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剑断化蝶 > 第三百一十七章:绚彩华丽的广彩瓷

第三百一十七章:绚彩华丽的广彩瓷

小说:剑断化蝶作者:益鸟羽中字数:2000更新时间 : 2024-10-06 11:02:34
王会长想了想,还是放弃追问陈松发现的是什么。

        玉壶春瓶是谢老板的,又那么多人在场,有心想问也不是时候。

        陈松看了下谢老板带来的其它藏品,发现很杂,以清代的官窑为主,有些还是晚清的,除了还有件广彩的大碗看着不错外,其它的都很普通。

        “广彩”是广州地区釉上彩瓷艺术的简称,指广州烧制的织金彩瓷及其采用的低温釉上彩装饰技法,其素白瓷来自景德镇,在广州绘画后二次烧制而成,以构图紧密、色彩浓艳、金碧辉煌为特色,犹如万缕金丝织白玉,又称“织金彩瓷”,始于清康熙年间,雍正时期出具风貌,成熟于清乾隆时期,发展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一直是华夏外销瓷的主要品类之一。

        这件碗形巨硕,口径有足足六十厘米,胎体较薄,胎质细白,外壁花形,开光内绘广东十三行的故事图案,将十三行的繁华盛况非常细致的描绘出,人物众多,画面清晰,层次分明。

        间隔开光内绘航海帆船图及菊花纹,口沿内外描金,足部环金弦线一周,通体粉彩描金,采用西洋绘画技法表现人物和远近景,绘工精美,笔触细腻,工艺繁复,红绿相映,金碧辉煌,为典型的广彩风格。

        广州十三行是清代专做对外贸易的牙行,主要代理海外贸易,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自康熙朝成立,在历史舞台上活跃了一百多年。

        1684年,康熙废除禁海令,设粤、闽、浙、江四大海关,允许与外界通商,但当时的清政府并没有成型的外贸体制,无力接待外来商船,于是1686年,粤海关官府招募了十三家较有实力的商行,代理海外贸易业务,俗称“十三行”,后来行商家数变动不定,少则4  家,多时26  家,但“十三行”已成为这个商人团队约定俗成的称谓,可以说,“十三行”是清王朝的“外贸特区”。

        1757  年,随着乾隆皇帝下令“一口通商”,四大海关仅留粤海关一口对外通商上谕的颁布,清朝的对外贸易便锁定在广州十三行位于珠江边上的中外交易场所,以致“十三行”达到鼎盛时期,发展达到了巅峰,口岸洋船聚集,拥有通往欧洲、拉美、南亚、东洋和大洋洲的环球贸易航线,是清政府闭关政策下唯一幸存的海上丝绸之路,成为“金山珠海,天子南库”。

当时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大量的茶叶、丝绸、陶瓷等商品从广州运往世界各地,对我国后来的经济发展甚至世界贸易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而十三行商人从垄断外贸特权中崛起,经济实力显赫,是近代以前华夏最富有的商人群体。

        可惜的是1856  年,繁盛一时的“十三行”处所在英法联军的炮火中付之一炬,而十三行主要的贸易对象英国商人也将经营中心转至香江,“十三行”从此退出历史。

        “内外满工,尺寸硕大,画工精美,不愧为十三行的外销陈设重器。”

        陈松看着大碗上笔触细腻,形象逼真,具有强烈的立体感写实图案,忍不住赞了句。

        谢老板嘿嘿笑道:“这种以十三行为题材,画面描绘得那么精细,层次又那么分明,色调也统一的广彩可不多见,何况碗还如此大,无论制作还是保留下来都极其不易,属于广彩中织金中的精品重器。”

        织金采用的是低温釉上彩装饰技法,是一种产自广东省广州市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品,由五彩和粉彩发展而来。使用新彩颜料,在瓷胎上彩绘,入炉烘烧后,重金描画一道,再入炉二次烧成,沿用民间传统的瓜果花鸟图案,并仿照织锦图案,以金色作锦地,行话称“织金”,多为线描与平涂相结合,花纹布满器体,绚采华丽,辉煌夺目,品种以盘、碗等日用瓷为主,陈设瓷次之,以出口为大宗,很少有如此硕大的陈设瓷,最关键的还是十三行的图案。

        众人有些惊讶地看着谢老板,没想到对瓷器一知半解的他,能用那么多精准的词汇来描述这件广彩大碗,可见他没少在这件广彩上花心思。

广彩的产生、流行与都与对外通商的发展密切相关,17世纪以来欧洲人重华瓷,而清廷规定我国与欧洲贾舶的通商仅在广州互市,对外贸易往来发达。

        当时外国商人下了瓷器订单后,我国的瓷器商人为了方便按洋人的要求彩绘图案,就到江西景德镇采购素白瓷胎运回广州,另雇工匠,仿照西洋或中国的传统图案彩绘,于珠江南岸开炉烘烧制成彩瓷,以供外销,并实行来图定制加工,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私人订制”,再经由当时海外贸易中介巨头十三行向外商交货,“式多奇巧、岁无定样”,这样欧洲贵族们都能人手持有一个象征自己身份地位的瓷器。

        广彩带有明显的东西方文化交融特征,既吸收西洋画法,又结合岭南地方特色,构图丰满,色彩对比强烈,线条繁而不乱,图案装饰性强,尤其突出红彩与绿彩,这种浓重鲜丽的装饰风格颇具特色,在漂洋过海后,很快风靡欧洲,欧洲人痴迷得不可自拔,以拥有一件华夏的专属广彩瓷器为荣。

        《竹园陶说》中就有提到:“清代中叶,海舶云集,商务聚盛,欧上重华瓷,我国商人投其所好,乃于景德镇烧造白瓷,运至粤垣,加雇工匠,仿照西洋画法,加以彩绘,于珠江之河南,开炉烘染,制成彩瓷然后售之西商。盖其器购自景德,彩绘则粤之河南厂所加者也。”

        “全碗斗方,以十三行场景为图,的确属于重器了。”

        陈松对谢老板的说法表示认同。

        斗方就是满地开光,开光是指在瓷器的某些部分画出边框,并在边框中画以山水、人物、花卉等,在边框外饰以满地锦纹的称“锦地开光”,明代称“锦地盒子心”,满地开光就是整件瓷器的外侧都布满边框,边框内都绘有单独的图案。

        将碗翻到底部,看到洁白的碗底上,没有任何落款,陈松微微一愣。

        广彩作为外贸瓷,制作要求上多采用来样加工,底部落款要么是落国内堂名款,要么是落外国商标及纪念性纹样,像这没任何落款的倒是相当少见。

        陈松看着大碗上的图案,根据绘画手法,快速思索着所属的年代。

        康熙雍正可以直接排除,因为是广彩的初创阶段,那时候的师傅、颜料、素瓷都来自景德镇,依景德镇彩瓷纹样或来样加工,广彩的特色不太明显,看起来跟当时的其它瓷器没什么区别。

        乾隆、嘉庆时期也不像,“广窑仿洋瓷烧者,甚绚彩华丽”,那时候广彩瓷虽已形成自己的风格,也得到社会上的承认,广彩瓷像换新装一样,在画面上除参考传统绘画外,仿造西洋画法或按来样加工已逐渐成为广彩特有的制作风格,多姿多彩,但特征固定,采用西洋红、鹤春色、茄色、粉绿等,而这件大碗的颜色多达十几种,明显就不可能是乾隆、嘉庆时期。

        剩下就只有成熟阶段,也就是清道光至光绪时期了,只有那时候广彩达到了成熟阶段,它既吸收了传统工艺,亦吸收欧美的艺术精华,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颜料从初期的几种增加到十几种,花式设计从零碎、分散、独立的纹样组合,逐渐完整起来,如“织金人物羽毛”、“散花花雀”等构图,形成这种绚彩华丽、金碧辉煌、构图丰满、繁而不乱的特点。

        至于清道光至光绪期间共四位皇帝,即道光、咸丰、同治、光绪,这一时期的广彩制作最为精美,用彩最为丰富、明艳而不俗,产品种类也比较繁多,以“式多奇巧,岁无定样”(清-蓝浦《景德镇陶录》卷二)来形容最为贴切不过了,而且这一时期也是广彩瓷器出口量最大的时期。

        上面绘画的是十三行的图案,基本可以将年代断定为道光时期。

        因为道光二十二年,也就是1842年,所签订的《南京条约》规定清朝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口通商,并规定“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照向例,凡有英商等赴各口贸易者,无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由此废止了“十三行”独揽对外贸易的特权,“十三行”也从此日趋没落。

        因此,陈松推断这件描绘“十三行”纹饰的广彩大碗,理应出现在“十三行”最为兴盛的时期,也就是道光中早期所制。

        何况大碗以浓烈的大红、大绿、大金为装饰,蓝彩是粉蓝的颜色,掺入了较多的玻璃白,与前期所用的水青有所不同,也不像后期大量使用金彩,上面并无程式化的风貌,说明还是属于广彩能定做时期,而不是已完全进入程式化生产广彩瓷器的同治、光绪时期。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