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初见陆游
杨丛义当即收紧缰绳,在凉亭外停下。抬头一看,亭上有“静湖”二字。
向亭内看去,只见亭中有三人,两主一仆,一男二女,一男一女年轻靓丽衣着精致,坐于亭中饮羹汤,另一小女子手拿团扇,侍立一旁。
杨丛义翻身下马,牵马上前几步来到亭外,手拿团扇的小女子见有人来,抬眼看朝他看了一眼,随即移开视线,坐在亭中的一男一女自食羹汤,不时对望一眼,男女眼中俱是笑意,模样十分甜蜜。
“郎君,这红枣银耳枸杞甜汤味道怎么样?”女子停勺,抬眼望着旁边正在喝汤的年轻男子,微微的笑容在脸上荡漾。
“味道鲜美,甜而不腻,我很喜欢。是老厨娘做的吧?”男子再喝一口,抬头回道。
一边打团扇的小女子听到这话,“噗哧”一声笑出了声,一看女主人拿眼望来,赶紧抬手捂住嘴巴,加快打团扇的频率。
那女子揭开桌上的陶罐盖子,又给男子添两勺,笑道:“郎君喜欢,便多喝一碗,解解暑。”说着看到男子额头有微微的汗珠,便放下勺子,掏出锦帕,抬手给男子擦去汗珠。
杨丛义在亭外烈日下晒太阳,口干舌燥的看着别人郎情妾意的在亭中晒恩爱,心里实在不是滋味。
当即轻咳一声,等亭内男子听到声音转头向亭外看来,杨丛义高声道:“这位兄台,打扰。烈日炎炎,不便赶路,不知在下能否进亭中同坐,稍加躲避?”
亭中男子见亭外这人虽是风尘仆仆,但举止还算文雅,看着也应该是读过书的人,便道:“兄台请便。”
见有外人来,坐在一旁的年轻女子当即收敛起笑容,静坐不语。
杨丛义将马在亭外拴好,轻轻弹去身上的尘土,这才走进亭内,抬手赔礼,道声:“打扰。”
亭内只有石桌一张,石凳四个。侍女早已将桌上女子喝完羹汤的白瓷碗与勺子收起,放入食盒之中。
“兄台请坐。”那男子喝完羹汤,将白瓷碗放下,侍女便赶紧收起。
杨丛义拱手再谢之后,这才在男子旁边的石凳上坐下。
亭内因有女眷,双方互不相识,气氛一时之间有些尴尬。
“天气如此炎热,兄台出来游玩,真是好兴致啊。”杨丛义看着对面的年轻男子笑道。
而在一边低眉端坐的年轻女子,他却连瞟都没瞟一眼,那女子头盘于脑后,显然已是婚配之人,近处细看便是无礼,这点礼数,他还是知道的。
“兄台不也是烈日之下,策马而来。”那男子笑道。
杨丛义尴尬一笑,接道:“兄台说的是,兴之所至,却是跟天气是否炎热无关了。”
“不知兄台这是要去何处?”那男子再次打量了几眼杨丛义。
“在下从明州来,要去一趟临安。”说完低眼见桌上有砚台、白纸,砚台里有墨汁,白纸上写了不少字,看起来排列整齐,像是一诗。便问道:“这是兄台写的诗吗?可否看看?”
男子笑道:“闲来无事,胡乱写了几句,怕是难入兄台法眼。”嘴里这么说,但看神情,却是一副随便看的模样,显然他对自己的诗作十分满意。
杨丛义心领神会,伸手取过那张写有诗的纸来,仔细一看,不由得颂出声来:“浴罢华清第二汤。红绵扑粉玉肌凉。娉婷初试藕丝裳。凤尺裁成猩血色,螭奁熏透麝脐香。水亭幽处捧霞觞。”
颂完,当即赞道:“兄台,好词啊。”
那男子摆手道:“哪里哪里,兄台过奖了。”
“兄台如此文采,不知在哪家书院求学,可曾参加今年科举?”杨丛义将手里的词作放下,忍不住问道。
那人笑道:“科举之事,暂未曾考虑。兄台参加了今年科举?”
杨丛义笑道:“也还未曾参加,在下学识浅薄,怕是无缘科举。兄台这般文采,若是参加必能高中,金榜题名。”
那人哈哈笑道:“借兄台吉言,下次再去试试看吧。”心里一时高兴,便对杨丛义多生出几分好感。
又见对方风尘仆仆,以袖擦拭汗珠,便道:“天气炎热,兄台若不嫌弃,这里有甜汤,可稍稍解暑。”
杨丛义口渴难耐,已经偷瞄了好几眼桌上的陶罐,一直不好说明。此时听对方提起,当即谢道:“多谢兄台,烈日高悬,有甜汤可解暑,何言嫌弃。”
“相逢既是有缘,不知兄台如何称呼?”那人示意一旁的侍女给杨丛义盛汤。
杨丛义笑道:“在下姓杨,名丛义,蕲州人。兄台又如何称呼?”
那人笑道:“原来是杨兄。在下姓6,单名一个游字,本地绍兴府人。”
“6游?”杨丛义一惊,面色一变,当即站起。
一声惊叫和突然起身的动作,把在场三人吓了一跳,满脸惊异的看着杨丛义。
杨丛义见对方神态有异,赶紧坐下,十分歉意的解释道:“抱歉,方才听到6兄之名有些失态了。”
6游脸上的疑问并没有消失,也没接口,而是等着对方继续解释。
杨丛义接着解释道:“我在临安曾听人说绍兴有一才子,名叫6游,自小就通诗文,文采非凡,擅长诗词歌赋,仰慕大名已久,早想前来拜见,不想今日却在此处遇见,当真是缘分不浅!见过6兄!”说完起身郑重行一礼。
这番话听的6游将信将疑,心里暗自嘀咕,他的名声都传到临安去了?他不太相信。见对方行礼,他也只能起身回礼。
“6兄毋须多礼,快请坐。近日路过绍兴,但刚好有急事,未能来找6兄,没想到能在这儿遇上,难得难得。”杨丛义坐下,忍住心头激动的情绪,再仔细观看6游,现他年纪不大,也就二十出头的样子。
“杨兄谬赞了,6某虽在绍兴略有薄名,可临安卧虎藏龙,怕是没有我立足之地。”6游笑道。
“6兄过谦了。以6兄的才气,莫说临安,就是整个天下,也找不出几个对手。”后世学过6游那么多诗篇,哪一不是才气满满,在整个南宋的诗词史上,能跟他齐名的也没几人。
“杨兄此言差矣,6某有几分本事,我还是清楚的。莫说这天下,就是绍兴府,就是眼前,我也不是第一人。”6游看了一眼旁边的女子,转眼一笑。
唐婉?这可是一个大大有名的才女,虽然在历史上她并没有留下多少诗篇,但才华横溢,却是没错的,若不是不幸早亡,在文坛上与李清照并肩也不是没有可能。可命运太无情,注定文坛上没有她的大名,只有风花雪月与忧伤。
杨丛义心中一动,很想转头看一眼,但最终还是忍住。他不可能从别处听到唐婉的大名,还是不要对她表现出什么特别的兴趣为好,装作不知吧。
“6兄其实有时间可以去临安看看,当知我所言不虚。”侍女将羹汤盛好,递给放到他面前。
“杨兄,先喝口甜汤,消消暑。”6游不再接口,说完却是笑着转头去看旁边的女子。
杨丛义也不客气,拿起勺子先喝一口,直觉得香甜可口,味道确实不错,一口下肚,体内燥热减去不少,当即大口将碗里的甜汤喝完。
侍女见他几口喝完,又给他添上一碗。
“杨兄行色匆匆,有何事这么着急?”6游见他喝完甜汤,把白瓷碗推到一边,让侍女收起,便开口询问起来。
杨丛义道:“不瞒6兄,年初朝廷决定去南洋做远洋回易,我正好受命做回易督造之事。之前在明州督造新军,如今急着返回临安复命,之后还要去泉州一趟,四处奔波,忙不过来,不得不赶赶时间,在烈日下奔行。”由于对6游有天然的好感,他便一五一十说了自己在做何事。
“原来是杨大人,失敬失敬!”6游一听杨丛义来历,立即起身行礼,他身旁的女子,也随之起身。
杨丛义赶紧起身还礼:“6兄不必多礼,快快请坐。”
相持推让一番后,杨丛义当先坐下,随后6游、唐婉才先后落座。
“杨大人说朝廷要远洋回易?我不甚了解,大人能否解释一二,也好让我涨涨见识。”
“远洋回易便是朝廷要去海外各国做商品贸易。大宋国土虽广,但这天下不止有大宋,东边有高丽、倭国,北边有金国、蒙古诸部,西边有夏国和西辽,南边有大理、安南,再往南边的海洋有三佛齐国等不少岛国,从三佛齐国往西,能到天竺古国,不过天竺已经分裂成了几十个小国,再顺海往西,就到黑衣大食统治的地区,也是国家几十个,继续往西,更有大小国家城邦,数不胜数,这些地方文化各不相同,物产丰富,与我们大宋可以互通有无。
如今天下安定,正是出海回易,顺道宣威最佳之时。此事朝廷很重视,拨付了巨款,建造大海船六十艘,要六七千人,为此专门组建了一支宣威军,护卫船队,宣威海外。年初加入回易督造处,这四个月多月都在忙这事儿。”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
向亭内看去,只见亭中有三人,两主一仆,一男二女,一男一女年轻靓丽衣着精致,坐于亭中饮羹汤,另一小女子手拿团扇,侍立一旁。
杨丛义翻身下马,牵马上前几步来到亭外,手拿团扇的小女子见有人来,抬眼看朝他看了一眼,随即移开视线,坐在亭中的一男一女自食羹汤,不时对望一眼,男女眼中俱是笑意,模样十分甜蜜。
“郎君,这红枣银耳枸杞甜汤味道怎么样?”女子停勺,抬眼望着旁边正在喝汤的年轻男子,微微的笑容在脸上荡漾。
“味道鲜美,甜而不腻,我很喜欢。是老厨娘做的吧?”男子再喝一口,抬头回道。
一边打团扇的小女子听到这话,“噗哧”一声笑出了声,一看女主人拿眼望来,赶紧抬手捂住嘴巴,加快打团扇的频率。
那女子揭开桌上的陶罐盖子,又给男子添两勺,笑道:“郎君喜欢,便多喝一碗,解解暑。”说着看到男子额头有微微的汗珠,便放下勺子,掏出锦帕,抬手给男子擦去汗珠。
杨丛义在亭外烈日下晒太阳,口干舌燥的看着别人郎情妾意的在亭中晒恩爱,心里实在不是滋味。
当即轻咳一声,等亭内男子听到声音转头向亭外看来,杨丛义高声道:“这位兄台,打扰。烈日炎炎,不便赶路,不知在下能否进亭中同坐,稍加躲避?”
亭中男子见亭外这人虽是风尘仆仆,但举止还算文雅,看着也应该是读过书的人,便道:“兄台请便。”
见有外人来,坐在一旁的年轻女子当即收敛起笑容,静坐不语。
杨丛义将马在亭外拴好,轻轻弹去身上的尘土,这才走进亭内,抬手赔礼,道声:“打扰。”
亭内只有石桌一张,石凳四个。侍女早已将桌上女子喝完羹汤的白瓷碗与勺子收起,放入食盒之中。
“兄台请坐。”那男子喝完羹汤,将白瓷碗放下,侍女便赶紧收起。
杨丛义拱手再谢之后,这才在男子旁边的石凳上坐下。
亭内因有女眷,双方互不相识,气氛一时之间有些尴尬。
“天气如此炎热,兄台出来游玩,真是好兴致啊。”杨丛义看着对面的年轻男子笑道。
而在一边低眉端坐的年轻女子,他却连瞟都没瞟一眼,那女子头盘于脑后,显然已是婚配之人,近处细看便是无礼,这点礼数,他还是知道的。
“兄台不也是烈日之下,策马而来。”那男子笑道。
杨丛义尴尬一笑,接道:“兄台说的是,兴之所至,却是跟天气是否炎热无关了。”
“不知兄台这是要去何处?”那男子再次打量了几眼杨丛义。
“在下从明州来,要去一趟临安。”说完低眼见桌上有砚台、白纸,砚台里有墨汁,白纸上写了不少字,看起来排列整齐,像是一诗。便问道:“这是兄台写的诗吗?可否看看?”
男子笑道:“闲来无事,胡乱写了几句,怕是难入兄台法眼。”嘴里这么说,但看神情,却是一副随便看的模样,显然他对自己的诗作十分满意。
杨丛义心领神会,伸手取过那张写有诗的纸来,仔细一看,不由得颂出声来:“浴罢华清第二汤。红绵扑粉玉肌凉。娉婷初试藕丝裳。凤尺裁成猩血色,螭奁熏透麝脐香。水亭幽处捧霞觞。”
颂完,当即赞道:“兄台,好词啊。”
那男子摆手道:“哪里哪里,兄台过奖了。”
“兄台如此文采,不知在哪家书院求学,可曾参加今年科举?”杨丛义将手里的词作放下,忍不住问道。
那人笑道:“科举之事,暂未曾考虑。兄台参加了今年科举?”
杨丛义笑道:“也还未曾参加,在下学识浅薄,怕是无缘科举。兄台这般文采,若是参加必能高中,金榜题名。”
那人哈哈笑道:“借兄台吉言,下次再去试试看吧。”心里一时高兴,便对杨丛义多生出几分好感。
又见对方风尘仆仆,以袖擦拭汗珠,便道:“天气炎热,兄台若不嫌弃,这里有甜汤,可稍稍解暑。”
杨丛义口渴难耐,已经偷瞄了好几眼桌上的陶罐,一直不好说明。此时听对方提起,当即谢道:“多谢兄台,烈日高悬,有甜汤可解暑,何言嫌弃。”
“相逢既是有缘,不知兄台如何称呼?”那人示意一旁的侍女给杨丛义盛汤。
杨丛义笑道:“在下姓杨,名丛义,蕲州人。兄台又如何称呼?”
那人笑道:“原来是杨兄。在下姓6,单名一个游字,本地绍兴府人。”
“6游?”杨丛义一惊,面色一变,当即站起。
一声惊叫和突然起身的动作,把在场三人吓了一跳,满脸惊异的看着杨丛义。
杨丛义见对方神态有异,赶紧坐下,十分歉意的解释道:“抱歉,方才听到6兄之名有些失态了。”
6游脸上的疑问并没有消失,也没接口,而是等着对方继续解释。
杨丛义接着解释道:“我在临安曾听人说绍兴有一才子,名叫6游,自小就通诗文,文采非凡,擅长诗词歌赋,仰慕大名已久,早想前来拜见,不想今日却在此处遇见,当真是缘分不浅!见过6兄!”说完起身郑重行一礼。
这番话听的6游将信将疑,心里暗自嘀咕,他的名声都传到临安去了?他不太相信。见对方行礼,他也只能起身回礼。
“6兄毋须多礼,快请坐。近日路过绍兴,但刚好有急事,未能来找6兄,没想到能在这儿遇上,难得难得。”杨丛义坐下,忍住心头激动的情绪,再仔细观看6游,现他年纪不大,也就二十出头的样子。
“杨兄谬赞了,6某虽在绍兴略有薄名,可临安卧虎藏龙,怕是没有我立足之地。”6游笑道。
“6兄过谦了。以6兄的才气,莫说临安,就是整个天下,也找不出几个对手。”后世学过6游那么多诗篇,哪一不是才气满满,在整个南宋的诗词史上,能跟他齐名的也没几人。
“杨兄此言差矣,6某有几分本事,我还是清楚的。莫说这天下,就是绍兴府,就是眼前,我也不是第一人。”6游看了一眼旁边的女子,转眼一笑。
唐婉?这可是一个大大有名的才女,虽然在历史上她并没有留下多少诗篇,但才华横溢,却是没错的,若不是不幸早亡,在文坛上与李清照并肩也不是没有可能。可命运太无情,注定文坛上没有她的大名,只有风花雪月与忧伤。
杨丛义心中一动,很想转头看一眼,但最终还是忍住。他不可能从别处听到唐婉的大名,还是不要对她表现出什么特别的兴趣为好,装作不知吧。
“6兄其实有时间可以去临安看看,当知我所言不虚。”侍女将羹汤盛好,递给放到他面前。
“杨兄,先喝口甜汤,消消暑。”6游不再接口,说完却是笑着转头去看旁边的女子。
杨丛义也不客气,拿起勺子先喝一口,直觉得香甜可口,味道确实不错,一口下肚,体内燥热减去不少,当即大口将碗里的甜汤喝完。
侍女见他几口喝完,又给他添上一碗。
“杨兄行色匆匆,有何事这么着急?”6游见他喝完甜汤,把白瓷碗推到一边,让侍女收起,便开口询问起来。
杨丛义道:“不瞒6兄,年初朝廷决定去南洋做远洋回易,我正好受命做回易督造之事。之前在明州督造新军,如今急着返回临安复命,之后还要去泉州一趟,四处奔波,忙不过来,不得不赶赶时间,在烈日下奔行。”由于对6游有天然的好感,他便一五一十说了自己在做何事。
“原来是杨大人,失敬失敬!”6游一听杨丛义来历,立即起身行礼,他身旁的女子,也随之起身。
杨丛义赶紧起身还礼:“6兄不必多礼,快快请坐。”
相持推让一番后,杨丛义当先坐下,随后6游、唐婉才先后落座。
“杨大人说朝廷要远洋回易?我不甚了解,大人能否解释一二,也好让我涨涨见识。”
“远洋回易便是朝廷要去海外各国做商品贸易。大宋国土虽广,但这天下不止有大宋,东边有高丽、倭国,北边有金国、蒙古诸部,西边有夏国和西辽,南边有大理、安南,再往南边的海洋有三佛齐国等不少岛国,从三佛齐国往西,能到天竺古国,不过天竺已经分裂成了几十个小国,再顺海往西,就到黑衣大食统治的地区,也是国家几十个,继续往西,更有大小国家城邦,数不胜数,这些地方文化各不相同,物产丰富,与我们大宋可以互通有无。
如今天下安定,正是出海回易,顺道宣威最佳之时。此事朝廷很重视,拨付了巨款,建造大海船六十艘,要六七千人,为此专门组建了一支宣威军,护卫船队,宣威海外。年初加入回易督造处,这四个月多月都在忙这事儿。”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