中已经松懈了许多。
首先第三条不准穿丝绸就被打破了,只是在颜色和规格上有所划分,第一条也改为主要征收高昂的交易税。
说起来第二条还是在执行,但真正有钱的人,也有的是办法钻空子。
每到自然灾害,朝廷都会公开买卖部分官职,这种时候,就是商人们改变出身的好机会。
高等职位买不了,就买低等的,只要入了仕途,用钱去砸关系,再慢慢升迁也不是什么问题。
这个目的还可以通过资助落魄世家子弟来实现,只要自己的被资助人升官发财,就可以为他们解除商籍,改换门庭。
刘志继位以后,经历过数次户籍制度改革,最终取消了商籍,同时也将各种商业税进行了细致划分。
商户人家的子弟只要发愤图强,完全可以通过科举实现阶层跨越。
他们手里有钱,请得起名师,也迫切需要通过科举改变命运,因此最近一些年来,科举中陆续涌现了不少的商户子弟。
至于土地抛荒,大汉历史上也曾经制定过对策,那就是在正常情况下,不允许农民离开户籍地。
而且土地也不准荒芜,否则惩罚力度惊人。
由于汉代不禁止土地买卖,当农民对土地积极性不高时,他们便宁愿卖掉土地,也间接加剧了土地兼并情况。
到了刘志上位之后,为了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放开了户籍限制,当时是为了更好的促进移民政策。
但现在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所以以前的土地政策是否还适合,也是一个大问题。
这个问题历朝历代都会出现,但解决的方法却不尽相同,毕竟每一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特殊情况,完全照搬也是行不通的。
有些政策看起来可行,但经过时间的检验却发现问题颇多。
所以最近一年以来,朝廷中关于这方面政策的讨论十分频繁,但至今为止,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结果。
因此这次刘志的扬州之行,正是奔着这个目的去的。
他带去了户部、商部和工部的相关官员,当然涉及到政策改革,秘书省的人也必不可少。
就连翰林院也派出了部分学士,参与调查研究。
安阳长公主夫妇也在随行之列,他们将协助调查扬州以及沿途各地的具体数据。
皇帝乘坐的龙船从洛阳出发,经过兖州、徐州一路向下,沿岸都属于繁华富庶之地。
但中原文明一向看重农业生产,而且徐州、兖州、豫州等地,也不像扬州那边处于海运和漕运的交汇点。
因此一路行来,发现中原的情况还算不错,在农业与商业之间保持了微妙的平衡。
到了江南气氛明显的不同起来,运河上货船如织,海港边停满了大大小小的商船。
城中集市热闹非凡,无数货栈琳琅满目,还有数量可观的各类手工作坊,尤其是纺织作坊,几乎遍地都是。
即便是郊区,直接种粮食的农户也比较少见了,大多都种植花草果木以及蔬菜等等经济作物。
再往外围走便是大片大片的桑田和棉花地,这是为了供应日益繁华的纺织业。
据说扩展到整个扬州,十之三四的田地都已经开始改种棉花和桑树了。
按理说江南之地虫害严重,昼夜温差小,并不适合大量种植棉花,但如今此地棉花的种植面积,早已经大大超过了其他地方。
一个最适合种植稻米的地方,却用来种植棉花,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合理的现象。
也难怪当地的农官深感忧郁,屡次三番上书给朝廷,希望能够引起重视。
为了不给当地政府造成困扰,刘志直接住在了郊外,随同他前来的官员们立刻就开始分头工作。
其实统不统计数据,已经无所谓了,亲眼看到了扬州的情况,刘志心里已经有了数。
看来高度发展的商业经济,确实和以农为本的国策,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肯定了这一点,也就肯定了必须出台新的政策,但新政策该如何修改,才是最关键的问题。
一个正确的新政策,不但要能纠正已经发生的错误,还要能够预判出以后数年的发展情况,及时进行干预。
所以说这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需要集思广益,在进行大量的讨论和修改,才能选择最适合的政策。
社会发展到如今这种状况,已经不再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的模样。
按照整个社会发展的规律,汉朝连封建时代的鼎盛期都还没有到来,还处于封建社会的发展初期。
但刘志这个穿越者的到来,打破了正常的发展进程,使得一个刚刚迈封建社会的朝代,就开始向工业文明发展。
为了平衡两种制度之间的矛盾,刘志照本宣科,抄了许多后世的经典政策。
这在最初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如今的大汉发展速度实在太快,各种制度和思想之间的碰撞越来越激烈。
各种矛盾也逐渐显现出来,甚至越来越尖锐,到了此时,任何一个时代的政策都已经无法照抄。
原因很简单,因为情况完全不同,根本就不适合。
所以如今的刘志在政策制定上,也越来越谨慎,回想当初自己大刀阔斧改革,真有点无知者无畏的勇气。
幸好这个国家在他手里,并没有被毁掉,也算是十分幸运了。
当皇帝越久,刘志才越深刻的体会到,他的每一个看不经意的决定,都会影响着万千人的生活,所以他根本就没有资格任性妄为。
到达扬州的时候是五月底,等到收集完所有的数据已经是七月份了,后面的统计和归类亦十分繁琐。
而且扬州可不是一个避暑的好地方,这里的夏天气候非常炎热,而且潮湿多雨,已经在北方住惯了的刘志,很不习惯。
七月底数据统计工作终于告一段落,刘志召集当地官员开会,听取他们的意见。
作为扬州地方官,当然不希望扼杀商业发展了,毕竟这给当地带来了无数就业机会,也使得整个地区都富饶起来。
但朝廷官员几乎一边倒的希望,对于已经失控的商业政策进行降温,不能再任其迅猛发展下去。
如今这种情况还只在几个特别繁华的城市,但照此发展下去,以后会不会席卷全国,还很难说。
从大局着想,确实于国家不利。
这次调整不仅仅涉及到商业政策,还将涉及到工业政策,土地政策,农业政策和户籍政策。
基本上涵盖到了全国的方方面面,这是自他十几年前大改革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
在来扬州之前,他已经指派了一些专业人士赴成都,广州和福州等地进行调查研究。
因为仅仅一个扬州,也不能代表全国,而成都等地也因为丝绸之路的兴起,商业空前繁荣。
所以政策的制定,必须要针对全国平衡发展,这才是长久之道。
会议中,刘志把重点放在了找问题上,发现问题总是比解决问题要来得容易得多。
作为地方官他们没有高瞻远瞩的大局观,最熟悉本地事务,也最明白问题出在哪里。
果然,这些人没有让他失望,洋洋洒洒半天时间就总结出几十条。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