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8章:大方出手
“工钱都给了么?”一直不说话的黄福忽然问了声。语气透着怀疑,当年他为工部尚书时,手下工匠也不少,可干活不曾见过这么卖力的,是以有些怀疑郑和多给了银子,若是这样,待会儿也好借此机会,找个说词。
马欢人老成精,哪里听不出黄福话中之意,抬头扫了一眼,迅垂下眼帘,声音不卑不亢的道:“开山采石的伙计比起寻常的工匠要辛苦的许多,每日大报恩寺所需的石料量极大,所以这里的工匠干活的时间也比寻常的工匠长一些,工钱自是比寻常价格要高一些,都是每日一百文工钱,工钱优厚,自然也就不会有人爱惜力气了!”
“一百文,难怪这么卖力了?“众人倒吸了一口气,魏达更是张大着嘴巴一时没合上,一百文,这个郑和出手还真是大方啊,难怪一下子不见了五十万两白银啊。
也难怪这些大臣会惊讶,大明的俸禄一直很低,从朱元璋建立大明,立下俸禄以品级制度为基础,其共分为十八等,实行年 俸、月俸双轨制。明代官员俸禄制度的确定最初始于洪武四年。是年,朱元璋命中书省、户部制定文武官员的 俸禄标准,规定:“正一品九百石,从一品七百五十石,。。正九品六十石,从九品五十石。省、部、府、县、卫、所、台宪诸司官验数月支。” 作为俸禄制度的补充,明初沿用历代做法,“听武臣垦荒为业,文吏悉授职田”。 这个时候,俸禄虽底,但了也是实物,到洪武八年,朱元璋心血来潮,下令工资全部宝钞,宝钞刚刚行的时候,信誉不错,老百姓也乐得轻快,开始运行良好。但是朱元璋不懂经济学,不知道什么叫通货膨胀,既不没有准备金也不兑现更不以旧换新。按当时的规定一贯宝钞等于一两银子,一两银子等于一石米。“官员多有不满,不少人饿着老婆孩子,朱元璋这才于洪武十三年,重定内外 文武官岁给禄米、禄钞之制,“制赐百官公田,以其租入充俸之数。公、侯、省、府、台、部、都司内外卫官七百六十人,凡田 四千六百八十八顷九十三亩,岁人米二十六万七千七百八十石!“可实际官员的收入还是少了两倍多。到了洪武末年宝钞甚至已经跌了十倍,官员的俸禄就更低了。按照洪武时期算的话,一个一位正七品的县令,一年的俸禄折合白银也才四十五两,当然了这些是净收入,他的住房、出行、随员、衣食花费都是由朝廷支付和补贴的,但官员家中人口多,平日里所需的用度也不少,四十万两就显得极少了,这些开山采石的工人,一日一百文,一年下来也有四五十两银子,比起朝廷官员毫不逊色,如何让他们不惊讶。
虽说永乐一朝后,官员的俸禄有所提高,但:“在京文武官一品、二品四分支米,六分支钞;三品、四 品米钞中半兼支;五品、六品六分米四分钞,七品、八品八分 米,二分钞。每新钞二锭折米一石。该各衙门按月自赴该库关支,这些还不算折钞每米一 石钞十贯的具体数额,这样算起来,俸禄依旧不高,朱高炽登基后,经过朱棣编纂《永乐大典》、疏通大运河、迁都北京、营建北京城,六次下西洋,五出蒙古,更别说出兵安南,镇压唐赛儿的白莲教起义了,朱棣开创的永乐盛世,早已在后期慢慢亏空了国库,到朱高炽登基,国库空虚,官员的俸禄也跟着折扣了不少,朱高炽颁布的《郊恩诏》之谕令日:“天下诸司文武官吏俸给,每石折支钞 二贯五百文,近年米价腾涌,日用不给,除原本色米外,其余 俸米每石折钞二十五贯,候年丰粮积,再行定夺。”如此一来,官员的俸禄与这些工匠相差无几了!
“怪不得最近大报恩寺修建的银两多了许多,都是郑公公拿来做人情了?”陈山冷声道。他的确有些惊讶,一日一百文,如此的优厚待遇让他着实没想到,也难怪这些工匠没一人偷懒,如此待遇,对于这些出卖手艺,气力的谁不想保住这样工钱优厚的饭碗。
一旁的黄福正要附和两句,忽见杨峥看了他一眼,神色一凝,想要说出的话儿,硬生生的吞了回去,只听得杨峥道:“辛苦活,工钱自是要高些?“
这一下众人也不好说什么,马欢看了一眼杨峥,心头暗暗露出喜色,对着杨峥一抱拳道:“殿下所言极是,工钱高一些,这些工匠也都卖着力气,比寻常快多了?“
这一番有理有据的说了一番,加上数万人众实实在在的都在这里,众人也不好说什么,此时谁也没提那五十万两白银的事情。
魏达心里有些不服气,道:“我看这里工匠不过万人,就算是每人一日白文钱,怕也用不了五十万白银吧,郑公公怎么一下子就能用了五十万呢,莫不是你假公济私,明着给了工人,暗地里贪了吧?“
这话儿就有些过分了,莫说郑和还是堂堂的南京守备,就算不是,听了这无中生有,鸡蛋里挑骨头的话儿也会愤怒。
郑和面色铁青,忽然冷笑了声道:“看样子魏大人颇有疑问了?“
魏达身子一挺,道:“本官只是忠于职责,敢问旁人不敢问,敢说旁人不敢说而已?“
王景弘这时也呵呵冷笑了声道:“好一个敢问旁人不敢问,敢说旁人不敢说,我朝有魏大人这样忠于职守的好官,实在可喜可贺,只是咱家不明白,何以郑公公还能利用职权之便,私吞了银两,满朝文武看不出端倪,唯独大人看出其中的端倪,莫非是满朝文武百官的才学不及大人,莫非太子殿下也不及大人你?“
王景弘缓缓说完,扫了一眼群臣,不再多言。
魏达顿时面色大变,王景弘的话儿虽是随口说出来,但定下的论调极是厉害,他一个小小的度支的才学又岂能比得过户部侍郎,户部尚书,更何况场上还有大学士杨士奇,詹事府黄福、工部尚书吴中,这里哪一个无论是官职、才学都胜过他,更别说还有太子了。
陈山面色有些难看,看了一眼杨峥、杨士奇,黄福略显阴沉的脸色,扭头狠狠瞪了他一眼,道:“魏大人所言虽有些莽撞,但也有些道理,微臣刚才细细数了一下,这里前前后后,人数不过万余人,郑和就算是每日出一百五十文银两,也不过是三万两银子,何来五十万两白银呢?”
众人刚才只是见这里万人干活,又听一人工钱每日一百文,不曾细细算过,哪里知道这里人看似不少,但银子每日不过是两万两而已,与五十万两白银的差距,可谓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上。此时听陈山提醒,众人才回过神来,一个官员道:“不错,下官可记得我大明自永乐皇帝修建北京城池,能工巧匠多在北京城,郑公公这里却有一万多人,还有,这些工钱都如郑公公所言,一个月也不过是两万两银子,何来五十万两碎银不见了踪影呢?“
郑和冷哼了声,面色神色不变道:“大人好算盘,可大人似乎忘了,大报恩寺从永乐六年开始营造,永乐皇帝动用全国征集的良匠军工达十万人,历时十六年,这十六年那些十万工匠死的死,老的老,病的病,难道他们不是人,难道他们的妻儿父母不是人,不要人养活么,敢问陈大人,你见过那些因为劳累而死的工匠么,你听过那些死去了丈夫,妻儿哭泣的声音么,你听那些失去了儿子,痛哭的父母么,你见过那些少了胳膊独自无惧的工匠么,你们没有见过,你们见的不过是一圈圈的数字,一声声的声名,你们谁真正在乎过他们的生死,谁在乎他们的家人——?”
郑和的声音不大,却极有震感力,场上众人在他的喝问之下,无人该应声,便是陈山也面露愧疚之色。
郑和目光扫过众人,忽冷声喝道:“马欢何在?”
马欢躬身上前,抱拳道:“卑职在!”
“将这些年的账目给诸位大人念念——?”
马欢应声道:“是!“话音一落,伸手入怀,从怀中摸出一个卷宗来,朗声念道:“永乐十五年,石匠与采石中去世,家中有妻儿,父母六人,朝廷抚恤银两三十两……?
永乐二十年,石匠吴海病死,家有老母,抚恤二十两白银……?“
“永乐二十二年,山石崩塌,死伤人数一百二十五人,家皆有妻儿,父母,抚恤纹银五千两……?”
……
^^^^^^^^^^^^^^^^^^^^早上起来晚了,码字的时间耽误了,所以来的有些晚,还请诸位多多见谅,另外月中了,订阅,月票都很重要,请诸位给给力哦!拜托了!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
马欢人老成精,哪里听不出黄福话中之意,抬头扫了一眼,迅垂下眼帘,声音不卑不亢的道:“开山采石的伙计比起寻常的工匠要辛苦的许多,每日大报恩寺所需的石料量极大,所以这里的工匠干活的时间也比寻常的工匠长一些,工钱自是比寻常价格要高一些,都是每日一百文工钱,工钱优厚,自然也就不会有人爱惜力气了!”
“一百文,难怪这么卖力了?“众人倒吸了一口气,魏达更是张大着嘴巴一时没合上,一百文,这个郑和出手还真是大方啊,难怪一下子不见了五十万两白银啊。
也难怪这些大臣会惊讶,大明的俸禄一直很低,从朱元璋建立大明,立下俸禄以品级制度为基础,其共分为十八等,实行年 俸、月俸双轨制。明代官员俸禄制度的确定最初始于洪武四年。是年,朱元璋命中书省、户部制定文武官员的 俸禄标准,规定:“正一品九百石,从一品七百五十石,。。正九品六十石,从九品五十石。省、部、府、县、卫、所、台宪诸司官验数月支。” 作为俸禄制度的补充,明初沿用历代做法,“听武臣垦荒为业,文吏悉授职田”。 这个时候,俸禄虽底,但了也是实物,到洪武八年,朱元璋心血来潮,下令工资全部宝钞,宝钞刚刚行的时候,信誉不错,老百姓也乐得轻快,开始运行良好。但是朱元璋不懂经济学,不知道什么叫通货膨胀,既不没有准备金也不兑现更不以旧换新。按当时的规定一贯宝钞等于一两银子,一两银子等于一石米。“官员多有不满,不少人饿着老婆孩子,朱元璋这才于洪武十三年,重定内外 文武官岁给禄米、禄钞之制,“制赐百官公田,以其租入充俸之数。公、侯、省、府、台、部、都司内外卫官七百六十人,凡田 四千六百八十八顷九十三亩,岁人米二十六万七千七百八十石!“可实际官员的收入还是少了两倍多。到了洪武末年宝钞甚至已经跌了十倍,官员的俸禄就更低了。按照洪武时期算的话,一个一位正七品的县令,一年的俸禄折合白银也才四十五两,当然了这些是净收入,他的住房、出行、随员、衣食花费都是由朝廷支付和补贴的,但官员家中人口多,平日里所需的用度也不少,四十万两就显得极少了,这些开山采石的工人,一日一百文,一年下来也有四五十两银子,比起朝廷官员毫不逊色,如何让他们不惊讶。
虽说永乐一朝后,官员的俸禄有所提高,但:“在京文武官一品、二品四分支米,六分支钞;三品、四 品米钞中半兼支;五品、六品六分米四分钞,七品、八品八分 米,二分钞。每新钞二锭折米一石。该各衙门按月自赴该库关支,这些还不算折钞每米一 石钞十贯的具体数额,这样算起来,俸禄依旧不高,朱高炽登基后,经过朱棣编纂《永乐大典》、疏通大运河、迁都北京、营建北京城,六次下西洋,五出蒙古,更别说出兵安南,镇压唐赛儿的白莲教起义了,朱棣开创的永乐盛世,早已在后期慢慢亏空了国库,到朱高炽登基,国库空虚,官员的俸禄也跟着折扣了不少,朱高炽颁布的《郊恩诏》之谕令日:“天下诸司文武官吏俸给,每石折支钞 二贯五百文,近年米价腾涌,日用不给,除原本色米外,其余 俸米每石折钞二十五贯,候年丰粮积,再行定夺。”如此一来,官员的俸禄与这些工匠相差无几了!
“怪不得最近大报恩寺修建的银两多了许多,都是郑公公拿来做人情了?”陈山冷声道。他的确有些惊讶,一日一百文,如此的优厚待遇让他着实没想到,也难怪这些工匠没一人偷懒,如此待遇,对于这些出卖手艺,气力的谁不想保住这样工钱优厚的饭碗。
一旁的黄福正要附和两句,忽见杨峥看了他一眼,神色一凝,想要说出的话儿,硬生生的吞了回去,只听得杨峥道:“辛苦活,工钱自是要高些?“
这一下众人也不好说什么,马欢看了一眼杨峥,心头暗暗露出喜色,对着杨峥一抱拳道:“殿下所言极是,工钱高一些,这些工匠也都卖着力气,比寻常快多了?“
这一番有理有据的说了一番,加上数万人众实实在在的都在这里,众人也不好说什么,此时谁也没提那五十万两白银的事情。
魏达心里有些不服气,道:“我看这里工匠不过万人,就算是每人一日白文钱,怕也用不了五十万白银吧,郑公公怎么一下子就能用了五十万呢,莫不是你假公济私,明着给了工人,暗地里贪了吧?“
这话儿就有些过分了,莫说郑和还是堂堂的南京守备,就算不是,听了这无中生有,鸡蛋里挑骨头的话儿也会愤怒。
郑和面色铁青,忽然冷笑了声道:“看样子魏大人颇有疑问了?“
魏达身子一挺,道:“本官只是忠于职责,敢问旁人不敢问,敢说旁人不敢说而已?“
王景弘这时也呵呵冷笑了声道:“好一个敢问旁人不敢问,敢说旁人不敢说,我朝有魏大人这样忠于职守的好官,实在可喜可贺,只是咱家不明白,何以郑公公还能利用职权之便,私吞了银两,满朝文武看不出端倪,唯独大人看出其中的端倪,莫非是满朝文武百官的才学不及大人,莫非太子殿下也不及大人你?“
王景弘缓缓说完,扫了一眼群臣,不再多言。
魏达顿时面色大变,王景弘的话儿虽是随口说出来,但定下的论调极是厉害,他一个小小的度支的才学又岂能比得过户部侍郎,户部尚书,更何况场上还有大学士杨士奇,詹事府黄福、工部尚书吴中,这里哪一个无论是官职、才学都胜过他,更别说还有太子了。
陈山面色有些难看,看了一眼杨峥、杨士奇,黄福略显阴沉的脸色,扭头狠狠瞪了他一眼,道:“魏大人所言虽有些莽撞,但也有些道理,微臣刚才细细数了一下,这里前前后后,人数不过万余人,郑和就算是每日出一百五十文银两,也不过是三万两银子,何来五十万两白银呢?”
众人刚才只是见这里万人干活,又听一人工钱每日一百文,不曾细细算过,哪里知道这里人看似不少,但银子每日不过是两万两而已,与五十万两白银的差距,可谓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上。此时听陈山提醒,众人才回过神来,一个官员道:“不错,下官可记得我大明自永乐皇帝修建北京城池,能工巧匠多在北京城,郑公公这里却有一万多人,还有,这些工钱都如郑公公所言,一个月也不过是两万两银子,何来五十万两碎银不见了踪影呢?“
郑和冷哼了声,面色神色不变道:“大人好算盘,可大人似乎忘了,大报恩寺从永乐六年开始营造,永乐皇帝动用全国征集的良匠军工达十万人,历时十六年,这十六年那些十万工匠死的死,老的老,病的病,难道他们不是人,难道他们的妻儿父母不是人,不要人养活么,敢问陈大人,你见过那些因为劳累而死的工匠么,你听过那些死去了丈夫,妻儿哭泣的声音么,你听那些失去了儿子,痛哭的父母么,你见过那些少了胳膊独自无惧的工匠么,你们没有见过,你们见的不过是一圈圈的数字,一声声的声名,你们谁真正在乎过他们的生死,谁在乎他们的家人——?”
郑和的声音不大,却极有震感力,场上众人在他的喝问之下,无人该应声,便是陈山也面露愧疚之色。
郑和目光扫过众人,忽冷声喝道:“马欢何在?”
马欢躬身上前,抱拳道:“卑职在!”
“将这些年的账目给诸位大人念念——?”
马欢应声道:“是!“话音一落,伸手入怀,从怀中摸出一个卷宗来,朗声念道:“永乐十五年,石匠与采石中去世,家中有妻儿,父母六人,朝廷抚恤银两三十两……?
永乐二十年,石匠吴海病死,家有老母,抚恤二十两白银……?“
“永乐二十二年,山石崩塌,死伤人数一百二十五人,家皆有妻儿,父母,抚恤纹银五千两……?”
……
^^^^^^^^^^^^^^^^^^^^早上起来晚了,码字的时间耽误了,所以来的有些晚,还请诸位多多见谅,另外月中了,订阅,月票都很重要,请诸位给给力哦!拜托了!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