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三章 大败耿炳文
虽然众将情绪很高,但有两个人不同意立即去偷袭真定。这两个人一个是张玉,另一个便是燕王朱棣。
在这里,咱们不得不批评一下朱棣同志。如果充分发扬民主,让大家来个投票,少数服从多数,进行集体决策的话,那这次肯定是要立即去袭击真定的。但是,朱棣同志可不是一个民主的人,他十分果断地否决了立即袭击真定的计划。好在总算还有张玉支持他,要不然,我们真可以给朱棣同志定个搞“一言堂”的罪名。
不过,要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咱们可以说这一次是关键少数发挥了关键作用。朱棣不仅是没有采纳张保的意见,立即去进攻真定,还让张保带着自己的人去真定给耿炳文捎个话。
嘿嘿!朱棣让张保给耿炳文带了什么话?他这又是唱的哪一出?
朱棣让张保给耿炳文带的话很简单,那就是告诉耿炳文,燕王的军队正在逼近真定,让耿炳文做好准备。
你说朱棣这事儿办的?哪有这样的呢?自己去进攻哪里,还要先通知对方?
咱一般人可能真看不懂朱棣为什么要这么做。其实这就是朱棣真正的高明之处。
正所谓:实则虚之,虚则实之。
首先,朱棣和张玉反对采纳张保的建议,立即偷袭真定,那就是因为他们担心张保是诈降。这万一要是耿炳文那个老狐狸设下的圈套,那不是自投罗网吗?
另外,朱棣也十分赞同张保及自己麾下将领的分析。真定地处平原地带,耿炳文的大军沿滹沱河布防,正有利于自己的骑兵发动突袭。那张保不是说耿炳文的大军还没有集结完毕吗?那就不妨让他们集结完毕。反正咱们的骑兵冲锋起来,对步兵有绝对优势,咱一回解决耿炳文的三十万人马,岂不是比解决他现在的十万人马更加痛快?
如果张保真是诈降,自己让张保去给耿炳文捎个话,那就是很明确地告诉耿炳文,你的阴谋已经被我识破了,你在真定给我设下的埋伏圈我不是会来钻了。
如果张保是真降,那也可以让耿炳文产生一种错觉。燕王朱棣如果真的要来偷袭自己,怎么会派人先来通知呢?假如耿炳文按照这个思路,那就会判断,燕王朱棣大概率不会来偷袭真定。
而当燕王朱棣的军队正一步步向真定逼近的时候,耿炳文倒有些手足无措了。毕竟耿炳文心中是清楚的,自己可是擅守不擅攻,燕王的军队以骑兵居多,且机动速度快,而自己的军队以步兵居多,主动出击的话,很可能被对方抓住破绽,还不如以不变应万变,让各营兵士严阵以待、以逸待劳。
很快,耿炳文等来了燕王的军队。但让耿炳文捉摸不透的是,燕王的军队在北边布阵,并未发动进攻。一连三天,皆是如此。
耿炳文麾下的将领纷纷按捺不住了,有不少人主动请战。耿炳文摇了摇头,告诉众将,没他的命令,任何人不得随意出战。各自坚守营寨,看北边的燕军能搞出什么花样。
要说耿炳文的这个决策也没有毛病。毕竟燕王是造反的一方,燕王的军队也不过五、六万人,他的属地北平也并不富庶,后勤供给也受限。如果战争就这么僵持下去,双方打消耗战,肯定是对燕王越来越不利。耿炳文坚信,只要自己的人马坚守营寨,让燕王的军队来进攻,即使自己用二比一、甚至是三比一的伤亡数量来消耗燕军,朱棣也要不了几天就得玩儿完。
既然打消耗战对燕军不利,那朱棣为什么又迟迟不开战呢?他在等什么呢?
就在燕王的军队与耿炳文的人马打上照面的第五天,耿炳文终于知道了答案。
话说燕王棣就是一个好战分子、一个嗜血的好战分子。他让张玉、谭渊、朱能三大将领率领主力在明军的北边布阵,做出一副随时准备发动突袭的样子。而燕王朱棣则亲率八千骑兵从西边绕了个大圈子,从灵寿偷渡滹沱河,突然出现在了耿炳文大军的西南边。
自古主帅亲自当先锋的战例并不多见,而这次朱棣策划的真定之战,他就是亲自过了一把先锋的瘾。
朱棣率领的八千骑兵突然出现在耿炳文大军的西南边,当然不会就是跟耿炳文打声招呼,说“我来了”这么简单。相反,朱棣是二话不说,带着八千骑兵就开干,一马当先,直冲耿炳文大军防守薄弱的西南翼。
自从与北边的燕军打上照面之后,耿炳文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如何狙击北面之敌上,他哪里料到这个燕王朱棣这么大胆,竟然不按常理出牌,敢带着区区数千人马来突袭自己的侧翼。
自己的西南翼防守薄弱,且对方是骑兵、自己是步兵,如果让朱棣的人马冲了进来,中军必然阵形大乱,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乎,耿炳文迅速调整队形,正所谓“擒贼先擒王”,耿炳文想一口将燕王朱棣给吞下。
可是耿炳文的应对之策,早在朱棣的意料之中。就在耿炳文调整队形之际,已在北边蹲守了五天五夜的张玉、谭渊、朱能三大将领迅速带兵悉数杀出。
耿炳文的兵马众多,此时反而成了劣势。因为刚才要调整队形对付朱棣,由于兵马众多,调度起来肯定很困难,时间也需要很长。而这时,北边的燕军主力又突然发动进攻,耿炳文的部队顿时陷入了混乱状态。
燕军虽然人数不多,但长年与北元的蒙古骑兵打交道,最喜欢这种大开大合的往来冲杀战术。而耿炳文所率领的明军在这方面的战斗力,明显低了一个档次。
耿炳文一看中军已乱,这仗没法打了,立即传下军令,所有人马立即向真定城撤退。
见耿炳文大军败退,燕王朱棣、张玉、谭渊、朱能等人皆是率军在后面猛追,这种从后掩杀的大好机会,众人岂能错过?
在追击耿炳文大军的过程之中,还是发生了一个小插曲。那就是猛将朱能杀得性起,带着自己的亲兵突入敌军阵中翻江倒海。
边打边撤的耿炳文很快发现了这个问题,见对方有一员勇将竟然只带着数十个亲兵杀了过来,已完全陷入自己人马的包围之中。
被打得大败、正无处发泄的耿炳文岂能放过这个机会?他招呼撤退的明军放慢脚步,尾队结阵抵抗燕王的追兵,而其他的人马则在他的指挥下向朱能他们扑了过去。
虽然耿炳文的思路很清晰,他的指令也传达得很恰当,但是,正所谓“兵败如山倒”,仓皇败退的明军只有少数人马听到并正确理解了耿炳文的意思,而大部分明军还在混乱地溃逃。
见此情形,朱能发挥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连续作战”的优良作风,哪里的明军多,他就往哪里冲。硬是凭着麾下的数十亲兵,将耿炳文大军的阵形冲得稀烂。
耿炳文见大势已去,也顾不得拿朱能出气了,还是赶紧集结残兵到真定城固守吧!
就这样,燕军是取得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而耿炳文只得集结残兵固守真定城。
大胜之后的燕军可不会给耿炳文喘息之机,立即向真定城发起了猛攻。
这一回,咱们就不得不佩服朱元璋的眼光了。虽然耿炳文大败,真定城内只有一些残兵败将,但燕王朱棣带着张玉、谭渊、朱能三大王牌一连猛攻了真定城三天,愣是没有任何进展。
朱棣见麾下兵士们也疲累了,只得暂停进攻,让兵士们休整。
如此又过了三日,朱棣已是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耿炳文这只老狐狸躲在真定城不出来,这家伙擅长防守的名头还真是名不虚传,如果就这么僵持下去,局势显然对朱棣很不利。
就在朱棣急得团团转之际,从北平来了一个人,这个人便是马和。
马和告诉朱棣,他是奉他师傅的命令而来。马和的师傅便是历史上那个著名的人物、也是我昔日的好兄弟道衍和尚。
朱棣见了马和,也是格外高兴。他告诉马和,现在自己在真定进退两难,道衍大师可有什么高招?
马和告诉朱棣,他这次前来,就是来为燕王解除这个困局的。
马和告诉朱棣,耿炳文擅守不擅攻,与他在这里打消耗战,那是下下之策。
就在他离开北平之前,刚刚得到消息,镇守辽东的江阴侯吴高,正集结兵马,准备攻取永平。此时,不如立即挥师北上,给吴高一个迎头痛击。
朱棣沉思了片刻,说道:“击退吴高并非难事,只是这真定的耿炳文始终是咱们的心头之患。那按照道衍大师的意思,击退吴高之后,咱就回师北平,与耿炳文耗下去?这似乎也不是长久之计呀?”
马和笑着告诉朱棣,等咱们击退吴高之后,估计明军已经换帅喽。
朱棣不解。马和问朱棣,可否记得长平之战中,老将廉颇为什么会被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帅位?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
在这里,咱们不得不批评一下朱棣同志。如果充分发扬民主,让大家来个投票,少数服从多数,进行集体决策的话,那这次肯定是要立即去袭击真定的。但是,朱棣同志可不是一个民主的人,他十分果断地否决了立即袭击真定的计划。好在总算还有张玉支持他,要不然,我们真可以给朱棣同志定个搞“一言堂”的罪名。
不过,要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咱们可以说这一次是关键少数发挥了关键作用。朱棣不仅是没有采纳张保的意见,立即去进攻真定,还让张保带着自己的人去真定给耿炳文捎个话。
嘿嘿!朱棣让张保给耿炳文带了什么话?他这又是唱的哪一出?
朱棣让张保给耿炳文带的话很简单,那就是告诉耿炳文,燕王的军队正在逼近真定,让耿炳文做好准备。
你说朱棣这事儿办的?哪有这样的呢?自己去进攻哪里,还要先通知对方?
咱一般人可能真看不懂朱棣为什么要这么做。其实这就是朱棣真正的高明之处。
正所谓:实则虚之,虚则实之。
首先,朱棣和张玉反对采纳张保的建议,立即偷袭真定,那就是因为他们担心张保是诈降。这万一要是耿炳文那个老狐狸设下的圈套,那不是自投罗网吗?
另外,朱棣也十分赞同张保及自己麾下将领的分析。真定地处平原地带,耿炳文的大军沿滹沱河布防,正有利于自己的骑兵发动突袭。那张保不是说耿炳文的大军还没有集结完毕吗?那就不妨让他们集结完毕。反正咱们的骑兵冲锋起来,对步兵有绝对优势,咱一回解决耿炳文的三十万人马,岂不是比解决他现在的十万人马更加痛快?
如果张保真是诈降,自己让张保去给耿炳文捎个话,那就是很明确地告诉耿炳文,你的阴谋已经被我识破了,你在真定给我设下的埋伏圈我不是会来钻了。
如果张保是真降,那也可以让耿炳文产生一种错觉。燕王朱棣如果真的要来偷袭自己,怎么会派人先来通知呢?假如耿炳文按照这个思路,那就会判断,燕王朱棣大概率不会来偷袭真定。
而当燕王朱棣的军队正一步步向真定逼近的时候,耿炳文倒有些手足无措了。毕竟耿炳文心中是清楚的,自己可是擅守不擅攻,燕王的军队以骑兵居多,且机动速度快,而自己的军队以步兵居多,主动出击的话,很可能被对方抓住破绽,还不如以不变应万变,让各营兵士严阵以待、以逸待劳。
很快,耿炳文等来了燕王的军队。但让耿炳文捉摸不透的是,燕王的军队在北边布阵,并未发动进攻。一连三天,皆是如此。
耿炳文麾下的将领纷纷按捺不住了,有不少人主动请战。耿炳文摇了摇头,告诉众将,没他的命令,任何人不得随意出战。各自坚守营寨,看北边的燕军能搞出什么花样。
要说耿炳文的这个决策也没有毛病。毕竟燕王是造反的一方,燕王的军队也不过五、六万人,他的属地北平也并不富庶,后勤供给也受限。如果战争就这么僵持下去,双方打消耗战,肯定是对燕王越来越不利。耿炳文坚信,只要自己的人马坚守营寨,让燕王的军队来进攻,即使自己用二比一、甚至是三比一的伤亡数量来消耗燕军,朱棣也要不了几天就得玩儿完。
既然打消耗战对燕军不利,那朱棣为什么又迟迟不开战呢?他在等什么呢?
就在燕王的军队与耿炳文的人马打上照面的第五天,耿炳文终于知道了答案。
话说燕王棣就是一个好战分子、一个嗜血的好战分子。他让张玉、谭渊、朱能三大将领率领主力在明军的北边布阵,做出一副随时准备发动突袭的样子。而燕王朱棣则亲率八千骑兵从西边绕了个大圈子,从灵寿偷渡滹沱河,突然出现在了耿炳文大军的西南边。
自古主帅亲自当先锋的战例并不多见,而这次朱棣策划的真定之战,他就是亲自过了一把先锋的瘾。
朱棣率领的八千骑兵突然出现在耿炳文大军的西南边,当然不会就是跟耿炳文打声招呼,说“我来了”这么简单。相反,朱棣是二话不说,带着八千骑兵就开干,一马当先,直冲耿炳文大军防守薄弱的西南翼。
自从与北边的燕军打上照面之后,耿炳文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如何狙击北面之敌上,他哪里料到这个燕王朱棣这么大胆,竟然不按常理出牌,敢带着区区数千人马来突袭自己的侧翼。
自己的西南翼防守薄弱,且对方是骑兵、自己是步兵,如果让朱棣的人马冲了进来,中军必然阵形大乱,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乎,耿炳文迅速调整队形,正所谓“擒贼先擒王”,耿炳文想一口将燕王朱棣给吞下。
可是耿炳文的应对之策,早在朱棣的意料之中。就在耿炳文调整队形之际,已在北边蹲守了五天五夜的张玉、谭渊、朱能三大将领迅速带兵悉数杀出。
耿炳文的兵马众多,此时反而成了劣势。因为刚才要调整队形对付朱棣,由于兵马众多,调度起来肯定很困难,时间也需要很长。而这时,北边的燕军主力又突然发动进攻,耿炳文的部队顿时陷入了混乱状态。
燕军虽然人数不多,但长年与北元的蒙古骑兵打交道,最喜欢这种大开大合的往来冲杀战术。而耿炳文所率领的明军在这方面的战斗力,明显低了一个档次。
耿炳文一看中军已乱,这仗没法打了,立即传下军令,所有人马立即向真定城撤退。
见耿炳文大军败退,燕王朱棣、张玉、谭渊、朱能等人皆是率军在后面猛追,这种从后掩杀的大好机会,众人岂能错过?
在追击耿炳文大军的过程之中,还是发生了一个小插曲。那就是猛将朱能杀得性起,带着自己的亲兵突入敌军阵中翻江倒海。
边打边撤的耿炳文很快发现了这个问题,见对方有一员勇将竟然只带着数十个亲兵杀了过来,已完全陷入自己人马的包围之中。
被打得大败、正无处发泄的耿炳文岂能放过这个机会?他招呼撤退的明军放慢脚步,尾队结阵抵抗燕王的追兵,而其他的人马则在他的指挥下向朱能他们扑了过去。
虽然耿炳文的思路很清晰,他的指令也传达得很恰当,但是,正所谓“兵败如山倒”,仓皇败退的明军只有少数人马听到并正确理解了耿炳文的意思,而大部分明军还在混乱地溃逃。
见此情形,朱能发挥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连续作战”的优良作风,哪里的明军多,他就往哪里冲。硬是凭着麾下的数十亲兵,将耿炳文大军的阵形冲得稀烂。
耿炳文见大势已去,也顾不得拿朱能出气了,还是赶紧集结残兵到真定城固守吧!
就这样,燕军是取得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而耿炳文只得集结残兵固守真定城。
大胜之后的燕军可不会给耿炳文喘息之机,立即向真定城发起了猛攻。
这一回,咱们就不得不佩服朱元璋的眼光了。虽然耿炳文大败,真定城内只有一些残兵败将,但燕王朱棣带着张玉、谭渊、朱能三大王牌一连猛攻了真定城三天,愣是没有任何进展。
朱棣见麾下兵士们也疲累了,只得暂停进攻,让兵士们休整。
如此又过了三日,朱棣已是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耿炳文这只老狐狸躲在真定城不出来,这家伙擅长防守的名头还真是名不虚传,如果就这么僵持下去,局势显然对朱棣很不利。
就在朱棣急得团团转之际,从北平来了一个人,这个人便是马和。
马和告诉朱棣,他是奉他师傅的命令而来。马和的师傅便是历史上那个著名的人物、也是我昔日的好兄弟道衍和尚。
朱棣见了马和,也是格外高兴。他告诉马和,现在自己在真定进退两难,道衍大师可有什么高招?
马和告诉朱棣,他这次前来,就是来为燕王解除这个困局的。
马和告诉朱棣,耿炳文擅守不擅攻,与他在这里打消耗战,那是下下之策。
就在他离开北平之前,刚刚得到消息,镇守辽东的江阴侯吴高,正集结兵马,准备攻取永平。此时,不如立即挥师北上,给吴高一个迎头痛击。
朱棣沉思了片刻,说道:“击退吴高并非难事,只是这真定的耿炳文始终是咱们的心头之患。那按照道衍大师的意思,击退吴高之后,咱就回师北平,与耿炳文耗下去?这似乎也不是长久之计呀?”
马和笑着告诉朱棣,等咱们击退吴高之后,估计明军已经换帅喽。
朱棣不解。马和问朱棣,可否记得长平之战中,老将廉颇为什么会被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帅位?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