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 > 第三百七十四节 外交战场(1)

第三百七十四节 外交战场(1)

小说: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作者:狂人阿Q字数:3335更新时间 : 2018-04-13 12:00:00
  美洲的战况周琅并不意外,这里的政治上是皇太子负责,军事上则是新生代骨干将领黄求还操刀建立,军事制度完备,跟国内没什么区别。

  即便有英美西班牙三国在这里争锋,也没什么好担心的,最多退缩到落基山脉,敌人再怎么强也不可能打过落基山脉,只要本土动员起来,抽调力量投射到美洲,到时候英美西班牙就是把所有男人都压上来也没用。

  重点还在本土,本土至今没有遇到攻击,但却一直无法安心,不能抽调力量支援美洲。

  无法安心的原因在于一直无法确定俄国人的意图。

  俄国之前提出了一个要求,他们要求中国的铁路公司和矿业公司,将位于俄国的铁路和西伯利亚的矿山交换俄国。这些都是因为当年的贷款抵押给中国的,当然债务还是要还的,而这些矿产和铁路,也在向俄国政府纳税。还给俄国可以,周琅可以答应,但是要俄国购买这些公司的资产,这些公司投入巨资打造的矿山和铁路,不能平白交出去。

  当然白给也可以,中国政府可以承担这笔赎金,替俄国人掏这笔钱。但需要签订一个条约,那就是必须等中国跟英美西班牙之间的战争状态结束之后,才能够履行协议。潜台词其实就是要求俄国在战争中保持中立,但俄国人拒绝了。

  俄国既想白白拿走这些资产,又不想付钱,还不想给中国一个安全保证,这种作风,根本就是敲诈。因此双方一直谈不拢。跟俄国谈不拢,就不敢贸然将本土的军事力量抽调到其他地区,无法去印度作战,无法去美洲作战。因为俄国队数量庞大,中国一直维持着一支30万人左右的战兵部队,而俄国的现役部队数量高达50万人。当然中国战兵部队的装备水平是远胜俄军的,火力至少是俄军的两倍,后勤补给等等也更加完善。

  法国的态度也没有明确,从法国国内传回来的消息显示,中国跟英美西班牙开战之后,法国舆论是十分兴奋的,民间普遍不喜欢英国人,而法国官员的态度也相当友好,很显然这是一次联合中国夺取地中海制海权的良机。但法国最高层不知道什么原因,还在犹豫。或者是在观望,想等待一个更好的时机参战。毕竟英国海军留在其他国家海军心中的阴影实在是太浓烈了,对方不管是优势还是劣势,似乎总能打赢海战,如果中国海军空有纸面实力,却无法战胜英国海军的话,法国参战就没什么意义。

  对法国来说可能没什么意义,但对中国来说意义重大,只要法国向英美西班牙宣战,那么就足以震慑许多国家不敢加入这场世界大战中,法国在比利时独立革命中体现的实力,已经显示他们重新恢复了实力,派出个十来万队不是问题。那么普鲁士、奥地利就得掂量掂量一旦参战后,是不是会被法国从背后攻击。对英国来说,只要法国参战,哪怕法国海军不给力,只能龟缩在港口中,英国海军主力也不敢离开本土,他们必须防备法国偷渡英吉利海峡小小的突袭一下英国。

  奥地利十分油滑,高唱和平调调,似乎对战争没什么兴趣,可如果有机会,他们也是有可能出兵的,就看英国人愿意付出什么了。但奥地利参军的可能性比俄国要低,因为无论如何他们都无法从中国身上直接得到利益,除非英国人许诺击败中国后,把苏伊士运河交给奥地利,但这又是不可能的事情。

  普鲁士暂时也保证中立,也确实找不到他们参战的理由,英国的收买是有极限的,普鲁士人向来务实,虚无缥缈的海外利益恐怕无法打动他们,瓜分波兰更多的是俄国的意愿,普鲁士虽然也想参与瓜分波兰,但更愿意波兰独立,帮他们当着俄国。而且由于波兰主要是过去的俄属波兰,因此这次瓜分中,九成土地都归属了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只喝了一点汤水而已。

  英国能给与普鲁士,并且让普鲁士心动的利益是什么,最专业的外交官也很难猜到。

  在亚洲地区,英国人也活动频频,其中最重要的是占领波斯、两河流域的满清帝国。

  英国领事这段时间积极拉拢满清高层,这个被从中原驱逐出去,却死灰复燃的势力,如今态度十分难测。

  满清这两年来,在两河流域进行了巨大的政治变革。这里过去是以农牧业为主的经济,生活的大多数人是从阿拉柏半岛迁居过来的阿拉柏部落。满清的到来,经济也改变了,人口也改变了。

  两河流域本是人类最早出现的农业区,这里出现了基于农业的最早的国家形态,出现了人类最早的城市,被大多数历史学家公认为是人类文明的源头。巴格达这个历史名城,在三四千年前的古巴比伦文明时期,就被认为拥有50万人口;到了大食(阿拉柏帝国)时期,巴格达的人口高达100万,跟当时唐朝的长安城并列。古代的城市,不可能脱离周边农业基础而存在,因此当时两河流域相应的人口恐怕也是非常密集的,估计一千万绝对不算多。

  但当满清统治这里的时候,两河流域的人口竟然不到五百万,还达不到古代巅峰时期的一半。

  人口下降的原因,主要是耕地减少的结果。耕地之所以减少,主要又是大规模的战乱导致水利设施被摧毁所致。后世考古学家经过挖掘,发现两河流域的水利设施废弃的程度,跟两次战争紧密联系,一次是阿拉柏征服,一次是蒙古西征。于是有一些书籍干脆这样直接描写蒙古人的西征,“蒙古人全面破坏两河流域的水利设施,至巴比伦时期就在发挥作用的灌溉系统被毁于一旦;他们还引幼发拉底河的河水进城,整个城市被洪水淹没,即使有个别跺起来的人也被淹死;四大文明发祥地之一的巴格达被彻底毁灭!”

  这些书籍的结论大致正确,但过于情绪化。事实上不管是阿拉柏人,还是蒙古人,都没有刻意去摧毁这些水利设施,因为完全没有动机。不管是阿拉柏人,还是蒙古人,后来都在这里建立过稳定的政权,他们只是没有修复的动机和修复的技术能力罢了。

  由于两河流域在蒙古建立旭烈兀汗国之后,就长期被游牧民族占据,导致水利设施基本上荒废了。许多原本可以灌溉的良田成了荒漠,原本的肥沃土地变成了绿草茵茵的草场。原本辛勤的古巴比伦人,变成了贝都因牧民。

  奥斯曼统治时期,也没有改变阿拉柏牧民在这里生活和统治的现状,结果导致这里的农业一直没有恢复到波斯帝国甚至古巴比伦时代的盛况。

  满清不一样,他是一个汉化很深的政权,历代皇帝,包括现在的道光,都从小接受儒家教育,对农耕的重视,远超过游牧。对他们来说,耕地才是财富的来源,那些牧民只不过是需要安抚的藩属。

  所以满清在十几年前,占领底格里斯河以东地区后,就开始着手恢复和修建新的水利设施。将大片荒漠和草场重新开发成了肥美的良田,将汉八旗和波斯八旗两个农耕族群大量迁居到这里。

  原本的阿拉柏人呢?

  这些部落民都被编入回部八旗,大多数迁居到了中亚草原和波斯高原上,初衷一开始并不是要夺取他们的土地。主要还是无法控制这些宗教氛围太过浓厚的部落,在尝试了各种方法之后,道光才选择了迁徙这个代价高昂的政策。占领整个两河流域之后,这套迁移政策继续执行,因为道光已经确信只有把这些贝都因人打散安置到中亚腹地去,才能够让他们老老实实生活,而不会受到来自奥斯曼帝国或者大马士革等地的宗教势力的蛊惑。

  迁徙就会遇到反抗,反抗的结果就是被镇压。原本就不到五百万的两河居民,完成迁徙之后,只有四百万了,这个迁移的代价,比印第安人西迁代价还大。但迁徙之后,打散了原有的组织,用可靠的官员,而不是宗教领袖和部落首领来管理的贝都因人,就开始变得安分起来,甚至成为一支战斗力顽强的部队。

  占领了两河流域之后,满清获得了一个稳定的农业区,他们积存的粮食不但能够自给自足,甚至可以大量出口。满清的政治比较求稳,他们储备了大量的粮食,足够他们的队吃上好几年。

  通过将所有统治的民族都八旗化,设置科举选拔的旗官管理,打造出了一个统一的官僚机构,这个官僚机构,或许没有中国的官僚机构完善,没有欧洲的行政机构专业,但相比过去这一带的游牧部落,效率则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大大提高的行政效率,意味着动员能力的加强。

  占领两河流域之后,满清治下的人口达到了2000万人,其中适合当兵的丁口数量就高达200到300万人,以他们的动员能力,如果不考虑物资补给等问题的话,动员100万人并不困难。

  在军事技术上,跟奥斯曼帝国和西方队接触过之后,满清的军事制度更加西化。完成了又一轮军事改革,开办了自己的军校,打造了完善的军工体系。基本上就跟彼得大帝时代的俄国相似,虽然政治、经济和文化全方面落后,唯独军事不落后。

  这样一个国家,又跟中国西部接壤,实在是太值得拉拢了。

  英国外交官在活动,中国外交官也在活动,因为这是关乎一个百万大军的敌我关系,如果能拉拢到满清帝国,己方就凭空多了一百万大军的战力,如果让敌人拉拢过去,就凭空多了一百万大军的敌人,一加一减相当于两百万人。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