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六 又要三顾茅庐
让刘大双没有想到的是,当姚平治准备去上海时,姚雯雯也跟刘大双提出,她辞去靖安的工作,要去上海。
刘大双一时没反应过来,愣了半天八门逼:“靖安的工作干的挺好啊!干嘛要去上海?”
雯雯笑笑说:“小贼哥哥,我听我爸说了,你要在上海销售天蚕丝,我也想去见识一下,帮你做点事。”
“这上海可是花花世界,你个女孩子家去了不合适吧?”刘大双不知道怎么的,心里突然间有点不舍的感觉,酸酸的。
“没事啦!我去见见那些给你写信的名媛,看看哪个合适,帮你领回来。”雯雯故作轻松地说,不过眼圈儿有点红。
“你,…….”刘大双一时无语了。
……
雯雯跟着姚平治走了,刘大双有些惆怅,家里似乎一下子冷清了许多。那个天天叫着“小贼哥”的身影不见了,少了许多笑声。
孟氏悄悄的抹了几次眼泪,嘟嘟囔囔地说:“你这死孩子,这么好的姑娘都留不住,你咋这么没用呢?”
“妈,你别瞎掺和了!”刘大双也有点烦。
“你呀!平时冷落了人家,那丫头每天忙,有时晚饭都顾不上吃,你连句好听的都没说过。你呀,活该找不到媳妇儿。”
刘大双却是心里一震,是呀!为了靖安失学儿童上学,雯雯确实是做了许多工作,很多时候为了找到家长,都是吃晚饭时间去找人家。结果,自己晚饭经常都是孟氏热了又热,很晚才吃。
老妈说的对,自己一天瞎忙,真的忽略了对雯雯的关心。唉!上一世没谈过恋爱,经验还是不足啊!有句老话怎么说的了,失去了方觉得宝贵。
袁大头面对着全国的混乱局面,仍旧是不急不缓,听之任之。
新兴力量最顾忌的就是北洋新军,既然北洋新军按兵不动,几个自治的省就撒了欢的搞起来。
一山先生和黄轸此时都在国外,两个人多少有点不服气,自己搞了那么多次起事,每次都以惨败告终。可是一个工兵营的小领导却一枪成功。人比人,气死人,时也命也。
一山先生此时在国外筹款,可不知为什么,跑了几个国家,却一文未得。
新兴力量需要一个领头的,一山先生毕竟资历老,名气大。所以,大家一致呼吁一山先生回来领导大家。
一山先生急匆匆地赶回国内,黄轸也回来了,大家合计合计,明年一月一日成立新机构,不再承认清朝的统治。
刘大双人微言轻,这些国家大事他掺和不上,只能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折腾。
新建了313厂,主要生产化学纤维,这是今后的一个重点项目,关系到国计民生。为了生产工艺保密,刘大双暂时还是控制在自己手里。
光是靖安发展还是不够,必须各个地方都要发展,这样才能最快速度使这片人烟稀少的地方繁荣起来。
王爷庙那里准备建个毛纺厂,巴林太那里建个纺织厂,通过工厂的建立,把当地经济搞起来,也尽量多的吸引关内流民过来。
巴林太的位置对于靖安很重要,它位于靖安南方三百多公里处,是刘大双的重要中转站,也是简易铁路的一个重要节点。这里离奉天也只有三百多公里,一旦有什么冬瓜豆腐的,保安军也可以从这里迅速出兵,控制局面。
王爷庙位于靖安西面八十公里处,是拱卫靖安的一道屏障,何况周边的索伦山和阿尔山有丰富的木材资源,也是靖安经济发展急需的。
再有,靖安周围最近的山区就在这儿,刘大双胆子小,还是留点后手,万一情况糟糕,这里可以做为最后死守之地。
还有一个问题是刘大双要解决的,那就是兵员不够。这次外蒙事情就很明显,一旦真的有事情发生,他这三万多保安军根本不够用。对付几个叛匪还行,真要是对日俄这种国家级别的,连自保都困难。
刘大双计划近期再招募二万新兵,远期目标是发展到十万人。
想好了,刘大双通知刘玉龙开始招募新兵。
齐齐哈尔那里,虽然派兵把城占了,可人家黑龙江巡抚老段被袁大头调去南方了,新上任的老宋不买帐,刘大双决定去会会他。
在原来的历史上,刘大双知道,老宋也是一号人物,吉林双阳人。被誉为晚清“吉林三杰”之一。办过矿务,铁路交涉局任总办,对俄国人据理力争,为中国挽回了不少损失。
曾任过呼伦贝尔副都统,亲自勘察一千五百多里边境线,写出了《呼伦贝尔防务调查》,又在呼伦贝尔设置边卡,兴办学校,设立警察局,理顺税制,安抚百姓。在大清也是一个兢兢业业的能吏。
为了不失礼,刘大双一连发了三封电报给老宋,说明准备前去拜访。
可是,如同石沉大海,一点回音都没有。
刘大双摇头苦笑,看来得学学刘大耳朵,演一出三顾茅庐了。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