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钑龙 > 第三百九十七章 苗光裔的断言

第三百九十七章 苗光裔的断言

小说:钑龙作者:白云客字数:0更新时间 : 2019-07-01 10:03:16
“每次和宋江作战,伤亡都不大,主要是变成盗贼和逃亡的士兵多,地方上的官员和军中的将领就贪墨一大笔钱,我们认为就是宋江坐大的其中一个原因,有人怕断了这个财源,皇城司是不是能调查此事?”范致虚说得轻描淡写,似乎就是邻居家被人偷走了一笔钱,正在考虑要不要报官。

        “为什么是皇城司?”李彦可不愿意上当,地方上有通判,各路都有自己的监察,还有转运司、兵部、枢密院、刑部在各地的探子,什么时候皇城司成了唯一的密探部门;侯蒙插话:“那些人肯定已经查过,甚至又准备在变天的时候拿出来的记录,但是现在一个个藏起来,就是不愿把它公诸于众。”

        李道孝还在看潜龙和钑龙的档案,轻轻敲了一下面前的卷宗说:“蔡相不会忘记,并且现在有了进展。”

        “不可思议,你怎么看出来的。”侯蒙有些惊奇:“或者是李大人知道点什么?”

        “不是,”李道孝表示了自己的异议:“看看这两个人,看看他们要对付的一切,可是兵部为什么对这两个人感兴趣,难道不会已经死了吗?还是他们传回来什么有价值的情报,或者在担心什么?”

        “王寀的余党。”侯蒙解释道:“我问过一些吏员,他们担心的不是资料被改,而是这份资料就是真的,在王寀担任兵部侍郎的时候安排了两个人,很可能是王厚军中的心腹,会不会以后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情。”

        “如果是这样,就不用争论了。”范致虚还是一贯的作风,不为不确定的事情烦神;李道孝一页一页翻阅着资料说:“这两个人其实传回了消息,说李士宁就在金国,要查赵世居是否有妾婢怀孕离开,或者有妹妹失踪。”

        屋内的人都是一惊,很显然,要查这件事绕不过开封府;范致虚想了想说:“有人得到这个消息,认为是两人中有一个回到了中原,所以窦鉴和殷鉴都去了河北。这件事你查了没有,有什么结果吗?”

        李道孝比任何人都清楚其中的分量,沉声说:“赵世居的事我查不了,但是李士宁还是可以查到的,李士宁杖脊后发配永州,其实并没有死在永州,他是一天夜里突然消失的;当地官府查了一个月,既没有查到李士宁下落,也没有查出那天夜里发生什么事,担心朝廷和宰相王安石责怪,就上文说李士宁暴死狱中。”

        侯蒙点点头:“不管李士宁是不是王安石的人救走的,这个文书就是帮忙掩盖,下面的人还真是会做事。李大人,还查出什么?”

        李道孝想了想说:“正巧,名士谢石也是巴蜀人,精于算命,我把他找来一问,才知道李士宁不姓李,姓苗,是苗光裔的后人。”

        “什么?”李彦失声道,作为一个极有城府的太监,能被童贯欣赏,能接替杨戬的位置,李彦基本上能做到掩藏住自己的心思,可是听李道孝一说,李彦实在是忍受不住;苗光裔是开国大将,深受宋太祖赵匡胤的信任,后来因得罪太宗皇帝,全家就勒令移居巴蜀青城山,从此没有了下落。

        苗光裔在权贵层最传神的就是对自己的定位,苗光裔说自己手艺不行,不像苗训那样专门算人,苗光裔是专门算物,据说宋太祖将掘金鳌池,有龟祖孙父子三代,化形为人就卜于司天监苗光裔,竟被苗光裔看穿原形。如果李士宁是苗光裔的后人,那么钑龙刀和赵世居的事情都会有个新的说法。

        李彦立即终止了这次会谈,慌慌张张回到宫里,向宋徽宗禀告;宋徽宗颔首说:“李道孝和我说过此事,这件事你就不用操心了,我已经交给了太子在查。”

        李彦心中纳闷,这件事为什么要交给太子,自己的皇城司在哪方面的力量都比太子要大得多,难道太子招募了大批的江湖高手?可是宋徽宗不解释,李彦也不好问,只好陪着笑说了一阵闲话退了出去。宋徽宗望着李彦离开,长长地出了一口气,今天再也没有写字画画的兴趣。

        对于苗光裔,宋徽宗比任何人都警觉,因为宋太宗去世的时候,李皇后和王继恩不喜欢太子元侃,暗中串联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知制诰胡旦等谋立元佐。宰相吕端发觉阴谋后,奉太子元侃即位,就是宋真宗,宋真宗黜王继恩为右监门卫将军、均州安置,王继恩死于贬地。

        但是王继恩当时为了活命,说了一段秘闻,宋太祖赵匡胤死后葬于河南巩县永昌陵,葬地是由风水大师呼延山卜择,为“九龙过江”地形;下葬后,时任司天监的苗昌裔带着王继恩登上山顶,指点周边的地形后,对王继恩说:“太祖之后,当再有天下”。

        王继恩暗暗地把这句话记在心底,想再扶立太祖的一个后代登基,继续在朝堂间呼风唤雨;这也是宋神宗为什么不顾王安石的反对,一定要赵世居死的原因,只是宋真宗有遗嘱,这一切都不能对外人说,除了皇帝、太子,连皇后、亲王都不能告诉,免得节外生枝。宋徽宗到现在都记得太子赵桓听完后脸色煞白的样子。

        宋徽宗忍不住摇摇头,太子赵桓虽然是长子,比起三儿子赵楷差远了,赵楷自小聪明伶俐,琴棋书画皆有所成;赵楷曾经偷偷地参加了重和元年的科举考试,由于文采非凡,竟一路披靡,进入了殿试,夺得了头名状元。发榜后,赵楷将实情告诉了徽宗,徽宗高兴之余,怕天下士子说闲话,就把当年的第二名王昂提为状元。

        也有不少马屁精装作无意时帮赵楷说话,认为赵楷比赵桓更加适合继承大统,可废长立幼是皇家的大忌,宋徽宗既担心隋炀帝杨广那样的变态,也担心出现玄武门那样兄弟相残的悲剧,所以死死地一句话都不说,不给赵楷一点指望。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