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章 清顺合攻 三方对决
李自成这震耳一问,让牛金星与宋献策二人,竟忍不住浑身一抖。
这二人中,尤其是户部尚书宋献策,更是一脸尴尬。
毕竟,前番与李啸的和谈,是其一力主持,并不惜南北奔波,最终达成这协议。而现在,李啸提出这般苛刻条件,意图废掉和平协议,这自然让宋献策感觉极度尴尬,几乎难以再于座位上坐下去。
可恨啊,这一年半的时间,过得竟是这般飞快。仿佛不知道做了什么,就一下子过去了。
而这段时间里,唐军远征缅甸,吞纳异邦,境内更是改土归流,平定动乱,其国中与海外,皆是建设得欣欣向荣。
相对的,在大顺国中,虽然自已采取了众多措施,人口与经济皆有回升,火器生产业已初步建成,但与唐军相比,无论是经济力量,还是火器水平,其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更是扩大了。
甚至可以,论起国力与军事,现在大顺国与唐军,差距已是越来越大,甚至到了近乎绝望的不可追赶的地步。
这样一来,就算唐军完全遵守协定,等到两年时间满了再与大顺为敌,其实意义亦不甚大,可能到了那时,两国的差距,只会比现在更大,更加令人绝望。
这真一个令人相当无语的结果。
宋献策想到这里,忍不住又长长地叹了口气。
敌强我弱,彼此差距越来越大,这样的情况,唐军当然洞若观火。故他们现在决定出手,其实也是完全在自已意料之中。
那么,现在唐军既已打算彻底撕破脸,那自已接下来,哪怕再不情愿,也只能硬着头皮应对吧。
他轻咳一声,小心翼翼地打破沉默:“皇上,以微臣来看,唐军这般要求,实是无理之至,不过是为了与我大顺明正言顺的翻脸罢了。可以,李啸现在确是再不想遵守协定,而是想与我大顺强行翻脸,大动干戈了。不过,他们既已打算翻脸,那我大顺又岂能无有应对之策么?臣以为,当可如下行之。”
“有话就,有屁就放!他娘的,都火烧屁股了,还文绉绉做甚。”李自成满脸怒气,极不耐烦地大声吼道。
宋献策浑身一颤,又与牛金星下意识地对视了一眼,才硬着头皮急道:“皇上,以微臣之所见,现在唐军若要相攻,则必定会南北夹攻,对我大顺全力攻打,以期一役而竟全功。若是这般,则我大顺的防守之道,当是只能对其分部击破,且要先北后南,方为妥当。我军要趁唐军尚未动手,便以举国之力,与满清联手,一齐迅速灭掉北边势力较为薄弱的唐军,再掉过头来,全力应对南边的唐军。微臣以为,唯有这般行事,方可还有胜算。”
“啥?你啥?又与鞑子联手?”李自成皱起眉头。
“正是。”宋献策又道:“这一年半以来,我军兵力数量与火器配备虽大有大增加,但与唐军相比,无论是兵马人数还是火器装备,皆远不如其矣。如果仅凭我军自已之力,去对付唐军北面的第四镇与第十三镇这两镇兵马,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纵然能费尽心力战胜之,亦会大受损失,得不偿失。因此,我军若能与清军联手,一齐来攻打北面的两镇唐军,一来胜算要大得多,二来也可大大减少损失。这般举措,对顺清两国来,皆是极为有益,又何乐而不为呢?”
宋献策此番话语完,李自成眯起眼睛,捋须不语。
他必须承认,宋献策这番计策颇有道理。一人之力,岂可比二人同力。如果能联络清军,一齐夹攻北边人数尚少的唐军,那无疑会给自已大增胜算。
更何况,对于消灭唐军一事,清顺两国皆有迫切需求,故在此事上,当可一拍两合,齐力围攻,必定会十分顺利。
李自成尚在沉吟,一旁的牛金星插话过来:“皇上,宋尚书所言甚是有理。老臣亦认为,现在我军的唯一胜机,便是趁唐军尚未下手,便立即与清军联合,一道往攻北面的唐军,趁其不备,将其彻底打垮。接下来,我军便全力南向,再图南边的唐军,再将唐军的剩余势力全部打垮,这般行事,却可省心省力得多。”
李自成抬起头来,瓮声瓮气地问了一句:“好吧。你们这两个家伙,了半天倒也有理。既如此,那复需派何人出使清廷,方为合适?”
李自成话音一落,宋献策急急回道:“在下不才,愿出使清廷,一定能尽快达成协议。”
宋献策这番赶紧表态,自是存了为了弥补上次主动出头,去与李啸达成和平协议的过失,希望以此方式,来平息李自成的不满与愤怒。
果然,李自成见他主动出头,表态愿意出使清廷,顿是脸上表情亦大为缓和,他轻咳一声,便立即道:“好吧,俺也不与你多废话,就由献策你任主使,立即率团出使清廷,与清廷约定相攻唐军的时间,一齐合力攻击。”
宋献策拱手应喏:“在下保证不辱使命,定当尽快达成与清廷之协定。”
言谈既毕,宋献策立即挑选使者,急急出发。
因为山海关的陆路已被唐军封死,故宋献策一行人,只得从天津乘船从海路出发,直驶辽中营口,到达营口后,又马不停蹄的立即北赶,总算在近十天后,到达盛京。
仿佛猜到了宋献策此来缘由为何一般,他一向清军守兵表明来意,就立即受到了多尔衮的召见。
多尔衮府邸客厅中,宋献策受到了多尔衮的单独召见。
宋献策步入客厅后,惊讶地发现,这位年纪不过三十多岁的摄政王多尔衮,竟是远比同龄人要苍老,一脸郁闷憔悴之色。
他当然不知道,这一年半多的时间里,多尔衮的个人生活,却是远不如他所想象的那般顺利。
由于对唐军的作战,清军接连战败,特别是在一年半前,三顺王在辽南连遭挫折,更让他的威信连受打击,朝中诸臣亦多有不满。
相比个人威望受损,这倒还是小事。更可恨的是,清朝并不有在这段时间里,大力提升国力与军队。
而这一年半多的时间里,虽然唐军暂停了大规模进攻,但在北面那唐军的第五镇兵马,以及被唐军收买的女真人与蒙古人,不停骚扰清国,掳掠财富,杀戮人口,让清朝始终处于一种动荡不安的状态之中,使得居民百姓难以安生,国家经济亦是难于发展。
相应的,清廷最为看重的人口增长与军械打造,亦是大受影响,其兵马数量,更是与一年半前,相差无比,距离先前皇太极时代兵马壮盛的景象,相差实在太多。
故而,当清廷细作探知唐军打算与大顺撕破脸,重新开战之际,多尔衮就知道,自已最为担忧的事情,终于要到来了。
现在唐军彻底吞掉南方,又将异邦的缅甸纳为国土,其治下经济繁荣人口众多兵马壮盛,这般良好局面,他岂会不抓紧时间,发兵攻打大顺,再趁机北伐清廷,最终一统全国,才是咄咄怪事。
唇亡齿寒,这李自成的大顺若是有失,则大清亦是极度危险,唐军在灭掉大顺后,用脚趾头都能想到,唐军必会发兵北上,全力攻打大清,那时候,大清孤立无援,又被唐军团团包围,将会只剩灭亡一条路了。
这样的局面,简直想想都令人恐惧。
因此,得到消息后的多尔衮,这段时间可谓食不甘味,寝不安眠,满腹的忧思,根本无从排解。
在得到了宋献策出使清廷的消息后,多尔衮几乎凭直觉就猜到了他来清廷干什么,遂再也按捺不住心下的急切,在得到了宋献策到达盛京后,立即就在自家府邸召见了他。
看茶完毕,宋献策亦不客套,立即将来意向多尔衮和盘托出,然后便呈上李自成的亲笔来信,递给他看。
多尔衮听完宋献策的话语,又急急地看过了李自成的来信,脸上的忧惧之色,顿是愈发明显。
该到的,总要来了。
唐军此番对大顺痛下杀手,意图一役而竟全功。自已这个清廷的摄政王,却是从后背到头顶,有如冰水下浇,莫名寒冷。
事到如今,自已只能与这大顺彻底同站一条船,齐力抵抗唐军的入侵了。
想到这里,多尔衮长叹一声,立即表态道:“宋尚书之意,本王已是知晓。有道是,唇亡齿寒,一家废则两家亡。本王安能不知这般道理。更何况,你我两家,本是盟友,这般强敌压境的紧急时刻,更是要鼎力相助,互为依托,此为自然之事也。”
见多尔衮这般痛快表态,宋献策心下大慰,立即点头道:“摄政王所言甚是。自张献忠的大西国灭亡后,现在大顺与大清,可谓唇齿相依,互为依靠。唯有你我双方紧密协助,共同对敌,方可战胜唐军,方可保得两国无虞啊。”
二人言谈既定,遂立即开始讨论出兵的数量与日期。
最终,在经过一番紧密商谈后,二人达成协议。
双方约定,在一个月后,清廷尽发全国之精兵,以十五万精锐兵力,往攻唐军占据的山海关与宣府北路两地。
而大顺则更是尽下血本,出动大军三十万,亦是同增往攻唐军以上两处地界,以期能与清军一道,全力攻灭北面的唐军第四镇与第十三镇兵马。
然后,在灭了北面的唐军后,大顺将引清军入关,一道合力攻打南边的唐军,力求将唐军彻底打垮。最差的战略目标,也是要将其有生力量全部消灭,使得唐军元气大伤,再无能力与两国对抗,从而实现顺清两国的长治久安。
当然,这后面的内容,尚是远景,现在的关键在于,两国立即配合行动,先行消灭北面的唐军,以解燃眉之急。这才是接下来的行动重点,也是关系到两国生死存亡的重中之重。
宋献策顺利地签下协定,自是十分欢喜,遂一刻也不愿多待,立即返程而去。
接下来的时间里,李自成这边,一面与唐军虚与委蛇,表态愿意与唐军一道北攻清廷,以期麻痹唐军,给自已多一些准备时间。另一面加紧调集兵力,齐聚北方,准备在清军到达后后,就立即发兵攻打宣府北路与与山海关。
而在清廷这边,亦是急急地调派收聚兵马,终于在半个月后,从全国范围内抽调了满蒙汉三族兵马总共十五万,由阿济格为主将,多铎为副将,先行前往锦州,准备到达之后,便与李自成一道往攻宣府北路或山海关。
对于李自成与清廷这般勾结,最终要来图取北面唐军一事之事,李啸有安全司的连番禀报,自是洞若观火,全盘掌握。
看毕这些情报,李啸的脸上,却是淡淡冷笑。
哼,你们这两个无耻宵小,也敢螳臂挡车,真真不知死活!你们也不睁开狗眼好好看看,现在孤王的势力,只怕放眼世界亦无敌手,岂是你们这两个苟延残喘之辈,所能抵抗的。
李啸随即下令,将南方的唐军分别布署,准备给大顺与满清,来个真正的迎头痛击。
李啸秘密抽调第二镇、第十一镇、第十二镇、第十四镇四镇兵马总共二十余万,从松江一带乘坐水师船只,一路北上,准备于营口登陆,给主要兵力派往西边的满清,狠狠地打一个措手不及。
南方其余的部队,如第一镇,第六镇、第七镇、第十四镇、第十五镇这四镇兵马,则从山东到到河南,从湖广到四川,这几千里之地上,乘大顺军北上之际,乘虚对大顺发动大规模进攻。
而北面的第四镇与第十三镇唐军,李啸则要求他们,拼尽全力据守山海关与宣府北路,等到满清与大顺皆不得不退兵后,再一举出城,打那些退兵一个猝不及防。
唐军、大顺、满清,三方皆在调兵遣将,大规模地集结与使用兵力,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终于要开始了。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
这二人中,尤其是户部尚书宋献策,更是一脸尴尬。
毕竟,前番与李啸的和谈,是其一力主持,并不惜南北奔波,最终达成这协议。而现在,李啸提出这般苛刻条件,意图废掉和平协议,这自然让宋献策感觉极度尴尬,几乎难以再于座位上坐下去。
可恨啊,这一年半的时间,过得竟是这般飞快。仿佛不知道做了什么,就一下子过去了。
而这段时间里,唐军远征缅甸,吞纳异邦,境内更是改土归流,平定动乱,其国中与海外,皆是建设得欣欣向荣。
相对的,在大顺国中,虽然自已采取了众多措施,人口与经济皆有回升,火器生产业已初步建成,但与唐军相比,无论是经济力量,还是火器水平,其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更是扩大了。
甚至可以,论起国力与军事,现在大顺国与唐军,差距已是越来越大,甚至到了近乎绝望的不可追赶的地步。
这样一来,就算唐军完全遵守协定,等到两年时间满了再与大顺为敌,其实意义亦不甚大,可能到了那时,两国的差距,只会比现在更大,更加令人绝望。
这真一个令人相当无语的结果。
宋献策想到这里,忍不住又长长地叹了口气。
敌强我弱,彼此差距越来越大,这样的情况,唐军当然洞若观火。故他们现在决定出手,其实也是完全在自已意料之中。
那么,现在唐军既已打算彻底撕破脸,那自已接下来,哪怕再不情愿,也只能硬着头皮应对吧。
他轻咳一声,小心翼翼地打破沉默:“皇上,以微臣来看,唐军这般要求,实是无理之至,不过是为了与我大顺明正言顺的翻脸罢了。可以,李啸现在确是再不想遵守协定,而是想与我大顺强行翻脸,大动干戈了。不过,他们既已打算翻脸,那我大顺又岂能无有应对之策么?臣以为,当可如下行之。”
“有话就,有屁就放!他娘的,都火烧屁股了,还文绉绉做甚。”李自成满脸怒气,极不耐烦地大声吼道。
宋献策浑身一颤,又与牛金星下意识地对视了一眼,才硬着头皮急道:“皇上,以微臣之所见,现在唐军若要相攻,则必定会南北夹攻,对我大顺全力攻打,以期一役而竟全功。若是这般,则我大顺的防守之道,当是只能对其分部击破,且要先北后南,方为妥当。我军要趁唐军尚未动手,便以举国之力,与满清联手,一齐迅速灭掉北边势力较为薄弱的唐军,再掉过头来,全力应对南边的唐军。微臣以为,唯有这般行事,方可还有胜算。”
“啥?你啥?又与鞑子联手?”李自成皱起眉头。
“正是。”宋献策又道:“这一年半以来,我军兵力数量与火器配备虽大有大增加,但与唐军相比,无论是兵马人数还是火器装备,皆远不如其矣。如果仅凭我军自已之力,去对付唐军北面的第四镇与第十三镇这两镇兵马,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纵然能费尽心力战胜之,亦会大受损失,得不偿失。因此,我军若能与清军联手,一齐来攻打北面的两镇唐军,一来胜算要大得多,二来也可大大减少损失。这般举措,对顺清两国来,皆是极为有益,又何乐而不为呢?”
宋献策此番话语完,李自成眯起眼睛,捋须不语。
他必须承认,宋献策这番计策颇有道理。一人之力,岂可比二人同力。如果能联络清军,一齐夹攻北边人数尚少的唐军,那无疑会给自已大增胜算。
更何况,对于消灭唐军一事,清顺两国皆有迫切需求,故在此事上,当可一拍两合,齐力围攻,必定会十分顺利。
李自成尚在沉吟,一旁的牛金星插话过来:“皇上,宋尚书所言甚是有理。老臣亦认为,现在我军的唯一胜机,便是趁唐军尚未下手,便立即与清军联合,一道往攻北面的唐军,趁其不备,将其彻底打垮。接下来,我军便全力南向,再图南边的唐军,再将唐军的剩余势力全部打垮,这般行事,却可省心省力得多。”
李自成抬起头来,瓮声瓮气地问了一句:“好吧。你们这两个家伙,了半天倒也有理。既如此,那复需派何人出使清廷,方为合适?”
李自成话音一落,宋献策急急回道:“在下不才,愿出使清廷,一定能尽快达成协议。”
宋献策这番赶紧表态,自是存了为了弥补上次主动出头,去与李啸达成和平协议的过失,希望以此方式,来平息李自成的不满与愤怒。
果然,李自成见他主动出头,表态愿意出使清廷,顿是脸上表情亦大为缓和,他轻咳一声,便立即道:“好吧,俺也不与你多废话,就由献策你任主使,立即率团出使清廷,与清廷约定相攻唐军的时间,一齐合力攻击。”
宋献策拱手应喏:“在下保证不辱使命,定当尽快达成与清廷之协定。”
言谈既毕,宋献策立即挑选使者,急急出发。
因为山海关的陆路已被唐军封死,故宋献策一行人,只得从天津乘船从海路出发,直驶辽中营口,到达营口后,又马不停蹄的立即北赶,总算在近十天后,到达盛京。
仿佛猜到了宋献策此来缘由为何一般,他一向清军守兵表明来意,就立即受到了多尔衮的召见。
多尔衮府邸客厅中,宋献策受到了多尔衮的单独召见。
宋献策步入客厅后,惊讶地发现,这位年纪不过三十多岁的摄政王多尔衮,竟是远比同龄人要苍老,一脸郁闷憔悴之色。
他当然不知道,这一年半多的时间里,多尔衮的个人生活,却是远不如他所想象的那般顺利。
由于对唐军的作战,清军接连战败,特别是在一年半前,三顺王在辽南连遭挫折,更让他的威信连受打击,朝中诸臣亦多有不满。
相比个人威望受损,这倒还是小事。更可恨的是,清朝并不有在这段时间里,大力提升国力与军队。
而这一年半多的时间里,虽然唐军暂停了大规模进攻,但在北面那唐军的第五镇兵马,以及被唐军收买的女真人与蒙古人,不停骚扰清国,掳掠财富,杀戮人口,让清朝始终处于一种动荡不安的状态之中,使得居民百姓难以安生,国家经济亦是难于发展。
相应的,清廷最为看重的人口增长与军械打造,亦是大受影响,其兵马数量,更是与一年半前,相差无比,距离先前皇太极时代兵马壮盛的景象,相差实在太多。
故而,当清廷细作探知唐军打算与大顺撕破脸,重新开战之际,多尔衮就知道,自已最为担忧的事情,终于要到来了。
现在唐军彻底吞掉南方,又将异邦的缅甸纳为国土,其治下经济繁荣人口众多兵马壮盛,这般良好局面,他岂会不抓紧时间,发兵攻打大顺,再趁机北伐清廷,最终一统全国,才是咄咄怪事。
唇亡齿寒,这李自成的大顺若是有失,则大清亦是极度危险,唐军在灭掉大顺后,用脚趾头都能想到,唐军必会发兵北上,全力攻打大清,那时候,大清孤立无援,又被唐军团团包围,将会只剩灭亡一条路了。
这样的局面,简直想想都令人恐惧。
因此,得到消息后的多尔衮,这段时间可谓食不甘味,寝不安眠,满腹的忧思,根本无从排解。
在得到了宋献策出使清廷的消息后,多尔衮几乎凭直觉就猜到了他来清廷干什么,遂再也按捺不住心下的急切,在得到了宋献策到达盛京后,立即就在自家府邸召见了他。
看茶完毕,宋献策亦不客套,立即将来意向多尔衮和盘托出,然后便呈上李自成的亲笔来信,递给他看。
多尔衮听完宋献策的话语,又急急地看过了李自成的来信,脸上的忧惧之色,顿是愈发明显。
该到的,总要来了。
唐军此番对大顺痛下杀手,意图一役而竟全功。自已这个清廷的摄政王,却是从后背到头顶,有如冰水下浇,莫名寒冷。
事到如今,自已只能与这大顺彻底同站一条船,齐力抵抗唐军的入侵了。
想到这里,多尔衮长叹一声,立即表态道:“宋尚书之意,本王已是知晓。有道是,唇亡齿寒,一家废则两家亡。本王安能不知这般道理。更何况,你我两家,本是盟友,这般强敌压境的紧急时刻,更是要鼎力相助,互为依托,此为自然之事也。”
见多尔衮这般痛快表态,宋献策心下大慰,立即点头道:“摄政王所言甚是。自张献忠的大西国灭亡后,现在大顺与大清,可谓唇齿相依,互为依靠。唯有你我双方紧密协助,共同对敌,方可战胜唐军,方可保得两国无虞啊。”
二人言谈既定,遂立即开始讨论出兵的数量与日期。
最终,在经过一番紧密商谈后,二人达成协议。
双方约定,在一个月后,清廷尽发全国之精兵,以十五万精锐兵力,往攻唐军占据的山海关与宣府北路两地。
而大顺则更是尽下血本,出动大军三十万,亦是同增往攻唐军以上两处地界,以期能与清军一道,全力攻灭北面的唐军第四镇与第十三镇兵马。
然后,在灭了北面的唐军后,大顺将引清军入关,一道合力攻打南边的唐军,力求将唐军彻底打垮。最差的战略目标,也是要将其有生力量全部消灭,使得唐军元气大伤,再无能力与两国对抗,从而实现顺清两国的长治久安。
当然,这后面的内容,尚是远景,现在的关键在于,两国立即配合行动,先行消灭北面的唐军,以解燃眉之急。这才是接下来的行动重点,也是关系到两国生死存亡的重中之重。
宋献策顺利地签下协定,自是十分欢喜,遂一刻也不愿多待,立即返程而去。
接下来的时间里,李自成这边,一面与唐军虚与委蛇,表态愿意与唐军一道北攻清廷,以期麻痹唐军,给自已多一些准备时间。另一面加紧调集兵力,齐聚北方,准备在清军到达后后,就立即发兵攻打宣府北路与与山海关。
而在清廷这边,亦是急急地调派收聚兵马,终于在半个月后,从全国范围内抽调了满蒙汉三族兵马总共十五万,由阿济格为主将,多铎为副将,先行前往锦州,准备到达之后,便与李自成一道往攻宣府北路或山海关。
对于李自成与清廷这般勾结,最终要来图取北面唐军一事之事,李啸有安全司的连番禀报,自是洞若观火,全盘掌握。
看毕这些情报,李啸的脸上,却是淡淡冷笑。
哼,你们这两个无耻宵小,也敢螳臂挡车,真真不知死活!你们也不睁开狗眼好好看看,现在孤王的势力,只怕放眼世界亦无敌手,岂是你们这两个苟延残喘之辈,所能抵抗的。
李啸随即下令,将南方的唐军分别布署,准备给大顺与满清,来个真正的迎头痛击。
李啸秘密抽调第二镇、第十一镇、第十二镇、第十四镇四镇兵马总共二十余万,从松江一带乘坐水师船只,一路北上,准备于营口登陆,给主要兵力派往西边的满清,狠狠地打一个措手不及。
南方其余的部队,如第一镇,第六镇、第七镇、第十四镇、第十五镇这四镇兵马,则从山东到到河南,从湖广到四川,这几千里之地上,乘大顺军北上之际,乘虚对大顺发动大规模进攻。
而北面的第四镇与第十三镇唐军,李啸则要求他们,拼尽全力据守山海关与宣府北路,等到满清与大顺皆不得不退兵后,再一举出城,打那些退兵一个猝不及防。
唐军、大顺、满清,三方皆在调兵遣将,大规模地集结与使用兵力,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终于要开始了。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