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六章 五路伏兵
徐达指出,一旦陈友谅军在龙湾地域遭受伏击,肯定是边打边退,此时张德胜的水军前来截击,似乎是可以合围陈军。但如果此时陈军弃舟上岸,从陆上向西、向南逃窜呢?
水军对水军,张德胜还可以利用敌军混乱、秦淮河道太窄等优势。如果陈军上了岸,张德胜的水军可就没办法阻挡撤退的陈军了。
这样岂不是眼睁睁地看着陈军逃出了包围圈?
徐达抛出这话,在场众人,包括朱元璋在内也是为之变色。对呀!刚才大家都只考虑到了水军对敌撤退水军的优势,可没有考虑到这一层一呀!
朱元璋看看众人,众人似乎一时也没了主意。朱元璋只好又问徐达道:“那依天德将军的意见,这个疏漏我们应该如何堵上呢?”
徐达不愧是朱元璋麾下第一战将,就这短短的时间,他已在心中谋划了一个初步方案。
徐达告诉众人,还需要在大城港{此战胜利后,朱元璋改此地地名为大胜关,沿用至今}一带埋伏一支人马。这样一来,当陈军后撤之时,我们就有了水陆两路兵马截击敌军。
朱元璋盯着地图看了许久,点了点头,看来他是认可徐达这个提议了。
不过他马上又抛出一个问题,这埋伏在大城港的人马由谁当主将呢?
朱元璋话音刚落,李文忠和朱文正都立即起身,争着讨要这个差事。毕竟这可是个立功的大好机会嘛!
朱元璋立即否定了这两个子侄的请命。
朱元璋告诉李文忠,他还有重要任务,就是盯住康茂才。此战成败的关键就在康茂才,如果康茂才真的是向陈友谅诈降,这一战几乎就可以拿下了。
如果康茂才当一棵墙头草,甚至他弄假成真,真的充当了陈友谅的内应,那应天的局势就危矣!
所以康茂才这个人必须死死盯住,要完成这个任务,李文忠无疑是最好的人选。
李文忠得到朱元璋这个答复,也是点了点头。这的确是一个马虎不得的任务,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自己,也充分说明了朱元璋对他的信任。
朱元璋不让朱文正去大城港设伏的理由是,他要让朱文正跟在自己身边坐镇狮子山。一旦哪支设伏人马出现战局吃紧的情况,朱文正必须去带兵增援。
说得更加通俗一点儿,朱文正就充当了战略预备队队长兼亲兵卫队队长的职责,这个职责当然也不轻松。
其实,朱元璋不让朱文正去大城港还有一个原因,只是他不愿意告诉众人而已。
这个理由就是,当初人心惶惶之际,朱文正不止一次地向朱元璋表明心志,愿与应天共存亡。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朱元璋决定要好好培养一下这个侄子。
通过这次应天事件,朱元璋坚信了还是血缘关系更加可靠的想法。既然要培养朱文正,那就让他在这次战役中跟着自己,时不时地对他指点一二。
参与此次机密会议的九人之中,徐达、常遇春、冯国胜分别是三路设伏人马的主将,李文忠、朱文正的主动请缨被朱元璋驳回了,沐英年纪又太小了一些。至于李善长、朱升、刘基三人都不是武将,看来这设伏大城港的主将人选是不可能在今天参会的人员中产生了。
正在朱元璋思谋之际,李善长倒是提出了一个人选。
此人就是杨璟。当初攻克集庆之前,此人是元军中的一个管军万户。攻克集庆之时,此人投降了朱元璋,初时编入徐达部。
后来在攻取常州的战役中,此人作战勇猛,被朱元璋授予亲军副都指挥使。眼下,此人正驻守在牛首山。
李善长推荐杨璟的理由是,此人骁勇善战,且在应天多年,对应天周边的地形是相当熟悉。
此人虽是元军降将,但跟康茂才不同的是,此人跟陈友谅及天完军方面没有任何交集,不必担心他会有二心。
听完李善长这个建议,朱元璋拿眼瞅了瞅徐达。当初这杨璟归降之时,曾在徐达麾下效力。朱元璋是要征求征求徐达的意见。
对于杨璟的能力,徐达当然是知晓的。本来他也曾想着推荐此人,但怕别人说他与杨璟有私交,便没有开口。没想到现在李善长推荐了此人,那徐达还有什么理由不帮着美言几句呢?
事情进行得很顺利,有了李善长和徐达的强力推荐,朱元璋很快就拍了板,这大城港就由杨璟从牛首山带两万人马过来设伏。
五路伏兵的事情搞定了,还有一个重要事情得交给李善长了。那就是待康宁走后,立即在江东桥边迅速修建一座石桥。
李善长当即领命,迅速去布置。他给朱元璋打了包票,七日之内,一定把石桥造好。
对于李善长的办事能力,朱元璋当然是放心的。
考虑到杨璟率兵赶到大城港还得需要时间,朱元璋定下五月初四再次召开会议。参会人员除了今日这九人,还要叫上杨璟、赵德胜、张德胜、朱虎、邵荣五人。
会后,李文忠被朱元璋单独留了下来。朱元璋告诉李文忠,接下来的几天,他不仅是要时刻关注康茂才的动向,还要兼顾一些其他官员的动向。
眼下大战在即,人心思变,万万不可出一点儿纰漏。天完方面既然想到了策反康茂才,难保不会策反其他人。
也正是这个任务艰巨,刚才朱元璋才没有同意李文忠的请战。之所以刚才只说监视康茂才之事,就是不想众人都知道朱元璋对他们也不信任。
听了朱元璋交的这个底之后,李文忠才真正体会到了此次任务的重大。
五月初四,吴国公府召开了一次高级别的军事会议。参会人员除了朱元璋,还有上次就已确定的十四个人。
会上,李善长汇报了江东石桥的施工进展情况。据李善长汇报,自从康宁走后,新桥立即投入施工,人员分为三班倒,夜间用火把照明继续施工。
李善长拍着胸脯保证,五月初七天黑之前保证完工。
听了李善长这个汇报,朱元璋当然是满意的。
接下来,朱元璋亲自讲解了此次应天防御战的详细作战计划。
徐达、常遇春等人早已知道这个计划,但杨璟、赵德胜、张德胜、朱虎、邵荣五人可是第一次知道这个计划,脸上显出几分兴奋之情。
当然,最激动的就非杨璟、张德胜二人莫属了。其他三人都是各路人马的副将,这二人却是主将,自然是更加兴奋了。
就在朱元璋在应天城外给天完军布下一个天罗地网之时,陈友谅也在谋划着他的大事。
陈友谅与四大心腹经过反复计议,将除去徐寿辉的日子就定在五月初四,称帝的日子则定在了五月初五。
之所以定在五月初五,众人也是仔细研究了一番。
既然准备称帝,那就得搞得隆重一些。但徐寿辉还没死,明目张胆地准备称帝事宜,也不太合适。万一被徐寿辉察觉出什么消息,打草惊蛇就不好了。虽然眼下徐寿辉已被软禁,但毕竟池州还有欧普祥的人马,这个人可是个“保徐党”。
为了不引起众人的怀疑,陈友谅宣布五月初五“端午节”这一天要犒赏三军,并在采石矶举办龙舟赛等庆祝活动。
嘿嘿!陈友谅还考虑得挺周到的。以“端午节”举办活动犒赏三军为由,就可以大大方方地准备称帝庆典了。
既然五月初五要在采石矶举办庆祝活动,陈友谅便“请”徐寿辉五月初四一大早一同前往采石矶。
徐寿辉听说采石矶要举办活动,也没过多怀疑,便与陈友谅一道乘船从太平出发,当日午时便到了采石矶。当然,即使徐寿辉有所怀疑,想不去采石矶也不是可能的。
到了采石矶,陈友谅陪徐寿辉在座船上用过膳之后,便提议一起上岸去传说中的李白坠江处游览,去凭吊这位大诗人。
徐寿辉虽是市井小民出身,但现在也是贵为天完zhèng quán的皇帝。人往往最缺什么,就越想去显摆什么。
当了皇帝的徐寿辉当然是愿意附庸风雅的,他可不想让世人知道他低微的出身。凭吊李白是一件有利于提升自身形象的事情,徐寿辉当然是乐于前行。
徐寿辉在陈友谅的陪同之下去附庸风雅,可他却不知道,陈友谅已经给他设了一个局,准备送他上西天。
在江边解决徐寿辉,伪造其不慎失足落水的假象,这是徐寿辉与张定边、王厚义等人商定的a计划。
徐寿辉、陈友谅登岸,张定边、王厚义这两大高手肯定是一起随行。
很快,徐寿辉和陈友谅就到了李白墓前。
据传,当年李白在这采石矶江边饮酒赏月、对江吟诗。不知是酒喝多了,还是真被美丽的景色陶醉了,李白竟然去江中捉月。就此,一代大诗人在此溺水而亡。
李白坠江之后,其尸身漂流到青山,便葬于青山。而采石矶的一个渔夫在江中捞起李白的衣服,就为李白在这采石矶的江边修建了这座衣冠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
水军对水军,张德胜还可以利用敌军混乱、秦淮河道太窄等优势。如果陈军上了岸,张德胜的水军可就没办法阻挡撤退的陈军了。
这样岂不是眼睁睁地看着陈军逃出了包围圈?
徐达抛出这话,在场众人,包括朱元璋在内也是为之变色。对呀!刚才大家都只考虑到了水军对敌撤退水军的优势,可没有考虑到这一层一呀!
朱元璋看看众人,众人似乎一时也没了主意。朱元璋只好又问徐达道:“那依天德将军的意见,这个疏漏我们应该如何堵上呢?”
徐达不愧是朱元璋麾下第一战将,就这短短的时间,他已在心中谋划了一个初步方案。
徐达告诉众人,还需要在大城港{此战胜利后,朱元璋改此地地名为大胜关,沿用至今}一带埋伏一支人马。这样一来,当陈军后撤之时,我们就有了水陆两路兵马截击敌军。
朱元璋盯着地图看了许久,点了点头,看来他是认可徐达这个提议了。
不过他马上又抛出一个问题,这埋伏在大城港的人马由谁当主将呢?
朱元璋话音刚落,李文忠和朱文正都立即起身,争着讨要这个差事。毕竟这可是个立功的大好机会嘛!
朱元璋立即否定了这两个子侄的请命。
朱元璋告诉李文忠,他还有重要任务,就是盯住康茂才。此战成败的关键就在康茂才,如果康茂才真的是向陈友谅诈降,这一战几乎就可以拿下了。
如果康茂才当一棵墙头草,甚至他弄假成真,真的充当了陈友谅的内应,那应天的局势就危矣!
所以康茂才这个人必须死死盯住,要完成这个任务,李文忠无疑是最好的人选。
李文忠得到朱元璋这个答复,也是点了点头。这的确是一个马虎不得的任务,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自己,也充分说明了朱元璋对他的信任。
朱元璋不让朱文正去大城港设伏的理由是,他要让朱文正跟在自己身边坐镇狮子山。一旦哪支设伏人马出现战局吃紧的情况,朱文正必须去带兵增援。
说得更加通俗一点儿,朱文正就充当了战略预备队队长兼亲兵卫队队长的职责,这个职责当然也不轻松。
其实,朱元璋不让朱文正去大城港还有一个原因,只是他不愿意告诉众人而已。
这个理由就是,当初人心惶惶之际,朱文正不止一次地向朱元璋表明心志,愿与应天共存亡。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朱元璋决定要好好培养一下这个侄子。
通过这次应天事件,朱元璋坚信了还是血缘关系更加可靠的想法。既然要培养朱文正,那就让他在这次战役中跟着自己,时不时地对他指点一二。
参与此次机密会议的九人之中,徐达、常遇春、冯国胜分别是三路设伏人马的主将,李文忠、朱文正的主动请缨被朱元璋驳回了,沐英年纪又太小了一些。至于李善长、朱升、刘基三人都不是武将,看来这设伏大城港的主将人选是不可能在今天参会的人员中产生了。
正在朱元璋思谋之际,李善长倒是提出了一个人选。
此人就是杨璟。当初攻克集庆之前,此人是元军中的一个管军万户。攻克集庆之时,此人投降了朱元璋,初时编入徐达部。
后来在攻取常州的战役中,此人作战勇猛,被朱元璋授予亲军副都指挥使。眼下,此人正驻守在牛首山。
李善长推荐杨璟的理由是,此人骁勇善战,且在应天多年,对应天周边的地形是相当熟悉。
此人虽是元军降将,但跟康茂才不同的是,此人跟陈友谅及天完军方面没有任何交集,不必担心他会有二心。
听完李善长这个建议,朱元璋拿眼瞅了瞅徐达。当初这杨璟归降之时,曾在徐达麾下效力。朱元璋是要征求征求徐达的意见。
对于杨璟的能力,徐达当然是知晓的。本来他也曾想着推荐此人,但怕别人说他与杨璟有私交,便没有开口。没想到现在李善长推荐了此人,那徐达还有什么理由不帮着美言几句呢?
事情进行得很顺利,有了李善长和徐达的强力推荐,朱元璋很快就拍了板,这大城港就由杨璟从牛首山带两万人马过来设伏。
五路伏兵的事情搞定了,还有一个重要事情得交给李善长了。那就是待康宁走后,立即在江东桥边迅速修建一座石桥。
李善长当即领命,迅速去布置。他给朱元璋打了包票,七日之内,一定把石桥造好。
对于李善长的办事能力,朱元璋当然是放心的。
考虑到杨璟率兵赶到大城港还得需要时间,朱元璋定下五月初四再次召开会议。参会人员除了今日这九人,还要叫上杨璟、赵德胜、张德胜、朱虎、邵荣五人。
会后,李文忠被朱元璋单独留了下来。朱元璋告诉李文忠,接下来的几天,他不仅是要时刻关注康茂才的动向,还要兼顾一些其他官员的动向。
眼下大战在即,人心思变,万万不可出一点儿纰漏。天完方面既然想到了策反康茂才,难保不会策反其他人。
也正是这个任务艰巨,刚才朱元璋才没有同意李文忠的请战。之所以刚才只说监视康茂才之事,就是不想众人都知道朱元璋对他们也不信任。
听了朱元璋交的这个底之后,李文忠才真正体会到了此次任务的重大。
五月初四,吴国公府召开了一次高级别的军事会议。参会人员除了朱元璋,还有上次就已确定的十四个人。
会上,李善长汇报了江东石桥的施工进展情况。据李善长汇报,自从康宁走后,新桥立即投入施工,人员分为三班倒,夜间用火把照明继续施工。
李善长拍着胸脯保证,五月初七天黑之前保证完工。
听了李善长这个汇报,朱元璋当然是满意的。
接下来,朱元璋亲自讲解了此次应天防御战的详细作战计划。
徐达、常遇春等人早已知道这个计划,但杨璟、赵德胜、张德胜、朱虎、邵荣五人可是第一次知道这个计划,脸上显出几分兴奋之情。
当然,最激动的就非杨璟、张德胜二人莫属了。其他三人都是各路人马的副将,这二人却是主将,自然是更加兴奋了。
就在朱元璋在应天城外给天完军布下一个天罗地网之时,陈友谅也在谋划着他的大事。
陈友谅与四大心腹经过反复计议,将除去徐寿辉的日子就定在五月初四,称帝的日子则定在了五月初五。
之所以定在五月初五,众人也是仔细研究了一番。
既然准备称帝,那就得搞得隆重一些。但徐寿辉还没死,明目张胆地准备称帝事宜,也不太合适。万一被徐寿辉察觉出什么消息,打草惊蛇就不好了。虽然眼下徐寿辉已被软禁,但毕竟池州还有欧普祥的人马,这个人可是个“保徐党”。
为了不引起众人的怀疑,陈友谅宣布五月初五“端午节”这一天要犒赏三军,并在采石矶举办龙舟赛等庆祝活动。
嘿嘿!陈友谅还考虑得挺周到的。以“端午节”举办活动犒赏三军为由,就可以大大方方地准备称帝庆典了。
既然五月初五要在采石矶举办庆祝活动,陈友谅便“请”徐寿辉五月初四一大早一同前往采石矶。
徐寿辉听说采石矶要举办活动,也没过多怀疑,便与陈友谅一道乘船从太平出发,当日午时便到了采石矶。当然,即使徐寿辉有所怀疑,想不去采石矶也不是可能的。
到了采石矶,陈友谅陪徐寿辉在座船上用过膳之后,便提议一起上岸去传说中的李白坠江处游览,去凭吊这位大诗人。
徐寿辉虽是市井小民出身,但现在也是贵为天完zhèng quán的皇帝。人往往最缺什么,就越想去显摆什么。
当了皇帝的徐寿辉当然是愿意附庸风雅的,他可不想让世人知道他低微的出身。凭吊李白是一件有利于提升自身形象的事情,徐寿辉当然是乐于前行。
徐寿辉在陈友谅的陪同之下去附庸风雅,可他却不知道,陈友谅已经给他设了一个局,准备送他上西天。
在江边解决徐寿辉,伪造其不慎失足落水的假象,这是徐寿辉与张定边、王厚义等人商定的a计划。
徐寿辉、陈友谅登岸,张定边、王厚义这两大高手肯定是一起随行。
很快,徐寿辉和陈友谅就到了李白墓前。
据传,当年李白在这采石矶江边饮酒赏月、对江吟诗。不知是酒喝多了,还是真被美丽的景色陶醉了,李白竟然去江中捉月。就此,一代大诗人在此溺水而亡。
李白坠江之后,其尸身漂流到青山,便葬于青山。而采石矶的一个渔夫在江中捞起李白的衣服,就为李白在这采石矶的江边修建了这座衣冠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