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科举1
武后留下沈三问详谈,二人分析利弊。
科举,是一项利国的措施,一度被誉为隋唐时最大的社会进步,影响了中国一千多年。
官本位的时候,选出利君的人,民本位的时候,选出利民的人,打破社会壁垒,创造机会,这就是科举。
巨大的回报引得无数人前赴后继。
隋朝虽有科举,但还是在举贤的基础上,从官吏中选每年所取之仕,能通过科举晋身的人屈指可数。高宗时,更是以科举取高官,而非取普通仕子。
武后想成千古之功,必然要革旧出新,创万世之始。若定下科举取仕之基调,天下仕子出朝堂,便对皇权带着希冀和畏惧,更能对官吏体系的顶端有深刻的认识,不但朝中关系可以纯洁许多,这些仕子也不再亏欠举荐者重恩,没有拉帮结派,朝廷局势也不至于如此紧张,祸患也会少许多。有一层层明确官职体系的约束,有志之士,想往上爬,也能懂得如何行事,才最妥当。
既然没有打算小打小闹,这第一次科举自然得大办特办,认真办。
重担落在了最有想法的沈三问头上。
第一届科举虽然劳累,但这一届人中能脱颖而出的机会也肯定是最大的,这些人以后都会是天子门生。但首先,得从主考官面前走一遭。
第一届大科举许多人不看好,等着看笑话,主考官更不好做,过几届,这一差事会成为许多人梦寐以求的。
恩科定在三月后举行。三月的时间,足够科举的消息传遍大唐,以及大唐多数地方的学子长途爬涉赶到京城。
为了应付络绎不绝的人流,每天的计划都在改变着。长安没办法容纳如此多学子,所以预先将人流按照州县一份为五。洛阳和长安负责大多数,临近州县负责剩下一部分。
考核分为三层。
第一层考核,筛选出认真苦读的人,是否熟读儒家经典,对四书五经中的典故是否有了解。题目也就是填空和释义。虽说读书读得好并不一定就适合做官,但是能够持之以恒的做一件事,注意力和毅力远胜常人,坚定了做官的信念之后,遇到各种问题时,不容易轻易退缩。读书并不要求一个人对儒家经典有多深的理解,需要的是培养一个人坚韧的品性,吃苦耐劳的精神。所以初试,只是踢除一些在读书上下功夫少些的人。
赴科举考核百万之众,第一轮便十去八九。
先前等着看沈三问无法处理这百万人流的人,无话可说。
第二层考核考时政。长安出两到三个选题,考生择一做答,然后多为考官从考卷中选择十分之一不拆糊民送往京师,由京中从三万试卷选择最优的三千份。
第三层考核还未举行,京中却起了哗变。
第二层考核结果尚未公布,滞留京师等地的仕子众多。仕子中流传除了数首唐诗,表达对武后专政的不满。
显然是有人在背后特意挑拨教唆。
如果此言兴起,科举就真是一个笑话了。还没当上官呢,就来议论老大了,谁还敢让你们这些人当官。
王彬也应父亲之邀参加了这次科举。沈三问连忙来找他了解情况,也不知道谁要对付自己,还是对付太后。
“兄弟,这些谣言是怎么起来的。”
王彬:“为什么突然要科举取仕?来了这么多考生,你打算如何收场?第二轮成绩没有公布人心惶惶,公布了也会有些人不满,很容易被煽动。”
那么,应该是世家下的手。
沈三问连忙进宫禀报此事,说明看法了,得让领导拿主意。
宫门处,沈三问见到了一个自己许久未见过的人,康顺。
明显他是在等来俊臣。
沈三问没有走过去跟他打招呼,康顺见沈三问的神情倒是有几分激动。
来俊臣这就发达了?
是的。
沈三问觐见武后的时候,来俊臣已经被打发走了。
武后:“考生之间的事情本宫已听说了。”
沈三问:“世家对此已经做出了强烈了反应,这群仕子也容易被煽动,太后觉得是严查好,还是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观点。”
“自然是严查,杀鸡儆猴,这天下可不是谁都能议论的。”
“那,臣这就去查?”
“不用了,你负责选拔这次的仕子就好,风闻之事,已经交代下去了。如果有讽刺时政的人,绝不能姑息,有议论本宫干政的试卷交于我亲自过目,严惩不贷。”武后沉声命令。
来俊臣算是发迹了。
出宫召来人问事,来俊臣这几个月的故事已经可以写成一本小说了……
人生总是特别奇妙,特别是孔子说的那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来俊臣就属于这种人。
先是偷盗被人打半死,然后告密被人打半死,最后没钱被人抢被人打半死,无数次死里逃生。好在身边多了个儿子,儿子的孝心每次都能“感动”来一个大夫。
来俊臣也特别欣慰,有这么一个天赐的儿子,不离不弃,所以康顺现在已经改名叫来天赐……
武则天这么早就动用酷吏出人意料,不过尚在情理之中。她想要的是快刀斩乱麻,最短时间达到效果,来俊臣有这个能力,所以这一切顺理成章。
沈三问这几月都是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家,参政并不是简单的吃吃喝喝,东奔西走也十分劳累,还有用脑过度,每天的心事沉沉。
公主这几月也没有闲着,所有优秀的试卷她都亲自过目,一天上百份试卷划过,练习技艺的时间也变少了。
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任务,公主既然开始掌权,也成功由一个表演者过渡到欣赏者,技艺提高审美,却并不需要再亲力亲为。就像社会中大多数人,前半身学习技艺,以技艺换资本,后半生以资本来奴役技艺。
选拔人才,尤其是自己的核心政治团队,对其人的了解必然至关重要,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同的领导能利用不一样的下属。
而区分这些人,科举试卷和考生的生平经历,便是重要的依据。
本次科举便是最好的时机,来构建自身阵营。
谢谢五爷的打赏!!!!谢谢老张,五爷,第五小秋,蓝衣笙儿的推荐票。再求一下这周qq阅读的推荐票。
(本章完)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
科举,是一项利国的措施,一度被誉为隋唐时最大的社会进步,影响了中国一千多年。
官本位的时候,选出利君的人,民本位的时候,选出利民的人,打破社会壁垒,创造机会,这就是科举。
巨大的回报引得无数人前赴后继。
隋朝虽有科举,但还是在举贤的基础上,从官吏中选每年所取之仕,能通过科举晋身的人屈指可数。高宗时,更是以科举取高官,而非取普通仕子。
武后想成千古之功,必然要革旧出新,创万世之始。若定下科举取仕之基调,天下仕子出朝堂,便对皇权带着希冀和畏惧,更能对官吏体系的顶端有深刻的认识,不但朝中关系可以纯洁许多,这些仕子也不再亏欠举荐者重恩,没有拉帮结派,朝廷局势也不至于如此紧张,祸患也会少许多。有一层层明确官职体系的约束,有志之士,想往上爬,也能懂得如何行事,才最妥当。
既然没有打算小打小闹,这第一次科举自然得大办特办,认真办。
重担落在了最有想法的沈三问头上。
第一届科举虽然劳累,但这一届人中能脱颖而出的机会也肯定是最大的,这些人以后都会是天子门生。但首先,得从主考官面前走一遭。
第一届大科举许多人不看好,等着看笑话,主考官更不好做,过几届,这一差事会成为许多人梦寐以求的。
恩科定在三月后举行。三月的时间,足够科举的消息传遍大唐,以及大唐多数地方的学子长途爬涉赶到京城。
为了应付络绎不绝的人流,每天的计划都在改变着。长安没办法容纳如此多学子,所以预先将人流按照州县一份为五。洛阳和长安负责大多数,临近州县负责剩下一部分。
考核分为三层。
第一层考核,筛选出认真苦读的人,是否熟读儒家经典,对四书五经中的典故是否有了解。题目也就是填空和释义。虽说读书读得好并不一定就适合做官,但是能够持之以恒的做一件事,注意力和毅力远胜常人,坚定了做官的信念之后,遇到各种问题时,不容易轻易退缩。读书并不要求一个人对儒家经典有多深的理解,需要的是培养一个人坚韧的品性,吃苦耐劳的精神。所以初试,只是踢除一些在读书上下功夫少些的人。
赴科举考核百万之众,第一轮便十去八九。
先前等着看沈三问无法处理这百万人流的人,无话可说。
第二层考核考时政。长安出两到三个选题,考生择一做答,然后多为考官从考卷中选择十分之一不拆糊民送往京师,由京中从三万试卷选择最优的三千份。
第三层考核还未举行,京中却起了哗变。
第二层考核结果尚未公布,滞留京师等地的仕子众多。仕子中流传除了数首唐诗,表达对武后专政的不满。
显然是有人在背后特意挑拨教唆。
如果此言兴起,科举就真是一个笑话了。还没当上官呢,就来议论老大了,谁还敢让你们这些人当官。
王彬也应父亲之邀参加了这次科举。沈三问连忙来找他了解情况,也不知道谁要对付自己,还是对付太后。
“兄弟,这些谣言是怎么起来的。”
王彬:“为什么突然要科举取仕?来了这么多考生,你打算如何收场?第二轮成绩没有公布人心惶惶,公布了也会有些人不满,很容易被煽动。”
那么,应该是世家下的手。
沈三问连忙进宫禀报此事,说明看法了,得让领导拿主意。
宫门处,沈三问见到了一个自己许久未见过的人,康顺。
明显他是在等来俊臣。
沈三问没有走过去跟他打招呼,康顺见沈三问的神情倒是有几分激动。
来俊臣这就发达了?
是的。
沈三问觐见武后的时候,来俊臣已经被打发走了。
武后:“考生之间的事情本宫已听说了。”
沈三问:“世家对此已经做出了强烈了反应,这群仕子也容易被煽动,太后觉得是严查好,还是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观点。”
“自然是严查,杀鸡儆猴,这天下可不是谁都能议论的。”
“那,臣这就去查?”
“不用了,你负责选拔这次的仕子就好,风闻之事,已经交代下去了。如果有讽刺时政的人,绝不能姑息,有议论本宫干政的试卷交于我亲自过目,严惩不贷。”武后沉声命令。
来俊臣算是发迹了。
出宫召来人问事,来俊臣这几个月的故事已经可以写成一本小说了……
人生总是特别奇妙,特别是孔子说的那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来俊臣就属于这种人。
先是偷盗被人打半死,然后告密被人打半死,最后没钱被人抢被人打半死,无数次死里逃生。好在身边多了个儿子,儿子的孝心每次都能“感动”来一个大夫。
来俊臣也特别欣慰,有这么一个天赐的儿子,不离不弃,所以康顺现在已经改名叫来天赐……
武则天这么早就动用酷吏出人意料,不过尚在情理之中。她想要的是快刀斩乱麻,最短时间达到效果,来俊臣有这个能力,所以这一切顺理成章。
沈三问这几月都是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家,参政并不是简单的吃吃喝喝,东奔西走也十分劳累,还有用脑过度,每天的心事沉沉。
公主这几月也没有闲着,所有优秀的试卷她都亲自过目,一天上百份试卷划过,练习技艺的时间也变少了。
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任务,公主既然开始掌权,也成功由一个表演者过渡到欣赏者,技艺提高审美,却并不需要再亲力亲为。就像社会中大多数人,前半身学习技艺,以技艺换资本,后半生以资本来奴役技艺。
选拔人才,尤其是自己的核心政治团队,对其人的了解必然至关重要,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同的领导能利用不一样的下属。
而区分这些人,科举试卷和考生的生平经历,便是重要的依据。
本次科举便是最好的时机,来构建自身阵营。
谢谢五爷的打赏!!!!谢谢老张,五爷,第五小秋,蓝衣笙儿的推荐票。再求一下这周qq阅读的推荐票。
(本章完)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