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小知识
出家
出家(梵语波吠儞野),佛教用语,又称从释。指离开家庭生活,加入僧伽成为佛教僧侣,修沙门清净,追求心灵上的解脱。这样的人,又被称为出家人。而所有佛教僧侣的集合名词,称出家众,僧侣共同生活的团体,称为僧团。
有时,民间会将“成为不婚的天主教神职人员”也称作出家。如“方济会创始人圣方济受到《马太福音》的感召,终于出家。”,又如单国玺枢机主教.《真正的自由》:“我是个出家人,跟圣严法师一样,没有自己的财产,我最宝贵的财产,就是我的信仰。”
道教全真道也有不婚的出家制度(历史上全真道南宗不提倡出家)。道教正一道道士一般蓄妻育子,不出家。
民间经常认为人出家是由于受到严重的打击之后看破红尘,然而此见解因人而异。有些人反而称出家为真正的“回家”,意思是从宗教中,回到属于自己内心深处真实的自我。
出家的分类
1.身出家:表示虽然在佛门中的形式皈依、剃度、穿僧衣、受三坛大戒、于佛教僧团寺庙之中居住,表面上看起来是出家人的模样,这就是所谓的身出家。若是身出家,但是因为心中仍然想着在家人的生活,甚至过著在家人生活的本质,这就是所谓的“身出家而心未出家”。
2.心出家:表示强调佛门中出家的本质,而非只有穿僧衣、住寺院的表相。因为出家的发心,就是要求得解脱世间的烦恼结缚,所以真正的出家是不为了获取任何的世间法来出家,而是为了出世间法来出家。
还俗
还俗,佛教用语。原本是指僧尼因为破戒,依律被遂出僧团而返回俗家,恢复世俗人士的身份,故称还俗。若因个人诸多因素,自愿舍戒离开僧团而返回俗家,恢复世俗人士的身份,则称为归俗,也称反俗。但到了后来,还俗也包含有归俗的意思在内了,不一定是指负面的意思。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因为历代的禁佛、废佛活动等政治因素,下令全国的僧尼还俗,例如三武灭佛。反之,也有因非自愿的情况下出家,直到获得准允后才得以还俗,例如的嫔妃、随侍的奴婢,以及年幼的子女(送去佛寺当小沙弥)等。
至于佛教允许比丘还俗的次数,可以有三次机会,一说是七次;但比丘尼则仅能还俗一次。
除了佛教,在道教中的道士、女冠也常有还俗的情况发生。另外,西方宗教的修道者如修士、修女等不再继续修道时,中文亦称为还俗。中外历史上,许多宗教皆有因受到政治力的介入,而遭到主政者下令拆毁宗教建www.77nt.com/13275/筑物、禁止传教、强迫还俗的事况发生,造成宗教灾难(简称教难,佛教徒则多称为法难),是属于宗教迫害的其中一种形式。
比丘
比丘(巴利文:bhikkhu,梵文:bhik?u),佛教术语,又译为苾刍、苾礇、碹刍、备刍、比呼、比库,意译为乞士、乞士男、除士、薰士、破烦恼、除馑、怖魔。佛教受具足戒之后的男性出家僧侣,即称为比丘(女性出家众称为比丘尼)。为佛教五众、七众之一,与比丘尼合称出家二众。汉地居民通常以和尚或沙门来作为比丘的通称。
因未成年而未受具足戒的男性佛教僧侣称为沙弥,只需受十戒。但在成年受具足戒之后,则要遵守二百五十条的比丘戒。
沙弥
沙弥(梵语:?rāma?era)是佛教中对年龄不足20岁,或其他初级出家男子的称呼,沙弥是梵语,意为勤策男,言其当勤受比丘的策励;又有息慈之义,谓当息恶行慈。其地位低于比丘。相应的女性出家人称为沙弥尼(梵语:?rāma?eri)。
根据巴利圣典,最早的沙弥是释迦牟尼的儿子罗睺罗。因为他出家时只有7岁,而不满20岁者不得受具足戒,所以释迦牟尼让他以沙弥的身份修行。
沙弥戒律
欲成为沙弥或沙弥尼者,必须经所欲加入的僧团同意后,举行公开的出家仪式。沙弥由受具戒10年以上,通晓戒律的比丘剃度;沙弥尼由十二年以上,通晓戒律的比丘尼剃度,并换俗服为僧服。剃度后的沙弥(沙弥尼)进一步学习后,依次受五戒和十戒。
沙弥分类
7-13岁,称为驱乌沙弥(尼),因其可以担任在晒食场上驱逐鸟雀等简单工作而得名。
14-19岁,称为应法沙弥(尼),因其能顺应沙弥行法而得名。
20-70岁内出家者,称为名字沙弥(尼),因其按年龄本来可以做比丘,但因缘不具而得名。
未成年出家者在满20岁后,或者成年出家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可受比丘戒(比丘尼戒)进一步成为比丘或比丘尼。
按照律藏规定,沙弥尼在成为比丘尼之前,还要经过两年的式叉摩那阶段。
比丘尼
比丘尼(梵文:??bhik?uni;巴利文bhikkhuni),又译为苾刍尼、比呼尼、除馑女、乞士女、沙门女,中文俗称尼姑。比丘尼则是指受过具足戒的女性僧侣。“尼”在梵语中是指女性,比丘与比丘尼合称出家二众。
受沙弥尼十戒的称为沙弥尼。之后受了式叉摩那戒者,称为式叉摩那,又名学法女。最后受具足戒者为比丘尼。
比丘尼历史
在佛教僧团中,第一位出家的比丘尼,是养育释迦牟尼长大的姨母大爱道比丘尼。在佛陀时代,修行成就的比丘尼甚多,著名的有神通第一的莲花色比丘尼。
印度传统上对女性有歧视,但佛陀建立比丘尼僧团,让印度女性有多一个选择。至部派佛教时期,阿育王派僧伽密多(sanghamitta)比丘尼僧团远渡斯里兰卡,在锡兰建立起上座部的比丘尼僧团。后在公元435年,锡兰派十一位比丘尼僧团前往当时的晋朝,为汉地的比丘尼授二部僧戒。汉传佛教地区就有比丘尼戒传承。汉传佛教地区的比丘尼戒,源自于上座部,分别由分别说部以及法藏部传至中国,直到今日尚有传承。
1996年,斯里兰卡引韩国比丘尼僧团前往授戒。第一位斯里兰卡复兴比丘尼的是bhikkhunikusuma。现时上座部已经复兴比丘尼传承,比丘尼僧团包括斯里兰卡,泰国第一位比丘尼dhammananda(chatsumarnkabilsingh),第一位西方上座部比丘尼,ayyakhema,澳洲上座部第一批四位尼众受具足戒,1998年10月22日,vayama,nirodha,seri,hassapa~n~na,泰国森林襌修传统,由ajahnbrahm主持,香港第一位上座部比丘尼,bhikkhuniuttaranandi,美国,英国,欧洲亦恢复了比丘尼僧团。
中国地区,因特殊时期影响,比丘尼戒传承一度断绝,只剩港、澳、星、马及台湾地区,尚有比丘尼戒传承。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中国的比丘尼传统也慢慢恢复。
比丘尼戒律
巴利律比丘尼有311条戒。8条驱摈戒;17条暂时拘留戒;30条忏悔心堕落戒;166条心忏悔戒;75条学处戒。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
出家(梵语波吠儞野),佛教用语,又称从释。指离开家庭生活,加入僧伽成为佛教僧侣,修沙门清净,追求心灵上的解脱。这样的人,又被称为出家人。而所有佛教僧侣的集合名词,称出家众,僧侣共同生活的团体,称为僧团。
有时,民间会将“成为不婚的天主教神职人员”也称作出家。如“方济会创始人圣方济受到《马太福音》的感召,终于出家。”,又如单国玺枢机主教.《真正的自由》:“我是个出家人,跟圣严法师一样,没有自己的财产,我最宝贵的财产,就是我的信仰。”
道教全真道也有不婚的出家制度(历史上全真道南宗不提倡出家)。道教正一道道士一般蓄妻育子,不出家。
民间经常认为人出家是由于受到严重的打击之后看破红尘,然而此见解因人而异。有些人反而称出家为真正的“回家”,意思是从宗教中,回到属于自己内心深处真实的自我。
出家的分类
1.身出家:表示虽然在佛门中的形式皈依、剃度、穿僧衣、受三坛大戒、于佛教僧团寺庙之中居住,表面上看起来是出家人的模样,这就是所谓的身出家。若是身出家,但是因为心中仍然想着在家人的生活,甚至过著在家人生活的本质,这就是所谓的“身出家而心未出家”。
2.心出家:表示强调佛门中出家的本质,而非只有穿僧衣、住寺院的表相。因为出家的发心,就是要求得解脱世间的烦恼结缚,所以真正的出家是不为了获取任何的世间法来出家,而是为了出世间法来出家。
还俗
还俗,佛教用语。原本是指僧尼因为破戒,依律被遂出僧团而返回俗家,恢复世俗人士的身份,故称还俗。若因个人诸多因素,自愿舍戒离开僧团而返回俗家,恢复世俗人士的身份,则称为归俗,也称反俗。但到了后来,还俗也包含有归俗的意思在内了,不一定是指负面的意思。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因为历代的禁佛、废佛活动等政治因素,下令全国的僧尼还俗,例如三武灭佛。反之,也有因非自愿的情况下出家,直到获得准允后才得以还俗,例如的嫔妃、随侍的奴婢,以及年幼的子女(送去佛寺当小沙弥)等。
至于佛教允许比丘还俗的次数,可以有三次机会,一说是七次;但比丘尼则仅能还俗一次。
除了佛教,在道教中的道士、女冠也常有还俗的情况发生。另外,西方宗教的修道者如修士、修女等不再继续修道时,中文亦称为还俗。中外历史上,许多宗教皆有因受到政治力的介入,而遭到主政者下令拆毁宗教建www.77nt.com/13275/筑物、禁止传教、强迫还俗的事况发生,造成宗教灾难(简称教难,佛教徒则多称为法难),是属于宗教迫害的其中一种形式。
比丘
比丘(巴利文:bhikkhu,梵文:bhik?u),佛教术语,又译为苾刍、苾礇、碹刍、备刍、比呼、比库,意译为乞士、乞士男、除士、薰士、破烦恼、除馑、怖魔。佛教受具足戒之后的男性出家僧侣,即称为比丘(女性出家众称为比丘尼)。为佛教五众、七众之一,与比丘尼合称出家二众。汉地居民通常以和尚或沙门来作为比丘的通称。
因未成年而未受具足戒的男性佛教僧侣称为沙弥,只需受十戒。但在成年受具足戒之后,则要遵守二百五十条的比丘戒。
沙弥
沙弥(梵语:?rāma?era)是佛教中对年龄不足20岁,或其他初级出家男子的称呼,沙弥是梵语,意为勤策男,言其当勤受比丘的策励;又有息慈之义,谓当息恶行慈。其地位低于比丘。相应的女性出家人称为沙弥尼(梵语:?rāma?eri)。
根据巴利圣典,最早的沙弥是释迦牟尼的儿子罗睺罗。因为他出家时只有7岁,而不满20岁者不得受具足戒,所以释迦牟尼让他以沙弥的身份修行。
沙弥戒律
欲成为沙弥或沙弥尼者,必须经所欲加入的僧团同意后,举行公开的出家仪式。沙弥由受具戒10年以上,通晓戒律的比丘剃度;沙弥尼由十二年以上,通晓戒律的比丘尼剃度,并换俗服为僧服。剃度后的沙弥(沙弥尼)进一步学习后,依次受五戒和十戒。
沙弥分类
7-13岁,称为驱乌沙弥(尼),因其可以担任在晒食场上驱逐鸟雀等简单工作而得名。
14-19岁,称为应法沙弥(尼),因其能顺应沙弥行法而得名。
20-70岁内出家者,称为名字沙弥(尼),因其按年龄本来可以做比丘,但因缘不具而得名。
未成年出家者在满20岁后,或者成年出家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可受比丘戒(比丘尼戒)进一步成为比丘或比丘尼。
按照律藏规定,沙弥尼在成为比丘尼之前,还要经过两年的式叉摩那阶段。
比丘尼
比丘尼(梵文:??bhik?uni;巴利文bhikkhuni),又译为苾刍尼、比呼尼、除馑女、乞士女、沙门女,中文俗称尼姑。比丘尼则是指受过具足戒的女性僧侣。“尼”在梵语中是指女性,比丘与比丘尼合称出家二众。
受沙弥尼十戒的称为沙弥尼。之后受了式叉摩那戒者,称为式叉摩那,又名学法女。最后受具足戒者为比丘尼。
比丘尼历史
在佛教僧团中,第一位出家的比丘尼,是养育释迦牟尼长大的姨母大爱道比丘尼。在佛陀时代,修行成就的比丘尼甚多,著名的有神通第一的莲花色比丘尼。
印度传统上对女性有歧视,但佛陀建立比丘尼僧团,让印度女性有多一个选择。至部派佛教时期,阿育王派僧伽密多(sanghamitta)比丘尼僧团远渡斯里兰卡,在锡兰建立起上座部的比丘尼僧团。后在公元435年,锡兰派十一位比丘尼僧团前往当时的晋朝,为汉地的比丘尼授二部僧戒。汉传佛教地区就有比丘尼戒传承。汉传佛教地区的比丘尼戒,源自于上座部,分别由分别说部以及法藏部传至中国,直到今日尚有传承。
1996年,斯里兰卡引韩国比丘尼僧团前往授戒。第一位斯里兰卡复兴比丘尼的是bhikkhunikusuma。现时上座部已经复兴比丘尼传承,比丘尼僧团包括斯里兰卡,泰国第一位比丘尼dhammananda(chatsumarnkabilsingh),第一位西方上座部比丘尼,ayyakhema,澳洲上座部第一批四位尼众受具足戒,1998年10月22日,vayama,nirodha,seri,hassapa~n~na,泰国森林襌修传统,由ajahnbrahm主持,香港第一位上座部比丘尼,bhikkhuniuttaranandi,美国,英国,欧洲亦恢复了比丘尼僧团。
中国地区,因特殊时期影响,比丘尼戒传承一度断绝,只剩港、澳、星、马及台湾地区,尚有比丘尼戒传承。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中国的比丘尼传统也慢慢恢复。
比丘尼戒律
巴利律比丘尼有311条戒。8条驱摈戒;17条暂时拘留戒;30条忏悔心堕落戒;166条心忏悔戒;75条学处戒。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