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2章 第三次和谈
正因为这样,多尔衮堂堂拥有正白镶白(旗主是他亲兄弟)两旗的摄政王,也就只训练五百铁甲重骑,可在近十年的战争中,已经折损到只有三百人,这还是经过不断补充的情况下。
所以,入关之后,多尔衮已经不使用这支重骑了,因为,他舍不得。
此时,多尔衮带来这支重骑,目的倒不真完全是为了吴争,而是震慑这十五万新兵。
拜音图所率的一千八百镶黄旗军,也是出于这个目的。
这场仗到底没有真打起来。
绝对不是因为清廷和义兴朝先后做出和谈的决议。
也不是多尔衮雄心不再,他此时还只有三十七岁。
无论多尔衮还是吴争,都还真不是严谨遵旨办事的主。
打不起来的真正原因是,多尔衮发现吴争已经做好了交战准备,自己也没有必胜的把握,打起来势必形成又一个僵局。
而吴争,确实力有不逮,杭州卫已经伤亡过两千,算上火枪营,总兵力也就一万出头。
面对着多尔衮这个强劲的对手,吴争同样也没有必胜的把握。
于是,一个在城内,一个在城外,间隔三十里,居然相安无事。
这方面来说,也印证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世间的和平,绝对不是仁义或者信誉能产生和持久的,真正的和平,只有相互的力量对比达成一个奥妙的平衡才能到来。
……。
和谈是在三天后的清晨。
从应天府而来的钱谦益陈子龙王翊等共计十个义兴朝重臣加上吴争,以吴争为主使,钱谦益王翊为副使,组成了和谈使团。
这倒不是义兴朝突然改了性子了,而是吴争以镇国公大将军(庆泰朝所授,义兴朝不认)的身份,钱谦益还真不敢称自己为主使。
另外,如今吴争兵锋以抵淮安,朱慈烺身为义兴朝天子,也不得不有所表示,以此向吴争示好。
让人无语的是,济尔哈朗和谭泰,竟是与钱谦益等人一齐来的。
两军打得如火如荼,超过二万人死了,两国使团竟结伴而来,令人想笑却笑不出来。
谈判的地点选在了两军之间的一处丘陵。
地点不是吴争选的,是义兴朝与济尔哈朗商定的,但吴争也没有提出异议。
因为按照惯例,双方和谈,地点的选择,需要尊重位高者的选择。
吴争虽说是镇国公,但由于大将军的尊号毕竟没有得到义兴朝的承认,所以,与多尔衮的摄政王大将军相比,还是弱了不少。
那对于选址,也就没有什么可反对的了。
清廷的使团,阵容也够大,从京城赶来的洪承畴范文程刚林三名大学士奉恩镇国公岳乐等七人,加上多尔衮济尔哈朗谭泰拜音图,也是共计十一人,以多尔衮为主使,范文程洪承畴同为副使。
谈判之地由清军搭建。
或许是为了衬托多尔衮的显贵,清军搭出了一里见方的木高台。
双方各带一百随扈入场。
不过,多尔衮珊珊来迟,或许是位高者永远是晚到的那个吧。
当吴争看到多尔衮,这是二人的第一次见面,气氛随即紧张起来,说剑拔弩张,一点都不过分。
当多尔衮径直走向吴争的时候,不论是清臣还是明臣,几乎所有人都在心里捏了把汗。
这二人可都是谈判主使,一旦闹僵,那就是大战的重启,这肯定与双方朝廷的意愿背道而驰。
“你就是吴争?”多尔衮不怒自威,这是久居上位者的气息,扑面压向吴争。
可吴争却很平静,他甚至在微笑,“正是。”
这就象一阵和风拂面,化去了多尔衮刻意而为的煞气。
多尔衮真不明白他与吴争一旦闹僵的后果吗?
绝不可能!
象他这种已经当浸淫朝堂二十多年的人,怎么可能不明白?
多尔衮无非是想给吴争来个下马威罢了,只是吴争不上套。
“正是。口气如同在路上遇见熟人,熟人问,吃了吗?吴争随口答,吃了。
就这么平和。
多尔衮的眼神缩成一丝,他沉默地盯着吴争的眼睛。
他身后洪承畴心中暗暗一叹,这小子比两年前,沉稳了许多。
那时,这小子气焰嚣张,而现在,吐出两个字,就让人心中一定,瞬间化解了多尔衮刻意营造出来的戾气。
确实,这二字有些讲究。
如果吴争刻意与多尔衮争一时长短,反诘一声,你就是多尔衮?
这样就落入了下乘,因为这是跟着多尔衮的气势在走,而且虽说双方是敌对,但今日是和谈,所谓长幼尊卑,这在双方都是遵循的礼仪。
不管如何,多尔衮的岁数放在那,几乎是吴争的一倍,官爵摆在那,也在吴争之上。
吴争一旦反诘,那么至少在人眼中,就是不识礼数。
而吴争以“正是”二字坦然面对,就算是多尔衮想发作,也一时被生生噎住了。
“是你下令杀了本王十五弟?”多尔衮的眼神变得阴冷。
“没错。”
“本王十五弟已经被你所俘,你却执意杀了他,还砍下他的头悬挂于城头羞辱他……这是汉人先贤所传的仁义之道?”
这是个坑,多尔衮指责得没错,不说多铎的身份,单就杀俘,就已经违背了圣贤的教化。
如果吴争应下,那等于自己跳进坑里。
可吴争显然不在意这点,他回道:“吴争十三岁中秀才,原本是想着读书明礼,受圣贤教化。可惜家国来了强盗,不得已,投笔从戎,自嘉定始,手上粘的血多了,自觉无颜再承圣贤衣钵。至于令弟,嘉定三屠,杀我亲叔,为人子侄,当为叔父报仇,此乃常情。所以,杀多铎,与圣贤之道无关。”
这话让双方汉人官员脸色一变,吴争虽说是武臣,但终究是读书人出身,也中过秀才,将他列入文人,也不是不可以,可如今,吴争公然将自己划出读书人行列。
要知道,这时的社会风气,重文轻武,哪怕是个大字不识的武臣,也拼命想往文人中挤。
就算是满人,那也是如此,毕竟与明为邻数十年,自后金努尔哈赤开始,无不以延揽汉文人为国策。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
所以,入关之后,多尔衮已经不使用这支重骑了,因为,他舍不得。
此时,多尔衮带来这支重骑,目的倒不真完全是为了吴争,而是震慑这十五万新兵。
拜音图所率的一千八百镶黄旗军,也是出于这个目的。
这场仗到底没有真打起来。
绝对不是因为清廷和义兴朝先后做出和谈的决议。
也不是多尔衮雄心不再,他此时还只有三十七岁。
无论多尔衮还是吴争,都还真不是严谨遵旨办事的主。
打不起来的真正原因是,多尔衮发现吴争已经做好了交战准备,自己也没有必胜的把握,打起来势必形成又一个僵局。
而吴争,确实力有不逮,杭州卫已经伤亡过两千,算上火枪营,总兵力也就一万出头。
面对着多尔衮这个强劲的对手,吴争同样也没有必胜的把握。
于是,一个在城内,一个在城外,间隔三十里,居然相安无事。
这方面来说,也印证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世间的和平,绝对不是仁义或者信誉能产生和持久的,真正的和平,只有相互的力量对比达成一个奥妙的平衡才能到来。
……。
和谈是在三天后的清晨。
从应天府而来的钱谦益陈子龙王翊等共计十个义兴朝重臣加上吴争,以吴争为主使,钱谦益王翊为副使,组成了和谈使团。
这倒不是义兴朝突然改了性子了,而是吴争以镇国公大将军(庆泰朝所授,义兴朝不认)的身份,钱谦益还真不敢称自己为主使。
另外,如今吴争兵锋以抵淮安,朱慈烺身为义兴朝天子,也不得不有所表示,以此向吴争示好。
让人无语的是,济尔哈朗和谭泰,竟是与钱谦益等人一齐来的。
两军打得如火如荼,超过二万人死了,两国使团竟结伴而来,令人想笑却笑不出来。
谈判的地点选在了两军之间的一处丘陵。
地点不是吴争选的,是义兴朝与济尔哈朗商定的,但吴争也没有提出异议。
因为按照惯例,双方和谈,地点的选择,需要尊重位高者的选择。
吴争虽说是镇国公,但由于大将军的尊号毕竟没有得到义兴朝的承认,所以,与多尔衮的摄政王大将军相比,还是弱了不少。
那对于选址,也就没有什么可反对的了。
清廷的使团,阵容也够大,从京城赶来的洪承畴范文程刚林三名大学士奉恩镇国公岳乐等七人,加上多尔衮济尔哈朗谭泰拜音图,也是共计十一人,以多尔衮为主使,范文程洪承畴同为副使。
谈判之地由清军搭建。
或许是为了衬托多尔衮的显贵,清军搭出了一里见方的木高台。
双方各带一百随扈入场。
不过,多尔衮珊珊来迟,或许是位高者永远是晚到的那个吧。
当吴争看到多尔衮,这是二人的第一次见面,气氛随即紧张起来,说剑拔弩张,一点都不过分。
当多尔衮径直走向吴争的时候,不论是清臣还是明臣,几乎所有人都在心里捏了把汗。
这二人可都是谈判主使,一旦闹僵,那就是大战的重启,这肯定与双方朝廷的意愿背道而驰。
“你就是吴争?”多尔衮不怒自威,这是久居上位者的气息,扑面压向吴争。
可吴争却很平静,他甚至在微笑,“正是。”
这就象一阵和风拂面,化去了多尔衮刻意而为的煞气。
多尔衮真不明白他与吴争一旦闹僵的后果吗?
绝不可能!
象他这种已经当浸淫朝堂二十多年的人,怎么可能不明白?
多尔衮无非是想给吴争来个下马威罢了,只是吴争不上套。
“正是。口气如同在路上遇见熟人,熟人问,吃了吗?吴争随口答,吃了。
就这么平和。
多尔衮的眼神缩成一丝,他沉默地盯着吴争的眼睛。
他身后洪承畴心中暗暗一叹,这小子比两年前,沉稳了许多。
那时,这小子气焰嚣张,而现在,吐出两个字,就让人心中一定,瞬间化解了多尔衮刻意营造出来的戾气。
确实,这二字有些讲究。
如果吴争刻意与多尔衮争一时长短,反诘一声,你就是多尔衮?
这样就落入了下乘,因为这是跟着多尔衮的气势在走,而且虽说双方是敌对,但今日是和谈,所谓长幼尊卑,这在双方都是遵循的礼仪。
不管如何,多尔衮的岁数放在那,几乎是吴争的一倍,官爵摆在那,也在吴争之上。
吴争一旦反诘,那么至少在人眼中,就是不识礼数。
而吴争以“正是”二字坦然面对,就算是多尔衮想发作,也一时被生生噎住了。
“是你下令杀了本王十五弟?”多尔衮的眼神变得阴冷。
“没错。”
“本王十五弟已经被你所俘,你却执意杀了他,还砍下他的头悬挂于城头羞辱他……这是汉人先贤所传的仁义之道?”
这是个坑,多尔衮指责得没错,不说多铎的身份,单就杀俘,就已经违背了圣贤的教化。
如果吴争应下,那等于自己跳进坑里。
可吴争显然不在意这点,他回道:“吴争十三岁中秀才,原本是想着读书明礼,受圣贤教化。可惜家国来了强盗,不得已,投笔从戎,自嘉定始,手上粘的血多了,自觉无颜再承圣贤衣钵。至于令弟,嘉定三屠,杀我亲叔,为人子侄,当为叔父报仇,此乃常情。所以,杀多铎,与圣贤之道无关。”
这话让双方汉人官员脸色一变,吴争虽说是武臣,但终究是读书人出身,也中过秀才,将他列入文人,也不是不可以,可如今,吴争公然将自己划出读书人行列。
要知道,这时的社会风气,重文轻武,哪怕是个大字不识的武臣,也拼命想往文人中挤。
就算是满人,那也是如此,毕竟与明为邻数十年,自后金努尔哈赤开始,无不以延揽汉文人为国策。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