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17章:凤凰初下紫泥诏
王振道:娘娘这话儿原本是对的,奴婢也是这么想的,看那太监告诉奴婢,说偌大一本《资治通鉴》,太后她老人家既不看秦皇汉武,也不看唐宗宋祖,唯独对宋太宗情有独钟,还让人寻出了《金匮之盟》来看?
王振话音未落,孙皇后脸色大变,所谓的《金匮之盟》说的就是宋太祖之母责令宋太祖传位给宋太宗的事情,建隆二年,杜太后患病,宋太祖服侍杜太后用药进食不离左右。五月初一日,宋太祖因杜太后有病,特下诏赦免杂犯死罪以下囚犯。但这样依旧没有改变杜太后的病情。
过了几日,杜太后病情加重,召丞相赵普来听取遗命。杜太后问宋太祖说:你知道你得到天下的原因吗?宋太祖悲泣不能回答。杜太后再次问他,宋太祖说:我所以能得天下,完全是父母积德所致!杜太后说:不对,只是由于后周世宗柴荣让小孩子主宰天下之故!如果周氏有年长德高的皇帝,天下难道会成为你的吗?你去世后应把皇位传给你的弟弟。天下太大,头绪太多,如能立长者为君,真是国家的福气!宋太祖叩头悲泣说:我不敢不听你的教导。杜太后对赵普说:你一起记住我的话,不可违背。命赵普在床榻前写下誓书,赵普在纸尾写上臣普书。把它藏在金匣里,命令谨慎小心的宫人掌管。后来,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后,皇位由其弟赵光义继承视为宋太宗,这事儿在后世存有诸多疑点,特别是当时太祖的长子已经不是幼年了,而这一说法也并不是太宗即位之时就宣告的,而是太宗即位一段时间之后才有赵普道出的。如果此事属实,太宗宋皇后应该早就宣告,为何又要等些年再说这事情呢?而之后太宗扫除赵光美赵德芳赵德昭等继承人,以改兄终弟继为父死子替,又是很突出的体现了太宗并不想按照金匮之盟来做,因此后人推测是太宗和赵普杜撰出来以掩人耳目的。当然了也有人认可这是真的,说宋太祖每次出征或外出,都让光义留守都城,而对于军国大事光义都参与预谋和决策。太祖曾一度想建都洛阳,群臣相谏,太祖不听,光义亲自陈说其中利害,才使得太祖改变主意。光义曾患病,太祖亲自去探望,还亲手为其烧艾草治病,光义若觉疼痛,太祖便在自己身上试验以观药效,手足情深,颇令人感动。太祖还对人说:光义龙行虎步,出生时有异象,将来必定是太平天子,福德所至,就连我也比不上。有人便以此推测太祖是准备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的。但是,这样的说法难以经得住推敲,无非是后人的臆测而已。虽说后人多有传扬未必是真的,但各大史学家还是记了下来,所以这事儿你说是真的也算是真的,可你要不信,也可不理会。张太后身为宣宗之母,当朝太后,却在这个时候让人寻《金匮之盟》来看,其用意就不言而喻了。
孙皇后咬了咬牙,冷哼了声道:太子是圣上亲封,太子一日没有废除,这大明的皇位就轮不到襄王来坐!
王振说这一番话除了担心张太后从中做手脚之外,也是想看看孙皇后的态度,如果说孙皇后怕了,那他这个太监也成就不了什么大事,他在皇宫大内谁都不怕,唯独怕张太后,让他独自面对张太后,那还不如杀了他,可有孙皇后去面对,情况就好多了。
话虽如此,可咱们也不得不提防,太后毕竟是皇上的生母,这些年为朝廷也立下不少功勋,皇宫内外的官儿对她老人家颇为看重,一旦她有意襄王,咱们可就不能大意了。
孙皇后颔了颔首道:这个本宫晓得,以本宫看,这事儿你也不必太过担心,皇上身子是不适,但人并不糊涂,若不然今日也不会寻你去让诸位大臣入宫了商谈大事了,想来你也看出来了,所谓的大事无非是身后事罢了,若是皇上有意旁人,大可在此之前废除了太子,既无此意,那足以表明他是属意太子了,咱们若因宫中的流言蜚语慌了手脚,反而不好了。
娘娘说的是,奴婢也是这么想的,只是这事儿切不可大意,想当初宋太祖的初衷是想立秦王德芳入承大统的,将这事儿交个了宋后,谁料王继恩竟然私召晋王光义,出卖宋后,宋后纵然既惊且怒,作为一个失去庇护的寡妇,无权无势,仓促之中只有称呼晋王为官家,承认既成事实而已。娘娘虽归为后宫之主,但既无威望,也没人脉,权势上不如张太后,奴婢担心,一旦皇上驾崩,娘娘难免成了宋后,孤儿寡母最容易受人欺负,皇上或许没立襄王的心思,可禁不止张太后有,外面的那些官儿有,奴婢是说万一,万一外面的那些官儿都与张太后一般的心思,娘娘就算拿着皇上的圣旨,又能如何,昔日宋太祖黄袍加身还不是仗着柴氏后人是孤儿寡母么?
孙皇后身子轻轻一颤,她似乎看到那帮群臣凶巴巴逼迫她们目的二人的样子,一张粉脸顿时吓得苍白,颤声道:那该如何是好?
王振道:娘娘也不必害怕,奴婢所说不过是一点担心而已,外面的这些官儿,不到万不得已未必会走上这一步,再说太子继承皇位名正言顺,那些官儿也说不得什么,当然了这等大事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为了保险起见,奴婢倒觉得咱们也该做些准备为好。
孙皇后道:该当如此,该当如此!顿了顿才问道:以先生看,本宫该如何准备呢?
王振想了想道:这事儿说难也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太后的威严,满朝文武百官无人干轻视,可太后也不可胡来,单说太祖定下的规矩在,就说本朝兵马的问题也不是太后能左右的?所以娘娘想要保太子登基万无一失,只需拉拢两个人便可?
孙皇后道:此二人乃何人?
王振道:其一为当今兵部尚书杨峥杨大人,其二为英国公张辅?杨大人功勋卓绝,满朝文武无人不敬佩,单论威望,就连当朝首辅及不上他,其次他是兵部尚书,掌管大明兵马权势,兵工厂可是独立的存在,除了皇上的命令外,唯有杨大人能调动一二,算是大明最有权势的兵部尚书,由他辅佐太子,顺利登基的事情,至少有一半把握,至于英国公就不用奴婢多说了,娘娘也能知道,永乐二十年至永乐二十二年间,参与明成祖爷的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北征。洪熙元年,改掌中军都督府事务,进太师。次年,随从宣宗平定朱高煦叛乱,威望之高,功勋之卓绝满朝文武百官,除了杨大人无论能比,如今他是不理政务,可娘娘也知道,他历事四朝,连姻帝室,与三杨等同心辅政多年,足以影响朝局了,就在今日一早,奴婢听说皇上派人去了一趟英国公府,加号英国公翊连佐理功臣,着令掌经筵监修实录其地位不言而喻了,太后纵然一心想要立襄王,立二皇子也得顾忌群臣的反应,内阁三位老狐狸虽有权势威望,但三人都是老狐狸,在太后的威严下,难免会左右摇摆,把握不定,咱们难以将希望寄托在这几个老狐狸的身上,而杨大人与英国公就不同了,这两人一个是兵部尚书掌握兵马大权,一个是皇亲国戚,当今威望最好,说话最好用的皇亲国戚,有这两人帮着太子说话,太后也不敢说什么。所以咱们得趁早拉拢两位大人才好。
王振的这一番分析合情合理,太后纵然跋扈,但手里没有兵马,也不敢胡来,况且英国公位高权重且是三朝老臣,太后或多或少有些顾忌。可以说拉拢了杨峥与英国公太子登基一事就万无一失了,可问题是这两人一个是当今最有才情的兵部尚书,一个是最有权势的皇亲国戚,想要拉拢他们谈何用意,不要说她这个皇后本就没多群臣支持,就算诸臣子认可了这事儿也难办,本朝太祖早就立下了后宫与宦官不得干政的训示,似杨峥英国公这样位高权重的官儿她又如何能拉拢,况且是在皇上病重的时候,一旦被外臣所知,等待她的必是万劫不复。
先生的提议固然是好,可本宫怕是要让先生失望了。这宫中的规矩如何先生比本宫更清楚,如今的局面本宫拉拢大臣多有不便,一旦被人察觉岂不是被人抓了把柄么?孙皇后一脸的担心。
王振似对这早有顾虑,听了这话儿倒也没表现如何的失望,反而是一副理解的意思,点了点头道:娘娘说的是,娘娘为后宫之主,单说这宫中的规矩不少,就是没有,这个节骨眼也不好会见朝臣,奴婢岂能连这个都不知么
孙皇后看了一眼王振,对于这个太监她是从心里的感到敬佩,除了不是一个男人外,学识谋略手段哪一样都不输给外面的朝臣,甚至有些看法见识较之外面的那些读书人还要高明几分,难得是他还忠心耿耿,也许这忠心里面带着几分功利心,可天下的人那个不是带着功利性,就说那些读书人千里做官那个不是为了才为了功名,就连那些君子不是为了博得名望而频频彰显自己的操守么,他一个太监,既不是读书人也不是德高望重的君子,凭什么不能有私心呢?在这宫中怕的不是有私心,而是野心,很显然眼前的这个太监还没有野心。
想到了这儿,孙皇后对眼前的这个太监充满了感激,再问的时候声音也变得温和了几分:先生有什么好主意?
王振想了想道:这事儿说难也不难,既然娘娘出宫多有不便,可这事儿又是太子登基的关键,奴婢以为非亲走一趟不可,所以奴婢就想不如让奴婢代替娘娘走一趟去见见这两位大人,杨大人是太子的老师,平日里对太子也颇为照顾,奴婢与他也还有几分交情在,去一趟杨府说明娘娘的来意想来不会拒绝,到是英国公哪儿奴婢与他没什么交集,怕是未必会答应?
孙皇后想了想道:无妨,英国公历事四朝,连姻帝室,但仍小心谨慎,可见为人如何了,当初圣上定太子之时,他出力颇多,断然不会在这个时候做出不利于太子的事情来,所以这事儿成败与否,就落在了杨大人的身上了,这事儿就看先生了。
娘娘说哪里话,奴婢是看着太子长大,如今这节骨眼上,能出一份力气绝不会留半分,杨大人的事情就交给了奴婢,奴绝不会让娘娘与太子失望?王振急忙表了态度。
孙皇后嗯了声,道:有先生这一番话,本宫就放心了,这事儿宜早不宜迟,先生就不要在本宫这儿磨蹭了,早些去吧,这会儿皇上怕也把事儿说完了。
王振颔了颔首转身便去了。
孙皇后猜得没错,宣宗的确说完了话儿,诸臣子本看皇上如此模样,隐隐约约猜到宣宗要对信任的臣子说些嘱托的话儿,大凡皇帝临终前差不多都是这个模式,所以群臣也暗暗在心里做了一番说辞,甚至有些官儿打算如何来一场忠心耿耿的表现,反正都这时候了,表忠心绝不会有错,就连杨大人也暗暗揣摩着待会儿见了宣宗,如何说些让他放心的话,自己如何尽心尽力辅佐他的儿子,为此他还趁着旁人没留意,拉着杨士奇询问了一番。
这老头倒也没藏私,伏在杨峥耳旁一阵嘀咕,皇上临终所言该如何表示,态度该如何谦虚才更能表现自己对老皇帝念念不舍的神情,总之一句话,那就是尽量让自己的神情看起来更加的念念不舍,引起老皇帝对自己的信任,好给老皇帝临终时留下一个好的印象,这样也算是有始有终了。
最快更新无错,请访问 请收藏本站最新!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
王振话音未落,孙皇后脸色大变,所谓的《金匮之盟》说的就是宋太祖之母责令宋太祖传位给宋太宗的事情,建隆二年,杜太后患病,宋太祖服侍杜太后用药进食不离左右。五月初一日,宋太祖因杜太后有病,特下诏赦免杂犯死罪以下囚犯。但这样依旧没有改变杜太后的病情。
过了几日,杜太后病情加重,召丞相赵普来听取遗命。杜太后问宋太祖说:你知道你得到天下的原因吗?宋太祖悲泣不能回答。杜太后再次问他,宋太祖说:我所以能得天下,完全是父母积德所致!杜太后说:不对,只是由于后周世宗柴荣让小孩子主宰天下之故!如果周氏有年长德高的皇帝,天下难道会成为你的吗?你去世后应把皇位传给你的弟弟。天下太大,头绪太多,如能立长者为君,真是国家的福气!宋太祖叩头悲泣说:我不敢不听你的教导。杜太后对赵普说:你一起记住我的话,不可违背。命赵普在床榻前写下誓书,赵普在纸尾写上臣普书。把它藏在金匣里,命令谨慎小心的宫人掌管。后来,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后,皇位由其弟赵光义继承视为宋太宗,这事儿在后世存有诸多疑点,特别是当时太祖的长子已经不是幼年了,而这一说法也并不是太宗即位之时就宣告的,而是太宗即位一段时间之后才有赵普道出的。如果此事属实,太宗宋皇后应该早就宣告,为何又要等些年再说这事情呢?而之后太宗扫除赵光美赵德芳赵德昭等继承人,以改兄终弟继为父死子替,又是很突出的体现了太宗并不想按照金匮之盟来做,因此后人推测是太宗和赵普杜撰出来以掩人耳目的。当然了也有人认可这是真的,说宋太祖每次出征或外出,都让光义留守都城,而对于军国大事光义都参与预谋和决策。太祖曾一度想建都洛阳,群臣相谏,太祖不听,光义亲自陈说其中利害,才使得太祖改变主意。光义曾患病,太祖亲自去探望,还亲手为其烧艾草治病,光义若觉疼痛,太祖便在自己身上试验以观药效,手足情深,颇令人感动。太祖还对人说:光义龙行虎步,出生时有异象,将来必定是太平天子,福德所至,就连我也比不上。有人便以此推测太祖是准备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的。但是,这样的说法难以经得住推敲,无非是后人的臆测而已。虽说后人多有传扬未必是真的,但各大史学家还是记了下来,所以这事儿你说是真的也算是真的,可你要不信,也可不理会。张太后身为宣宗之母,当朝太后,却在这个时候让人寻《金匮之盟》来看,其用意就不言而喻了。
孙皇后咬了咬牙,冷哼了声道:太子是圣上亲封,太子一日没有废除,这大明的皇位就轮不到襄王来坐!
王振说这一番话除了担心张太后从中做手脚之外,也是想看看孙皇后的态度,如果说孙皇后怕了,那他这个太监也成就不了什么大事,他在皇宫大内谁都不怕,唯独怕张太后,让他独自面对张太后,那还不如杀了他,可有孙皇后去面对,情况就好多了。
话虽如此,可咱们也不得不提防,太后毕竟是皇上的生母,这些年为朝廷也立下不少功勋,皇宫内外的官儿对她老人家颇为看重,一旦她有意襄王,咱们可就不能大意了。
孙皇后颔了颔首道:这个本宫晓得,以本宫看,这事儿你也不必太过担心,皇上身子是不适,但人并不糊涂,若不然今日也不会寻你去让诸位大臣入宫了商谈大事了,想来你也看出来了,所谓的大事无非是身后事罢了,若是皇上有意旁人,大可在此之前废除了太子,既无此意,那足以表明他是属意太子了,咱们若因宫中的流言蜚语慌了手脚,反而不好了。
娘娘说的是,奴婢也是这么想的,只是这事儿切不可大意,想当初宋太祖的初衷是想立秦王德芳入承大统的,将这事儿交个了宋后,谁料王继恩竟然私召晋王光义,出卖宋后,宋后纵然既惊且怒,作为一个失去庇护的寡妇,无权无势,仓促之中只有称呼晋王为官家,承认既成事实而已。娘娘虽归为后宫之主,但既无威望,也没人脉,权势上不如张太后,奴婢担心,一旦皇上驾崩,娘娘难免成了宋后,孤儿寡母最容易受人欺负,皇上或许没立襄王的心思,可禁不止张太后有,外面的那些官儿有,奴婢是说万一,万一外面的那些官儿都与张太后一般的心思,娘娘就算拿着皇上的圣旨,又能如何,昔日宋太祖黄袍加身还不是仗着柴氏后人是孤儿寡母么?
孙皇后身子轻轻一颤,她似乎看到那帮群臣凶巴巴逼迫她们目的二人的样子,一张粉脸顿时吓得苍白,颤声道:那该如何是好?
王振道:娘娘也不必害怕,奴婢所说不过是一点担心而已,外面的这些官儿,不到万不得已未必会走上这一步,再说太子继承皇位名正言顺,那些官儿也说不得什么,当然了这等大事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为了保险起见,奴婢倒觉得咱们也该做些准备为好。
孙皇后道:该当如此,该当如此!顿了顿才问道:以先生看,本宫该如何准备呢?
王振想了想道:这事儿说难也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太后的威严,满朝文武百官无人干轻视,可太后也不可胡来,单说太祖定下的规矩在,就说本朝兵马的问题也不是太后能左右的?所以娘娘想要保太子登基万无一失,只需拉拢两个人便可?
孙皇后道:此二人乃何人?
王振道:其一为当今兵部尚书杨峥杨大人,其二为英国公张辅?杨大人功勋卓绝,满朝文武无人不敬佩,单论威望,就连当朝首辅及不上他,其次他是兵部尚书,掌管大明兵马权势,兵工厂可是独立的存在,除了皇上的命令外,唯有杨大人能调动一二,算是大明最有权势的兵部尚书,由他辅佐太子,顺利登基的事情,至少有一半把握,至于英国公就不用奴婢多说了,娘娘也能知道,永乐二十年至永乐二十二年间,参与明成祖爷的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北征。洪熙元年,改掌中军都督府事务,进太师。次年,随从宣宗平定朱高煦叛乱,威望之高,功勋之卓绝满朝文武百官,除了杨大人无论能比,如今他是不理政务,可娘娘也知道,他历事四朝,连姻帝室,与三杨等同心辅政多年,足以影响朝局了,就在今日一早,奴婢听说皇上派人去了一趟英国公府,加号英国公翊连佐理功臣,着令掌经筵监修实录其地位不言而喻了,太后纵然一心想要立襄王,立二皇子也得顾忌群臣的反应,内阁三位老狐狸虽有权势威望,但三人都是老狐狸,在太后的威严下,难免会左右摇摆,把握不定,咱们难以将希望寄托在这几个老狐狸的身上,而杨大人与英国公就不同了,这两人一个是兵部尚书掌握兵马大权,一个是皇亲国戚,当今威望最好,说话最好用的皇亲国戚,有这两人帮着太子说话,太后也不敢说什么。所以咱们得趁早拉拢两位大人才好。
王振的这一番分析合情合理,太后纵然跋扈,但手里没有兵马,也不敢胡来,况且英国公位高权重且是三朝老臣,太后或多或少有些顾忌。可以说拉拢了杨峥与英国公太子登基一事就万无一失了,可问题是这两人一个是当今最有才情的兵部尚书,一个是最有权势的皇亲国戚,想要拉拢他们谈何用意,不要说她这个皇后本就没多群臣支持,就算诸臣子认可了这事儿也难办,本朝太祖早就立下了后宫与宦官不得干政的训示,似杨峥英国公这样位高权重的官儿她又如何能拉拢,况且是在皇上病重的时候,一旦被外臣所知,等待她的必是万劫不复。
先生的提议固然是好,可本宫怕是要让先生失望了。这宫中的规矩如何先生比本宫更清楚,如今的局面本宫拉拢大臣多有不便,一旦被人察觉岂不是被人抓了把柄么?孙皇后一脸的担心。
王振似对这早有顾虑,听了这话儿倒也没表现如何的失望,反而是一副理解的意思,点了点头道:娘娘说的是,娘娘为后宫之主,单说这宫中的规矩不少,就是没有,这个节骨眼也不好会见朝臣,奴婢岂能连这个都不知么
孙皇后看了一眼王振,对于这个太监她是从心里的感到敬佩,除了不是一个男人外,学识谋略手段哪一样都不输给外面的朝臣,甚至有些看法见识较之外面的那些读书人还要高明几分,难得是他还忠心耿耿,也许这忠心里面带着几分功利心,可天下的人那个不是带着功利性,就说那些读书人千里做官那个不是为了才为了功名,就连那些君子不是为了博得名望而频频彰显自己的操守么,他一个太监,既不是读书人也不是德高望重的君子,凭什么不能有私心呢?在这宫中怕的不是有私心,而是野心,很显然眼前的这个太监还没有野心。
想到了这儿,孙皇后对眼前的这个太监充满了感激,再问的时候声音也变得温和了几分:先生有什么好主意?
王振想了想道:这事儿说难也不难,既然娘娘出宫多有不便,可这事儿又是太子登基的关键,奴婢以为非亲走一趟不可,所以奴婢就想不如让奴婢代替娘娘走一趟去见见这两位大人,杨大人是太子的老师,平日里对太子也颇为照顾,奴婢与他也还有几分交情在,去一趟杨府说明娘娘的来意想来不会拒绝,到是英国公哪儿奴婢与他没什么交集,怕是未必会答应?
孙皇后想了想道:无妨,英国公历事四朝,连姻帝室,但仍小心谨慎,可见为人如何了,当初圣上定太子之时,他出力颇多,断然不会在这个时候做出不利于太子的事情来,所以这事儿成败与否,就落在了杨大人的身上了,这事儿就看先生了。
娘娘说哪里话,奴婢是看着太子长大,如今这节骨眼上,能出一份力气绝不会留半分,杨大人的事情就交给了奴婢,奴绝不会让娘娘与太子失望?王振急忙表了态度。
孙皇后嗯了声,道:有先生这一番话,本宫就放心了,这事儿宜早不宜迟,先生就不要在本宫这儿磨蹭了,早些去吧,这会儿皇上怕也把事儿说完了。
王振颔了颔首转身便去了。
孙皇后猜得没错,宣宗的确说完了话儿,诸臣子本看皇上如此模样,隐隐约约猜到宣宗要对信任的臣子说些嘱托的话儿,大凡皇帝临终前差不多都是这个模式,所以群臣也暗暗在心里做了一番说辞,甚至有些官儿打算如何来一场忠心耿耿的表现,反正都这时候了,表忠心绝不会有错,就连杨大人也暗暗揣摩着待会儿见了宣宗,如何说些让他放心的话,自己如何尽心尽力辅佐他的儿子,为此他还趁着旁人没留意,拉着杨士奇询问了一番。
这老头倒也没藏私,伏在杨峥耳旁一阵嘀咕,皇上临终所言该如何表示,态度该如何谦虚才更能表现自己对老皇帝念念不舍的神情,总之一句话,那就是尽量让自己的神情看起来更加的念念不舍,引起老皇帝对自己的信任,好给老皇帝临终时留下一个好的印象,这样也算是有始有终了。
最快更新无错,请访问 请收藏本站最新!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