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68章:莫道小小少年狂
沉默的大殿里开始有了些许议论,起先只是几个人,但这种事开了头,后面的人就很难在保持安静了,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要说这场上最吃惊的,除了这些毫无准备的文武百官之外,还有皇上,对于杨峥这个安排,他自问很妥当,霍去病十九岁封狼居序,名动千古,杨峥虽不如霍去病骁勇,但为人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难得是治军有方,这样的人若是为将,他相信必是大明的又一个霍去病,而这也是他一直的盘算,自己虽说只有三十六岁,但从年初,精力大不如前,许多政务他都是让司礼监代为披红了,只是这事儿没有形成规矩罢了,一旦自己有个三长两短,太子还小,难以面对凶横的鞑子,用杨峥为将,替太子戍守边疆,守住了鞑子,也就守住了大明,纵然自己有个好歹,内阁有三杨,地方上有于谦、况钟、周枕、边疆有杨峥、王骥,京城有张辅、朱勇,足以保持大明安定团结十年,十年后太子长大成人,足以应付各种局面,可如今杨溥的一番话却让他心头一动,他忽然现,在自己的计划之中,他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三杨的年纪,连年纪最小的杨溥,今年也过了六十的,六十的老人,纵然能干又能干几年呢,而同时期能用的人胡滢、郭尚书也都是三朝元老,这些人纵然能活得久远,谁能保证他们不会摆三朝元老的架子呢,这样的局面对于一个年纪还不足以处理国事的太子而言,未必不是致命的,历朝历代这样的例子可不少,当年的洪武爷爷之所以制造胡惟庸案,蓝玉案、李善长案,就连忠心耿耿的刘伯温,徐达等人都含着眼泪给杀掉,这并非是洪武爷爷当真毫无人性,说到底还是因当时的太子羸弱,为了大明的江山永固,洪武爷不得不为之,今日的局面自己在的时候尚且能吃得住这些老臣,可一旦自己不在,谁能保证他们不会欺负太子呢,太假的实力自从去年刘宁一事饱受打击,一直没得到恢复,难以与文臣武将形成抗衡的局面,所以自己一旦去了,太子年幼,孤儿寡母被人欺辱的局面不是不可能,再者出于国事考虑,随着内阁的作用越来越大,一个好的辅健在,必能保大明数年的长治久安,这一点从他重用三杨十年,足以说明的这一切,今日的大明能被人称作永宣盛世,其中固然有他的励精图治,但另一方面三杨辅佐之功也不可否认,可以说他这个皇帝,能在这八年的光阴里打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盛世,靠的不外乎两样东西,一是完善了内阁,使得内阁成为了替他治理国家的衙门,他要做的事情是掌握着兵权,从文官之中挑选能帮着自己治理国家的奇才入阁便可,即便是他日日不上朝,不处理政务,朝廷正常运转,皇权仍然稳定。第二件事就是皇权的把握上,身为皇帝既既懂得怎样授权,也知道如何行使领导权。他在作出一项决定前常常采纳三杨的意见,而且倾向于接受或支持大学士和大臣们的建议,做到政令万无一失,另一方方面就是在展现皇权至高无上的层面上,他能做到当机立断,便是凭着这两点,他登基八年里,朝廷里外没有压倒一切的外来的或内部的危机,没有各种力量之争,也没有国家政策方面的重大争论。一切都按照他的意向在向前推进,两点必不可少,但非要说出一个高低来,内阁的提高无疑要略高一点。
一个好的内阁非但让皇帝不必如洪武爷一样日复一日处理全国来自四面八方的功夫,还可以居高临下的审视着一切,另一方面好的内阁也有利于朝廷的团结,因权势的集中,足以让各方面有效的运作,皇帝可以放心的看着自己的江山蒸蒸日上,比起巩固的江山,瓦刺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杨峥的才学无疑是出众的,难得是他对朕,对朝廷一片丹心,一个既有过人的才学,又能忠心耿耿的人,这样的人,若不留在内阁,有些说不过,再者,与三杨相比,杨峥今年才是三十岁入了内阁,做十年,二十年的辅大有可能,还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
开疆拓土固然重要,可朕的江山已远迈汉唐,鞑子的苦寒之地纵然是夺了来,可江山不稳,要来又有何用,太子还年幼,朕不能不为他着想了?
皇帝的这一番思索,先前的不满顿时去得干干净净,甚至在这一刻有些感谢杨溥的提醒,仗可以让他去打,但也没必要阻了他入阁的路啊,这么想来,皇帝便有了主意,道:“杨爱卿所言极是,杨侍郎为人实诚,难得的是有治国之才,比起替我大明戍守边疆,朕更希望他替朕治理国家,封伯爵一事就此作罢?”
皇上这一番话一出口,可谓是羡慕了大殿的数百个文武百官,虽说从洪武爷废除了宰相,往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辅不再有,但经过大明七十年的演变,也孕育出了内阁来,虽说在人数上不在是昔日宰辅的一言堂,但内阁也是最高行政中枢,掌管着国家机构的行政权,实质上就是国家文官集团的代表,与昔日的宰相没什么分别,但凡有点野心的谁不想入阁被人称上一声“元辅”。可人数就那么多,能入的不过就那么几个人,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大明的内阁开始流行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如唐时非进士不得入翰林,如今在文官的集团里,也有这么一条规矩,“非庶吉士不能入内阁。”这规矩并没有摆在明面上说,但私底下却早已被读书人认定了,尤其是这两年传得越来越广泛,渐渐被文官集团给默认了,所以不少有点野心的官儿,在想入阁前,莫不是掂量掂量自己的出身,若只是一个普通的进士,那趁早死的这个心思,若是侥幸入了三甲的探花郎那就有点念想了,希望有那么一日寻了个机会入了内阁做一个被人敬仰的元辅,可大明的天下,但凡入了庶吉士都有这个可能,内阁人数就那么多,所以对于内阁的渴望,这几年没少明争暗斗,但凡有一点希望,莫不是使出浑身解数往内阁里靠,哪怕进不去每日去看一看,走一走,感受感受也好,所以这些年的内阁,算是相当的热闹,可自从三杨当政,内阁已有五年没往里面添人了,虽说群臣没少有意见,或明或暗的也提起过此事,甚至有些资格的官员大着胆子向皇上老人家提起过,皇上那次都应和着,却始终不见动静,内阁还是那个内阁,三杨还是那个三杨,众人虽不服,可也无可奈何,谁让人家本事大呢,三人通力合作,愣是将一个破烂不堪的大明打理得井井有条,自宣宗登基不过八年的功夫,大明愣是走上了盛世的道路,众官儿算是看明白了,这三人太强,纵然面前进去了,只怕这辅臣也不好当,所以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对于内阁里添不添加人手,也没人在继续说了,谁都明白,人家三杨铁板一块,人家不想要人,说得再多也没用,况且,这局面谁也看得出来,大明盛世的功勋,一半归功于皇上的励精图治,英明神武,另一半则归功于三杨的通力合作,君臣和睦,政务精炼,他们纵然是进去了,这功勋也没有他们半分,男子汉大丈夫,十年苦读哪个不想青史留名,那个不想建立一番功勋,那个不想醒握天下权施展心中的抱负,可内阁有三杨,无人这事儿就用不着多想,因此随着三杨于内阁的权势地位水涨船高,越没人想往里面进了,但这不表示他们就死心了,不,他们的热情甚至比往日更高涨,随着三杨坐镇内阁,仅用了八年的光影,便打造了一个太平盛世,对于内阁的完善无疑是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只要皇帝还想要一个太平盛世,只要这大明的江山还在,这内阁的权势地位只会越来越好,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个道理他们看得分明,今日的内阁不似宰相,却似宰相,读书人那个没有这个执掌天下的念头,内阁权势地位越高,他们对入内阁的念头就越高,越期盼,今日他们入不了,但不代表明日入不了,年老的熬岁月,年轻的熬资历,三杨虽强夯,但终究有年迈的一天,终究有退下来的一天,等他们老迈了干不动了,退下去了,那么交给他们的内阁,就是一个权势地位空前的内阁,这样的内阁才是他们想要的内阁,正因为谁都看得明白,对于三杨的年迈,三杨迟早退出内阁的那一日,谁都看得明白,入阁的争斗也越明显了,依着他们的估计,入内阁也就这几年的事情,不少官儿掂量着自己的分量,但凡觉得有一丝希望的可能,莫不是做好了入阁的准备。
最快更新无错小说阅读,请访问 请收藏本站阅读最新小说!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
要说这场上最吃惊的,除了这些毫无准备的文武百官之外,还有皇上,对于杨峥这个安排,他自问很妥当,霍去病十九岁封狼居序,名动千古,杨峥虽不如霍去病骁勇,但为人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难得是治军有方,这样的人若是为将,他相信必是大明的又一个霍去病,而这也是他一直的盘算,自己虽说只有三十六岁,但从年初,精力大不如前,许多政务他都是让司礼监代为披红了,只是这事儿没有形成规矩罢了,一旦自己有个三长两短,太子还小,难以面对凶横的鞑子,用杨峥为将,替太子戍守边疆,守住了鞑子,也就守住了大明,纵然自己有个好歹,内阁有三杨,地方上有于谦、况钟、周枕、边疆有杨峥、王骥,京城有张辅、朱勇,足以保持大明安定团结十年,十年后太子长大成人,足以应付各种局面,可如今杨溥的一番话却让他心头一动,他忽然现,在自己的计划之中,他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三杨的年纪,连年纪最小的杨溥,今年也过了六十的,六十的老人,纵然能干又能干几年呢,而同时期能用的人胡滢、郭尚书也都是三朝元老,这些人纵然能活得久远,谁能保证他们不会摆三朝元老的架子呢,这样的局面对于一个年纪还不足以处理国事的太子而言,未必不是致命的,历朝历代这样的例子可不少,当年的洪武爷爷之所以制造胡惟庸案,蓝玉案、李善长案,就连忠心耿耿的刘伯温,徐达等人都含着眼泪给杀掉,这并非是洪武爷爷当真毫无人性,说到底还是因当时的太子羸弱,为了大明的江山永固,洪武爷不得不为之,今日的局面自己在的时候尚且能吃得住这些老臣,可一旦自己不在,谁能保证他们不会欺负太子呢,太假的实力自从去年刘宁一事饱受打击,一直没得到恢复,难以与文臣武将形成抗衡的局面,所以自己一旦去了,太子年幼,孤儿寡母被人欺辱的局面不是不可能,再者出于国事考虑,随着内阁的作用越来越大,一个好的辅健在,必能保大明数年的长治久安,这一点从他重用三杨十年,足以说明的这一切,今日的大明能被人称作永宣盛世,其中固然有他的励精图治,但另一方面三杨辅佐之功也不可否认,可以说他这个皇帝,能在这八年的光阴里打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盛世,靠的不外乎两样东西,一是完善了内阁,使得内阁成为了替他治理国家的衙门,他要做的事情是掌握着兵权,从文官之中挑选能帮着自己治理国家的奇才入阁便可,即便是他日日不上朝,不处理政务,朝廷正常运转,皇权仍然稳定。第二件事就是皇权的把握上,身为皇帝既既懂得怎样授权,也知道如何行使领导权。他在作出一项决定前常常采纳三杨的意见,而且倾向于接受或支持大学士和大臣们的建议,做到政令万无一失,另一方方面就是在展现皇权至高无上的层面上,他能做到当机立断,便是凭着这两点,他登基八年里,朝廷里外没有压倒一切的外来的或内部的危机,没有各种力量之争,也没有国家政策方面的重大争论。一切都按照他的意向在向前推进,两点必不可少,但非要说出一个高低来,内阁的提高无疑要略高一点。
一个好的内阁非但让皇帝不必如洪武爷一样日复一日处理全国来自四面八方的功夫,还可以居高临下的审视着一切,另一方面好的内阁也有利于朝廷的团结,因权势的集中,足以让各方面有效的运作,皇帝可以放心的看着自己的江山蒸蒸日上,比起巩固的江山,瓦刺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杨峥的才学无疑是出众的,难得是他对朕,对朝廷一片丹心,一个既有过人的才学,又能忠心耿耿的人,这样的人,若不留在内阁,有些说不过,再者,与三杨相比,杨峥今年才是三十岁入了内阁,做十年,二十年的辅大有可能,还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
开疆拓土固然重要,可朕的江山已远迈汉唐,鞑子的苦寒之地纵然是夺了来,可江山不稳,要来又有何用,太子还年幼,朕不能不为他着想了?
皇帝的这一番思索,先前的不满顿时去得干干净净,甚至在这一刻有些感谢杨溥的提醒,仗可以让他去打,但也没必要阻了他入阁的路啊,这么想来,皇帝便有了主意,道:“杨爱卿所言极是,杨侍郎为人实诚,难得的是有治国之才,比起替我大明戍守边疆,朕更希望他替朕治理国家,封伯爵一事就此作罢?”
皇上这一番话一出口,可谓是羡慕了大殿的数百个文武百官,虽说从洪武爷废除了宰相,往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辅不再有,但经过大明七十年的演变,也孕育出了内阁来,虽说在人数上不在是昔日宰辅的一言堂,但内阁也是最高行政中枢,掌管着国家机构的行政权,实质上就是国家文官集团的代表,与昔日的宰相没什么分别,但凡有点野心的谁不想入阁被人称上一声“元辅”。可人数就那么多,能入的不过就那么几个人,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大明的内阁开始流行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如唐时非进士不得入翰林,如今在文官的集团里,也有这么一条规矩,“非庶吉士不能入内阁。”这规矩并没有摆在明面上说,但私底下却早已被读书人认定了,尤其是这两年传得越来越广泛,渐渐被文官集团给默认了,所以不少有点野心的官儿,在想入阁前,莫不是掂量掂量自己的出身,若只是一个普通的进士,那趁早死的这个心思,若是侥幸入了三甲的探花郎那就有点念想了,希望有那么一日寻了个机会入了内阁做一个被人敬仰的元辅,可大明的天下,但凡入了庶吉士都有这个可能,内阁人数就那么多,所以对于内阁的渴望,这几年没少明争暗斗,但凡有一点希望,莫不是使出浑身解数往内阁里靠,哪怕进不去每日去看一看,走一走,感受感受也好,所以这些年的内阁,算是相当的热闹,可自从三杨当政,内阁已有五年没往里面添人了,虽说群臣没少有意见,或明或暗的也提起过此事,甚至有些资格的官员大着胆子向皇上老人家提起过,皇上那次都应和着,却始终不见动静,内阁还是那个内阁,三杨还是那个三杨,众人虽不服,可也无可奈何,谁让人家本事大呢,三人通力合作,愣是将一个破烂不堪的大明打理得井井有条,自宣宗登基不过八年的功夫,大明愣是走上了盛世的道路,众官儿算是看明白了,这三人太强,纵然面前进去了,只怕这辅臣也不好当,所以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对于内阁里添不添加人手,也没人在继续说了,谁都明白,人家三杨铁板一块,人家不想要人,说得再多也没用,况且,这局面谁也看得出来,大明盛世的功勋,一半归功于皇上的励精图治,英明神武,另一半则归功于三杨的通力合作,君臣和睦,政务精炼,他们纵然是进去了,这功勋也没有他们半分,男子汉大丈夫,十年苦读哪个不想青史留名,那个不想建立一番功勋,那个不想醒握天下权施展心中的抱负,可内阁有三杨,无人这事儿就用不着多想,因此随着三杨于内阁的权势地位水涨船高,越没人想往里面进了,但这不表示他们就死心了,不,他们的热情甚至比往日更高涨,随着三杨坐镇内阁,仅用了八年的光影,便打造了一个太平盛世,对于内阁的完善无疑是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只要皇帝还想要一个太平盛世,只要这大明的江山还在,这内阁的权势地位只会越来越好,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个道理他们看得分明,今日的内阁不似宰相,却似宰相,读书人那个没有这个执掌天下的念头,内阁权势地位越高,他们对入内阁的念头就越高,越期盼,今日他们入不了,但不代表明日入不了,年老的熬岁月,年轻的熬资历,三杨虽强夯,但终究有年迈的一天,终究有退下来的一天,等他们老迈了干不动了,退下去了,那么交给他们的内阁,就是一个权势地位空前的内阁,这样的内阁才是他们想要的内阁,正因为谁都看得明白,对于三杨的年迈,三杨迟早退出内阁的那一日,谁都看得明白,入阁的争斗也越明显了,依着他们的估计,入内阁也就这几年的事情,不少官儿掂量着自己的分量,但凡觉得有一丝希望的可能,莫不是做好了入阁的准备。
最快更新无错小说阅读,请访问 请收藏本站阅读最新小说!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