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264.长生祠
全城缟素尽服孝,天下白衣无绫罗,街道冷落车马稀,哪有当年不夜城?
这就是庆历四年夏日的汴京城在鼠疫结束之后的模样,整个城市,犹如被一层白纱蒙上了一层悲哀一般,无论走到哪里,即便歌舞已经重新开始,即便小贩已经重新开始摆摊,即便朝议又已经纷纷扰扰,可这座城已经不一样了,经过户部的统计,这一次鼠疫,总共持续了三个月的时间,从夏天走到了冬天,整个汴京城的人口,由八十八万直线下滑到六十七万左右,将近二十万人的死在了这场瘟疫之中,对比古往今来的黑死病死亡人数,这一场无疑是幸运的。
可是看着城外数十万荒野孤坟,徐清的心中还是有着一种莫名的震撼,短短三个月内,二十万人非正常死亡,这样的场景,他以前只在电视机上看到过,而这一次,他不仅仅亲眼见证了,而且这二十万人可以说就是他把他们送进土里去的,这让徐清的心情实在很复杂,而因为这场瘟疫,也有许多达官贵人不幸死在了这场鼠疫之下,徐清作为三司使,自然也要参加他们的葬礼,念念悼词,每到这个时候,无数双充满了不解、仇视的眼神便会聚集在徐清的身上,这种感觉,难以言表。
“老爷,该上车了”一旁的徐忠见徐清迟迟不迈步,不由催促了一声,徐清听到徐忠的声音轻轻应了一声,总算是迈步踩上了台阶,站在车厢前赶车的位置上,看着远处稀稀落落的人群,这里是京城一位下野高官的祖坟,这一次瘟疫中,这位六十多岁的老头没有得到老天的怜悯,在十几天前离开了人间,这一次,徐清正是来参加他葬礼的,看看来来往往的人群,徐清轻叹了一声,赶紧坐上了马车,向着汴京城中出。
鼠疫结束了,所有感染鼠疫的人不是被治愈,就是埋在了土里,在经过七天的观察之后,整个汴京城,再也没有一个人死于鼠疫,这无疑是属于人类的胜利,汴京城外,诸多临近各路的百姓们不由欢呼雀跃,弹冠相庆,鼠疫,这个在古代与天花拥有同样威力的恐怖疾病,竟然被成功的阻挡在了汴京城中没有向外扩散,这对于所有百姓来说,无异于是神迹了。
许多人纷纷买了香去到自己县城之中的道观、佛寺之中,向自己心中信仰的神明开始祷告、叩拜,以此来感谢上天的好生之德,而更多的人则开始为徐清造起了规模宏大的长生祠,还有许多的石刻家开始给徐清造起了像,这些人很清楚的知道,这一次鼠疫之所以没有蔓延到其他地方去,并不是因为神佛的保佑,而全是因为一个叫做徐清的人,他们才免于妻离子散,一时之间,华夏大地之上,徐清祠如雨后春笋一般开始在各个县城、村庄之中生长起来。
当地的地方官则因为想要讨好徐清这位三司使,太子少师,对于百姓这样的行为也是不管不问,甚至还专门给出官家的地来让他们造更加宏伟的徐清祠,人民的名义加上官府的帮助,徐清祠的建造度立马飙升,从京畿路到广南路,从华夏河北,一直到四川、云南,几乎大宋的每个角落,徐清祠在一夜之间便诞生了,等这件事被徐清知道的时候,整个大宋国内,取名为徐清的祠堂和供奉徐清的佛堂、庙观加在一起,足足有一万四千多间,尤其是河北、河南地区和西北陕西、甘肃地区,这四地的生祠总数占据全部数量的近乎三分之一,看到这个数字,徐清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懵。
在中国能被立祠,被百姓供奉的人,那都是个顶个的大英雄,每一个人的名字,都代表着华夏文明的典范,关羽、岳飞,范仲淹、孔子、孟子,这一连串的名字,书写了华夏最为瑰丽璀璨的篇章,自己怎么能跟他们相提并论的,更何况,这些人,大部分都是死了才立祠供奉的,哪有活着的时候便被立祠的,在徐清的印象中,这么做的人唯有明朝的九千岁大太监,魏忠贤那么干过,一想到自己要跟他齐名,徐清全身都在表达着抗拒的情绪。
不过这种感觉在徐清的心中持续时间并不长,很快便消失的无影无踪了,毕竟老百姓给魏忠贤立生祠这事儿,是他强迫别人那么干的,而这些人给自己立生祠,则是他们自愿的,徐清甚至连想都没有想到,这古代人感谢别人的方法,还真是比现代人要诚心诚意的多了,只不过再转过头一想,徐清就觉得有些尴尬了,这汴京城的百姓因为自己当初的决断,已经是快要恨死自己了。
而现在,城外这些非都居民却对自己如此推崇,不难想象,汴京城中的人又会怎么编排自己了。
哎呀,那汴京的人命去换其他人的支持,三司使还真是做的出来哎。
外地人是人,我们汴京人就不是人了…….
你们团圆我们生离死别,还所有的功劳都是徐清的,xxx,你真是白死了….
越是城市化的地方,老百姓对于八卦的需求就会十分的高,毕竟生活在城市里的人跟农村人不一样,他们对于精神上的追求是非常高的,而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说,酒楼、舞厅他们是去不起的,唯一能干的也就是耍耍嘴上的功夫了,毕竟传谣也不要钱,还能满足一下自己心里编排大人物的满足感,何乐而不为呢,自己猜想的这几条谣言还是说的简单了呢,要是碰上那些政敌来编排,徐清几乎都能想象的到,这些人会怎么说自己。
功高震主、目无天子,这些词,一定会统统压在自己的头上,这些读书人的作态,徐清经过这一次鼠疫之后,早已经看透了,对他们也不抱有什么幻想,像范仲淹这样当官为民做主的人是极少数,为了自己的官位拼命厮杀,将真理、百姓弃之不顾的人才睡绝大多数,跟他们这些人讲大义,还不如跟他们讲一讲权势呢。
怎么对付这些人,徐清的脑海里并没有一个很好的想法,因为在他的脑海里,这些人也基本不用他来对付,他们能够做的,无非就是给自己编造谣言,然后将这些谣言送给皇帝听,让皇帝对自己产生疑心,最后将自己排斥出朝堂之外,他们能用的办法只有这一个,毕竟想要搞臭自己的名声,在现阶段,是绝对做不到的,能做的,便只有从皇帝那下手了。
可皇帝会听他们的么?根据徐清对赵祯的了解,他并不是一个猜疑心特别重的人,甚至从某种角度来说,如果剥除掉他帝王心术的那一面,赵祯其实是个挺老实的人,当然,这老实只是在普通环境下,若是在皇帝的身份上,那是半点看不出来的,他终究还是一个皇帝,该有的杀伐决断,赵祯不会少一丝一毫的,不过徐清相信他,他并不会因为自己在百姓中间的名声太好而忌惮他。
毕竟赵祯若真是这样一个人,那原开封府尹,包拯也不可能还在朝廷之中担任重职,他在百姓之中的名望,徐清可是望尘莫及啊,甚至在汴京老百姓的口里,包拯根本就是神一般的存在,有人说他有一个阴阳枕,可以让他在晚上去到阴曹地府之中帮着阎罗王断案,还有的人则说包拯乃是天上星辰下凡来辅佐大宋天子的。
这些说法,自然都是无稽之谈,可百姓却愿意去相信,去传颂,甚至直到千年之后的现代,在京剧之中以包拯为主角的剧目也是十分繁多的,由此可见,人民群众对于包拯的热爱,而赵祯是怎么对待他的呢?非但没有把他给赶走,反而让他从开封府尹这个地方官的位置上,直接升到了中枢,成了谏官的老大,御史中丞,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得出来,赵祯并不是一个小肚鸡肠的人,相反,他足够的宽宏大量,可以容纳下无数的人才进入朝廷之中,为他工作。
所以,对于这些读书人的诽谤,徐清压根就没把他们当做大敌来应对,相反,对于那在全国各地开遍了的徐清祠,徐清倒是有些不同的看法,作为一个现代人,被别人祭祀的感觉,真的是十分的别扭,更何况徐清也不是一个迷信的人,拿全村老百姓的钱来建个庙给自己也没什么用,还不如拿来做点更加有趣的事情好呢。
这样一来,也可以让赵祯心中稍微心平气和一点不是?人家尽管心胸宽广,可在这次鼠疫之中也是损失惨重,若是看到自己因为这次鼠疫而名满天下,得尽了天下的民心,指不定会在心里吃味也说不定,为了安抚赵祯,徐清也必须把这些人搞出来的徐清祠给消灭掉,让他们变成一些更为用的东西。
可要变成什么呢?变成医院?全国好像也没那么多大夫啊,那么变成学校,这好像可以,只不过这要真的变成了学校,那到底是私立的呢,还是公立的?要是私立的,收费必然很贵,到时候这些贫苦乡村的人就根本上不了学,建了也是白建,至于搞公立学校,以现在的财政收入来看,也是压根支撑不起来,搞全民教育,这可不是封建时代能够玩得起的,所以徐清很快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医院不行、学校不行,老年活动中心呢?好像可以,只不过造的那么好的房子,光是用来给老人们养老用,好像也太浪费了一点,徐清了解过这些祠庙,大多数都建的非常宏大,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容纳人们,这样的地方,又是花了那么多的钱建出来的,必须得用在有意义的地方才行。
要不,把他们当做图书馆来用?徐清坐在椅子上,看着自己面前空白的奏折,心里有了一个想法,现在的大宋朝,搞全民教育肯定是不行的,可是让百姓多认识一点字,有些文化知识,应该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如此一来,在一些小县城,小镇上,建个图书馆,让想要读书的孩子可以去看看书,这不比光建一个活动中心要好得多了么?
至于书本的钱,朝廷还是出得起的,尤其是在这段时间里,在科学院的招募队伍中,出现了一位后世鼎鼎大名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做毕生,今年刚好四十岁,这位老兄,正是他,在研究了数十年之后,成功明了活字印刷术,让人们学习知识的成本下降到了一个十分便宜的地步,而现在,这位老兄,就在三司使底下的科学院中,担任院士一职,有他的配合,想要印些书出来,实在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情,最多也就花个一百万贯而已,这笔钱朝廷还是付得起的。
想到这里,徐清心中对于这些生祠的运用便也有了想法,拿起毛笔,很快便将自己的想法写在了纸上,拿着这封奏折,徐清便去了一趟皇宫,面对着赵祯,徐清先是严厉的批判了一番全国各地建造生祠的事情,将这些事情全部算在了百姓的自行动上,跟自己没有半毛钱关系,然后讲明了自己对于这些生祠的态度,希望赵祯可以将他们全部取消,以避免百姓再建造更多的生祠。
对于徐清这样的要求,赵祯脸上虽然没有什么表情,可是心里还是十分认可的,而等到赵祯同意以后,徐清便以建筑规模宏大,弃之不用实在可惜的理由,向赵祯提出了将所有生祠全部改成图书馆的请求,希望朝廷能够拨款,对这些生祠进行改造并提供书籍,让当地的百姓可以免费的阅读到最新的学术典籍。
徐清的提议无疑让赵祯有些措手不及,不过赵祯对于徐清的这个意见,倒也没什么意见,只是对于每年要多拨款一百万贯左右的钱有些心疼而已,不过在徐清的劝说下,赵祯最后还是答应了,毕竟用一百万贯的钱,能够换来上百万识字的老百姓,这笔买卖,可是一点都不亏啊。
(本章完)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
这就是庆历四年夏日的汴京城在鼠疫结束之后的模样,整个城市,犹如被一层白纱蒙上了一层悲哀一般,无论走到哪里,即便歌舞已经重新开始,即便小贩已经重新开始摆摊,即便朝议又已经纷纷扰扰,可这座城已经不一样了,经过户部的统计,这一次鼠疫,总共持续了三个月的时间,从夏天走到了冬天,整个汴京城的人口,由八十八万直线下滑到六十七万左右,将近二十万人的死在了这场瘟疫之中,对比古往今来的黑死病死亡人数,这一场无疑是幸运的。
可是看着城外数十万荒野孤坟,徐清的心中还是有着一种莫名的震撼,短短三个月内,二十万人非正常死亡,这样的场景,他以前只在电视机上看到过,而这一次,他不仅仅亲眼见证了,而且这二十万人可以说就是他把他们送进土里去的,这让徐清的心情实在很复杂,而因为这场瘟疫,也有许多达官贵人不幸死在了这场鼠疫之下,徐清作为三司使,自然也要参加他们的葬礼,念念悼词,每到这个时候,无数双充满了不解、仇视的眼神便会聚集在徐清的身上,这种感觉,难以言表。
“老爷,该上车了”一旁的徐忠见徐清迟迟不迈步,不由催促了一声,徐清听到徐忠的声音轻轻应了一声,总算是迈步踩上了台阶,站在车厢前赶车的位置上,看着远处稀稀落落的人群,这里是京城一位下野高官的祖坟,这一次瘟疫中,这位六十多岁的老头没有得到老天的怜悯,在十几天前离开了人间,这一次,徐清正是来参加他葬礼的,看看来来往往的人群,徐清轻叹了一声,赶紧坐上了马车,向着汴京城中出。
鼠疫结束了,所有感染鼠疫的人不是被治愈,就是埋在了土里,在经过七天的观察之后,整个汴京城,再也没有一个人死于鼠疫,这无疑是属于人类的胜利,汴京城外,诸多临近各路的百姓们不由欢呼雀跃,弹冠相庆,鼠疫,这个在古代与天花拥有同样威力的恐怖疾病,竟然被成功的阻挡在了汴京城中没有向外扩散,这对于所有百姓来说,无异于是神迹了。
许多人纷纷买了香去到自己县城之中的道观、佛寺之中,向自己心中信仰的神明开始祷告、叩拜,以此来感谢上天的好生之德,而更多的人则开始为徐清造起了规模宏大的长生祠,还有许多的石刻家开始给徐清造起了像,这些人很清楚的知道,这一次鼠疫之所以没有蔓延到其他地方去,并不是因为神佛的保佑,而全是因为一个叫做徐清的人,他们才免于妻离子散,一时之间,华夏大地之上,徐清祠如雨后春笋一般开始在各个县城、村庄之中生长起来。
当地的地方官则因为想要讨好徐清这位三司使,太子少师,对于百姓这样的行为也是不管不问,甚至还专门给出官家的地来让他们造更加宏伟的徐清祠,人民的名义加上官府的帮助,徐清祠的建造度立马飙升,从京畿路到广南路,从华夏河北,一直到四川、云南,几乎大宋的每个角落,徐清祠在一夜之间便诞生了,等这件事被徐清知道的时候,整个大宋国内,取名为徐清的祠堂和供奉徐清的佛堂、庙观加在一起,足足有一万四千多间,尤其是河北、河南地区和西北陕西、甘肃地区,这四地的生祠总数占据全部数量的近乎三分之一,看到这个数字,徐清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懵。
在中国能被立祠,被百姓供奉的人,那都是个顶个的大英雄,每一个人的名字,都代表着华夏文明的典范,关羽、岳飞,范仲淹、孔子、孟子,这一连串的名字,书写了华夏最为瑰丽璀璨的篇章,自己怎么能跟他们相提并论的,更何况,这些人,大部分都是死了才立祠供奉的,哪有活着的时候便被立祠的,在徐清的印象中,这么做的人唯有明朝的九千岁大太监,魏忠贤那么干过,一想到自己要跟他齐名,徐清全身都在表达着抗拒的情绪。
不过这种感觉在徐清的心中持续时间并不长,很快便消失的无影无踪了,毕竟老百姓给魏忠贤立生祠这事儿,是他强迫别人那么干的,而这些人给自己立生祠,则是他们自愿的,徐清甚至连想都没有想到,这古代人感谢别人的方法,还真是比现代人要诚心诚意的多了,只不过再转过头一想,徐清就觉得有些尴尬了,这汴京城的百姓因为自己当初的决断,已经是快要恨死自己了。
而现在,城外这些非都居民却对自己如此推崇,不难想象,汴京城中的人又会怎么编排自己了。
哎呀,那汴京的人命去换其他人的支持,三司使还真是做的出来哎。
外地人是人,我们汴京人就不是人了…….
你们团圆我们生离死别,还所有的功劳都是徐清的,xxx,你真是白死了….
越是城市化的地方,老百姓对于八卦的需求就会十分的高,毕竟生活在城市里的人跟农村人不一样,他们对于精神上的追求是非常高的,而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说,酒楼、舞厅他们是去不起的,唯一能干的也就是耍耍嘴上的功夫了,毕竟传谣也不要钱,还能满足一下自己心里编排大人物的满足感,何乐而不为呢,自己猜想的这几条谣言还是说的简单了呢,要是碰上那些政敌来编排,徐清几乎都能想象的到,这些人会怎么说自己。
功高震主、目无天子,这些词,一定会统统压在自己的头上,这些读书人的作态,徐清经过这一次鼠疫之后,早已经看透了,对他们也不抱有什么幻想,像范仲淹这样当官为民做主的人是极少数,为了自己的官位拼命厮杀,将真理、百姓弃之不顾的人才睡绝大多数,跟他们这些人讲大义,还不如跟他们讲一讲权势呢。
怎么对付这些人,徐清的脑海里并没有一个很好的想法,因为在他的脑海里,这些人也基本不用他来对付,他们能够做的,无非就是给自己编造谣言,然后将这些谣言送给皇帝听,让皇帝对自己产生疑心,最后将自己排斥出朝堂之外,他们能用的办法只有这一个,毕竟想要搞臭自己的名声,在现阶段,是绝对做不到的,能做的,便只有从皇帝那下手了。
可皇帝会听他们的么?根据徐清对赵祯的了解,他并不是一个猜疑心特别重的人,甚至从某种角度来说,如果剥除掉他帝王心术的那一面,赵祯其实是个挺老实的人,当然,这老实只是在普通环境下,若是在皇帝的身份上,那是半点看不出来的,他终究还是一个皇帝,该有的杀伐决断,赵祯不会少一丝一毫的,不过徐清相信他,他并不会因为自己在百姓中间的名声太好而忌惮他。
毕竟赵祯若真是这样一个人,那原开封府尹,包拯也不可能还在朝廷之中担任重职,他在百姓之中的名望,徐清可是望尘莫及啊,甚至在汴京老百姓的口里,包拯根本就是神一般的存在,有人说他有一个阴阳枕,可以让他在晚上去到阴曹地府之中帮着阎罗王断案,还有的人则说包拯乃是天上星辰下凡来辅佐大宋天子的。
这些说法,自然都是无稽之谈,可百姓却愿意去相信,去传颂,甚至直到千年之后的现代,在京剧之中以包拯为主角的剧目也是十分繁多的,由此可见,人民群众对于包拯的热爱,而赵祯是怎么对待他的呢?非但没有把他给赶走,反而让他从开封府尹这个地方官的位置上,直接升到了中枢,成了谏官的老大,御史中丞,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得出来,赵祯并不是一个小肚鸡肠的人,相反,他足够的宽宏大量,可以容纳下无数的人才进入朝廷之中,为他工作。
所以,对于这些读书人的诽谤,徐清压根就没把他们当做大敌来应对,相反,对于那在全国各地开遍了的徐清祠,徐清倒是有些不同的看法,作为一个现代人,被别人祭祀的感觉,真的是十分的别扭,更何况徐清也不是一个迷信的人,拿全村老百姓的钱来建个庙给自己也没什么用,还不如拿来做点更加有趣的事情好呢。
这样一来,也可以让赵祯心中稍微心平气和一点不是?人家尽管心胸宽广,可在这次鼠疫之中也是损失惨重,若是看到自己因为这次鼠疫而名满天下,得尽了天下的民心,指不定会在心里吃味也说不定,为了安抚赵祯,徐清也必须把这些人搞出来的徐清祠给消灭掉,让他们变成一些更为用的东西。
可要变成什么呢?变成医院?全国好像也没那么多大夫啊,那么变成学校,这好像可以,只不过这要真的变成了学校,那到底是私立的呢,还是公立的?要是私立的,收费必然很贵,到时候这些贫苦乡村的人就根本上不了学,建了也是白建,至于搞公立学校,以现在的财政收入来看,也是压根支撑不起来,搞全民教育,这可不是封建时代能够玩得起的,所以徐清很快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医院不行、学校不行,老年活动中心呢?好像可以,只不过造的那么好的房子,光是用来给老人们养老用,好像也太浪费了一点,徐清了解过这些祠庙,大多数都建的非常宏大,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容纳人们,这样的地方,又是花了那么多的钱建出来的,必须得用在有意义的地方才行。
要不,把他们当做图书馆来用?徐清坐在椅子上,看着自己面前空白的奏折,心里有了一个想法,现在的大宋朝,搞全民教育肯定是不行的,可是让百姓多认识一点字,有些文化知识,应该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如此一来,在一些小县城,小镇上,建个图书馆,让想要读书的孩子可以去看看书,这不比光建一个活动中心要好得多了么?
至于书本的钱,朝廷还是出得起的,尤其是在这段时间里,在科学院的招募队伍中,出现了一位后世鼎鼎大名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做毕生,今年刚好四十岁,这位老兄,正是他,在研究了数十年之后,成功明了活字印刷术,让人们学习知识的成本下降到了一个十分便宜的地步,而现在,这位老兄,就在三司使底下的科学院中,担任院士一职,有他的配合,想要印些书出来,实在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情,最多也就花个一百万贯而已,这笔钱朝廷还是付得起的。
想到这里,徐清心中对于这些生祠的运用便也有了想法,拿起毛笔,很快便将自己的想法写在了纸上,拿着这封奏折,徐清便去了一趟皇宫,面对着赵祯,徐清先是严厉的批判了一番全国各地建造生祠的事情,将这些事情全部算在了百姓的自行动上,跟自己没有半毛钱关系,然后讲明了自己对于这些生祠的态度,希望赵祯可以将他们全部取消,以避免百姓再建造更多的生祠。
对于徐清这样的要求,赵祯脸上虽然没有什么表情,可是心里还是十分认可的,而等到赵祯同意以后,徐清便以建筑规模宏大,弃之不用实在可惜的理由,向赵祯提出了将所有生祠全部改成图书馆的请求,希望朝廷能够拨款,对这些生祠进行改造并提供书籍,让当地的百姓可以免费的阅读到最新的学术典籍。
徐清的提议无疑让赵祯有些措手不及,不过赵祯对于徐清的这个意见,倒也没什么意见,只是对于每年要多拨款一百万贯左右的钱有些心疼而已,不过在徐清的劝说下,赵祯最后还是答应了,毕竟用一百万贯的钱,能够换来上百万识字的老百姓,这笔买卖,可是一点都不亏啊。
(本章完)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