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初入长临
三个年轻人的表情显然震惊无比,没想到这位对他们有着救命之恩的大侠不仅知道他们父亲的名讳,更知道他们祖辈的事情。
“大侠认识我们的父亲?”
寒翊云轻声叹了一口气,不禁缅怀道:“寒某幼时曾有幸听过方玄庸大人的讲学,方大人一生清廉,更为大明育出无数才士,没想到竟落得如斯下场。”
苏景阳眉目微动,“寒兄也听过方大人的讲学,莫非寒兄幼时也去过京城?”
寒翊云的眼底有一丝焦虑闪过,但很快消失不见。
“幼时家父曾带我去过京城。家父有一个官家兄弟,他带我去听过方大人的讲学,方大人妙语连珠,可谓字字珠玑,更是心系百姓、胸怀天下,只可惜他最终还是未能居于庙堂之上,施展他一生的雄心抱负。”
前朝丞相之后,即使他有勇气摒弃前朝今代的仇恨,但是大明这位高高在上的皇帝陛下,又怎么会抛弃成见,加以重用呢?
寒翊云悲于这无法一视同仁的现状,更哀于最后也不得善终的一代清官方玄庸。
大明现朝天子虽是一名武痴以武立国,但猜忌心却十分的重,而当朝太子虽有治国理念,却没有雷厉风行的执行力,如今更是执着党争,一味地任人唯亲,完全不懂量才而用。
可纵然一观皇室,又有哪位皇子能担负起这天下的重任。
其实苏景阳也很明白这一点,只是从来没有表露出来,毕竟除了太子之外,已经没有更好的选择。
虽然说自古帝王最是无情,但是以太子对皇后娘娘的孝顺,再加上他们自幼便相识的情分,日后太子若是登基为帝,他们都可以在旁规劝一二。
苏景阳微低着头,神色已经有些疲惫,可是提及起这些天下大事,却又忍不住直抒己见。
“寒兄此言,正中景阳心中所想。记得那年,皇上曾想请我的师父公子潇出山,封一品爵,兼任太学祭酒一职,师父不愿领受,并非他不想为朝廷培将育才,只是反对前朝与今代的不平等。想二十年前,皇上率领义军攻破前朝皇宫之时,就早已注定了一批人才的落魄和覆灭。”
听他一席话,寒翊云不由惋惜道:“人才难得,当今皇上所求,也许只是一个心安罢了。前南华彦帝昏聩亡国,实乃咎由自取,只可惜苦了这一班才华横溢的臣子。管遥、方中尚、成奕山,哪个人的功绩不足以名垂千古?只是,不幸遇到了昏庸之主,纵有雄心壮志,亦难施展一二。”
苏景阳听得有些哀叹,比起自己出身世家的在劫难逃,这些人的壮志难酬似乎更令人痛惜。
“寒兄此番见解,令景阳增益不少,壮志难酬是为才士之大不幸,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的大才隐居遁世,漠视家国灾难,寄情山水之间。以寒兄之才,若是屈于一个江湖盟主之位,未免大材小用,在景阳看来,寒兄当居于庙堂,造福天下百姓,这难道不比造福一方百姓来得更好吗?”
寒翊云微微一笑带过,没有做再多的言辞。
苏景阳见他只是轻轻一笑置之,便没有再多说了,而是盛情邀请他往京城一游,赏一赏相府里种下的一大片山菊。令他十分意外的是,寒翊云竟然爽快的答应了。
一行将白术送回了药王楼之后,就把三位方氏的后人安顿在了七侠盟总舵,寒翊云嘱咐盟人要好好照顾、不可怠慢,然后他们又踏上了前往长临的路途。
从青野七州路经十二地,最后穿越南河到达京城长临,快马而行足足花了七日,在船上也坐了近十数日的时间。
这一路上,寒翊云与他们二人相谈甚欢,无论是大家儒学,还是小家典著,甚至于一些奇谈怪论,寒翊云似乎都无所不通,与寇承武论起兵法武学更是不差,令他短短时日里,进益良多。
天子脚下,南国大明帝都。
巍峨屹立的长临城门,雄伟壮丽,气势磅礴,往来车旅多不胜数,如一条长龙盘于城门口,守城的士兵们正仔细盘查着入城的人流。
三人驭马停在了城门一丈前,寒翊云抬起头仰望着高高挂起的“长临”二字。
这数十日的时间过得很快,十三年的时光也过得飞快,他心中背负的血海深仇,这些年来从未有一刻减轻过。
犹记十三年前,被迫离开京城,他跟随着师父逃过了重重的追杀,如今却终于又回到了这里。
“世子回城,行人避让!”守将老远就看到了他们,连忙上前恭迎,并统令着其下兵士维持治安,迅速地让开了一条通畅的长道。
高武侯府的世子一向是长临城中的风云人物,“百战百胜”的威名可谓无人不识、无人不晓,因他单身的条件,也常常引来无数少女的灼热目光,不过终归只能是目光,大家都心知肚明,像这样一位出色的少年英雄,将来所娶的女子,不是皇室贵族的公主、郡主,就是同样能够叱咤沙场的女中豪杰。
寒翊云不禁淡笑一声,“这京城可真是气派,不愧为天子之都。”
多日外出,还是回到京城舒畅,苏景阳伸了个懒腰,看向气派的长临城门,心里对家人的想念愈加的深。
三人轻轻一夹马腹,便缓缓而行入了城。
苏景阳在前头引着路,看着依旧繁华的京都街市,神情有些慵懒,“这里虽是帝都,但比起寒兄治理的七州,却是遥不可及。京城里多为富庶与官僚之家,三六九等的划分尤为明显,但在青野是万万没有这番景象的。”
寒翊云淡笑一声,“青野七州,多为江湖中人,七侠盟里,收留的也大都是一些江湖遗孤及落拓之士,自然不分彼此,更不分贵贱,又有谁会看不起谁呢?”
苏景阳不由出声赞道:“这一切都得益于寒兄的领导,如若没有寒兄,青野七州就不会有如今的盛况。”
寒翊云侧头一停,笑得颇有深意,“青野倒罢,我早就听闻京城里有四位出色的俊杰公子,并称为长临四杰,景阳占榜首,承武为榜眼,不知还有两位是谁?”
寇承武眉目一弯,争答道:“我知道,是神势侯府的世子赵德睿,还有忠义侯府的二公子宁海俊。”
苏景阳笑看着寇承武,这家伙一路上也算憋得紧,一句话没说,逮着机会就抢话,不过一提起这两个人,确实非常出色。
“说起神势侯府的世子赵德睿,那可是个相当厉害的人物。神势侯府有三个嫡出的公子,他只是排行第二,却能在未及弱冠之年,便被神势侯爷上书请旨皇上,直接赐封其为世子,其才学和能力可见一斑。不过宁海俊也不弱,以他忠义侯府庶出的身份,若非他自幼聪敏过人、刻苦好学,是很难跻身排入四杰的,我要不是拜了个好师父,只怕也很难超越他吧。”
三人一边谈笑风生,一边驾马前行,很快就来到了一座古雅文风的府第前。
高高悬挂的红木金纹匾上刻着隽秀的“相府”二字,正大门的右边角落里还放着一只巨大的木箱,巨箱上有苏少卿丞相的亲笔题字:下体民情,上达天听。
苏少卿年少时,也曾在青云斋求学,出师便身负青云第一才子之名,却难遇贤主,少不得志。
出师第二年,他将自己呕心沥血写出的二十七条治国之策进献给了前代南朝的华彦帝,虽有方丞相的好言相帮,但是昏君根本不屑一顾,最终还是被当做废柴扔进了皇庭柴炭司,青云第一才子的名声也就此覆没。
苏少卿本以为此生无望,已经无法施展其一生的抱负,却在南末年间游学时,遇到了蛰伏在梧州的明武王,也就是当今的大明天子盛天昭。
梧州三日,他受到了明武王极大的赏识,成为了明武王府上一名居首的军师,也成就了历时近一年的一大史迹—南伐起义。
寒翊云不禁动容道:“苏丞相之德名,我在青野时就有耳闻,虚怀若谷,一身正气,他是难得的一位还保留着初心的高位者。”
苏景阳不由谦逊一笑,“寒兄谬赞,家父常言‘在其位而谋其政’,既身居要位,身领朝廷俸禄,自然要以天下万民福祉为先,他也常常把自己比作朝廷与百姓之间的信鸽。”
“呀!是大公子回来了!快进去通报!”
丫鬟翠菊和凝香本想上集市采办,一开门却看见大公子带着小高武侯爷和一名面生的俊俏公子在府门外,于是知会了府里人,两人便连忙上前迎候。
三人翻身下马,相府马夫匆匆迎了出来,将三匹马牵去了府中马厩。
时间还早,三人入了相府,待仆人们将寒翊云的行装全都整放在了客庐之后,便前往东厅拜见相爷。
相府虽是高门大户,但是府内的陈设却异常朴素,看不见一点儿穷奢极华的气象,可见苏相爷半生为官,一世清廉。
东厅之内,有一人靠在金丝楠木椅上,右手拿着一本奏折,左手轻轻敲着桌台,不知又是在为何朝事而烦思。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
“大侠认识我们的父亲?”
寒翊云轻声叹了一口气,不禁缅怀道:“寒某幼时曾有幸听过方玄庸大人的讲学,方大人一生清廉,更为大明育出无数才士,没想到竟落得如斯下场。”
苏景阳眉目微动,“寒兄也听过方大人的讲学,莫非寒兄幼时也去过京城?”
寒翊云的眼底有一丝焦虑闪过,但很快消失不见。
“幼时家父曾带我去过京城。家父有一个官家兄弟,他带我去听过方大人的讲学,方大人妙语连珠,可谓字字珠玑,更是心系百姓、胸怀天下,只可惜他最终还是未能居于庙堂之上,施展他一生的雄心抱负。”
前朝丞相之后,即使他有勇气摒弃前朝今代的仇恨,但是大明这位高高在上的皇帝陛下,又怎么会抛弃成见,加以重用呢?
寒翊云悲于这无法一视同仁的现状,更哀于最后也不得善终的一代清官方玄庸。
大明现朝天子虽是一名武痴以武立国,但猜忌心却十分的重,而当朝太子虽有治国理念,却没有雷厉风行的执行力,如今更是执着党争,一味地任人唯亲,完全不懂量才而用。
可纵然一观皇室,又有哪位皇子能担负起这天下的重任。
其实苏景阳也很明白这一点,只是从来没有表露出来,毕竟除了太子之外,已经没有更好的选择。
虽然说自古帝王最是无情,但是以太子对皇后娘娘的孝顺,再加上他们自幼便相识的情分,日后太子若是登基为帝,他们都可以在旁规劝一二。
苏景阳微低着头,神色已经有些疲惫,可是提及起这些天下大事,却又忍不住直抒己见。
“寒兄此言,正中景阳心中所想。记得那年,皇上曾想请我的师父公子潇出山,封一品爵,兼任太学祭酒一职,师父不愿领受,并非他不想为朝廷培将育才,只是反对前朝与今代的不平等。想二十年前,皇上率领义军攻破前朝皇宫之时,就早已注定了一批人才的落魄和覆灭。”
听他一席话,寒翊云不由惋惜道:“人才难得,当今皇上所求,也许只是一个心安罢了。前南华彦帝昏聩亡国,实乃咎由自取,只可惜苦了这一班才华横溢的臣子。管遥、方中尚、成奕山,哪个人的功绩不足以名垂千古?只是,不幸遇到了昏庸之主,纵有雄心壮志,亦难施展一二。”
苏景阳听得有些哀叹,比起自己出身世家的在劫难逃,这些人的壮志难酬似乎更令人痛惜。
“寒兄此番见解,令景阳增益不少,壮志难酬是为才士之大不幸,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的大才隐居遁世,漠视家国灾难,寄情山水之间。以寒兄之才,若是屈于一个江湖盟主之位,未免大材小用,在景阳看来,寒兄当居于庙堂,造福天下百姓,这难道不比造福一方百姓来得更好吗?”
寒翊云微微一笑带过,没有做再多的言辞。
苏景阳见他只是轻轻一笑置之,便没有再多说了,而是盛情邀请他往京城一游,赏一赏相府里种下的一大片山菊。令他十分意外的是,寒翊云竟然爽快的答应了。
一行将白术送回了药王楼之后,就把三位方氏的后人安顿在了七侠盟总舵,寒翊云嘱咐盟人要好好照顾、不可怠慢,然后他们又踏上了前往长临的路途。
从青野七州路经十二地,最后穿越南河到达京城长临,快马而行足足花了七日,在船上也坐了近十数日的时间。
这一路上,寒翊云与他们二人相谈甚欢,无论是大家儒学,还是小家典著,甚至于一些奇谈怪论,寒翊云似乎都无所不通,与寇承武论起兵法武学更是不差,令他短短时日里,进益良多。
天子脚下,南国大明帝都。
巍峨屹立的长临城门,雄伟壮丽,气势磅礴,往来车旅多不胜数,如一条长龙盘于城门口,守城的士兵们正仔细盘查着入城的人流。
三人驭马停在了城门一丈前,寒翊云抬起头仰望着高高挂起的“长临”二字。
这数十日的时间过得很快,十三年的时光也过得飞快,他心中背负的血海深仇,这些年来从未有一刻减轻过。
犹记十三年前,被迫离开京城,他跟随着师父逃过了重重的追杀,如今却终于又回到了这里。
“世子回城,行人避让!”守将老远就看到了他们,连忙上前恭迎,并统令着其下兵士维持治安,迅速地让开了一条通畅的长道。
高武侯府的世子一向是长临城中的风云人物,“百战百胜”的威名可谓无人不识、无人不晓,因他单身的条件,也常常引来无数少女的灼热目光,不过终归只能是目光,大家都心知肚明,像这样一位出色的少年英雄,将来所娶的女子,不是皇室贵族的公主、郡主,就是同样能够叱咤沙场的女中豪杰。
寒翊云不禁淡笑一声,“这京城可真是气派,不愧为天子之都。”
多日外出,还是回到京城舒畅,苏景阳伸了个懒腰,看向气派的长临城门,心里对家人的想念愈加的深。
三人轻轻一夹马腹,便缓缓而行入了城。
苏景阳在前头引着路,看着依旧繁华的京都街市,神情有些慵懒,“这里虽是帝都,但比起寒兄治理的七州,却是遥不可及。京城里多为富庶与官僚之家,三六九等的划分尤为明显,但在青野是万万没有这番景象的。”
寒翊云淡笑一声,“青野七州,多为江湖中人,七侠盟里,收留的也大都是一些江湖遗孤及落拓之士,自然不分彼此,更不分贵贱,又有谁会看不起谁呢?”
苏景阳不由出声赞道:“这一切都得益于寒兄的领导,如若没有寒兄,青野七州就不会有如今的盛况。”
寒翊云侧头一停,笑得颇有深意,“青野倒罢,我早就听闻京城里有四位出色的俊杰公子,并称为长临四杰,景阳占榜首,承武为榜眼,不知还有两位是谁?”
寇承武眉目一弯,争答道:“我知道,是神势侯府的世子赵德睿,还有忠义侯府的二公子宁海俊。”
苏景阳笑看着寇承武,这家伙一路上也算憋得紧,一句话没说,逮着机会就抢话,不过一提起这两个人,确实非常出色。
“说起神势侯府的世子赵德睿,那可是个相当厉害的人物。神势侯府有三个嫡出的公子,他只是排行第二,却能在未及弱冠之年,便被神势侯爷上书请旨皇上,直接赐封其为世子,其才学和能力可见一斑。不过宁海俊也不弱,以他忠义侯府庶出的身份,若非他自幼聪敏过人、刻苦好学,是很难跻身排入四杰的,我要不是拜了个好师父,只怕也很难超越他吧。”
三人一边谈笑风生,一边驾马前行,很快就来到了一座古雅文风的府第前。
高高悬挂的红木金纹匾上刻着隽秀的“相府”二字,正大门的右边角落里还放着一只巨大的木箱,巨箱上有苏少卿丞相的亲笔题字:下体民情,上达天听。
苏少卿年少时,也曾在青云斋求学,出师便身负青云第一才子之名,却难遇贤主,少不得志。
出师第二年,他将自己呕心沥血写出的二十七条治国之策进献给了前代南朝的华彦帝,虽有方丞相的好言相帮,但是昏君根本不屑一顾,最终还是被当做废柴扔进了皇庭柴炭司,青云第一才子的名声也就此覆没。
苏少卿本以为此生无望,已经无法施展其一生的抱负,却在南末年间游学时,遇到了蛰伏在梧州的明武王,也就是当今的大明天子盛天昭。
梧州三日,他受到了明武王极大的赏识,成为了明武王府上一名居首的军师,也成就了历时近一年的一大史迹—南伐起义。
寒翊云不禁动容道:“苏丞相之德名,我在青野时就有耳闻,虚怀若谷,一身正气,他是难得的一位还保留着初心的高位者。”
苏景阳不由谦逊一笑,“寒兄谬赞,家父常言‘在其位而谋其政’,既身居要位,身领朝廷俸禄,自然要以天下万民福祉为先,他也常常把自己比作朝廷与百姓之间的信鸽。”
“呀!是大公子回来了!快进去通报!”
丫鬟翠菊和凝香本想上集市采办,一开门却看见大公子带着小高武侯爷和一名面生的俊俏公子在府门外,于是知会了府里人,两人便连忙上前迎候。
三人翻身下马,相府马夫匆匆迎了出来,将三匹马牵去了府中马厩。
时间还早,三人入了相府,待仆人们将寒翊云的行装全都整放在了客庐之后,便前往东厅拜见相爷。
相府虽是高门大户,但是府内的陈设却异常朴素,看不见一点儿穷奢极华的气象,可见苏相爷半生为官,一世清廉。
东厅之内,有一人靠在金丝楠木椅上,右手拿着一本奏折,左手轻轻敲着桌台,不知又是在为何朝事而烦思。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