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章:长江后浪推前浪
只听得朱瞻基继续道:“皇祖是盖唐虞三代以来,若汉之高帝,世祖,唐之文皇,宋之tai祖。其宽仁大度,聪明文武,闳远之规,乾刚之用,帝皆兼而有之,是以功烈之盛,前古鲜俪焉!赵宋王朝能想到的,其他能想不到么?后来事实证明,他的确是这么做的,在位的22年间迁都北京、营建皇宫、七下西洋、五征漠北,件件都需要大量的民力财力,可如何,我大明并不贫困,反而越过越好,这全耐开了海禁,再看看朕,朕登基五年,自问还算励精图治,内阁有诸位臣子等同心辅佐,海内号为治平,朕乃仿古君臣豫游事, 每岁,赐百官旬休。车驾亦时幸西苑万岁山,诸学士皆从。赋诗赓和,从容问民间疾苦,可结果如何,堂堂大明的户部仍不足百万两岁银,朕登基五年了,连一个像样的生日都不曾过一下,这是为何?”
众人沉默不语,不少面露愧疚之色。
朱瞻基一笑,继续道:“朕想来,大明之所以如此困境,说到底无非是没了收入,百姓困苦罢了,既如此,朕何不效仿皇祖呢,如今天下太平,海上无海寇叛逆之患,内无乱臣贼子兴风作浪,算是最好的年月,朕何不开了海禁,好充盈一下国库呢……?”
这番话儿娓娓道来,透着几分委屈,几分教训,几分商议,竟让众人心头为之一震。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没说话。
过了许久,才听得杨士奇道:“我tai祖爷下禁海令,只言语不与诸番互市。并非真正意义上禁海,是我等断章取义,误解了tai祖真意,如今幸得吏部侍郎杨峥重新解读,才让我明白洪武爷此令的真意,实乃可喜可贺的好事,微臣恳请陛下,秉承祖宗规矩,重开海禁!”
“微臣附议!”杨荣紧跟其后大声道。
杨溥道:“微臣也同意?”
“臣,郭资也同意!”郭资抱拳道。
“微臣杨峥恳请开海禁!”杨峥急忙抱拳道。
眼看三杨都附和,其余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最后纷纷跪下来抱拳附议。
朱瞻基望着台下黑压压跪着一片,心头暗暗松了一口气,祖宗规矩如一座大山一样一直压在他的心头,让他不敢轻举妄动,如今可好,一场朝会不仅让一直压在心头上的大山轻易的去了,还让群臣如此心悦诚服,让他欢喜之余,竟也有一份解脱的轻松感,重重吐了口气,目光扫视群臣,一字一字的道:“准群臣所奏,世人滨海而居者,不知其凡几也,大抵非为生于海,则不得食。海上之国方千里者,不知其凡几也,无中国续绵丝帛之物.则不可以为国。御之怠严,则其值愈厚,而趋之愈众。si通不得,即掇夺随之。昔人谓;弊源如鼠穴,也须留一个,若还都塞了,处处俱穿破。意正如此,朕今日得群臣所请,为万民谋福,重开海禁!”
众人正要高呼万岁,却听得朱瞻基又道:“近岁官员军民不知遵守,往往司造海舟,假朝廷干办为名擅自下番扰害外夷或诱引为盗,比者已有擒获,各置重罪,尔宜申明前禁,榜谕缘海军民,有犯者许诸人告,得实者给犯人家赀之半,知而不告及军卫有司纵之弗禁者一体治罪”。“
众人这才明白皇帝一面是开海禁,一面也需加以朝廷礼法约束,算是做到恩威并重,登时人人信服,纷纷高呼万岁。
刚刚还有些冷场的气氛,顿时缓和了不少。
朱瞻基一脸的笑容,他没想到压在心头多年的祖宗规矩,竟如此轻易的结局了,对于接下来的下西洋之行,不免多了几分信心,冲着杨峥点了点头道:“早年海禁犹在,父王迫于朝廷局面不稳,才不得不停止西洋之行,如今天下太平,海禁已开,西洋之行……?”
“皇上万万不可啊,万万不可啊!”朱瞻基的话尚未说完,言官、御史纷纷喊了起来,就是其他六部官员也有不少人上前呼喊。
要说开海禁,他们虽有些不愿意, 但还能勉强答应,毕竟开了海禁他们还是有些好处的,可下西洋的话意义就不一样了,自古海外贸易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王朝政府经营的朝贡贸易,一种是由民间私人经营的私人海外贸易。朝贡贸易是指海外国家派遣使团到中国朝见王朝皇帝,“进贡”方物,中国王朝则予以官方接待,并根据“怀柔荒远”、“薄来厚往”的原则,回赠进贡国以“赏赐”。“赏赐”物品的总价值大于“进贡”物品总价值的数倍甚至数十倍,“进贡”与“赏赐”之间有着物品交换关系,体现着国家间的经济关系,更体现着国家间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服务于政治关系。中国王朝国家多能积极经营朝贡贸易,确立有明确的政策,制定有完善的制度,设立有具体的经管部门。由政府一手经管操办,是朝贡贸易最为显著的特点,带有明显的政治属性,不是正常的外贸形态。民间私人海外贸易属于民间私营工商业经营,由于中国古代王朝国家很早就确立了抑商的基本国策,所以民间私人海外贸易长时期地受到王朝政府的抑制阻碍、严格管理甚至禁止禁绝,得到王朝政府鼓励扶持的时期十分有限。大明的宝船若不下海,那么活跃的就是他们私人的贸易了,他们凑集资金,建造海船,装载土产,迳往东、西洋,与海外诸国贸易,其中的好处不言而喻了,可西洋下海就不一样了,大明的宝船,别人不知道,他们可是清楚无比,天下再大的商家,只怕也难以与之抗衡,如此一来,海禁开与不开,意义不大,可如今皇帝开了海禁,为了利益,他们也决不能容许皇帝重走永乐年的老路!所以一看皇帝有这个心思,在利益的驱使下,他们早已忘记了什么君臣礼仪,纷纷上前跪倒在地,喊了起来。
朱瞻基微微皱了皱眉头,他虽早已料到有人会反对,可这么多官员,这么急躁,他还真没料到阵仗这么大,来的这么快,微微沉吟了一下,冷声道:“诸位大人这是为何?”
众人互相看了一下,最后的目光落在了大学士陈山的脸上,陈山从宣德元年皇帝削藩中立下功勋后,就一直官运亨通,先是任户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文渊阁直阁事、领文学士供职文华殿,任《两朝实录》总裁官。随后一直被朱瞻基信任,甚至要为其建造住宅,恩宠一时无人可比,宣德四年,因年老申请告退,没有获准。宣宗下令免于朝拜,又令中官扶陈山进出朝廷,今日这趟早朝,多年没上朝的陈山破天荒的上了趟早朝,此时看众人目光,哪还有不明白的意思。
先前他一直没说话,那是在他看来,海禁若能重开,与朝廷的确是有些好处,不说朝廷可以从中收取停船费,就是带动东南沿海一带的经济也不错,他善于计算,一番算计下来,开还是不开的好处心知肚明,这才一直没吭声,任由杨峥与杨善等人争斗。。
但同意开海禁,并不表示愿意朝廷下西洋,他经历三朝,与永乐的西洋之行最是清楚不过了,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可谓是等不尝试,早期的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修大运河、编修《永乐大典》,甚至是出兵蒙古,朝廷的局面一直都不错,可随着一次又一次的下西洋,耗费大量银两,户部不堪重负,不得不加重江南一带的税收,所征派的徭役和赋税,给广大平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永乐十八年,山东爆了唐赛儿起义,此时距离tai祖开国尚不过五十余年。但在这前后,大明王朝已经有过大大小小的起义不下十余次了。 天灾频繁,官员腐败,固然是诱因,但更要紧乃是最高统治者大兴土木,不惜民力。成祖修筑紫禁城所征的徭役,大多出自于河南、山东等中原地带,将好好一个永乐盛世,硬是弄得危机重重,若非仁宗皇帝及时停止下西洋,大明指不定破败成什么样了。
如今朝廷,好不容易从昔日的噩梦中解脱出来,皇帝又要重下西洋,他不能看着大好的局面,再一次毁在西洋之行下,所以即便是群臣不指望他出头,这个头他也是要出的,略一沉吟,便朗声说道:“永乐年成祖下西洋,其目的一共有三。其一,靖难之时,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其二,包抄帖木儿帝国、 扫荡张士诚旧部巩固我大明边防,其三宣抚诸国,致使万国来朝,这三个目的与永乐年,已经达到,如今陛下登基吏治清明,天下百姓安居乐业,正是休养生息的好机会,陛下却要下西洋,微臣也做过户部尚书,知晓户部的难处,可海禁一开,江南经济必会恢复,到那时候朝廷再收取税收也能应付朝廷局面,何必要再下西洋呢,况且西洋之行,费钱粮数十万,因病及风浪海啸,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归,于国家有何益处?”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众说纷纭,但最肯定的还是陈山所言,朱棣登基后,经过多年的努力,国力强盛,明成祖向异域显示中国的富强,对明朝初期对海外的消极政策深表不满,故朝廷对外政策为之一变,即位后便派宦官出国,召各国来朝,此举无疑可以提高明成祖的威望。郑和下西洋便可以在国外显耀兵力,向海外各国夸示中国的富强,宣扬明朝的威德。同时他还想用扬威海外来缓和国内国内一部分人对他武力夺取皇位的不满。有些书上说的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是找寻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据说,“靖难之役”以后,朱允炆出走,不知所终。明成祖的皇位是动靖难之变后,从侄儿建文帝手中夺得的。这在猜忌心很重的明成祖看来,自然是一件最不放心的事。明成祖怀疑他逃到海外避难,恐怕他将来对自己构成威胁,所以派郑和下西洋暗中侦察建文帝的踪迹,以杜绝后患。
郑和率领的庞大船队,就其活动的性质来说,既不是一般的商船队,也不是一般的外交使团,而是由封建统治者组织的兼有外交和贸易双重任务的船队。
他出使的任务之一,就是招徕各国称臣纳贡,与这些国家建立起上邦大国与藩属之国的关系。为了完成这一任务,郑和所到各国以后,第一件事便是宣传明成祖的皇帝诏书。向各国宣谕:明朝皇帝奉天乘命的上邦大国之君,是奉“天命天君”的旨意来管理天下的,四方之藩夷都要遵照明朝皇帝说的去做,各国之间不可以众欺寡,以强凌弱,要共享天下太平之福。如果奉召前来朝贡,则礼尚往来,一律从优赏赐。
第二件事便是赠送礼物。赐各国国王诰命银印,赐国王及各级官员冠服和其他礼物,表示愿意和那些国家建立和展友好的关系。第三件事是与南海(今马六甲海峡)国家建立友好关系。所以众人往这三个方向上想的话,西洋之行无疑是行不得,所以陈山的话音一落,众人纷纷附和。
这次来了官儿不少,济济一堂,此时除了杨峥、杨士奇、郑和几个人还站着外,其余众人纷纷跪了下去,黑压压一片,倒也有些气势。
朱瞻基道:“陈爱卿此话从何说起,朕虽不会算经济账,但也知道皇祖六下西洋大获成功,不但带来许多国家使节朝觐天子,而且从西洋各国猎取珍珠、玛瑙、香料、奇禽异兽等大量异域货物,所获惊人,你岂可说是于国家有何益处?“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
众人沉默不语,不少面露愧疚之色。
朱瞻基一笑,继续道:“朕想来,大明之所以如此困境,说到底无非是没了收入,百姓困苦罢了,既如此,朕何不效仿皇祖呢,如今天下太平,海上无海寇叛逆之患,内无乱臣贼子兴风作浪,算是最好的年月,朕何不开了海禁,好充盈一下国库呢……?”
这番话儿娓娓道来,透着几分委屈,几分教训,几分商议,竟让众人心头为之一震。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没说话。
过了许久,才听得杨士奇道:“我tai祖爷下禁海令,只言语不与诸番互市。并非真正意义上禁海,是我等断章取义,误解了tai祖真意,如今幸得吏部侍郎杨峥重新解读,才让我明白洪武爷此令的真意,实乃可喜可贺的好事,微臣恳请陛下,秉承祖宗规矩,重开海禁!”
“微臣附议!”杨荣紧跟其后大声道。
杨溥道:“微臣也同意?”
“臣,郭资也同意!”郭资抱拳道。
“微臣杨峥恳请开海禁!”杨峥急忙抱拳道。
眼看三杨都附和,其余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最后纷纷跪下来抱拳附议。
朱瞻基望着台下黑压压跪着一片,心头暗暗松了一口气,祖宗规矩如一座大山一样一直压在他的心头,让他不敢轻举妄动,如今可好,一场朝会不仅让一直压在心头上的大山轻易的去了,还让群臣如此心悦诚服,让他欢喜之余,竟也有一份解脱的轻松感,重重吐了口气,目光扫视群臣,一字一字的道:“准群臣所奏,世人滨海而居者,不知其凡几也,大抵非为生于海,则不得食。海上之国方千里者,不知其凡几也,无中国续绵丝帛之物.则不可以为国。御之怠严,则其值愈厚,而趋之愈众。si通不得,即掇夺随之。昔人谓;弊源如鼠穴,也须留一个,若还都塞了,处处俱穿破。意正如此,朕今日得群臣所请,为万民谋福,重开海禁!”
众人正要高呼万岁,却听得朱瞻基又道:“近岁官员军民不知遵守,往往司造海舟,假朝廷干办为名擅自下番扰害外夷或诱引为盗,比者已有擒获,各置重罪,尔宜申明前禁,榜谕缘海军民,有犯者许诸人告,得实者给犯人家赀之半,知而不告及军卫有司纵之弗禁者一体治罪”。“
众人这才明白皇帝一面是开海禁,一面也需加以朝廷礼法约束,算是做到恩威并重,登时人人信服,纷纷高呼万岁。
刚刚还有些冷场的气氛,顿时缓和了不少。
朱瞻基一脸的笑容,他没想到压在心头多年的祖宗规矩,竟如此轻易的结局了,对于接下来的下西洋之行,不免多了几分信心,冲着杨峥点了点头道:“早年海禁犹在,父王迫于朝廷局面不稳,才不得不停止西洋之行,如今天下太平,海禁已开,西洋之行……?”
“皇上万万不可啊,万万不可啊!”朱瞻基的话尚未说完,言官、御史纷纷喊了起来,就是其他六部官员也有不少人上前呼喊。
要说开海禁,他们虽有些不愿意, 但还能勉强答应,毕竟开了海禁他们还是有些好处的,可下西洋的话意义就不一样了,自古海外贸易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王朝政府经营的朝贡贸易,一种是由民间私人经营的私人海外贸易。朝贡贸易是指海外国家派遣使团到中国朝见王朝皇帝,“进贡”方物,中国王朝则予以官方接待,并根据“怀柔荒远”、“薄来厚往”的原则,回赠进贡国以“赏赐”。“赏赐”物品的总价值大于“进贡”物品总价值的数倍甚至数十倍,“进贡”与“赏赐”之间有着物品交换关系,体现着国家间的经济关系,更体现着国家间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服务于政治关系。中国王朝国家多能积极经营朝贡贸易,确立有明确的政策,制定有完善的制度,设立有具体的经管部门。由政府一手经管操办,是朝贡贸易最为显著的特点,带有明显的政治属性,不是正常的外贸形态。民间私人海外贸易属于民间私营工商业经营,由于中国古代王朝国家很早就确立了抑商的基本国策,所以民间私人海外贸易长时期地受到王朝政府的抑制阻碍、严格管理甚至禁止禁绝,得到王朝政府鼓励扶持的时期十分有限。大明的宝船若不下海,那么活跃的就是他们私人的贸易了,他们凑集资金,建造海船,装载土产,迳往东、西洋,与海外诸国贸易,其中的好处不言而喻了,可西洋下海就不一样了,大明的宝船,别人不知道,他们可是清楚无比,天下再大的商家,只怕也难以与之抗衡,如此一来,海禁开与不开,意义不大,可如今皇帝开了海禁,为了利益,他们也决不能容许皇帝重走永乐年的老路!所以一看皇帝有这个心思,在利益的驱使下,他们早已忘记了什么君臣礼仪,纷纷上前跪倒在地,喊了起来。
朱瞻基微微皱了皱眉头,他虽早已料到有人会反对,可这么多官员,这么急躁,他还真没料到阵仗这么大,来的这么快,微微沉吟了一下,冷声道:“诸位大人这是为何?”
众人互相看了一下,最后的目光落在了大学士陈山的脸上,陈山从宣德元年皇帝削藩中立下功勋后,就一直官运亨通,先是任户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文渊阁直阁事、领文学士供职文华殿,任《两朝实录》总裁官。随后一直被朱瞻基信任,甚至要为其建造住宅,恩宠一时无人可比,宣德四年,因年老申请告退,没有获准。宣宗下令免于朝拜,又令中官扶陈山进出朝廷,今日这趟早朝,多年没上朝的陈山破天荒的上了趟早朝,此时看众人目光,哪还有不明白的意思。
先前他一直没说话,那是在他看来,海禁若能重开,与朝廷的确是有些好处,不说朝廷可以从中收取停船费,就是带动东南沿海一带的经济也不错,他善于计算,一番算计下来,开还是不开的好处心知肚明,这才一直没吭声,任由杨峥与杨善等人争斗。。
但同意开海禁,并不表示愿意朝廷下西洋,他经历三朝,与永乐的西洋之行最是清楚不过了,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可谓是等不尝试,早期的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修大运河、编修《永乐大典》,甚至是出兵蒙古,朝廷的局面一直都不错,可随着一次又一次的下西洋,耗费大量银两,户部不堪重负,不得不加重江南一带的税收,所征派的徭役和赋税,给广大平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永乐十八年,山东爆了唐赛儿起义,此时距离tai祖开国尚不过五十余年。但在这前后,大明王朝已经有过大大小小的起义不下十余次了。 天灾频繁,官员腐败,固然是诱因,但更要紧乃是最高统治者大兴土木,不惜民力。成祖修筑紫禁城所征的徭役,大多出自于河南、山东等中原地带,将好好一个永乐盛世,硬是弄得危机重重,若非仁宗皇帝及时停止下西洋,大明指不定破败成什么样了。
如今朝廷,好不容易从昔日的噩梦中解脱出来,皇帝又要重下西洋,他不能看着大好的局面,再一次毁在西洋之行下,所以即便是群臣不指望他出头,这个头他也是要出的,略一沉吟,便朗声说道:“永乐年成祖下西洋,其目的一共有三。其一,靖难之时,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其二,包抄帖木儿帝国、 扫荡张士诚旧部巩固我大明边防,其三宣抚诸国,致使万国来朝,这三个目的与永乐年,已经达到,如今陛下登基吏治清明,天下百姓安居乐业,正是休养生息的好机会,陛下却要下西洋,微臣也做过户部尚书,知晓户部的难处,可海禁一开,江南经济必会恢复,到那时候朝廷再收取税收也能应付朝廷局面,何必要再下西洋呢,况且西洋之行,费钱粮数十万,因病及风浪海啸,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归,于国家有何益处?”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众说纷纭,但最肯定的还是陈山所言,朱棣登基后,经过多年的努力,国力强盛,明成祖向异域显示中国的富强,对明朝初期对海外的消极政策深表不满,故朝廷对外政策为之一变,即位后便派宦官出国,召各国来朝,此举无疑可以提高明成祖的威望。郑和下西洋便可以在国外显耀兵力,向海外各国夸示中国的富强,宣扬明朝的威德。同时他还想用扬威海外来缓和国内国内一部分人对他武力夺取皇位的不满。有些书上说的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是找寻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据说,“靖难之役”以后,朱允炆出走,不知所终。明成祖的皇位是动靖难之变后,从侄儿建文帝手中夺得的。这在猜忌心很重的明成祖看来,自然是一件最不放心的事。明成祖怀疑他逃到海外避难,恐怕他将来对自己构成威胁,所以派郑和下西洋暗中侦察建文帝的踪迹,以杜绝后患。
郑和率领的庞大船队,就其活动的性质来说,既不是一般的商船队,也不是一般的外交使团,而是由封建统治者组织的兼有外交和贸易双重任务的船队。
他出使的任务之一,就是招徕各国称臣纳贡,与这些国家建立起上邦大国与藩属之国的关系。为了完成这一任务,郑和所到各国以后,第一件事便是宣传明成祖的皇帝诏书。向各国宣谕:明朝皇帝奉天乘命的上邦大国之君,是奉“天命天君”的旨意来管理天下的,四方之藩夷都要遵照明朝皇帝说的去做,各国之间不可以众欺寡,以强凌弱,要共享天下太平之福。如果奉召前来朝贡,则礼尚往来,一律从优赏赐。
第二件事便是赠送礼物。赐各国国王诰命银印,赐国王及各级官员冠服和其他礼物,表示愿意和那些国家建立和展友好的关系。第三件事是与南海(今马六甲海峡)国家建立友好关系。所以众人往这三个方向上想的话,西洋之行无疑是行不得,所以陈山的话音一落,众人纷纷附和。
这次来了官儿不少,济济一堂,此时除了杨峥、杨士奇、郑和几个人还站着外,其余众人纷纷跪了下去,黑压压一片,倒也有些气势。
朱瞻基道:“陈爱卿此话从何说起,朕虽不会算经济账,但也知道皇祖六下西洋大获成功,不但带来许多国家使节朝觐天子,而且从西洋各国猎取珍珠、玛瑙、香料、奇禽异兽等大量异域货物,所获惊人,你岂可说是于国家有何益处?“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