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大明藩王 > 第四十一章 备战辽东

第四十一章 备战辽东

小说:大明藩王作者:鸣川字数:0更新时间 : 2019-05-07 13:42:41
袁应泰唯一擅长的土木工程真不差,立即动用全城民工,不但将辽阳的城墙重新加固,还将护城河拓宽数丈。

        城防建设也得到重视:加高、加固城楼;箭楼数量加倍;城门得到修葺。

        另外,袁应泰还大大增加城墙的“马面”的数量。

        马面就是突出于城墙外的一段,呈长方形或椭圆形,外观狭长类似马面。上面建有敌楼,即可屯兵和瞭望、又可储藏武器。与城墙防御遥相呼应,自上而下三面攻击敌人,是守城必备。

        大明境内战略位置重要的城池都修建了马面,如京师、西安、辽阳等城市。

        辽阳作为大明辽东的政治中心,按照规定六十步建造一个马面,这个距离正好是弓箭的有效射程。袁应泰不惜民力,不但大大增加了马面的数量,还将马面上的箭楼改为歇山式重檐二层敌楼,极大加强了防御力量。

        袁应泰为了能查探实情,私下带着家丁检查兵器武备,发现一些士卒低头搓麻绳,手中、身边无任何武器。

        袁应泰心道:“辽阳乃辽东第一镇,竟有士卒手无兵器,难道要拿麻绳去捆敌人吗?如何守得住城池!”

        袁应泰对着那些士卒大喊:“汝等为何手无兵器!”

        士卒低头搓麻绳未回应。

        袁应泰见状大怒!小小的丘八,竟然敢不听辽东经略的召唤!看来再不答应就要杀人立威了!

        袁应泰对着那些士卒又喊道:“汝等再不回应,休怪军法无情!”

        士卒依旧低头搓麻绳未回应。

        袁应泰的家丁看不下去了,冲过去将那几个空手的士卒带了过来。

        这几个士卒有些茫然,不知经略叫众人何事。

        袁应泰看这几个一幅欠揍的表情,更是怒不可遏!冲着几人大喊:“汝等不停军令,休怪军法无情!”

        士卒这下有了反应,立即跪下,用震耳欲聋的声音高喊:“经略饶命,我等非是不停调遣,实乃耳聋听不清,还望经略明察!”

        这下轮到袁应泰发懵了,赶紧让家丁叫来几人的小旗。

        这个小旗也是耳朵发聋,问了半天,袁应泰才知道这几个人为何无兵器,因为这是大明新的兵种——投掷兵。

        袁应泰在兵部数年,不过一直担任侍郎,略微听说有这么个兵种,便让这士卒拿出兵刃。

        过了许久,几名士卒从仓库取出“兵刃”,袁应泰走进一看,是一大一小两个灰色、四方的棉布包、一个铁桶上面插根空心粗木棍。

        袁应泰叫来小旗,问道:“这是什么兵器?”

        小旗心道:“这又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官儿!这几样东西明明是兵部发过来的,你这原兵部侍郎都不知道?”

        口中却说道:“启禀经略,这棉布包叫炸药包,分为五斤装和十斤装两种;这个圆圆的铁桶叫手榴弹,为五斤装,守城专用;另外还有两斤装手榴弹为野战使用”

        袁应泰虽然久在兵部,熟读兵书,但这手榴弹、炸药包却是第一次看见。当场要求士卒展示如何使用。

        士卒带着袁应泰通过街道,来到城墙上。投掷兵走到离袁应泰一百多步的地方,朝小旗示意准备完毕。

        袁应泰刚要说跑太远看不清楚,那个小旗已经递上两团棉花,说道:“还请经略用棉花塞住耳朵,要是震坏了经略,卑职可担当不起。”

        袁应泰看着手中两团棉花,哭笑不得,心想:“周围所有人都没带这棉花,我若带上,传出去岂不成了百官笑柄?更何况我来辽东乃是为了精忠报国,何惧之有!”

        对小旗说道:“本官不需要这些,速速实验!”

        小旗见袁应泰如此,先是朝城里大喊,“点炸药包喽,速速回避!”

        原本还有一些兵丁、百姓围观辽东经略,一听点炸药包,立即四散躲避,一时间是鸡飞狗跳。

        小旗朝远处的士卒挥了挥手,那边先是小心翼翼点燃了手榴弹的导火索,扔在了城墙外,立即着趴在城墙上紧紧捂住耳朵。

        “轰”一声巨响,内装五斤黑火药手榴弹瞬间爆炸,将弹体炸成数个碎片。

        远在两百步开外的袁应泰被这巨响吓了一跳,耳朵也震得嗡嗡直响。

        小旗见状再次递上棉花团,这次袁应泰没有拒绝,身边的家丁也学着袁应泰,用棉花团堵住耳朵。

        这次点的是五斤的炸药包,声音没有手榴弹那么大,外加耳朵被堵住,袁应泰等人还能接受。

        紧接着点燃了十斤装炸药包,一声闷响过后,袁应泰看见城墙上的灰尘都震了几震。

        小旗上前说道:“启禀经略,已经全部点完了!”

        袁应泰高声喊道到:“你说什么?”

        众人“……”

        当袁应泰得知实验结束,立即将棉花团扔掉,带着众人来到城下观看爆炸情况。

        来到爆炸处,只见地面上出现三个脸盆大小土坑,另外到处散落着铁片。

        小旗指向袁应泰解释道:“经略,这最浅的坑为五斤装手榴弹爆炸所致,最深的为十斤装炸药包所致”

        袁应泰在爆炸处捡起不少碎铁片,赞不绝口。转过头问小旗:“这手榴弹威力足矣!为何还要制作炸药包?还分成五斤装和十斤装两种?”

        小旗挠挠头,说道:“启禀经略,小的职位低微,这等事情并不知晓,还望经略恕罪!”

        袁应泰身为辽东经略,怎能和一个小旗生气。便召集辽阳内的官员问话。

        袁应泰招来了辽阳兵备道何廷魁、辽东巡安张铨,询问二人手榴弹和炸药包等情况。

        听袁应泰询问手榴弹和炸药包,二人说的头头是道。

        要说世上心眼儿最“坏”的人,不是强盗、不是土匪、不是武将、也不是皇孙,最坏的是读书人!

        何廷魁、张铨二人就是典型的“坏的冒烟儿”的读书人。

        何廷魁、张铨虽是文官,但是一直处在辽阳。

        朝廷在万历四十五年开始,派了数百探子前往辽东。通过不断送来辽东的紧急情报,二人深知建奴虎视眈眈,故而熟知兵备。

        自打万历四十四年,手榴弹、炸药包作为制式装备,运往辽东,两位山西老乡较上劲,闲着没事就开始研究。

        首先是手榴弹,二人通过实验,一致认为应当保留某皇三孙子认为不适合实战的五斤装型号。

        这还不算,这二位心地善良的读书人商议,又在手榴弹内部加了数十个泡过马粪的铁片;另外还通知工匠,把手榴弹外面的铁壳制成粗糙不堪。

        其结果是手榴弹爆炸时的弹片多了数十个!威力增大了数倍!

        最令人叫绝的是改进炸药包!

        辽阳兵备道何廷魁,字汝谦,山西大同人。历任泾县知县、刑部主事、归德知府、西宁兵备道、黎平知府。在归德知府任上,曾将恶霸张国安绳之以法,合府百姓称贤。

        作为“贤良”的兵备道,何廷魁仔细研究了炸药包,用各种动物做了实验。

        炸药包的优点很明显:声响!

        五部之内的牛羊几乎瞬间震死、十步之内瞬间震晕、耳鸣头昏、丧失战斗能力外加永久失聪!这还是五斤装炸药包的威力,十斤装的威力几乎翻倍!

        另外士卒都称赞,炸药包炸死的牛羊肉特别香!

        至于为啥知道能失聪,是因为那几个倒霉蛋儿士卒,就是多次实验炸药包,最后几乎什么都听不见。

        那几个士卒也很争气,发明了抗响神器——棉花团!

        何廷魁也发现炸药包的缺点,除了靠声响外,没其他威力,这可不符合何大兵备道的性格,于是何廷魁仔细琢磨,于是有了新的发明。

        具体是这样的:先取一块大棉布——厚棉被最好,上面铺上厚厚的稻草,撒上火药;再把炸药包裹在棉布中,打捆,接出引信。

        由于此武器太过阴险、恶毒,士卒给此武器起名——魁家包!

        张铨见兵备道何廷魁得意洋洋,心中也是不满:“同为文官,你能发明新武器我就不能吗?”

        辽东巡安张铨,字宇衡,号见平,山西沁水窦庄人,万历兵部尚书张五典之子,妻霍氏,儿子张道浚,女儿张凤仪。

        值得一提的是,张铨的女婿叫马祥麟,马祥麟的亲爹叫马千乘,马千乘的妻子叫秦良玉!

        张铨也是“贤良”的巡按御史,首先是略微改进了魁家包,除了在里面加了少许泡过马粪的铁钉,还稍微加了点猛火油!也就是某无良皇孙“发明的”煤焦油!

        张铨觉得还够,又有了其他发明。

        具体是这样的:找一个大木桶——小点的水缸亦可;底部放入油布包裹好炸药包;再将猛火油和柴草混合,加入柴草的目的是加强凝固性,防止木桶掉下城墙摔得粉碎。

        再将猛火油添入桶中,引信用中空竹管接通内部,外侧要有油布包裹——其实已经用不到引信了。

        鉴于此武器太已经无法用阴险、恶毒来评价,简直是丧心病狂!所以广大士卒给起了名字——铨家桶。

        何廷魁对张铨的发明也是嗤之以鼻,当即指出其重大缺点:仅炸药包就最低就五斤重,外加水桶或者水缸就得十几斤,再加上猛火油,这铨家桶最低三、五十斤!

        虽说实惠、量足,可一但战起,谁敢扛着五十斤重、哧哧冒着火星的铨家桶冲到城墙往下扔?

        于是,万历二十九年三甲三十七名进士何廷魁,笑着拍了拍万历三十二年三甲倒数三十六名进士张铨的肩膀,说道:“见平,还是让本官帮你改进吧!”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