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突发的意外。
赵瑗和吴大将军带领的二十万精兵,三天后的中午,穿彭城而过。
没遇到金军。
吴将军憋着的一口气,终于松了出来,由衷感叹道:“殿下说的人,还挺靠谱,真把人给阻拦着了。”
他没妄想着赵瑗说的那些人,能把那五万人全部杀死。只要把他们的队伍冲乱,折损一半,遇到他们就不怕。
最多在路上浪费一天时间,就能把刚刚打过仗,还没来得及休息的金兵给收拾了。
暗线最新送来的消息说,汴梁城对外说是留了十万兵马,其实就八九万,而且都是新招的兵。
即使他们带的这二十万精兵,折损个两三万的,还余下十七八万,攻城不是问题。
又过了一天。
也就是他们登岸后的第四天,九月十三日,他们到达了应天府。
这一路上没见到活的金兵,也没见尸体。
“殿下的消息可靠吗?殿下说的那些人,是不是还没有出城。”吴大将军摸着下巴说,“这就不太妙了,由精兵守城,攻城可没那么容易,估计得多花两三日时间。汴梁城的城墙是又高又厚,说一夫挡关,万夫莫开也不为过。”
此时,离汴梁还有两日的路程。
赵瑗的心里也十分忐忑,就说了实情:“阻拦他们的人只有五千,远不是对手。原计划是我们的人说服金太子,让金太子召回两万金兵。”
赵瑗一直没说,是暂时不想把金太子身边有暗线的事,说出去。吴大将军并没有关注这个,而急问道:“难道金太子把人全部召回去了?”和赵瑗担心的一样。
赵瑗先前担心的是,陈正献未能说服太子,让五万兵对上了慕容旋领的五千。
现在换成了担心把五万兵全部调了回去。
吴大将军在赵瑗的脸上看到了答案,于是说:“既然这样,接下来的两日,我们加快行军速度。”
他们两个都想错了。
早在五日前,陈正献就说服了金太子。说这个风头,万不能让八王爷抢了去。此话正说到了金太子的心坎里,于是就虚心的向他这个老师请教方法。
陈正献说:“陛下决定的事,殿下不好反对,反对也反对不了。等大军南下一日后,快马递消息给八王爷,说夏国有异动,以防万一借他两万兵马回汴梁守城。对付杭州那些老弱病残,三万精兵绰绰有余。”转话又说,“八王爷用三万兵攻杭州,不一定能成事;即使成了,人也死的差不多了,算不是美谈。”
太子听从了陈正献的话,发兵第二日,就用三道太子令向八王爷调兵。
他们没料到八王爷出城后的第一日,就遇上了一个熟人,原赵氏朝廷的丞相兼太师秦会之。
金国此次出兵的理由是,赵氏朝廷单方面毁约,毁约就是指秦太师的死。说是汉人的阴谋,是挑事起兵的先兆。
秦太师当年是被完颜宗烈掳走的官员之一,那时候他想办法见到了金皇帝,恳求道,放他回南边,他来牵头议和。侵略不就是为了要金银珠宝吗?通过和谈得到想要的东西,不比打仗流血的更好?
金皇帝还真放了他,并对他委以重任。
也因为此事,朝中有部分官员,曾猜测他是金国的内线。猜测也只是私下里暗搓搓的想,谁也不敢明说。皇帝信任他呢,有什么办法。
秦太师也知道是他干的事,朝中大部分人都想要他死,为了自保,在签两国协议时,特意加了一条,赵皇帝撤了秦太师的丞相职务,就等于撕约要反金国。
八王爷初见秦太师大惊:“太师不是死了吗?”
秦太师不慌不忙道:“我那时候被软禁了,那狗皇帝是想观望,想北征又怕失败,就留了条后路。万一输了,好让我再出面和谈。当年如果不是我,他早就被灭国了,现在居然囚我。这种不仁不义之人,没什么好效忠的。我吃药假死后,出了杭州城。一路辗转的不敢面,这两千里路走了近一个月,看到八王爷的旗帜,就冒昧的来求见。”
八王爷问:“你以后有什么打算?”
秦太师理了一下鬓间的白发说:“见见大皇帝再说。”
当他听到八王爷这是兵出杭州时,立即说要跟他一起回杭州报仇雪耻。
八王爷大喜。带着个赵氏朝廷的丞相去攻他们的京城,事半功倍啊!等皇帝到了杭州,他们这边已经稳定下来了。
反正这人在自己手里,肯定不敢翻出什么花样来。
八王爷随即把他奉为上宾。在接到太子的调兵召令,这样的大事时,立马找他商议。
秦太师急忙道:“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此事万万不可依从太子,带着三万的兵马,万一攻不下杭州,会被陛下重罚,将是一辈子的污点,也许此生都无法翻身。”
语重心长道,“此一仗过后,短时间内没有大仗可打,想将功赎罪都没机会。若真是有夏国突袭,多两万兵,也只是多撑两三日而已。再说,太子调不动你,自会去向陛下求救。”
有道理。
八王爷连连点头。
“不过,王爷要改道绕路入海,这样太子想再发调令,找不到人,诏令送不出去。”
八王爷看着手中的三道太子令,又点头:“有道理。”
绕路。
赵瑗他们当然没碰到。
这五万兵马到达海州府前,在夜间遭遇了三四次突袭。野外的无月夜,太黑了,火把只能照亮周围一小块地方,看不清对方的来路,也不知道有多少人。
他们跌跌撞撞,一头雾水的到达海州府时,看着地上发臭的金军尸体,半天后终于找到了个知情人,一问才知道有大批的兵马,在七八日前从此地登了岸。
秦太师望着身后三万多的兵马说:“我们不管这些,此时赶回去也晚了。直冲杭州,捉赵皇帝。”
秦太师可是当年说服过八王爷他爷爷的人,让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不对他起疑,多说几句话的事。
但登上船的只有两万多人,后面的四五千人,被突然出现的一帮灰突突的人给袭击了。
登上船的那帮人,也并不幸运。在次日清晨的大雾里,看到上百艘大船直冲他们而来,他们的船被撞,瞬间开裂,船上的人纷纷落入海里。
赵瑗他们到达汴梁城下的时候,才得到那五万精兵绕路的消息。他又为杭州担心起来。
此时心急火燎人还有陈正献,兵没调回来啊!手里拿着书,却一个字也没看进去。正在这时候,金太子冲进了他的房里。
“老师,老师,我们被围了。”
“什么?”陈正献惊得手里的书册“啪”地掉在了地上。
“不是夏国,是宋国。”
陈正献急问道:“你怎么知道宋国?”不经思考的时候,称呼直接用你。
“看衣服,还有他们在城下的喊话。”
“谁在喊话?”
“他们的太子和大将军。”金太子急得团团转,“老师,我们怎么办?杨将军说四个城门都围的有人,粗略估计有二十万,而且队伍整齐,肃穆沉稳,一看就是精兵。我们城里才只有八万人,一个城门用两万人去守,能守几日啊?”
陈正献站起了身,“他们开始攻了吗?”
金太子端起桌子上的冷茶,一口饮了才说话:“还没有,说的是给半个时辰的考虑,开城门投降的话,留命不杀。”
陈正献冷静了一些,缓声说:“殿下准备怎么办?”
“投降是肯定不行,我父皇会杀了我的。”金太子看到陈正献开柜子,迟疑地问道,“老师你在找什么,你要跑?”
“不是我跑,是殿下,换上我的衣服混老百姓里。等他们攻城进来,肯定是要杀殿下祭旗。完颜家族跟赵氏有灭国灭族之仇,他们不会放过你。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殿下此时若是殉了国,太子之位便宜了别人。陛下手里有四十万大军,西路军有二十万,等他们回来,赵太子早晚要退出汴梁城。”
“可是......”
“你是死里逃生,又不是投降,陛下不会杀你。你想想八王,你也要活下去。如果他的兵回来两万,最少能支撑七八日,八天时间,援军就会赶过来了。”
城下是兵勇们士气高昂,“攻”“攻”“攻”的喊声。
响彻云霄。
吴将军一巴掌拍上了额头,万分后悔道:“我们为什么要给他们半个时辰,一刻钟就够了,或者是二话不说,直接攻城给他们打个措手不及,省力气多了。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管别人怎么说呢。殿下您回头瞧瞧,兄弟们急不可奈的样子,我都要压不住了。”
赵瑗深呼吸了一口气道:“那就开始吧。”
“真的?”吴将军哈哈大笑,“我以为殿下绝对不会同意,这可是无赖行径。”
赵瑗轻慢地说:“已经超过半刻钟了。”
“对对对,我们说了算。”吴将军扭头大喊:“击鼓,击鼓。”
这日是九月十五日,金皇帝带领的四十万大军离开的第六天,还有两天可达淮水。北方的完颜滚和蒙古国已经打了七八日了,蒙古国率大军三十万,来势凶凶,双方陷入僵局。
在完颜滚得到夏国也开始朝中都府发兵的消息后,准备传信给金皇帝,请求援助,却收到了慕容小花死在去汴梁路上的消息。
信是由他的人递过来的,内容是由慕容小花写的。大致意思是不愿意因为自己让他左右为难,末了说,请他多保重,想办法把女儿从金皇帝手里要回来。
完颜滚沉默了半天后,依旧吩咐人把求援的信件,用八百里加急发了出去。
此时,杭州那边也乱了套。
赵渠收到消息,安国公仍未到达采石矶,而是去了淮水的另一个关口寿春。因为最新得到的消息是,完颜滚会从寿春渡河。
安国公是想直面对抗金皇帝的大军。
赵渠在半夜里,急召王太傅和于允文入宫议事。
王太傅问:“圣上是在寿春吗?”
赵渠答:“圣上没说要去哪里,只说不会暴露身份。”
于允文迟疑地问道:“圣上是不是要亲自刺杀金皇帝?他武功高强。”
他这句话,把另外两个人都说愣了。
先不说金皇帝周边的重重护卫,即便是冲进了大帐里,把金皇帝杀了,怎么全身而退?周围是四十万大军。
现在考虑这个没什么用啊!王太傅打破了沉默,他低声说:“看来调动安国公的事,是指望不上圣上了。”
停了片刻又说,“安国公这应该是知道了圣上不在宫里,不准备把二皇子的命令放眼里了。”
赵渠望向了于允文,底气不足地道:“兴许安国公能在寿春阻拦着金皇帝几日呢?”
于允文立马反对:“没可能,寿春无关口可守,那段河流水流平稳。他手里只有十万的兵马,怎么拦住金皇帝的四十大军。他手里的兵一灭,采石矶那边就没有能挡一下金军的人。我们现在不只是要拖时间,还要在最少损失的情况下,拖时间。”
王太傅难得去征求于允文的意见:“你说怎么办?”
于允文望向赵渠:“用假诏。”
“什么?”御书房内的其它二人齐惊。
于允文坚定地说:“用假诏。”接着又说:“我认识一个人会做假,把圣上以前下过的圣旨拿出来几份,让他照着临摹。太傅现在就起草诏书。”
用假诏是灭门之罪啊!王太傅额上的汗水,瞬间弯弯曲曲地流了下来。
于允文又说:“另外再写一份圣旨,任命我为钦差,去采石矶慰劳军队。明日一早,我接了圣旨就出发,安国公就不会怀疑诏书有假了。”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好方法。而且出主意的人,也把自己绑了上去,不是故意坑人。
赵渠望向了王太傅。
王太傅试了一下头上的汗水,重声说:“好。你们年轻人都不怕,我这将死的老头子,还有什么顾虑的?”
“算时间,最多后日早上金皇帝就会到达淮水,殿下给我寻两匹脚程最快的马。”看到赵渠不解的眼神,于允文又说:
“金皇帝南下,采石矶是首选。因为过了采石矶,向南是一马平川,直达杭州。但他却不一定非走寿春不可。他若是没走寿春,而是走了荆州,三日时间就能到采石矶了。万一在这个时候,安国公的兵还没到......”
王太傅不想听万一,打断了他的话:“你去能做什么?”他盼着于允文能说,哪里藏的有几万兵马。他知道几乎没这个可能,但总想报着希望。
于允文说:“我奉圣上的旨意去劳军啊!圣上的旨意一出,做臣子的就要无条件的遵从,快马加鞭的去办。”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
没遇到金军。
吴将军憋着的一口气,终于松了出来,由衷感叹道:“殿下说的人,还挺靠谱,真把人给阻拦着了。”
他没妄想着赵瑗说的那些人,能把那五万人全部杀死。只要把他们的队伍冲乱,折损一半,遇到他们就不怕。
最多在路上浪费一天时间,就能把刚刚打过仗,还没来得及休息的金兵给收拾了。
暗线最新送来的消息说,汴梁城对外说是留了十万兵马,其实就八九万,而且都是新招的兵。
即使他们带的这二十万精兵,折损个两三万的,还余下十七八万,攻城不是问题。
又过了一天。
也就是他们登岸后的第四天,九月十三日,他们到达了应天府。
这一路上没见到活的金兵,也没见尸体。
“殿下的消息可靠吗?殿下说的那些人,是不是还没有出城。”吴大将军摸着下巴说,“这就不太妙了,由精兵守城,攻城可没那么容易,估计得多花两三日时间。汴梁城的城墙是又高又厚,说一夫挡关,万夫莫开也不为过。”
此时,离汴梁还有两日的路程。
赵瑗的心里也十分忐忑,就说了实情:“阻拦他们的人只有五千,远不是对手。原计划是我们的人说服金太子,让金太子召回两万金兵。”
赵瑗一直没说,是暂时不想把金太子身边有暗线的事,说出去。吴大将军并没有关注这个,而急问道:“难道金太子把人全部召回去了?”和赵瑗担心的一样。
赵瑗先前担心的是,陈正献未能说服太子,让五万兵对上了慕容旋领的五千。
现在换成了担心把五万兵全部调了回去。
吴大将军在赵瑗的脸上看到了答案,于是说:“既然这样,接下来的两日,我们加快行军速度。”
他们两个都想错了。
早在五日前,陈正献就说服了金太子。说这个风头,万不能让八王爷抢了去。此话正说到了金太子的心坎里,于是就虚心的向他这个老师请教方法。
陈正献说:“陛下决定的事,殿下不好反对,反对也反对不了。等大军南下一日后,快马递消息给八王爷,说夏国有异动,以防万一借他两万兵马回汴梁守城。对付杭州那些老弱病残,三万精兵绰绰有余。”转话又说,“八王爷用三万兵攻杭州,不一定能成事;即使成了,人也死的差不多了,算不是美谈。”
太子听从了陈正献的话,发兵第二日,就用三道太子令向八王爷调兵。
他们没料到八王爷出城后的第一日,就遇上了一个熟人,原赵氏朝廷的丞相兼太师秦会之。
金国此次出兵的理由是,赵氏朝廷单方面毁约,毁约就是指秦太师的死。说是汉人的阴谋,是挑事起兵的先兆。
秦太师当年是被完颜宗烈掳走的官员之一,那时候他想办法见到了金皇帝,恳求道,放他回南边,他来牵头议和。侵略不就是为了要金银珠宝吗?通过和谈得到想要的东西,不比打仗流血的更好?
金皇帝还真放了他,并对他委以重任。
也因为此事,朝中有部分官员,曾猜测他是金国的内线。猜测也只是私下里暗搓搓的想,谁也不敢明说。皇帝信任他呢,有什么办法。
秦太师也知道是他干的事,朝中大部分人都想要他死,为了自保,在签两国协议时,特意加了一条,赵皇帝撤了秦太师的丞相职务,就等于撕约要反金国。
八王爷初见秦太师大惊:“太师不是死了吗?”
秦太师不慌不忙道:“我那时候被软禁了,那狗皇帝是想观望,想北征又怕失败,就留了条后路。万一输了,好让我再出面和谈。当年如果不是我,他早就被灭国了,现在居然囚我。这种不仁不义之人,没什么好效忠的。我吃药假死后,出了杭州城。一路辗转的不敢面,这两千里路走了近一个月,看到八王爷的旗帜,就冒昧的来求见。”
八王爷问:“你以后有什么打算?”
秦太师理了一下鬓间的白发说:“见见大皇帝再说。”
当他听到八王爷这是兵出杭州时,立即说要跟他一起回杭州报仇雪耻。
八王爷大喜。带着个赵氏朝廷的丞相去攻他们的京城,事半功倍啊!等皇帝到了杭州,他们这边已经稳定下来了。
反正这人在自己手里,肯定不敢翻出什么花样来。
八王爷随即把他奉为上宾。在接到太子的调兵召令,这样的大事时,立马找他商议。
秦太师急忙道:“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此事万万不可依从太子,带着三万的兵马,万一攻不下杭州,会被陛下重罚,将是一辈子的污点,也许此生都无法翻身。”
语重心长道,“此一仗过后,短时间内没有大仗可打,想将功赎罪都没机会。若真是有夏国突袭,多两万兵,也只是多撑两三日而已。再说,太子调不动你,自会去向陛下求救。”
有道理。
八王爷连连点头。
“不过,王爷要改道绕路入海,这样太子想再发调令,找不到人,诏令送不出去。”
八王爷看着手中的三道太子令,又点头:“有道理。”
绕路。
赵瑗他们当然没碰到。
这五万兵马到达海州府前,在夜间遭遇了三四次突袭。野外的无月夜,太黑了,火把只能照亮周围一小块地方,看不清对方的来路,也不知道有多少人。
他们跌跌撞撞,一头雾水的到达海州府时,看着地上发臭的金军尸体,半天后终于找到了个知情人,一问才知道有大批的兵马,在七八日前从此地登了岸。
秦太师望着身后三万多的兵马说:“我们不管这些,此时赶回去也晚了。直冲杭州,捉赵皇帝。”
秦太师可是当年说服过八王爷他爷爷的人,让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不对他起疑,多说几句话的事。
但登上船的只有两万多人,后面的四五千人,被突然出现的一帮灰突突的人给袭击了。
登上船的那帮人,也并不幸运。在次日清晨的大雾里,看到上百艘大船直冲他们而来,他们的船被撞,瞬间开裂,船上的人纷纷落入海里。
赵瑗他们到达汴梁城下的时候,才得到那五万精兵绕路的消息。他又为杭州担心起来。
此时心急火燎人还有陈正献,兵没调回来啊!手里拿着书,却一个字也没看进去。正在这时候,金太子冲进了他的房里。
“老师,老师,我们被围了。”
“什么?”陈正献惊得手里的书册“啪”地掉在了地上。
“不是夏国,是宋国。”
陈正献急问道:“你怎么知道宋国?”不经思考的时候,称呼直接用你。
“看衣服,还有他们在城下的喊话。”
“谁在喊话?”
“他们的太子和大将军。”金太子急得团团转,“老师,我们怎么办?杨将军说四个城门都围的有人,粗略估计有二十万,而且队伍整齐,肃穆沉稳,一看就是精兵。我们城里才只有八万人,一个城门用两万人去守,能守几日啊?”
陈正献站起了身,“他们开始攻了吗?”
金太子端起桌子上的冷茶,一口饮了才说话:“还没有,说的是给半个时辰的考虑,开城门投降的话,留命不杀。”
陈正献冷静了一些,缓声说:“殿下准备怎么办?”
“投降是肯定不行,我父皇会杀了我的。”金太子看到陈正献开柜子,迟疑地问道,“老师你在找什么,你要跑?”
“不是我跑,是殿下,换上我的衣服混老百姓里。等他们攻城进来,肯定是要杀殿下祭旗。完颜家族跟赵氏有灭国灭族之仇,他们不会放过你。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殿下此时若是殉了国,太子之位便宜了别人。陛下手里有四十万大军,西路军有二十万,等他们回来,赵太子早晚要退出汴梁城。”
“可是......”
“你是死里逃生,又不是投降,陛下不会杀你。你想想八王,你也要活下去。如果他的兵回来两万,最少能支撑七八日,八天时间,援军就会赶过来了。”
城下是兵勇们士气高昂,“攻”“攻”“攻”的喊声。
响彻云霄。
吴将军一巴掌拍上了额头,万分后悔道:“我们为什么要给他们半个时辰,一刻钟就够了,或者是二话不说,直接攻城给他们打个措手不及,省力气多了。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管别人怎么说呢。殿下您回头瞧瞧,兄弟们急不可奈的样子,我都要压不住了。”
赵瑗深呼吸了一口气道:“那就开始吧。”
“真的?”吴将军哈哈大笑,“我以为殿下绝对不会同意,这可是无赖行径。”
赵瑗轻慢地说:“已经超过半刻钟了。”
“对对对,我们说了算。”吴将军扭头大喊:“击鼓,击鼓。”
这日是九月十五日,金皇帝带领的四十万大军离开的第六天,还有两天可达淮水。北方的完颜滚和蒙古国已经打了七八日了,蒙古国率大军三十万,来势凶凶,双方陷入僵局。
在完颜滚得到夏国也开始朝中都府发兵的消息后,准备传信给金皇帝,请求援助,却收到了慕容小花死在去汴梁路上的消息。
信是由他的人递过来的,内容是由慕容小花写的。大致意思是不愿意因为自己让他左右为难,末了说,请他多保重,想办法把女儿从金皇帝手里要回来。
完颜滚沉默了半天后,依旧吩咐人把求援的信件,用八百里加急发了出去。
此时,杭州那边也乱了套。
赵渠收到消息,安国公仍未到达采石矶,而是去了淮水的另一个关口寿春。因为最新得到的消息是,完颜滚会从寿春渡河。
安国公是想直面对抗金皇帝的大军。
赵渠在半夜里,急召王太傅和于允文入宫议事。
王太傅问:“圣上是在寿春吗?”
赵渠答:“圣上没说要去哪里,只说不会暴露身份。”
于允文迟疑地问道:“圣上是不是要亲自刺杀金皇帝?他武功高强。”
他这句话,把另外两个人都说愣了。
先不说金皇帝周边的重重护卫,即便是冲进了大帐里,把金皇帝杀了,怎么全身而退?周围是四十万大军。
现在考虑这个没什么用啊!王太傅打破了沉默,他低声说:“看来调动安国公的事,是指望不上圣上了。”
停了片刻又说,“安国公这应该是知道了圣上不在宫里,不准备把二皇子的命令放眼里了。”
赵渠望向了于允文,底气不足地道:“兴许安国公能在寿春阻拦着金皇帝几日呢?”
于允文立马反对:“没可能,寿春无关口可守,那段河流水流平稳。他手里只有十万的兵马,怎么拦住金皇帝的四十大军。他手里的兵一灭,采石矶那边就没有能挡一下金军的人。我们现在不只是要拖时间,还要在最少损失的情况下,拖时间。”
王太傅难得去征求于允文的意见:“你说怎么办?”
于允文望向赵渠:“用假诏。”
“什么?”御书房内的其它二人齐惊。
于允文坚定地说:“用假诏。”接着又说:“我认识一个人会做假,把圣上以前下过的圣旨拿出来几份,让他照着临摹。太傅现在就起草诏书。”
用假诏是灭门之罪啊!王太傅额上的汗水,瞬间弯弯曲曲地流了下来。
于允文又说:“另外再写一份圣旨,任命我为钦差,去采石矶慰劳军队。明日一早,我接了圣旨就出发,安国公就不会怀疑诏书有假了。”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好方法。而且出主意的人,也把自己绑了上去,不是故意坑人。
赵渠望向了王太傅。
王太傅试了一下头上的汗水,重声说:“好。你们年轻人都不怕,我这将死的老头子,还有什么顾虑的?”
“算时间,最多后日早上金皇帝就会到达淮水,殿下给我寻两匹脚程最快的马。”看到赵渠不解的眼神,于允文又说:
“金皇帝南下,采石矶是首选。因为过了采石矶,向南是一马平川,直达杭州。但他却不一定非走寿春不可。他若是没走寿春,而是走了荆州,三日时间就能到采石矶了。万一在这个时候,安国公的兵还没到......”
王太傅不想听万一,打断了他的话:“你去能做什么?”他盼着于允文能说,哪里藏的有几万兵马。他知道几乎没这个可能,但总想报着希望。
于允文说:“我奉圣上的旨意去劳军啊!圣上的旨意一出,做臣子的就要无条件的遵从,快马加鞭的去办。”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