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桃花源
几千年以来,陶渊明写了篇桃花源记,马上就火了。周南在他那个年代,桃花源记可是都流传出了恐怖版本的,为什么桃花源的人没人到外面看一看呢?答案就是他们离不开这里;可是出入的洞口是完全能自由进出的,可见他们不出去只有一个原因:因为他们早死了。
可是还有隐喻版本的,说在魏晋时期,桃花源是随处可见的,正是由于这种向往自由不受官府约束的社会制度的存在,影响了当政朝廷的经济基础,最后导致了整个社会的稳定。
周南可不管什么当政朝廷的经济基础,无忧寨是他的地盘,他不认可作为胡人的辽国,也更不认可一手好牌还被异族打穿的宋朝。他要的就是自由自在的生活,要的就是没有兵祸、没有压迫的社会。
随着无忧寨寨规的公告,公田公畜的事在寨子里已经传开了,寨子里的人这几天都在议论公田公畜的事,反倒是寨主的事却没人理会,不是他们不关心,是在他们心里早已认同周南和高远这两个年轻人了,是非此莫属了。寨子里有热心的,也会找老郑头,提些想法,老郑头自然也是提笔记上,并认真告知,会在下次议事时拿出来商讨。更有很多支持的,都去找管公田的张义,报名要种公田,张义做事倒是认真,先一一记下姓名,并告诉来人,这公田公畜,要先照顾五十岁以上的人来做。听的人也都明白,只是告诉张义,若是忙不过来,随时叫去只管使唤干活就成。
经过几番商议,又到西北角寨墙前面看了看,最后在西北角寨墙前面、议事堂东面,划出了五十亩大小的田地,当作公田;在公田四周不能耕种的山石上,依着形制,搭建了不少窝棚,买些家畜幼崽,就可以喂养了。为了方便浇灌田地和给家畜饮水,又从旗台南边流过的小溪里挖渠引水过来,水渠不宽,只是三尺来宽的一道浅水沟,足够浇灌田地了。周南只是给张义提醒要有水浇地、喂家畜,其他都是张义和刘宗旺二人带人建的。张义会种庄稼,刘宗旺是石匠,二人商量着,自然知道为了以后干活如何省力,现在该如何修建,所以周南没怎么过问。只是完工后,周南和老郑头被张义叫过去,看看还有何须待改进的。
高远对公田的事没兴趣,周南和老郑头二人跟着张义,来到寨子的西北角。这里以前因为地处整个寨子的高处,又近悬崖,所以没人在此居住耕种。如今邻近悬崖的位置,修筑了一段寨墙,护卫住了这块高处的平地,又修建了议事堂和山神庙,虽然除了寨墙箭楼上的兵丁,仍没什么人在此,可也显得比以前有了人气。可是周南实在没想到,往日荒凉的山丘,坪地,竟然被张义带着人修出了梯田。在议事堂东面,高低错落的山坡上,只要是能耕种处,都被垒石围土,在相同的高度,做成一条条、一块块的梯田。公田西南处的望旗台前,缓缓流过一条山溪,张义等人从山溪距离公田最近处,挖开了一道口子,开凿出一条宽三尺的浅水沟,弯弯曲曲引到各处田间,最后又汇合成一道水沟,从公田东面引回到山溪里。梯田间不能耕种的位置,按照大小,修建了不少高低不一的窝棚,里面用来喂养家畜。奇怪的是,窝棚边上还建有更矮小的土屋。不知是做什么用处。周南奇怪,就问旁边的张义,张义笑了笑,说道:“大郎是胸中有大事在,这等小事自然不知晓了。那土屋,我等叫做粪屋,上面搭上茅顶,四周不用开窗,在土屋中间还要挖个池子,用来生肥的。那家畜粪尿不能直接用到田里,会烧死庄稼的,须得在这粪屋里放置一段时间,才能使用。我等原本听大郎说到用家畜污物施肥田里,以为大郎种过地,却原来大郎并不懂得生肥之法啊。”
周南不禁一笑,称赞道:“看来让张老丈承担此事,正是相称啊。”几个人走在田间,除了窄窄的走道,到处都是新平整的地块;虽然看起来毫无规则,但远远观看,田地中间又有纵横几条大的走道,南北相交,利于日后运输收获。
在公田西北处,议事堂东面,修建了坐北向南的一处库房,虽然是一处库房,却又分作了三间,和修建寨墙不同,都是用整齐的石块修建而成。三间库房,开了三个门口,门口上都有一把锁。刘宗旺是石匠,自然是他带人做的。刘宗旺向周南道:“小老儿料想库中各类物事杂放,必不好收管,故此建了三间,一作金银、铜钱、布帛等财物之用,就是西面最小的那一间;中间用来存放刀剑弓矢之用;东面这间最大,用来存放粮米等物。”
周南连连称赞,自己根本没有想过这库房还要这样建,自己本来想的是建一处大的石头房子,凡是公库里的物事一律放进去就完了。
几个人边走边看,张义向周南道:“小老儿已然算过,这些地,平日做些活计,只用二十人足矣,若到了忙时,再临时召人,不会耽误事。这公畜里,不是重活,也都只用些孤寡老残,用十人足矣。”
周南也不细问,只是点头同意,说道:“张老丈辛苦。想不到张老丈盘算周详,竟做的如此细致。”张义连连摆手,说道:“多亏了郑大夫,为老小儿算计。才摆弄出如此好地啊。谁能想,往日这荒丘,竟是一块宝地。”
周南不由看了看老郑头,这些天来,周南愈发感觉到这个老郑头简直是他的宝贝了,精文墨,会算术,懂医道,最重要的是,老郑头多年奔走,最后能在这山里找到他自己的定位,必然就能长此以往,乐此不彼。
老郑头在一旁也是欣慰,说道:“寨中原本就有田地,各户可在寨中耕种自己的田地,现在又开了这偌大一块公田,又喂养公畜,又有山溪流过寨内,有粮有水,外面即使有贼人围困,我无忧寨也可保一年半载粮水不绝。更兼不费各户人力,只由寨中孤寡无依之人侍弄,寨中老有所养,实乃人心所向啊。”
几个人看完公田,张义见没什么增添事项,便回去准备召人做事。周南和老郑头便向下走去。刘宗旺这几天只是陪着张义做事,现在公田公畜建成,自由张义来管,自己却又空无差事。忙追上来,向周南道:“大寨主,老汉不比张义、高秉常差,请寨主安排老汉差事,须不能给张义看轻了。”
周南道:“刘老丈你就找上周兴,把上次从卧虎山带回来的那十一名工匠和六十二名农户一一登记造册,记明各人姓名、年庚、籍贯,特长,把名单交给郑大夫,这十一名工匠便由你统管;办完这些后,你带这些工匠来,有事交办。”
刘宗旺喜道:“老汉本是寨中石匠,与这些个匠人做事,自然办得。”
(本章完)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
可是还有隐喻版本的,说在魏晋时期,桃花源是随处可见的,正是由于这种向往自由不受官府约束的社会制度的存在,影响了当政朝廷的经济基础,最后导致了整个社会的稳定。
周南可不管什么当政朝廷的经济基础,无忧寨是他的地盘,他不认可作为胡人的辽国,也更不认可一手好牌还被异族打穿的宋朝。他要的就是自由自在的生活,要的就是没有兵祸、没有压迫的社会。
随着无忧寨寨规的公告,公田公畜的事在寨子里已经传开了,寨子里的人这几天都在议论公田公畜的事,反倒是寨主的事却没人理会,不是他们不关心,是在他们心里早已认同周南和高远这两个年轻人了,是非此莫属了。寨子里有热心的,也会找老郑头,提些想法,老郑头自然也是提笔记上,并认真告知,会在下次议事时拿出来商讨。更有很多支持的,都去找管公田的张义,报名要种公田,张义做事倒是认真,先一一记下姓名,并告诉来人,这公田公畜,要先照顾五十岁以上的人来做。听的人也都明白,只是告诉张义,若是忙不过来,随时叫去只管使唤干活就成。
经过几番商议,又到西北角寨墙前面看了看,最后在西北角寨墙前面、议事堂东面,划出了五十亩大小的田地,当作公田;在公田四周不能耕种的山石上,依着形制,搭建了不少窝棚,买些家畜幼崽,就可以喂养了。为了方便浇灌田地和给家畜饮水,又从旗台南边流过的小溪里挖渠引水过来,水渠不宽,只是三尺来宽的一道浅水沟,足够浇灌田地了。周南只是给张义提醒要有水浇地、喂家畜,其他都是张义和刘宗旺二人带人建的。张义会种庄稼,刘宗旺是石匠,二人商量着,自然知道为了以后干活如何省力,现在该如何修建,所以周南没怎么过问。只是完工后,周南和老郑头被张义叫过去,看看还有何须待改进的。
高远对公田的事没兴趣,周南和老郑头二人跟着张义,来到寨子的西北角。这里以前因为地处整个寨子的高处,又近悬崖,所以没人在此居住耕种。如今邻近悬崖的位置,修筑了一段寨墙,护卫住了这块高处的平地,又修建了议事堂和山神庙,虽然除了寨墙箭楼上的兵丁,仍没什么人在此,可也显得比以前有了人气。可是周南实在没想到,往日荒凉的山丘,坪地,竟然被张义带着人修出了梯田。在议事堂东面,高低错落的山坡上,只要是能耕种处,都被垒石围土,在相同的高度,做成一条条、一块块的梯田。公田西南处的望旗台前,缓缓流过一条山溪,张义等人从山溪距离公田最近处,挖开了一道口子,开凿出一条宽三尺的浅水沟,弯弯曲曲引到各处田间,最后又汇合成一道水沟,从公田东面引回到山溪里。梯田间不能耕种的位置,按照大小,修建了不少高低不一的窝棚,里面用来喂养家畜。奇怪的是,窝棚边上还建有更矮小的土屋。不知是做什么用处。周南奇怪,就问旁边的张义,张义笑了笑,说道:“大郎是胸中有大事在,这等小事自然不知晓了。那土屋,我等叫做粪屋,上面搭上茅顶,四周不用开窗,在土屋中间还要挖个池子,用来生肥的。那家畜粪尿不能直接用到田里,会烧死庄稼的,须得在这粪屋里放置一段时间,才能使用。我等原本听大郎说到用家畜污物施肥田里,以为大郎种过地,却原来大郎并不懂得生肥之法啊。”
周南不禁一笑,称赞道:“看来让张老丈承担此事,正是相称啊。”几个人走在田间,除了窄窄的走道,到处都是新平整的地块;虽然看起来毫无规则,但远远观看,田地中间又有纵横几条大的走道,南北相交,利于日后运输收获。
在公田西北处,议事堂东面,修建了坐北向南的一处库房,虽然是一处库房,却又分作了三间,和修建寨墙不同,都是用整齐的石块修建而成。三间库房,开了三个门口,门口上都有一把锁。刘宗旺是石匠,自然是他带人做的。刘宗旺向周南道:“小老儿料想库中各类物事杂放,必不好收管,故此建了三间,一作金银、铜钱、布帛等财物之用,就是西面最小的那一间;中间用来存放刀剑弓矢之用;东面这间最大,用来存放粮米等物。”
周南连连称赞,自己根本没有想过这库房还要这样建,自己本来想的是建一处大的石头房子,凡是公库里的物事一律放进去就完了。
几个人边走边看,张义向周南道:“小老儿已然算过,这些地,平日做些活计,只用二十人足矣,若到了忙时,再临时召人,不会耽误事。这公畜里,不是重活,也都只用些孤寡老残,用十人足矣。”
周南也不细问,只是点头同意,说道:“张老丈辛苦。想不到张老丈盘算周详,竟做的如此细致。”张义连连摆手,说道:“多亏了郑大夫,为老小儿算计。才摆弄出如此好地啊。谁能想,往日这荒丘,竟是一块宝地。”
周南不由看了看老郑头,这些天来,周南愈发感觉到这个老郑头简直是他的宝贝了,精文墨,会算术,懂医道,最重要的是,老郑头多年奔走,最后能在这山里找到他自己的定位,必然就能长此以往,乐此不彼。
老郑头在一旁也是欣慰,说道:“寨中原本就有田地,各户可在寨中耕种自己的田地,现在又开了这偌大一块公田,又喂养公畜,又有山溪流过寨内,有粮有水,外面即使有贼人围困,我无忧寨也可保一年半载粮水不绝。更兼不费各户人力,只由寨中孤寡无依之人侍弄,寨中老有所养,实乃人心所向啊。”
几个人看完公田,张义见没什么增添事项,便回去准备召人做事。周南和老郑头便向下走去。刘宗旺这几天只是陪着张义做事,现在公田公畜建成,自由张义来管,自己却又空无差事。忙追上来,向周南道:“大寨主,老汉不比张义、高秉常差,请寨主安排老汉差事,须不能给张义看轻了。”
周南道:“刘老丈你就找上周兴,把上次从卧虎山带回来的那十一名工匠和六十二名农户一一登记造册,记明各人姓名、年庚、籍贯,特长,把名单交给郑大夫,这十一名工匠便由你统管;办完这些后,你带这些工匠来,有事交办。”
刘宗旺喜道:“老汉本是寨中石匠,与这些个匠人做事,自然办得。”
(本章完)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