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尚可喜被迫归顺
沈磊信心很足而护卫队出征部队传来的战报虽迟了许久却与参谋部作战计划差距不大,等巴达维亚荷兰人城堡被破,荷兰人投降的战报传来他在欣喜之余,之后的心思当然放在如何在南洋发展,如何对待那些华人富商及其他归顺者等问题上来。
其实下南洋他虽谋划已久却不是仅将欧洲殖民者赶走就行,在台湾一切由他自己发展起来比较单纯,但南洋有欧洲人;有各种出身、不同心思的华人;有普通土王;有绿教苏丹等等势力。
即便是他的华夏自治会统治下的人也将会有各种来源,虽然各国来人将居住在国际贸易自由城里,整个区域也不再是一类人、一种声音。甚至在宗教上也复杂了许多,不再如大明仅有佛、道,所以下南洋后在统治区、统治人口大扩展时也变得更复杂。
为此沈磊的办法是逐步接收南洋计划中要占领的地区,另外就是重新修改或新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如土地法、税收法、矿产法等等,及宗教法、行政法、刑法等等。
这些法在台湾虽然执行得比较顺利可南洋地区实际上比在大明还复杂,又分散在各个岛屿,虽然中小岛屿及澳洲单纯,其他地方沈磊担心会不会有些意想不到的入矛盾冲突,所以他的注意力在巴达维亚战事结束后主要是放在这里了。
不过此时向南洋移民还属刚开始倒也没有发生不妥,反倒是不久他被尚可喜的动向转移了注意力。尚可喜在毛文龙死后东江镇范围内第一个向海洋岛护卫队的负责人表示有意投靠沈磊的台湾,只是有意向没行动。
其实这段时间除尚可喜外东江镇不少高中级军官表达过这个意念,至于原因不外是他们与满清有血海深仇,一般来说不可能投降过去,可大明这里也不大接受他们,在历史上他们乃是走投无路。
现在有了台湾这条路留个后步也是人之常情,但他们对台湾的实力不了解,也不会真相信沈磊会真诚对待他们的,这是造成孔有德重走历史老路,耿仲明投了台湾的原因所在。
当然这也是个人性格所致,如在选择投靠台湾还是在登莱坚持时孔有德不甘人下,觉得在山东前途很好,等发现不是他所想的那么回事时已经一条路走到黑了。倒是耿仲明野心不大,果断直接去了台湾。
耿仲明到了台湾觉得还算满意写信给东江镇原同僚部下,他的话可信度高,不少在东江镇郁郁寡欢的中层军官也索性去了台湾,不过尚可喜却是没有行动。
尚可喜一直没有行动初期乃是虽觉得满清不可能投靠,大明这里也不当他们是可靠自己人,但对沈磊那里也不了解,暂时在大明这里还过得去也不急于走上离开家乡前途未卜的路。
后面毛文龙死后经过一段时间混乱东江镇由黄龙出任总兵官,黄龙对尚可喜十分信任,引为心腹。特别是毛文龙一死东江镇混乱、内耗一阵实力大大下降但仍然能坚持下去的,如此情形尚可喜更加不可能愿走。
何况耿仲明去了台湾已经将台湾的情形与对他们的安排传了回来,从耿仲明介绍可以看出台湾真富裕,士兵们吃饭每日两荤,军饷也比东江镇高几倍,确实是好出路。
只是在台湾军官们的特权少、管理严,兵也不再如军官私有,这对中下层军官而言还不算什么,但他这样的一方军头吃亏就大了,这军营中任意施为的威严没有了,再加上此时黄龙信任当然不愿去台湾了。
尚可喜此时不仅没有投降满清的念头,历史上还对孔有德投清遵黄龙军令进行过袭杀。而这时候历史虽因沈磊有些变化,孔有德在登莱支持不下时再次走投无路欲投满清时尚可喜仍然是遵黄龙军令进行了袭杀,可惜海上茫茫他仍然不能将孔有德擒杀。
孔有德投了满清带去了一些重炮及孙元化在澳门被沈磊占领前聘请的葡萄牙炮兵、铸炮工匠,使满清的铸炮技术大涨,火炮数量及用炮技术也大为提高。
这些对满清攻坚能力大增外还补充了步兵攻坚力量的不足,但这些对尚可喜没什么影响,满清的火炮攻不上他守备的岛屿,但黄龙意外死后沈世魁当了总兵他的好日子到头了。
这主要是沈世魁抗清虽然坚决揽权也是比较坚决,只是他不是毛文龙不是创始人没那个权威,又是靠巴结毛文龙上位,在毛文龙身边主要是摇小扇子,大多数将领认为他比较阴险对他不大服帖。
为此沈世魁也利用职权不断用小手段收拾手下将领,对尚可喜还露出杀意,原因是尚可喜作为东江镇现在少数几个大军头、黄龙的心腹,将之扳倒可以收回一支不小部队的军权,还可震慑其他大小军头。
历史上知道沈世魁这个心思尚可喜才动了投降满清的念头,当然这也是他的眼界不开阔,只在大明、满清之间选择,根本不知道天下大得很,即便是沈世魁要杀他也可以如去流求之类地方暂避一时,选择有血仇的满清反过来再杀汉人只能说孔有德、尚可喜这些人的道德底线太低下。
历史上尚可喜选择了投敌,这时他不可能再只有一条路可走,特别是他的手下中下层军官与士兵对投靠台湾的认同性比较高,虽然尚可喜保持原状他们也不好自由行动,被人指责不义气,但尚可喜欲投满清他们肯定是绝大多数人不愿意的。
而且是这时候不愿意而与尚可喜分道扬镳还有大义名分,尚可喜自己投靠仇人总不能逼他的手下也跟着投降他们自己的仇人的,这时分裂别人不会责备他们的不义,反而会称赞他们的忠义。
正因为如此尚可喜觉得孔有德投降后日子比在大明这里更好、地位更高,为私利有些动心,所以满清千金市马骨,树孔有德等人标杆作用很大的,所以历史上尚可喜毫无阻碍地带领了所有的部下投了满清。
但这一世有台湾这个第三选择就有了变数,尚可喜在探部下态度时不少人明确选择了投靠沈磊。如此表态是因为这些人与满清有仇,大明这里呆不下去,如耿仲明现在的日子也不错。
特别是此时下了南洋,南洋的土地不要太多,他们的家属可以参加农庄,也可以自己垦荒自己组织农庄,在生活上不论在军中还是家属不必如这时不死不活吊着外还有生命危险。
至于投降满清实在没有路也只能走,有了沈磊这里的选择就不必再屈辱地向仇人低头了。还有此时满清没有一点能偷机窃得整个大明疆域的迹象,虽然孔有德在满清获得了高位尚可喜也没有将之太当回事,因部下态度与他自己也不大愿投满清,于是亲自去海洋岛重新提了归顺沈磊一事。
获得这个消息沈磊考虑一下决定还是应该接纳,原因是尚可喜此时未投敌将之拒之门外乃是绝今后投降之人的路。加上辽东东江镇还有二十多万军民,在崩溃前尽量将他们移民过来也是一件好事。
实际上沈磊早考虑过三顺王的前因后果,他不是宿命论者,尚可喜第一次表示有意投他时一分析已知道那时毛文龙死后人人激愤又内耗严重,东江镇不少人才欲留一条后路。
后面耿仲明来投带来的人兵痞气虽重经严格训练与纪律管束,虽不如野战的护卫队但他们作为预备军还是能派用场的。何况他们带来了自己的家人,在南洋地广人稀,尽快增加人口才是第一位的,军纪差一点儿也是完全可以改造好的。
正是耿仲明部投靠过来后改造比较成功,沈磊对尚可喜的投靠之意第一时间表示了接受,并派出了不少船只开始运输。而且因尚可喜本来就是守卫海洋岛附近的大小长山岛、广鹿岛等岛屿连集中也不必要,只需要从岛上直接运人就可以了。
不仅军队如此、军人家属如此,历史上尚可喜还卷走了这几个岛上平民,加起来共一万多人,这一次不仅这些地方平民,尚可喜一走愿跟他一起走的军官更多,他们过去彷徨、迟疑未决,此时也不再犹豫,沈世魁底下的日子不大好过。
有些事不动则已,一动就突然山崩地裂,盖因达到了一个临界点。历史上尚可喜投奔满清连他手下大多数人是不大情愿的,只是他们只能跟随而已。
但现在他是欲投沈磊,苦沈世魁的人,本有意投台湾的,已在找出路的人纷纷跟随,在半年内移民台湾竟超过了五万人,在辽东移民史上成为了最大的一个波次。
(本章完)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
其实下南洋他虽谋划已久却不是仅将欧洲殖民者赶走就行,在台湾一切由他自己发展起来比较单纯,但南洋有欧洲人;有各种出身、不同心思的华人;有普通土王;有绿教苏丹等等势力。
即便是他的华夏自治会统治下的人也将会有各种来源,虽然各国来人将居住在国际贸易自由城里,整个区域也不再是一类人、一种声音。甚至在宗教上也复杂了许多,不再如大明仅有佛、道,所以下南洋后在统治区、统治人口大扩展时也变得更复杂。
为此沈磊的办法是逐步接收南洋计划中要占领的地区,另外就是重新修改或新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如土地法、税收法、矿产法等等,及宗教法、行政法、刑法等等。
这些法在台湾虽然执行得比较顺利可南洋地区实际上比在大明还复杂,又分散在各个岛屿,虽然中小岛屿及澳洲单纯,其他地方沈磊担心会不会有些意想不到的入矛盾冲突,所以他的注意力在巴达维亚战事结束后主要是放在这里了。
不过此时向南洋移民还属刚开始倒也没有发生不妥,反倒是不久他被尚可喜的动向转移了注意力。尚可喜在毛文龙死后东江镇范围内第一个向海洋岛护卫队的负责人表示有意投靠沈磊的台湾,只是有意向没行动。
其实这段时间除尚可喜外东江镇不少高中级军官表达过这个意念,至于原因不外是他们与满清有血海深仇,一般来说不可能投降过去,可大明这里也不大接受他们,在历史上他们乃是走投无路。
现在有了台湾这条路留个后步也是人之常情,但他们对台湾的实力不了解,也不会真相信沈磊会真诚对待他们的,这是造成孔有德重走历史老路,耿仲明投了台湾的原因所在。
当然这也是个人性格所致,如在选择投靠台湾还是在登莱坚持时孔有德不甘人下,觉得在山东前途很好,等发现不是他所想的那么回事时已经一条路走到黑了。倒是耿仲明野心不大,果断直接去了台湾。
耿仲明到了台湾觉得还算满意写信给东江镇原同僚部下,他的话可信度高,不少在东江镇郁郁寡欢的中层军官也索性去了台湾,不过尚可喜却是没有行动。
尚可喜一直没有行动初期乃是虽觉得满清不可能投靠,大明这里也不当他们是可靠自己人,但对沈磊那里也不了解,暂时在大明这里还过得去也不急于走上离开家乡前途未卜的路。
后面毛文龙死后经过一段时间混乱东江镇由黄龙出任总兵官,黄龙对尚可喜十分信任,引为心腹。特别是毛文龙一死东江镇混乱、内耗一阵实力大大下降但仍然能坚持下去的,如此情形尚可喜更加不可能愿走。
何况耿仲明去了台湾已经将台湾的情形与对他们的安排传了回来,从耿仲明介绍可以看出台湾真富裕,士兵们吃饭每日两荤,军饷也比东江镇高几倍,确实是好出路。
只是在台湾军官们的特权少、管理严,兵也不再如军官私有,这对中下层军官而言还不算什么,但他这样的一方军头吃亏就大了,这军营中任意施为的威严没有了,再加上此时黄龙信任当然不愿去台湾了。
尚可喜此时不仅没有投降满清的念头,历史上还对孔有德投清遵黄龙军令进行过袭杀。而这时候历史虽因沈磊有些变化,孔有德在登莱支持不下时再次走投无路欲投满清时尚可喜仍然是遵黄龙军令进行了袭杀,可惜海上茫茫他仍然不能将孔有德擒杀。
孔有德投了满清带去了一些重炮及孙元化在澳门被沈磊占领前聘请的葡萄牙炮兵、铸炮工匠,使满清的铸炮技术大涨,火炮数量及用炮技术也大为提高。
这些对满清攻坚能力大增外还补充了步兵攻坚力量的不足,但这些对尚可喜没什么影响,满清的火炮攻不上他守备的岛屿,但黄龙意外死后沈世魁当了总兵他的好日子到头了。
这主要是沈世魁抗清虽然坚决揽权也是比较坚决,只是他不是毛文龙不是创始人没那个权威,又是靠巴结毛文龙上位,在毛文龙身边主要是摇小扇子,大多数将领认为他比较阴险对他不大服帖。
为此沈世魁也利用职权不断用小手段收拾手下将领,对尚可喜还露出杀意,原因是尚可喜作为东江镇现在少数几个大军头、黄龙的心腹,将之扳倒可以收回一支不小部队的军权,还可震慑其他大小军头。
历史上知道沈世魁这个心思尚可喜才动了投降满清的念头,当然这也是他的眼界不开阔,只在大明、满清之间选择,根本不知道天下大得很,即便是沈世魁要杀他也可以如去流求之类地方暂避一时,选择有血仇的满清反过来再杀汉人只能说孔有德、尚可喜这些人的道德底线太低下。
历史上尚可喜选择了投敌,这时他不可能再只有一条路可走,特别是他的手下中下层军官与士兵对投靠台湾的认同性比较高,虽然尚可喜保持原状他们也不好自由行动,被人指责不义气,但尚可喜欲投满清他们肯定是绝大多数人不愿意的。
而且是这时候不愿意而与尚可喜分道扬镳还有大义名分,尚可喜自己投靠仇人总不能逼他的手下也跟着投降他们自己的仇人的,这时分裂别人不会责备他们的不义,反而会称赞他们的忠义。
正因为如此尚可喜觉得孔有德投降后日子比在大明这里更好、地位更高,为私利有些动心,所以满清千金市马骨,树孔有德等人标杆作用很大的,所以历史上尚可喜毫无阻碍地带领了所有的部下投了满清。
但这一世有台湾这个第三选择就有了变数,尚可喜在探部下态度时不少人明确选择了投靠沈磊。如此表态是因为这些人与满清有仇,大明这里呆不下去,如耿仲明现在的日子也不错。
特别是此时下了南洋,南洋的土地不要太多,他们的家属可以参加农庄,也可以自己垦荒自己组织农庄,在生活上不论在军中还是家属不必如这时不死不活吊着外还有生命危险。
至于投降满清实在没有路也只能走,有了沈磊这里的选择就不必再屈辱地向仇人低头了。还有此时满清没有一点能偷机窃得整个大明疆域的迹象,虽然孔有德在满清获得了高位尚可喜也没有将之太当回事,因部下态度与他自己也不大愿投满清,于是亲自去海洋岛重新提了归顺沈磊一事。
获得这个消息沈磊考虑一下决定还是应该接纳,原因是尚可喜此时未投敌将之拒之门外乃是绝今后投降之人的路。加上辽东东江镇还有二十多万军民,在崩溃前尽量将他们移民过来也是一件好事。
实际上沈磊早考虑过三顺王的前因后果,他不是宿命论者,尚可喜第一次表示有意投他时一分析已知道那时毛文龙死后人人激愤又内耗严重,东江镇不少人才欲留一条后路。
后面耿仲明来投带来的人兵痞气虽重经严格训练与纪律管束,虽不如野战的护卫队但他们作为预备军还是能派用场的。何况他们带来了自己的家人,在南洋地广人稀,尽快增加人口才是第一位的,军纪差一点儿也是完全可以改造好的。
正是耿仲明部投靠过来后改造比较成功,沈磊对尚可喜的投靠之意第一时间表示了接受,并派出了不少船只开始运输。而且因尚可喜本来就是守卫海洋岛附近的大小长山岛、广鹿岛等岛屿连集中也不必要,只需要从岛上直接运人就可以了。
不仅军队如此、军人家属如此,历史上尚可喜还卷走了这几个岛上平民,加起来共一万多人,这一次不仅这些地方平民,尚可喜一走愿跟他一起走的军官更多,他们过去彷徨、迟疑未决,此时也不再犹豫,沈世魁底下的日子不大好过。
有些事不动则已,一动就突然山崩地裂,盖因达到了一个临界点。历史上尚可喜投奔满清连他手下大多数人是不大情愿的,只是他们只能跟随而已。
但现在他是欲投沈磊,苦沈世魁的人,本有意投台湾的,已在找出路的人纷纷跟随,在半年内移民台湾竟超过了五万人,在辽东移民史上成为了最大的一个波次。
(本章完)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