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3章 粮食
世间为什么没有圣人?
因为圣人恒无心。
圣人不会以自己的感情去决定好恶、判断是非。
张星彩就算是再厉害,也远没有达到圣人的境界,因为她从来都是有着自己的喜好厌恶。
有喜好厌恶,就说明会有缺陷,有不足。
早年的经历,让张皇后对得来不易的儿子极为疼爱。
可谓是含在嘴里怕化了, 捧在手里怕摔了。
不想让太子受到一点点伤害。
面对皇后屡次想要替太子求娶冯家女,右夫人终于忍不住地戳破张皇后不想去面对的一个事实。
“论起得子之不易,阿姊可与丞相夫人相比耶?诸葛瞻初见冯氏女时,曾被打了一顿。”
“丞相才智无双,其子在冯氏女眼中,犹不过尔尔。”
“阿姊打算怎么教育太子,能让冯氏女臣服于太子?”
黄月英也算是一代奇女子。
这些年来, 诸葛瞻基本都是由她带着。
但在右夫人眼里,十四岁的诸葛瞻,却是已经有些被惯坏了。
此子非生于深宫,但确实是长于妇人之手——丞相夫人中年得子,远比皇后更甚。
丞相最后的那几年,一心想要还于旧都,连操劳政务军务的时间都嫌不够,自然疏于对诸葛瞻的管教。
长兄诸葛乔,又一直呆在南中,不在府中,同样没有办法代父带好自己的阿弟。
导致的后果就是,诸葛瞻的心智与处事能力,远远没有匹配上他的年纪和身份。
诸葛瞻来冯府求学也有一段时间了, 右夫人也算是熟悉。
在很多时候,右夫人总觉得诸葛瞻太过优柔寡断, 判断断不清, 久拖不决, 可谓迷糊。
正所谓“缓心而无成, 柔茹而寡断,好恶无决而无所定立者,可亡也。”
这等性格,放在诸葛瞻身上,最多也就是亡一府。
但若是放在太子身上,那就可能要亡一国。
虽说可亡者,非曰必亡。
但太子将来是要治一国的人主,亡国之患不可不防。
知患而不防,国必乱。
正是基于这个担心,所以右夫人这才冒着风险,提醒皇后这一点。
而且以阿郎的身份背景——无论是师门还是朝堂——若太子当真不幸被言中,他又怎么可能放心把女儿嫁入宫里?
若是换了别人,太子这个身份,可能还管用。
但在山门子弟后人的眼里,人家可是真的有资格不用看重太子的身份。
皇后的关注点却不是这个,但见她微微有些皱眉:
“冯氏女打了诸葛瞻一顿?”
右夫人看到自家阿姊如此,就知道她似乎是没有把自己想要说的重点听进去,叹了一口气:
“阿姊,冯盈好歹是关家虎女所生,又长于冯府那样的家门,你觉得她能是一般的贵女?”
皇后有些狐疑地看向右夫人:
“可是我怎么听说,冯家女素来温婉, 幼知礼仪呢?”
右夫人嗤地一声笑:
“我家阿郎还巧言令色心狠手辣呢!妨碍他成为大汉梁柱了么?”
温婉是给外人看的,那是人家在愿意温婉的情况下——不信你把阿虫带到她面前看看?
知礼仪也没有错,但那是人家在愿意遵礼仪的情况下——不信你把阿虫带到她面前看看?
“正所谓身怀利器,杀心自起。双双年纪渐长,女子礼仪自然是不会缺,但人家又没说过要放下武艺。”
能讲道理就尽量讲道理,讲不通道理的时候,那就讲讲物理。
转进如风,进退自如。
毕竟谁不知道冯府学问深不可测?
正如冯府。
左右夫人一文一武,既能讲道理,又能讲物理。
所以凶名赫赫的冯鬼王,面对自家妻妾,从来都是只讲道理——巧言令色,终是有用武之地。
太子若是当真娶了冯氏女,又压不住人家,到时候人家想讲道理就讲道理,想讲物理就讲物理。
就凭皇后对太子的宠溺,要不要管太子夫妇之间的事?
真要管的话,打算怎么管?
冯府那边又怎么看?
皇后听了右夫人的话,终于沉默了下来。
良久,才说道:
“所以冯明文才说,让自己的女儿挑选喜欢的人?”
右夫人看到阿姊如此,连忙点头道:
“若是女子真心喜欢一个人,就算她再怎么强势厉害,态度终究是不一样的。阿姊对此,当是最清楚不过。”
前半句倒还算是有些道理,只是……
“什么我最清楚不过?”
皇后登时又恼了,“你几個意思?”
“好好好,”右夫人嘻笑道,“就如关家虎女,行了吧?”
张皇后瞟了右夫人一眼,却是不说话了。
也不知是在衡量利弊,还是真听进去右夫人的提醒。
延熙三年六月,各地开始陆续收夏粮入库。
蜀地与凉州,这么多年来,第一次出现了因为耕地减少,导致粮食产量同比下降的情况。
不过产量并没有降低多少,影响不大。
因为蜀地南部这两年开始推广双季稻,抵消了一部分减产。
但汉家天子怜悯子民多灾多难,还是下令减少征收上半年的赋税。
此举让士吏百姓大是赞扬,称赞阿斗有明君之风。
特别是蜀地,不少人家纷纷表示,陛下终是不忘季汉开国之地的乡亲啊!
正好今年可以多卖一些给吴国,你说能不交口称赞嘛?
只是由于关中并州等地,经过这三年来的整治,已经开始恢复了民生。
朝廷整体收上来的赋税,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一些。
相比于季汉的波澜不大,吴地则是哀嚎一片。
大江以南,大多是种黍和种稻,也有种菽,少有种麦——也就是说,江南之地,夏粮极少。
而无论是黍、稻、还是菽,大多都是始于四月,最早也要收于八月,迟则到十月。
(注:在三国时代双季稻还没有传开,所以江南的水稻只收一季,而中原可以夏收麦秋收黍,这也是古代北方比较发达的原因。)
而现在,从荆州到江东,可以看到成片成片的昔日良田,不是因为旱情没能及时播种,导致荒废。
就是强行播下去的庄稼,也因为水分不足,长势矮小,根本没有办法长出实子。
把珍贵的粮种种了下去,最后却是得到这种结果。
让不少农人蹲在地头,看着比往年要矮小一半的庄稼,最后忍不住地抱着头嚎啕大哭。
镇守南阳郡的诸葛瑾,知道事态紧急,连忙前往武昌,对荆州牧陆逊建议道:
“荆州粮食欠收,已成事实,今年百姓必然是难以裹腹,还请上大将军奏请陛下,免收荆州赋税,并想办法赈灾才是。”
哪知陆逊闻言,却是长叹一声:
“子瑜所言,吾又何尝不知?在此之前,我早就向陛下上书,言明今年荆州情况。”
“只是陛下一直没有回应,只是陛下也难啊,据吾所知,今年大吴无论荆州还是江东,粮食皆是不足。”
“如今莫说是赈灾,就是能免收赋税,那就已经是难得了。”
“我最担心的,莫过于赋税还要按往年份额征收。”
诸葛瑾听到陆逊这么一说,顿时就是有些惊骇:
“如此一来,岂不是要激起民变?”
“即便是正常年景,国用犹嫌不足,如之奈何?”
在名义上管辖着吴国半壁江山的上大将军,远比其他人知晓大吴的财政状况。
若不然,大吴这些年,何以年年铸大钱?
陆逊看向诸葛瑾,继续说道:
“子瑜,你是荆州人士,诸葛家也算是荆州大族之一,今年这荆州之事,还需要你出大力啊。”
诸葛瑾默然不语。
他明白上大将军的话,不外乎就是让他劝说荆州世家,多出些钱粮,帮忙渡过这一次的难关。
只是这些年来,陛下让上大将军统领武昌以西。
但荆州实则由诸葛瑾坐镇。
特别是这几年,孙权开始疏离陆逊后,他就有意识地剥夺陆逊在西边的一些权利。
而相比起陆逊,诸葛瑾与孙权从事积年,恩如骨肉,有死生不易之誓。
更兼诸葛瑾德行敦仁,更容易让孙权信任。
最重要的,是诸葛瑾的身份,能更好地安抚荆州世家。
但这天下哪一个世家,只有白白出力而不索取的道理?
荆州在大吴的治下,一直比较稳定。
荆州世家出力不小。
但相对的,他们也是有所求的。
就像上大将军,出身吴郡四姓之一,难道就可以要求吴郡各家在这个时候捐钱捐粮给朝廷吗?
你忠君,你爱国,你得陛下看重,想要让父老乡亲支持你,其实也简单的很。
好歹给家乡带些好处回来。
提携乡人也好,给些政策也罢,乃至寻些路子等等都行。
有往有来,那才叫交情。
真要逼着别人跟你一样无偿奉献,就算是父老乡亲,也会想着要把伱开除乡籍。
荆州世家现在最大的要求是什么?
红糖。
由粗糖换来的红糖份额。
由甘蔗制作的粗糖换来的红糖份额。
还有从蜀地转运过来的各类物资。
粮价再高,也不可能比蜀地传过来的各种好东西价格高。
再说了,再高的粮价,卖出去,换回来的也是大铁钱——谁喜欢一年不如一年的大铁钱?
还不如向季汉换票子换物资来得实惠。
物资,特别蜀汉的物资,才是荆州的硬通货。
所以就算是诸葛瑾是大将军,他也不敢阻止荆州的父老乡亲买卖蜀地的物资。
若不然,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
到时候这家少交一点钱,那家少纳一点粮,荆州的军吏,吃什么?穿什么?
单靠那些屯田,能撑得起来?
再说了,拥有屯田的那些军头,会不会从背后捅一刀都说不准。
想到这里,诸葛瑾不由地有些为难地说道:
“上大将军,荆州各家,就算是再有心为国出力,也难以拿出这么多粮食啊。”
陆逊本就是世家子,他又何尝不知道大家族的德性?
只是他自己就是江东世家的代表,哪有什么立场去说别人?
“我亦知子瑜的难处,只是尽力而为,能让他们出多少,便出多少吧。”
诸葛瑾这才点了点头,算是应了下来。
事态紧急,诸葛瑾也不敢在武昌多留,在知道暂时得不到朝廷的消息后,他又连忙回转南阳。
现在才刚刚入夏,大部分的百姓家中,可能还有一些底粮。
勉强还能活下去。
但江南不比中原和蜀地。
收不上多少夏粮,收成主要是看秋粮——能正儿八经收夏粮的荆州北部,还是属于魏国。
这就是为什么整个天下大旱,偏偏吴国受伤最严重的原因。
眼下这情况,秋粮就是减一半都算是好的。
真要缺一半粮食,可不仅仅是粮价涨一倍那么简单,而是会涨到饿死一半人为止。
诸葛瑾回到荆州,连忙召来各个大家族的话事人:
“诸君,今年荆州粮食欠收,已成事实。荆州能不能撑过这一关,还需要仰仗诸君。”
诸人面面相觑,却是没有立刻说话。
诸葛瑾一看,心里就是一沉。
这是什么意思?
难道我的面子,已经这么不好使了?
看到一向弘雅的诸葛子瑜面色不愉,终于有人小心翼翼地说了一句:
“难道大将军尚未不知耶?”
“知什么?”
“校事府早已知会吾等,让吾等出钱,向永安那边买粮,这个时候,说不得粮食已经从永安出发了。”
诸葛瑾一听,顿时就是大惊:
“这是何时的事?吾怎么不知晓?”
“三个月前,吾等就与校事府约好了。大将军一向不沾惹西边的事情,吾等自然不敢跟大将军说起。”
事实上,校事府为了独占功劳,确实曾让荆州各家不得轻易向诸葛瑾等人提起。
再说了,昔日季汉丞相诸葛亮在世时,诸葛瑾为了避嫌,往来书信要么是谈起国家公事,要么是谈家中私事。
至于有家族派出商队前去汉国,想要在他这里获得方便,那却是想也别想。
早些年校事府做事太过火,上大将军等人纷纷上奏陛下,言校事府之过。
唯诸葛瑾、步骘、朱然、吕岱等人,却是一声不吭,很明显是不想与校事府起了冲突。
现在这个事情,可是由校事府主导,
大将军就算是真知道了,又能怎么样?
难道还会一反常态掺和到里面?
所以这说与不说,没有任何区别。
果然,听到是与校事府有关,诸葛瑾便不再多言。
只是问了一句:
“蜀地,果真有粮救济荆州耶?”
诸人笑曰:
“大将军何须担心?吾等早已派人去查验过了。不说别的,单是那江州,听说一年里就可以种两季稻谷。”
“如今他们的水稻,已然结穗,再过一个多月,就可收割了。”
诸葛瑾闻言,面有骇然之色:
“一年种两季稻谷?这汉国的耕种之术,竟是如此了得?”
真要如此,那蜀地南边的稻谷产量,岂不是说能翻一倍?
“传闻江州太守张伯岐(即张嶷),以前是冯都护部下,牧守江州时,得冯都护所授良种,也不知是真是假……”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
因为圣人恒无心。
圣人不会以自己的感情去决定好恶、判断是非。
张星彩就算是再厉害,也远没有达到圣人的境界,因为她从来都是有着自己的喜好厌恶。
有喜好厌恶,就说明会有缺陷,有不足。
早年的经历,让张皇后对得来不易的儿子极为疼爱。
可谓是含在嘴里怕化了, 捧在手里怕摔了。
不想让太子受到一点点伤害。
面对皇后屡次想要替太子求娶冯家女,右夫人终于忍不住地戳破张皇后不想去面对的一个事实。
“论起得子之不易,阿姊可与丞相夫人相比耶?诸葛瞻初见冯氏女时,曾被打了一顿。”
“丞相才智无双,其子在冯氏女眼中,犹不过尔尔。”
“阿姊打算怎么教育太子,能让冯氏女臣服于太子?”
黄月英也算是一代奇女子。
这些年来, 诸葛瞻基本都是由她带着。
但在右夫人眼里,十四岁的诸葛瞻,却是已经有些被惯坏了。
此子非生于深宫,但确实是长于妇人之手——丞相夫人中年得子,远比皇后更甚。
丞相最后的那几年,一心想要还于旧都,连操劳政务军务的时间都嫌不够,自然疏于对诸葛瞻的管教。
长兄诸葛乔,又一直呆在南中,不在府中,同样没有办法代父带好自己的阿弟。
导致的后果就是,诸葛瞻的心智与处事能力,远远没有匹配上他的年纪和身份。
诸葛瞻来冯府求学也有一段时间了, 右夫人也算是熟悉。
在很多时候,右夫人总觉得诸葛瞻太过优柔寡断, 判断断不清, 久拖不决, 可谓迷糊。
正所谓“缓心而无成, 柔茹而寡断,好恶无决而无所定立者,可亡也。”
这等性格,放在诸葛瞻身上,最多也就是亡一府。
但若是放在太子身上,那就可能要亡一国。
虽说可亡者,非曰必亡。
但太子将来是要治一国的人主,亡国之患不可不防。
知患而不防,国必乱。
正是基于这个担心,所以右夫人这才冒着风险,提醒皇后这一点。
而且以阿郎的身份背景——无论是师门还是朝堂——若太子当真不幸被言中,他又怎么可能放心把女儿嫁入宫里?
若是换了别人,太子这个身份,可能还管用。
但在山门子弟后人的眼里,人家可是真的有资格不用看重太子的身份。
皇后的关注点却不是这个,但见她微微有些皱眉:
“冯氏女打了诸葛瞻一顿?”
右夫人看到自家阿姊如此,就知道她似乎是没有把自己想要说的重点听进去,叹了一口气:
“阿姊,冯盈好歹是关家虎女所生,又长于冯府那样的家门,你觉得她能是一般的贵女?”
皇后有些狐疑地看向右夫人:
“可是我怎么听说,冯家女素来温婉, 幼知礼仪呢?”
右夫人嗤地一声笑:
“我家阿郎还巧言令色心狠手辣呢!妨碍他成为大汉梁柱了么?”
温婉是给外人看的,那是人家在愿意温婉的情况下——不信你把阿虫带到她面前看看?
知礼仪也没有错,但那是人家在愿意遵礼仪的情况下——不信你把阿虫带到她面前看看?
“正所谓身怀利器,杀心自起。双双年纪渐长,女子礼仪自然是不会缺,但人家又没说过要放下武艺。”
能讲道理就尽量讲道理,讲不通道理的时候,那就讲讲物理。
转进如风,进退自如。
毕竟谁不知道冯府学问深不可测?
正如冯府。
左右夫人一文一武,既能讲道理,又能讲物理。
所以凶名赫赫的冯鬼王,面对自家妻妾,从来都是只讲道理——巧言令色,终是有用武之地。
太子若是当真娶了冯氏女,又压不住人家,到时候人家想讲道理就讲道理,想讲物理就讲物理。
就凭皇后对太子的宠溺,要不要管太子夫妇之间的事?
真要管的话,打算怎么管?
冯府那边又怎么看?
皇后听了右夫人的话,终于沉默了下来。
良久,才说道:
“所以冯明文才说,让自己的女儿挑选喜欢的人?”
右夫人看到阿姊如此,连忙点头道:
“若是女子真心喜欢一个人,就算她再怎么强势厉害,态度终究是不一样的。阿姊对此,当是最清楚不过。”
前半句倒还算是有些道理,只是……
“什么我最清楚不过?”
皇后登时又恼了,“你几個意思?”
“好好好,”右夫人嘻笑道,“就如关家虎女,行了吧?”
张皇后瞟了右夫人一眼,却是不说话了。
也不知是在衡量利弊,还是真听进去右夫人的提醒。
延熙三年六月,各地开始陆续收夏粮入库。
蜀地与凉州,这么多年来,第一次出现了因为耕地减少,导致粮食产量同比下降的情况。
不过产量并没有降低多少,影响不大。
因为蜀地南部这两年开始推广双季稻,抵消了一部分减产。
但汉家天子怜悯子民多灾多难,还是下令减少征收上半年的赋税。
此举让士吏百姓大是赞扬,称赞阿斗有明君之风。
特别是蜀地,不少人家纷纷表示,陛下终是不忘季汉开国之地的乡亲啊!
正好今年可以多卖一些给吴国,你说能不交口称赞嘛?
只是由于关中并州等地,经过这三年来的整治,已经开始恢复了民生。
朝廷整体收上来的赋税,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一些。
相比于季汉的波澜不大,吴地则是哀嚎一片。
大江以南,大多是种黍和种稻,也有种菽,少有种麦——也就是说,江南之地,夏粮极少。
而无论是黍、稻、还是菽,大多都是始于四月,最早也要收于八月,迟则到十月。
(注:在三国时代双季稻还没有传开,所以江南的水稻只收一季,而中原可以夏收麦秋收黍,这也是古代北方比较发达的原因。)
而现在,从荆州到江东,可以看到成片成片的昔日良田,不是因为旱情没能及时播种,导致荒废。
就是强行播下去的庄稼,也因为水分不足,长势矮小,根本没有办法长出实子。
把珍贵的粮种种了下去,最后却是得到这种结果。
让不少农人蹲在地头,看着比往年要矮小一半的庄稼,最后忍不住地抱着头嚎啕大哭。
镇守南阳郡的诸葛瑾,知道事态紧急,连忙前往武昌,对荆州牧陆逊建议道:
“荆州粮食欠收,已成事实,今年百姓必然是难以裹腹,还请上大将军奏请陛下,免收荆州赋税,并想办法赈灾才是。”
哪知陆逊闻言,却是长叹一声:
“子瑜所言,吾又何尝不知?在此之前,我早就向陛下上书,言明今年荆州情况。”
“只是陛下一直没有回应,只是陛下也难啊,据吾所知,今年大吴无论荆州还是江东,粮食皆是不足。”
“如今莫说是赈灾,就是能免收赋税,那就已经是难得了。”
“我最担心的,莫过于赋税还要按往年份额征收。”
诸葛瑾听到陆逊这么一说,顿时就是有些惊骇:
“如此一来,岂不是要激起民变?”
“即便是正常年景,国用犹嫌不足,如之奈何?”
在名义上管辖着吴国半壁江山的上大将军,远比其他人知晓大吴的财政状况。
若不然,大吴这些年,何以年年铸大钱?
陆逊看向诸葛瑾,继续说道:
“子瑜,你是荆州人士,诸葛家也算是荆州大族之一,今年这荆州之事,还需要你出大力啊。”
诸葛瑾默然不语。
他明白上大将军的话,不外乎就是让他劝说荆州世家,多出些钱粮,帮忙渡过这一次的难关。
只是这些年来,陛下让上大将军统领武昌以西。
但荆州实则由诸葛瑾坐镇。
特别是这几年,孙权开始疏离陆逊后,他就有意识地剥夺陆逊在西边的一些权利。
而相比起陆逊,诸葛瑾与孙权从事积年,恩如骨肉,有死生不易之誓。
更兼诸葛瑾德行敦仁,更容易让孙权信任。
最重要的,是诸葛瑾的身份,能更好地安抚荆州世家。
但这天下哪一个世家,只有白白出力而不索取的道理?
荆州在大吴的治下,一直比较稳定。
荆州世家出力不小。
但相对的,他们也是有所求的。
就像上大将军,出身吴郡四姓之一,难道就可以要求吴郡各家在这个时候捐钱捐粮给朝廷吗?
你忠君,你爱国,你得陛下看重,想要让父老乡亲支持你,其实也简单的很。
好歹给家乡带些好处回来。
提携乡人也好,给些政策也罢,乃至寻些路子等等都行。
有往有来,那才叫交情。
真要逼着别人跟你一样无偿奉献,就算是父老乡亲,也会想着要把伱开除乡籍。
荆州世家现在最大的要求是什么?
红糖。
由粗糖换来的红糖份额。
由甘蔗制作的粗糖换来的红糖份额。
还有从蜀地转运过来的各类物资。
粮价再高,也不可能比蜀地传过来的各种好东西价格高。
再说了,再高的粮价,卖出去,换回来的也是大铁钱——谁喜欢一年不如一年的大铁钱?
还不如向季汉换票子换物资来得实惠。
物资,特别蜀汉的物资,才是荆州的硬通货。
所以就算是诸葛瑾是大将军,他也不敢阻止荆州的父老乡亲买卖蜀地的物资。
若不然,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
到时候这家少交一点钱,那家少纳一点粮,荆州的军吏,吃什么?穿什么?
单靠那些屯田,能撑得起来?
再说了,拥有屯田的那些军头,会不会从背后捅一刀都说不准。
想到这里,诸葛瑾不由地有些为难地说道:
“上大将军,荆州各家,就算是再有心为国出力,也难以拿出这么多粮食啊。”
陆逊本就是世家子,他又何尝不知道大家族的德性?
只是他自己就是江东世家的代表,哪有什么立场去说别人?
“我亦知子瑜的难处,只是尽力而为,能让他们出多少,便出多少吧。”
诸葛瑾这才点了点头,算是应了下来。
事态紧急,诸葛瑾也不敢在武昌多留,在知道暂时得不到朝廷的消息后,他又连忙回转南阳。
现在才刚刚入夏,大部分的百姓家中,可能还有一些底粮。
勉强还能活下去。
但江南不比中原和蜀地。
收不上多少夏粮,收成主要是看秋粮——能正儿八经收夏粮的荆州北部,还是属于魏国。
这就是为什么整个天下大旱,偏偏吴国受伤最严重的原因。
眼下这情况,秋粮就是减一半都算是好的。
真要缺一半粮食,可不仅仅是粮价涨一倍那么简单,而是会涨到饿死一半人为止。
诸葛瑾回到荆州,连忙召来各个大家族的话事人:
“诸君,今年荆州粮食欠收,已成事实。荆州能不能撑过这一关,还需要仰仗诸君。”
诸人面面相觑,却是没有立刻说话。
诸葛瑾一看,心里就是一沉。
这是什么意思?
难道我的面子,已经这么不好使了?
看到一向弘雅的诸葛子瑜面色不愉,终于有人小心翼翼地说了一句:
“难道大将军尚未不知耶?”
“知什么?”
“校事府早已知会吾等,让吾等出钱,向永安那边买粮,这个时候,说不得粮食已经从永安出发了。”
诸葛瑾一听,顿时就是大惊:
“这是何时的事?吾怎么不知晓?”
“三个月前,吾等就与校事府约好了。大将军一向不沾惹西边的事情,吾等自然不敢跟大将军说起。”
事实上,校事府为了独占功劳,确实曾让荆州各家不得轻易向诸葛瑾等人提起。
再说了,昔日季汉丞相诸葛亮在世时,诸葛瑾为了避嫌,往来书信要么是谈起国家公事,要么是谈家中私事。
至于有家族派出商队前去汉国,想要在他这里获得方便,那却是想也别想。
早些年校事府做事太过火,上大将军等人纷纷上奏陛下,言校事府之过。
唯诸葛瑾、步骘、朱然、吕岱等人,却是一声不吭,很明显是不想与校事府起了冲突。
现在这个事情,可是由校事府主导,
大将军就算是真知道了,又能怎么样?
难道还会一反常态掺和到里面?
所以这说与不说,没有任何区别。
果然,听到是与校事府有关,诸葛瑾便不再多言。
只是问了一句:
“蜀地,果真有粮救济荆州耶?”
诸人笑曰:
“大将军何须担心?吾等早已派人去查验过了。不说别的,单是那江州,听说一年里就可以种两季稻谷。”
“如今他们的水稻,已然结穗,再过一个多月,就可收割了。”
诸葛瑾闻言,面有骇然之色:
“一年种两季稻谷?这汉国的耕种之术,竟是如此了得?”
真要如此,那蜀地南边的稻谷产量,岂不是说能翻一倍?
“传闻江州太守张伯岐(即张嶷),以前是冯都护部下,牧守江州时,得冯都护所授良种,也不知是真是假……”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