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七十九章 时代的变化
九二年是农历狗年,腊月二十九这一天晚上下了一场大雪,三十早上才停了下来,刘琅早上六点就从家里爬了起来,照理和父亲、二叔以及老叔到市场上去买年货。
其实刘家不缺年货,如果想买什么买不到?但是一些年货还是要等到这一天购买,毕竟三十天起早赶集是很多人家的传统,如果不到集市上溜达溜达似乎这个年不完整。
当年露天的马家堡市场如今已经变成了半封闭的市场,菜农们不会再经受风吹雨淋,这里也渐渐成为了阜城一处主要的农贸市场,每天菜农们都会在这里买卖,不只是在初一十五赶集时才出现,政府部门也设立了马家堡菜市场管理办公室,让菜农们按照规定进行贩卖,市场的脏乱差等现象也都消失了,一切都走向了正规。
不过年三十儿的早市跟菜市场不同,依旧是来沿袭集市的方式,所有菜农也不会进到菜市场里面去买卖,他们全都在外面露天叫卖,毕竟早市的时间很短,从五点多钟开始到上午九点多钟便结束了。
很多菜农一年就来马家堡一次,常常是天不亮就从家出发,他们大都住在距离市区十几公里的农村,赶着马车要几个小时才来到这里,如此辛苦就为了买个好价钱过一个好年,几年后马车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小型货车,当然,那个时候阜城也不再只有几家农贸市场,老百姓出门就可以买到自己需要的食物了。
如今的阜城,不,应该说如今的国家物资已经比前几年好很多了,这从最基层的菜市场就可以看得出来,很多以前没有的菜品也出现了。
牛羊肉这样的食物不再少见,成砣的海货也随处可见,最新鲜的是几辆马车上堆着西红柿和茄子这样的蔬菜,要知道现在可是隆冬腊月,而这些是在秋季才有的蔬菜,没人能够把这些蔬菜保存到现在这个时候。
这些当然不是保存下来的蔬菜,而是大棚种植,从去年开始阜城在周边农村引入了现代化新农业技术,也就是大棚种植,所谓的大棚自然就是塑料薄膜,可以阻挡寒冷,里面生上炉子在冬天都能保持二十多度的温度,于是反季蔬菜出现了,老百姓的菜篮子更加丰富起来,即便是在寒冬腊月也能迟到各类新鲜蔬菜。
这在十年后,乃至五年后都是常见的种植方式,那时人们在任意一个季节都能吃到任何蔬菜,可现在这是个新鲜事物,打破了菜农们的传统思维,很多人甚至觉得这些蔬菜是打了某种不为人知的农药发生了“变异”。
普通人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是很弱的,但历史发展就是如此,科技的进步从来不会以人类的思维为转移,你不认可它,那就被时代所淘汰,这是历史规律,无人能够阻挡。
刘琅一家人来到菜市场时不过六点半,天色还没放亮,菜市场周围的路灯还亮着,但这里已经有不少人在购买年货了。
“二哥儿您来了,来,看看刚刚打的于寺水库的鲢子鱼,这鱼才新鲜,昨天晚上打的,来一条回家炖着吃!”
一个卖鱼的看到刘琅的二叔刘东学赶忙吆喝,他是马家堡的常客,刘东学也经常来这里逛。
“老八!你来的可够早的呀!我看看………嗯,这鱼还行,先给我留一条,等我逛完了回来再拿!”
“好勒,您放心吧!”
对方很高兴,这一条鱼最少都有十斤,二十多块钱呢。
刘琅等人接着向里面走去,很多人菜农们都“小心翼翼”地看了过来,目光都落在了刘琅身上,这可是刘琅呀!阜城的英雄,整个阜城哪里有不认识他的?阜城现在变得这么好也是他的功劳,起码老百姓是这么认为的。
这样的人应该都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能看到一眼都是幸运,不过刘琅其实是很平易近人的,只是平时工作搞研究太忙,没有时间出来罢了,但他一有工夫就会到阜城有名的饭店里去吃饭,市面上就有很多关于他的传说,比如说某天他到一家川菜馆吃饭,老板听说他来了就跑出来看,结果见到刘琅后只觉得膝盖发软,噗通跪在了地上,仿佛是感谢对方到他店里吃饭。
这个传说流传很广,因为它证实了刘琅不是凡人的事实,也凭天为刘琅增加了神秘的色彩,这当然是老百姓一传十十传百的“谎言”,可也反应了老百姓对刘琅的喜欢。
刘琅当然不知道他在老百姓当中已经成为了“传说”,也没有人找他证实过那些“神奇”的故事,现在的他只是想感受一下浓浓的年味。
马家堡很大,能容得下几百人在这里买菜,几个人一边走一边和周围的菜农打着招呼,天气虽冷,但是心情很好,很快几个人手里就拎满了年货。
天色渐渐亮了起来,买菜的人也越来越多,很多人也带着孩子,七八岁十几岁的都有,他们对过年最是兴奋,尤其是到了卖烟花爆竹的摊上边就不愿意走了,拉着父母想要买上几挂。
“砰………轰!”
几个“二踢脚”飞上了天,抬头看去露出了笑容,这才是他想象中的年呀!
再过十年,那时已经越来越没年味儿了,一方面是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那种“过年有肉吃有新衣服穿”的心态不复存在,另一方面是中国的城市化令许多年俗逐步淡化甚至消失。
人们不再去挨家挨户磕头拜年,为了所谓环保更不能放炮。
刘琅怀念的,还是除夕夜噼里啪啦盖过电视机里春晚报时的鞭炮声、空气中弥漫硝烟火药的熟悉味道、以及第二天早上屋子铺满一地的红色碎屑。
时代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但是一些年俗也渐渐消逝,这说不上是好是坏,但这是刘琅这一代人的记忆,
那才是属于过年的声音、气味、色彩,是它们为“年”烙下了印记,而十多年后剩下的只有红包、压岁钱这“金钱交易”,刘琅见识过这种变化,所以才对如今这个时代的“年”更加的珍惜。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
其实刘家不缺年货,如果想买什么买不到?但是一些年货还是要等到这一天购买,毕竟三十天起早赶集是很多人家的传统,如果不到集市上溜达溜达似乎这个年不完整。
当年露天的马家堡市场如今已经变成了半封闭的市场,菜农们不会再经受风吹雨淋,这里也渐渐成为了阜城一处主要的农贸市场,每天菜农们都会在这里买卖,不只是在初一十五赶集时才出现,政府部门也设立了马家堡菜市场管理办公室,让菜农们按照规定进行贩卖,市场的脏乱差等现象也都消失了,一切都走向了正规。
不过年三十儿的早市跟菜市场不同,依旧是来沿袭集市的方式,所有菜农也不会进到菜市场里面去买卖,他们全都在外面露天叫卖,毕竟早市的时间很短,从五点多钟开始到上午九点多钟便结束了。
很多菜农一年就来马家堡一次,常常是天不亮就从家出发,他们大都住在距离市区十几公里的农村,赶着马车要几个小时才来到这里,如此辛苦就为了买个好价钱过一个好年,几年后马车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小型货车,当然,那个时候阜城也不再只有几家农贸市场,老百姓出门就可以买到自己需要的食物了。
如今的阜城,不,应该说如今的国家物资已经比前几年好很多了,这从最基层的菜市场就可以看得出来,很多以前没有的菜品也出现了。
牛羊肉这样的食物不再少见,成砣的海货也随处可见,最新鲜的是几辆马车上堆着西红柿和茄子这样的蔬菜,要知道现在可是隆冬腊月,而这些是在秋季才有的蔬菜,没人能够把这些蔬菜保存到现在这个时候。
这些当然不是保存下来的蔬菜,而是大棚种植,从去年开始阜城在周边农村引入了现代化新农业技术,也就是大棚种植,所谓的大棚自然就是塑料薄膜,可以阻挡寒冷,里面生上炉子在冬天都能保持二十多度的温度,于是反季蔬菜出现了,老百姓的菜篮子更加丰富起来,即便是在寒冬腊月也能迟到各类新鲜蔬菜。
这在十年后,乃至五年后都是常见的种植方式,那时人们在任意一个季节都能吃到任何蔬菜,可现在这是个新鲜事物,打破了菜农们的传统思维,很多人甚至觉得这些蔬菜是打了某种不为人知的农药发生了“变异”。
普通人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是很弱的,但历史发展就是如此,科技的进步从来不会以人类的思维为转移,你不认可它,那就被时代所淘汰,这是历史规律,无人能够阻挡。
刘琅一家人来到菜市场时不过六点半,天色还没放亮,菜市场周围的路灯还亮着,但这里已经有不少人在购买年货了。
“二哥儿您来了,来,看看刚刚打的于寺水库的鲢子鱼,这鱼才新鲜,昨天晚上打的,来一条回家炖着吃!”
一个卖鱼的看到刘琅的二叔刘东学赶忙吆喝,他是马家堡的常客,刘东学也经常来这里逛。
“老八!你来的可够早的呀!我看看………嗯,这鱼还行,先给我留一条,等我逛完了回来再拿!”
“好勒,您放心吧!”
对方很高兴,这一条鱼最少都有十斤,二十多块钱呢。
刘琅等人接着向里面走去,很多人菜农们都“小心翼翼”地看了过来,目光都落在了刘琅身上,这可是刘琅呀!阜城的英雄,整个阜城哪里有不认识他的?阜城现在变得这么好也是他的功劳,起码老百姓是这么认为的。
这样的人应该都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能看到一眼都是幸运,不过刘琅其实是很平易近人的,只是平时工作搞研究太忙,没有时间出来罢了,但他一有工夫就会到阜城有名的饭店里去吃饭,市面上就有很多关于他的传说,比如说某天他到一家川菜馆吃饭,老板听说他来了就跑出来看,结果见到刘琅后只觉得膝盖发软,噗通跪在了地上,仿佛是感谢对方到他店里吃饭。
这个传说流传很广,因为它证实了刘琅不是凡人的事实,也凭天为刘琅增加了神秘的色彩,这当然是老百姓一传十十传百的“谎言”,可也反应了老百姓对刘琅的喜欢。
刘琅当然不知道他在老百姓当中已经成为了“传说”,也没有人找他证实过那些“神奇”的故事,现在的他只是想感受一下浓浓的年味。
马家堡很大,能容得下几百人在这里买菜,几个人一边走一边和周围的菜农打着招呼,天气虽冷,但是心情很好,很快几个人手里就拎满了年货。
天色渐渐亮了起来,买菜的人也越来越多,很多人也带着孩子,七八岁十几岁的都有,他们对过年最是兴奋,尤其是到了卖烟花爆竹的摊上边就不愿意走了,拉着父母想要买上几挂。
“砰………轰!”
几个“二踢脚”飞上了天,抬头看去露出了笑容,这才是他想象中的年呀!
再过十年,那时已经越来越没年味儿了,一方面是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那种“过年有肉吃有新衣服穿”的心态不复存在,另一方面是中国的城市化令许多年俗逐步淡化甚至消失。
人们不再去挨家挨户磕头拜年,为了所谓环保更不能放炮。
刘琅怀念的,还是除夕夜噼里啪啦盖过电视机里春晚报时的鞭炮声、空气中弥漫硝烟火药的熟悉味道、以及第二天早上屋子铺满一地的红色碎屑。
时代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但是一些年俗也渐渐消逝,这说不上是好是坏,但这是刘琅这一代人的记忆,
那才是属于过年的声音、气味、色彩,是它们为“年”烙下了印记,而十多年后剩下的只有红包、压岁钱这“金钱交易”,刘琅见识过这种变化,所以才对如今这个时代的“年”更加的珍惜。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