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五 鹊桥仙
那彩棚中间放着几张桌子,上有文房四宝,中间竖了张两张布幡,红底篆字,甚是张扬,右边的幡面上写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左边幡面则是:“今趁月明,赠书玉娥”。
于无谓暗自摇头,原来是翠玉仙子的吹捧大会。
至于是玉娥还是玉母,对神明而言,却都是一样,说起来,玉娥还和翠玉仙子这个法名更贴切一些。
想不到,九迎风竟然会对此有兴趣?于无谓暗自奇怪,朝四下张望,心想是不是九迎风在此发现了什么重要线索。
细看之下,发现旁边桌子上还有一张红布,上面用小楷写的一句话:“诗词换酒”。
于无谓哑然失笑,原来如此。
此处聚集的,就是滦阳城中的士子儒生之流了,正常来说,他们才是一个地区,特别是城镇中的统治力量,但令于无谓感到奇怪的是,眼下这群儒生,似乎都对翠玉仙子很崇敬的样子了。
不少人都挥毫落墨,留下了自己的作品,而于无谓放眼望去,全部都是对神灵,尤其是对翠玉仙子的称颂之词。
其中颇多佳作,比如一个中年儒者所作的《鹊桥仙》(注一):
星桥才罢,嫩凉如水,一夕祥烟萦绕。
欢传玉母宴西池,正绿发、斑衣称寿。
儿孙鼎贵,弟兄同相,辉映貂蝉前後。
六宫宣劝锡金桃,看盛事、明年重又。
这位的写法,是把翠玉仙子当作了高寿老妪,幻想其座下“儿孙鼎贵,弟兄同相”,也不知道翠玉仙子看了,会作何感想。
此词一出,顿时引来阵阵喝彩,那儒者留下的原稿,也被人送到了对面的楼中,不多时,就有清丽的歌声传出,唱的正是那首鹊桥仙。
受此嘉誉,中年儒者亦是满心欢喜,止不住地朝四周拱手,见礼之余,仍不忘向一旁的翠玉草祈祷,显得极为虔诚,如此举动,甚至将外面的人群都感染了,大家纷纷祈祷,就连于无谓和九迎风也不得不随波逐流,装模作样。
好在这终究是处于庆典当中,祈祷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人群很快又恢复原样,彩棚中的主事人,也派了个俏丽的侍女过来,请中年儒者到别院饮酒。
于无谓耳目聪明,听到了人群中某些低声艳羡:“张生这次可是一步登天了,能进到后院,都是些什么人物?”
原来那些早先就拿出好作品的,都已经被邀请到了后院中去,里面还有一个聚会,算是和外面不同的圈子。
自然,圈子不同,接触的人物、可能调配的资源,也就不同。
旁边一人有些不忿地道:“我要是有个县守做叔父就好了,要是早几天晓得有诗会,我提前几天准备准备,也能进去后院。”
一开始说话那人嗤笑了一声,道:“你叔父要是县守,就算不用诗会,你也可以和那几位平等来往,哪里用得着这等花招?”
这两人的对话,倒是解开了于无谓的一个疑惑:“看来此士林官吏,都和翠玉仙子交往甚密啊。”
若非害怕被翠玉仙子提前发现踪迹,于无谓这时候真想放出神识,看看周边这些儒生士子的气机变化,儒门对神鬼之说向来是讲究“敬鬼神而远之”,就算这些儒生学艺不精,感应不到翠玉仙子身上的妖邪之感,可也不该对其如此亲近才对。
说起来,单论修行者数量的话,儒门才是六大流派中,修者最多的一派,概因为天下读书之人,大抵都算是这派。
只是读书人虽多,能明白圣贤真义的却少,能由此明悟天人之理,上体天心,下合人道者,就更加稀少了,所以儒门虽然修者众多,又是凡间的正统思想,可在高阶修行者上,比起玄、魔两家,还是要差上不少。
而儒门的低阶修行者,也就是那些士子儒生,其本身或者不入修行之门,或者入门而不自知,概因为儒门对鬼神之说,向来是奉行“敬而远之”的态度,儒门本身,也从无所谓“修行法门”一说。
一切修行之法,皆从圣贤书中来,发之于仁,存之于心,外显于行,传之以言,教之以德,而行之于礼。
这样的做法,就导致了绝大部分的儒者,大部分时间都处于自己摸索的状态,就算有老师传授,也是只讲经义道理,不谈鬼神之力。
那些宗师大贤们,由于自身修为已经极高,各种超凡伟力的迹象都在他们身上出现,可是这类人早已深明大义,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因此除非不得已,否则也很少将自身伟力展露于外。
他们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践行圣人之道,教化万民,追求所谓“大同世界”的理想目标,而据于无谓所知,追求这种目标本身,也是儒门的修行之法。
当然,普通的儒生士子之所以不知道儒门经典中存在超凡伟力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寻常的儒门修者“养气、养性”,却不修命。
有所例外的,都是类似西湖剑派这样的,参考了其他流派的修行法门,尽管也养浩然之气,却并不追求教化万民,而专注自身伟力,其实已经算是杂家一流,算不得儒门正宗。
而相比起玄、魔、佛等法的修士而言,儒门正宗的修行速度可谓是冠绝六法,无人可比,只六七十岁,就能达到贤人、至人乃至圣人的层次。
可他们的寿命,相比凡人,却也没有太多增加,七十八岁者,就已是高寿,甚至某些英杰之才,寿命反而比寻常人还要短些。
凡人所谓“天妒英才”,就是这个道理。
只是不管怎么说,儒门毕竟是归元界广阔凡间的主导势力,其坐镇一方的县守、郡守,修行境界未必多高,但肯定都是具有一定浩然正气运用能力的。
所谓敬而远之,其实包含着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自己主动远离,另一层意思则是使鬼神难以靠近。
对牧守一方的儒门修士而言,敬而远之的两层涵义都要能做到,才算合格。
所以通常而言,每个地方的县守,在一定范围内,其实都具有一定的感应“玄、佛、魔、巫、神、灵”等其他流派修士的能力。
只不过通常而言,他们感应到了,也不会理会,除非后者“逾界”了。
注一:宋无名氏作品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
于无谓暗自摇头,原来是翠玉仙子的吹捧大会。
至于是玉娥还是玉母,对神明而言,却都是一样,说起来,玉娥还和翠玉仙子这个法名更贴切一些。
想不到,九迎风竟然会对此有兴趣?于无谓暗自奇怪,朝四下张望,心想是不是九迎风在此发现了什么重要线索。
细看之下,发现旁边桌子上还有一张红布,上面用小楷写的一句话:“诗词换酒”。
于无谓哑然失笑,原来如此。
此处聚集的,就是滦阳城中的士子儒生之流了,正常来说,他们才是一个地区,特别是城镇中的统治力量,但令于无谓感到奇怪的是,眼下这群儒生,似乎都对翠玉仙子很崇敬的样子了。
不少人都挥毫落墨,留下了自己的作品,而于无谓放眼望去,全部都是对神灵,尤其是对翠玉仙子的称颂之词。
其中颇多佳作,比如一个中年儒者所作的《鹊桥仙》(注一):
星桥才罢,嫩凉如水,一夕祥烟萦绕。
欢传玉母宴西池,正绿发、斑衣称寿。
儿孙鼎贵,弟兄同相,辉映貂蝉前後。
六宫宣劝锡金桃,看盛事、明年重又。
这位的写法,是把翠玉仙子当作了高寿老妪,幻想其座下“儿孙鼎贵,弟兄同相”,也不知道翠玉仙子看了,会作何感想。
此词一出,顿时引来阵阵喝彩,那儒者留下的原稿,也被人送到了对面的楼中,不多时,就有清丽的歌声传出,唱的正是那首鹊桥仙。
受此嘉誉,中年儒者亦是满心欢喜,止不住地朝四周拱手,见礼之余,仍不忘向一旁的翠玉草祈祷,显得极为虔诚,如此举动,甚至将外面的人群都感染了,大家纷纷祈祷,就连于无谓和九迎风也不得不随波逐流,装模作样。
好在这终究是处于庆典当中,祈祷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人群很快又恢复原样,彩棚中的主事人,也派了个俏丽的侍女过来,请中年儒者到别院饮酒。
于无谓耳目聪明,听到了人群中某些低声艳羡:“张生这次可是一步登天了,能进到后院,都是些什么人物?”
原来那些早先就拿出好作品的,都已经被邀请到了后院中去,里面还有一个聚会,算是和外面不同的圈子。
自然,圈子不同,接触的人物、可能调配的资源,也就不同。
旁边一人有些不忿地道:“我要是有个县守做叔父就好了,要是早几天晓得有诗会,我提前几天准备准备,也能进去后院。”
一开始说话那人嗤笑了一声,道:“你叔父要是县守,就算不用诗会,你也可以和那几位平等来往,哪里用得着这等花招?”
这两人的对话,倒是解开了于无谓的一个疑惑:“看来此士林官吏,都和翠玉仙子交往甚密啊。”
若非害怕被翠玉仙子提前发现踪迹,于无谓这时候真想放出神识,看看周边这些儒生士子的气机变化,儒门对神鬼之说向来是讲究“敬鬼神而远之”,就算这些儒生学艺不精,感应不到翠玉仙子身上的妖邪之感,可也不该对其如此亲近才对。
说起来,单论修行者数量的话,儒门才是六大流派中,修者最多的一派,概因为天下读书之人,大抵都算是这派。
只是读书人虽多,能明白圣贤真义的却少,能由此明悟天人之理,上体天心,下合人道者,就更加稀少了,所以儒门虽然修者众多,又是凡间的正统思想,可在高阶修行者上,比起玄、魔两家,还是要差上不少。
而儒门的低阶修行者,也就是那些士子儒生,其本身或者不入修行之门,或者入门而不自知,概因为儒门对鬼神之说,向来是奉行“敬而远之”的态度,儒门本身,也从无所谓“修行法门”一说。
一切修行之法,皆从圣贤书中来,发之于仁,存之于心,外显于行,传之以言,教之以德,而行之于礼。
这样的做法,就导致了绝大部分的儒者,大部分时间都处于自己摸索的状态,就算有老师传授,也是只讲经义道理,不谈鬼神之力。
那些宗师大贤们,由于自身修为已经极高,各种超凡伟力的迹象都在他们身上出现,可是这类人早已深明大义,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因此除非不得已,否则也很少将自身伟力展露于外。
他们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践行圣人之道,教化万民,追求所谓“大同世界”的理想目标,而据于无谓所知,追求这种目标本身,也是儒门的修行之法。
当然,普通的儒生士子之所以不知道儒门经典中存在超凡伟力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寻常的儒门修者“养气、养性”,却不修命。
有所例外的,都是类似西湖剑派这样的,参考了其他流派的修行法门,尽管也养浩然之气,却并不追求教化万民,而专注自身伟力,其实已经算是杂家一流,算不得儒门正宗。
而相比起玄、魔、佛等法的修士而言,儒门正宗的修行速度可谓是冠绝六法,无人可比,只六七十岁,就能达到贤人、至人乃至圣人的层次。
可他们的寿命,相比凡人,却也没有太多增加,七十八岁者,就已是高寿,甚至某些英杰之才,寿命反而比寻常人还要短些。
凡人所谓“天妒英才”,就是这个道理。
只是不管怎么说,儒门毕竟是归元界广阔凡间的主导势力,其坐镇一方的县守、郡守,修行境界未必多高,但肯定都是具有一定浩然正气运用能力的。
所谓敬而远之,其实包含着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自己主动远离,另一层意思则是使鬼神难以靠近。
对牧守一方的儒门修士而言,敬而远之的两层涵义都要能做到,才算合格。
所以通常而言,每个地方的县守,在一定范围内,其实都具有一定的感应“玄、佛、魔、巫、神、灵”等其他流派修士的能力。
只不过通常而言,他们感应到了,也不会理会,除非后者“逾界”了。
注一:宋无名氏作品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