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五代:从围殴黄巢开始 > 第五十六章 东征西讨

第五十六章 东征西讨

小说:五代:从围殴黄巢开始作者:流觞大大字数:3724更新时间 : 2020-10-09 19:15:00
  
东西两个方向都有人造反,朱温被困在中间,很是纠结。纠结来纠结去,朱温最后决定先把西边的问题解决掉再说。
杨崇本为什么反呢,因为一个女人。
我们前文提到过,杨崇本以整个邠宁为投名状,投降了朱温。朱温对他并不放心,所以把对方的家眷迁到河中去了,充做人质。
这也无可厚非,但问题出在杨崇本的妻子很有姿色,而朱温的**又犯了,所以霸王硬上弓,硬是拉着人家深入探讨了一夜男女之事。
杨崇本听说朱温把自己的老婆给睡了,十分恼怒,但恼怒之后也无可奈何,因为自己打不过人家啊。
杨崇本无可奈何,他的妻子却不干了,心想我都被人给糟蹋了,你个做老公的却无动于衷,要你何用!
立刻写了一封信给杨崇本:“男子汉大丈夫却不能庇护自己的妻子,你羞不羞!我现在已经是朱温的人了,没有颜面再与君相见,你把刀绳给我,让我死了算了!”
这封信可以理解为一封休书,杨崇本之妻写给他本人的休书。
杨崇本受不得人激,看完妻子的信后又羞又怒,急哭了,咬牙发誓与朱温势不两立。
势不两立归势不两立,妻子还在人家手里呢,也不能立刻翻脸啊,所以要等待时机。
时机很快来了,凤翔的李茂贞向朱温服软,朱温退兵。
这时候战事已了,朱温彻底放心了,为了显示恩宠,把杨崇本的家眷从河中放了回来。
既然人质已经回来了,杨崇本就没有顾忌了,妻子又在他耳边倾诉一肚子委屈,说朱阿三多么不是人,细数其对自己做过的丧尽天良的丑事。
杨崇本的怒火腾地一下就被激发出来了,一咬牙一跺脚,反了!
对于杨崇本的反叛朱温表示很吃惊,他就想啊,我打凤翔的时候你不反,现在仗都打完了你再反,你是不是吃错药了,这不是变相的让我集中精力来削你吗!
杨崇本是冲冠一怒为红颜的人物,朱温当然理解不了对方的感情和逻辑。
但无论如何,你既然敢反,我就要打你,所以朱温派出了自己的儿子朱友裕去征讨杨崇本。
朱友裕很能打,之前杨崇本就是被他打服的,但友裕同志最近身体不太好,但又很害怕自己的父亲,不敢违抗命令,带病出征了。
大军行进到永寿,朱友裕病情加重,一命呜呼。(地方选的好啊)
我们有理由相信朱友裕是因为长期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下,日积月累被吓死的。
既然一军主帅病死了,军队也就不能前进了,所以大军掉头往回赶,找朱温去复命。
朱温听到儿子死去的消息后是什么反应我们无从得知,但我们能够知道的是朱友裕是朱温诸多儿子中最为出色的。
正因为其出色,所以朱温防着他,害怕有一天控制不住对方,被篡夺了权位。
也是因为其出色,朱温又十分看重这个儿子,想要临终之时把一切都传给对方。
在朱温这种矛盾心理支配下发展起来的父子关系十分古怪,朱温的意思是位子迟早是你的,但你不能抢,为了不让对方抢,就要打压。
但是打压的尺度很难把握,朱温也不擅长把握,所以在恐惧心理笼罩下的朱友裕就挂掉了。
得到消息后朱温也许很痛苦,更有可能松了一口气,心想自己的权位终于更加稳固了。
但不久之后,他就会开始十分想念这个儿子,因为在经历了很多事情之后,朱温才会慢慢意识到现在失去的这个儿子对自己来说有多么重要。
无论如何,杨崇本是必须打了,而且要往死里打。
朱温为此派出了大将刘知俊和康怀英,这两个都是猛人,领着大军一路杀到杨崇本跟前,拳打脚踢把对方胖揍一顿,喝问道你服不服!
杨崇本被打得说不出话来了,一瘸一拐地跑回家疗伤去了,从此再也不敢带兵东出。
朱温很想挥师西进,再打一次西征,但他现在要腾出手来解决一下东面的问题。
东边的王师范不比杨崇本,这是个硬茬子,朱温不敢马虎,他要集中精力和对方扳一扳手腕。
平卢这个藩镇在鲁东(今山东东部),占据着山东半岛,治所在青州。
当年朱温平定了鲁西的朱宣、朱瑾,很想一鼓作气把鲁东也给平了。这时候王师范说不劳您动手了,我投降,所以这仗就没打成。
等到朱温打李茂贞的时候,凤翔城里的人被逼得狠了,千方百计想把朱温赶走。大太监韩全诲灵机一动,就给王师范下了一道伪诏,让他起兵勤王,在东面捅朱温的屁股。
王师范接到诏书后大哭,对手下人说道:“如今天子陷入敌手,各大藩镇都拥兵自重,见死不救,我虽然力有不足,也要为天子尽忠,生死不顾!”
于是开始筹备出兵事宜。
行文至此,我们先来认真了解一下王师范这个人。
王师范是青州本地人,他的父亲是王敬武。
王敬武本来是平卢军的牙将,借着平叛的机会驱逐了平卢节度使安师儒,自立为平卢节度使。
后来王敬武死了,按照唐末藩镇父死子承的不成文规定,应该由王师范来接替节度使的位子。
但是有个问题,王师范当时年龄太小了,他如果上了位恐怕老将们不服,不利于内部团结稳定。
所以昭宗皇帝就堂而皇之地行使了一下主权,任命太子少师崔安潜为平卢节度使,想要借此把平卢纳入朝廷的控制范围。
王师范人小鬼大,他肯定不干,对皇帝说:“崔安潜是谁,我不认识,平卢也不欢迎他,陛下您还是让他回去吧。”
昭宗皇帝说我是皇帝,金口玉言,诏书已下,概不反悔的,你还是认命吧。
王师范不认命,命令手下们做好逐客准备,等到崔安潜到了就把他打回去。
偏偏有一个手下不听命,见到崔安潜来了反而大搞迎接仪式,这个不听话的手下是棣州刺史张蟾,他把崔安潜迎入棣州,公开和王师范叫板。
王师范一看,有刺儿头,这可是个不好的苗头,万事就怕有挑头的,为了稳定大局,必须第一时间把挑头的人给灭掉。
王师范立刻派兵去攻打棣州,领兵的将领是卢洪。
卢洪很不厚道,他欺负王师范年轻,本来是让他去攻打张蟾的,这位仁兄半路掉头,回来把青州给围了。
王师范一看卢洪反水了,有点儿慌,但短暂慌乱之后就镇定下来,开始玩扮猪吃老虎的把戏。
他派人向卢洪示弱:“我还很年轻,担不起什么事,之所以窃居节度使的位子,是因为手下将领们挟持的。这样吧,你把兵退去,我来说服其他人,把节度使的位子让给你。”
这本来是王师范的缓兵之计,卢洪竟然相信了。
按照我们的猜测,应该是王师范那张充满童稚的脸太有迷惑性了,让卢洪丧失了判断力,放大了内心的轻敌思想。
卢洪按照约定退兵,和王师范商量好了过几天到青州来搞交接仪式。
王师范回头就对身边的一名小校说道:“等卢洪来了,你替我砍了他,我任命你为牙将!”
这名小校很不简单,他的名字叫刘掞(又名刘鄩),在今后的战役中他将大放异彩。
时间过得很快,这一天卢洪来了,王师范出城迎接。
既然要搞交接,那就要商量一下细节问题,所以双方要到屋里去开个短会。
卢洪赶到会场,刚一座定,刘掞手起刀落,把对方脑袋给砍了下来。左右伏兵四出,把卢洪带来的人杀了个干净。
卢洪一死,军兵无主,全都投降了王师范。
解决了卢洪这个祸患,王师范派刘掞攻打棣州的张蟾。
刘掞很有将才,初次领兵便一鼓作气攻破城池,斩杀张蟾,昭宗皇帝派来的崔安潜落荒而逃,跑回了京师。
昭宗很无奈,既然打不过对方那就承认既成事实吧,于是正式任命王师范为平卢节度使。
从上述的事件我们可以看出王师范这个人很不简单,小小年纪就雷厉风行把内部矛盾摆平了,一系列怼皇帝、削武将的举措做得是得心应手,让人服气啊。
不仅如此,史书上记载王师范此人“颇好儒学,聚书至万卷,为政有威爱”。
他聪明好学,而且学以致用,施政统军都很厉害,能够威服众人,又能够仁爱百姓,这就很了不起了。
这样的人物一般是不会偏居一隅做个土财主的,他应该有逐鹿天下的想法。
现在王师范已经在平卢节度使的位子上坐了好几年,不甘寂寞的他开始找朱温的晦气。
王师范是个谋而后动的人,在决定出兵之后,他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向淮南的杨行密求援,约定双方联手打击朱温。
这一件事情很有必要,既可以解决后顾之忧,避免自己和朱温开打的时候杨行密来捣乱,又能够强大自身力量,增加己方胜算。
第二件,派出秘密部队西进,刺杀朱温,实施斩首计划。
王师范的眼光很毒,他知道朱温是梁兵的的唯一大脑,把朱温杀掉就能够使大梁陷入脑死亡状态,这仗不怎么打都能赢。
第三件,派出访问使团到汴州去刺探虚实。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梁军的主力虽然在西线,但如果想一鼓作气打破汴州,必须提前掌握这座城池的防御力量分布状况、防御工事修筑特点。
细节决定成败,打仗需要宏观眼光,同样也少不了细节上的考量。
当年日本侵华战争中谍报工作就做得很足,攻打一座城池前先把对方的布防状况、将领的指挥特点、防御工事的薄弱环节全部掌握清楚,并提前进行战术推演,使得最后的军事占领行动无往不利。
王师范这三件事情做得都在点子上,他的最终目标是一口气吃掉朱温的全部势力,进而取而代之争霸天下。
如果上述的三件事全部如期完成,王师范的这一目标完全有可能实现,但事实上他只完成了一件。
战争是一项系统工程,战前布置得再好,也要有人去试试才行,否则统帅的前期谋划往往会化为泡影。
王师范个人能力很强,但缺乏血与火的历练,他还年青,而且充满儒气,面对平常挑战他都能够从容应对,但遇到胆大心黑不要脸的人就不行了。
从总体实力上来看,他的底子还有点薄,辖区只有一个藩镇(平卢),且缺乏人才、武力、资源的积累,面对一场全面战争他还有点应付不来。
反观朱温,这个人从头到尾一直在打仗,别人打着打着就没了,他却越打越强,越打越上瘾,家底也通过不断兼并,积累得越来越厚,现在他手中直接控制的藩镇就多达八个,身边还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臣武将。
在战争中朱温练就了冷酷狠厉、多疑猜忌的性格,完全能够应对任何挑战。
无论从个人角度还是从综合实力来看,王师范和朱温都还有不小差距。
接下来进行的将是一场不对等的战争。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