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 叔孙通为吕后支招
第一百五十二章叔孙通为吕后支招
审食其进来了!
审食其对叔孙通说:“吕后想见你!”
叔孙通敏感地意识到,机会来了!便不声不响地跟在审食其后面来见吕后!
吕后对叔孙通说:“我们如何对付如今的局面?”
叔孙通回答说:“吕后首先要控制时局,防止内乱!”
吕后说:“这个我知道!我是说,皇上驾崩了,太子年幼,我当如何办?”
叔孙通一时还没有理会到吕后的用意,不知如何回答!
吕后忍不住了,便直截了当地说:“我能继承皇位吗?”
叔孙通不敢回答这个问题!
吕后催促说:“我不能继承皇位吗?”
叔孙通还是不敢回答吕后的问题!
吕后明白了叔孙通的意思,便放缓语气,咨询说:“历史上有过我这样的情形吗?”
谈到历史,叔孙通才有了话题。
叔孙通说:“历史上有过吕后这样的情形。”
吕后急迫地说:“你给我具体说说!”
叔孙通说:“战国时的秦国就出现过今天这样的情形。秦国有个宣太后,宣太后起初是惠文王的妃子,惠文王死后,由惠文王王后后所生的秦武王即位。武王在位三年薨逝,由武王之弟——宣太后所生的公子即位,即秦昭襄王。因秦昭王年幼,宣太后因此成为王太后,从此开始了长达四十一年的临朝称制。吕后可以效法宣太后临朝称制。”
吕后是早就知道这档子事情的,不然,吕后怎么常常将临朝称制挂在嘴边呢?况且这档子事情,就是讲她家先祖吕不韦的故事。小时候,吕后的父亲不止一次讲过这样的故事。
吕后自己知道了这档子事,又不亲口说出来,这是从刘邦那儿学来的。
自己所知道的事情或自己所要做的事情不亲口说出来,让第三者来说,就增加了说服力,增加的拥护的指数!
吕后虽然知道这档子事,但是没有与当前的局势关联起来,这也许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缘故。经叔孙通这么一说,吕后茅塞顿开。
叔孙通提醒了吕后,使吕后找到了掌控朝廷的历史依据,吕后紧缩的眉头由此舒展开了!
吕后又对审食其说:“你现在马上去把吕台找来,我们商量一些事情!”此时吕泽已死,吕泽的爵位由儿子吕台继承。
吕台很快就赶过来了。
吕后对吕台说:“你现在马上去见张良!问他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
吕台似乎有话要说,吕后说完,吕台还不想走!
吕后对吕台说:“不要犹豫了,快去吧!”
吕后让吕台去找张良,就是问计。就是让张良指点如何安定局面?吕台不想走,是没有弄明白吕后的意思。吕台希望吕后多说两句,甚至想吕后告诉他见了张良如何交谈?
吕后之所以不想多说,一是吕后不想轻易说出自己的忧虑;二是此时的张良也有如她一般的忧虑,而且吕后还相信,张良已经想好了对策,只要吕台见张良一面,事情就有了方案。三是机密事情只能谨慎办理,知道的人多了,反而会误事。
吕台很快见到了张良,并转述吕后意思。
张良说:“我知道了!”然后就不作声了!
吕台很奇怪,想多问几句,张良却不肯多说一句话!吕台只好离开张良,向吕后禀报。
吕后听了吕台的转述,也不做声了!
这让吕台、审食其越发糊涂!
惠帝发丧那天,满朝文武大臣都来送丧!
吕后看起来很悲伤,哭声很大,却没有眼泪。
张良之子张辟强担任侍中,年仅十五岁,对丞相陈平说:“太后只有孝惠帝一个儿子,如今死了,却只见她干哭而不悲伤,你知道是什么原因?”
陈平反问:“是什么原因?”
张辟强说:“皇帝没有年纪较大的儿子,太后害怕你们这班老臣。您现在应请求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军,统领南北二军,并且让吕家的人都入宫,在朝廷执掌大权,这样吕后才会心安,你们才能有幸免于祸患。”
陈平是个滑头,胆小怕事,经张辟强这么一吓唬,即刻明白过来,就按照张辟强的计策去做。吕雉果然高兴,哭起来也显得哀痛。
后来史书上说,张良的儿子张辟强才十五岁,真有才,居然看出吕后的意思。
其实,十五岁的张辟强只不过是一坨小鲜肉!他知道什么?真正厉害的是他背后的父亲张良!
这曲戏,自始至终,总导演都是张良。
安葬汉惠帝后,吕后特意安排叔孙通在朝廷之上向朝廷全体文武百官讲述了宣太后的故事。
叔孙通终于有了用武之地,有了向吕后献媚的机会,他将宣太后的故事着实花了一番功夫,特别是宣太后与吕后之间的关联,做了天衣无缝的穿凿。
叔孙通说:“我们今天遇到的事情,正如秦国当年遇到的事情一模一样。当时秦武王死了,秦武王没有合适的继承人,就让秦武王的弟弟嬴稷继位。嬴稷年幼,没有能力处理国家大事,就由嬴稷的母亲宣太后临朝称制。宣太后临朝称制四十年,秦国由弱国贬为强国,成了七国的老大。”
叔孙通讲完宣太后的故事,众官员心领神会。
吕后更是喜上心头!
审食其更是鼓动说:“当今的吕后,胜过宣太后。宣太后能治理好秦国,而吕后一定能治理好天下!”很多官员,见审食其带头互动,都纷纷表示:“吕后就是当今的宣太后,朝廷有吕后治理,国家一定有希望!”
在一片叫好声中,还是有些许杂音!
安国侯右丞相王陵就有点不合时宜,他似乎没有听懂叔孙通讲述的故事,站出来质问道:“叔孙先生讲这个故事有什么用意?”
叔孙通说:“我是说,我们可以效仿当年秦国的例子,在太子继承皇位,年幼又不具备执政能力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让吕后临朝称制!宣太后能治理好秦国,吕后临朝称制也一定能治理当今天下!”
王陵十分气愤,说:“一派胡言!秦国愚昧落后,我们为什么要效法秦国,况且高皇帝驾崩前,就有言在先,当今天下姓刘,当今天子只能姓刘!”
叔孙通也有些激动,说:“吕后临朝称制,代行天子事,并没有改变天下姓刘的状况,当今天子仍然是刘氏子孙,怎么是一派胡言呢?”
王陵又质问说:“当时的秦国,只不过是一个诸侯国,一个巴掌大的地方,治理并不难。我们天下又多大,这不是秦国这样的诸侯国能比拟的,治理这样打的天下,不是什么人都有办法治理好的!”
叔孙通说:“只有有能力,不在国家大小。想吕后这样的杰出人物,再大的天下,吕后也能治理好!”
王陵又质问:“叔孙博士,我还有一点不明白。秦宣太后是替儿子临朝称制,所以称‘太后’,如果吕后效法秦宣太后,是替孙子临朝称制,那怎么称呼?是称‘太后’呢,还是称‘太皇太后’呢?”
安国侯、右丞相王陵这一质问,叔孙通有些始料未及,一时不知怎么回答,僵硬在那里!
吕后心中也咯噔一下,凉了半截!
审食其望着安国侯王陵,心里骂道:“不识时务的家伙,故意出来搅局!我看你是活糊涂了!”
全场一片鸦雀无声,都在看叔孙通如何应对?
叔孙通平时宽衣博带,道貌岸然,一副深不可测的老学究样子不见了,头上渗出了汗珠!
吕后愁眉苦脸,一时盯着王陵,一时又转而望着张良。
审食其有些沉不住气,想站出来辩白,却又没有语言驳斥王陵的言论,偷偷地叹气!
这时,张良不慌不忙地站出来了!
张良的出列,让所有的官员吃惊!
因为张良在这样的朝廷大会上是从来不出列的,更何况在这种有人搅局的情况下!
张良帮腔说:“吕后临朝称制,代行天子事,仍以皇太后相称;张嫣则不称太后,可称孝惠皇后。”
张良这段话,没有半点依据。但听众却明白了,张良这样的人物站出来替吕后站台,大局已定!
众官员立即附议,认为这样称呼很适合当今的具体情况。于是立即册立刘恭为皇帝,史称前少帝。因为刘恭年幼,便由吕后临朝称制,并仍称皇太后,代行天子事。
之后,在陈平、周勃等功臣的倡议下,吕后让他的两个侄子掌控南北两军军权后,安定了京城,巩固了权力,心里有了底气,当然做事越发老练。
为了取悦功臣,稳定政局,吕后也学刘邦剖符作誓,立
丹书铁契,存入金匮石室,藏在宗庙的那一套。
吕后二年春,下诏说:“高皇帝统一天下,对各功臣都分赐采邑与列侯之位,万民大安,同受恩泽与美德。朕考虑到年代久远而功名会被湮没,无以尊崇大义,传之后世。现在朕想以功的高下为先后次序,将功劳簿藏于高皇帝的祠庙之中,代代相传,其子孙世袭其功位,请丞相与列侯共同提出议案上报。”
陈平以为表忠心的机会来了,立即上奏:“臣与绛侯周勃、曲周侯郦商、阴侯灌婴、安国侯王陵等共议,列侯蒙恩得赏租俸与食邑,陛下又格外加恩,以功劳高下定等级,臣等请将功劳簿藏于高庙。”
政局稳定后,吕后准备向官僚体系开刀。
吕后这时想起了刘邦临终前给她安排的三位辅政大臣,吕后知道,自己要想有作为,必须了解、掌握这三位辅正大臣的真实想法。只有得到这三位辅政大臣的配合,自己做事情才会得心应手。由此,吕后想测试这三位辅政大臣对她的忠心。
吕后特别想测试的是王陵!
因为王陵那天朝廷大会上质疑叔孙通的那一番话,让吕后不自在!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一章:气走王陵。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
审食其进来了!
审食其对叔孙通说:“吕后想见你!”
叔孙通敏感地意识到,机会来了!便不声不响地跟在审食其后面来见吕后!
吕后对叔孙通说:“我们如何对付如今的局面?”
叔孙通回答说:“吕后首先要控制时局,防止内乱!”
吕后说:“这个我知道!我是说,皇上驾崩了,太子年幼,我当如何办?”
叔孙通一时还没有理会到吕后的用意,不知如何回答!
吕后忍不住了,便直截了当地说:“我能继承皇位吗?”
叔孙通不敢回答这个问题!
吕后催促说:“我不能继承皇位吗?”
叔孙通还是不敢回答吕后的问题!
吕后明白了叔孙通的意思,便放缓语气,咨询说:“历史上有过我这样的情形吗?”
谈到历史,叔孙通才有了话题。
叔孙通说:“历史上有过吕后这样的情形。”
吕后急迫地说:“你给我具体说说!”
叔孙通说:“战国时的秦国就出现过今天这样的情形。秦国有个宣太后,宣太后起初是惠文王的妃子,惠文王死后,由惠文王王后后所生的秦武王即位。武王在位三年薨逝,由武王之弟——宣太后所生的公子即位,即秦昭襄王。因秦昭王年幼,宣太后因此成为王太后,从此开始了长达四十一年的临朝称制。吕后可以效法宣太后临朝称制。”
吕后是早就知道这档子事情的,不然,吕后怎么常常将临朝称制挂在嘴边呢?况且这档子事情,就是讲她家先祖吕不韦的故事。小时候,吕后的父亲不止一次讲过这样的故事。
吕后自己知道了这档子事,又不亲口说出来,这是从刘邦那儿学来的。
自己所知道的事情或自己所要做的事情不亲口说出来,让第三者来说,就增加了说服力,增加的拥护的指数!
吕后虽然知道这档子事,但是没有与当前的局势关联起来,这也许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缘故。经叔孙通这么一说,吕后茅塞顿开。
叔孙通提醒了吕后,使吕后找到了掌控朝廷的历史依据,吕后紧缩的眉头由此舒展开了!
吕后又对审食其说:“你现在马上去把吕台找来,我们商量一些事情!”此时吕泽已死,吕泽的爵位由儿子吕台继承。
吕台很快就赶过来了。
吕后对吕台说:“你现在马上去见张良!问他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
吕台似乎有话要说,吕后说完,吕台还不想走!
吕后对吕台说:“不要犹豫了,快去吧!”
吕后让吕台去找张良,就是问计。就是让张良指点如何安定局面?吕台不想走,是没有弄明白吕后的意思。吕台希望吕后多说两句,甚至想吕后告诉他见了张良如何交谈?
吕后之所以不想多说,一是吕后不想轻易说出自己的忧虑;二是此时的张良也有如她一般的忧虑,而且吕后还相信,张良已经想好了对策,只要吕台见张良一面,事情就有了方案。三是机密事情只能谨慎办理,知道的人多了,反而会误事。
吕台很快见到了张良,并转述吕后意思。
张良说:“我知道了!”然后就不作声了!
吕台很奇怪,想多问几句,张良却不肯多说一句话!吕台只好离开张良,向吕后禀报。
吕后听了吕台的转述,也不做声了!
这让吕台、审食其越发糊涂!
惠帝发丧那天,满朝文武大臣都来送丧!
吕后看起来很悲伤,哭声很大,却没有眼泪。
张良之子张辟强担任侍中,年仅十五岁,对丞相陈平说:“太后只有孝惠帝一个儿子,如今死了,却只见她干哭而不悲伤,你知道是什么原因?”
陈平反问:“是什么原因?”
张辟强说:“皇帝没有年纪较大的儿子,太后害怕你们这班老臣。您现在应请求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军,统领南北二军,并且让吕家的人都入宫,在朝廷执掌大权,这样吕后才会心安,你们才能有幸免于祸患。”
陈平是个滑头,胆小怕事,经张辟强这么一吓唬,即刻明白过来,就按照张辟强的计策去做。吕雉果然高兴,哭起来也显得哀痛。
后来史书上说,张良的儿子张辟强才十五岁,真有才,居然看出吕后的意思。
其实,十五岁的张辟强只不过是一坨小鲜肉!他知道什么?真正厉害的是他背后的父亲张良!
这曲戏,自始至终,总导演都是张良。
安葬汉惠帝后,吕后特意安排叔孙通在朝廷之上向朝廷全体文武百官讲述了宣太后的故事。
叔孙通终于有了用武之地,有了向吕后献媚的机会,他将宣太后的故事着实花了一番功夫,特别是宣太后与吕后之间的关联,做了天衣无缝的穿凿。
叔孙通说:“我们今天遇到的事情,正如秦国当年遇到的事情一模一样。当时秦武王死了,秦武王没有合适的继承人,就让秦武王的弟弟嬴稷继位。嬴稷年幼,没有能力处理国家大事,就由嬴稷的母亲宣太后临朝称制。宣太后临朝称制四十年,秦国由弱国贬为强国,成了七国的老大。”
叔孙通讲完宣太后的故事,众官员心领神会。
吕后更是喜上心头!
审食其更是鼓动说:“当今的吕后,胜过宣太后。宣太后能治理好秦国,而吕后一定能治理好天下!”很多官员,见审食其带头互动,都纷纷表示:“吕后就是当今的宣太后,朝廷有吕后治理,国家一定有希望!”
在一片叫好声中,还是有些许杂音!
安国侯右丞相王陵就有点不合时宜,他似乎没有听懂叔孙通讲述的故事,站出来质问道:“叔孙先生讲这个故事有什么用意?”
叔孙通说:“我是说,我们可以效仿当年秦国的例子,在太子继承皇位,年幼又不具备执政能力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让吕后临朝称制!宣太后能治理好秦国,吕后临朝称制也一定能治理当今天下!”
王陵十分气愤,说:“一派胡言!秦国愚昧落后,我们为什么要效法秦国,况且高皇帝驾崩前,就有言在先,当今天下姓刘,当今天子只能姓刘!”
叔孙通也有些激动,说:“吕后临朝称制,代行天子事,并没有改变天下姓刘的状况,当今天子仍然是刘氏子孙,怎么是一派胡言呢?”
王陵又质问说:“当时的秦国,只不过是一个诸侯国,一个巴掌大的地方,治理并不难。我们天下又多大,这不是秦国这样的诸侯国能比拟的,治理这样打的天下,不是什么人都有办法治理好的!”
叔孙通说:“只有有能力,不在国家大小。想吕后这样的杰出人物,再大的天下,吕后也能治理好!”
王陵又质问:“叔孙博士,我还有一点不明白。秦宣太后是替儿子临朝称制,所以称‘太后’,如果吕后效法秦宣太后,是替孙子临朝称制,那怎么称呼?是称‘太后’呢,还是称‘太皇太后’呢?”
安国侯、右丞相王陵这一质问,叔孙通有些始料未及,一时不知怎么回答,僵硬在那里!
吕后心中也咯噔一下,凉了半截!
审食其望着安国侯王陵,心里骂道:“不识时务的家伙,故意出来搅局!我看你是活糊涂了!”
全场一片鸦雀无声,都在看叔孙通如何应对?
叔孙通平时宽衣博带,道貌岸然,一副深不可测的老学究样子不见了,头上渗出了汗珠!
吕后愁眉苦脸,一时盯着王陵,一时又转而望着张良。
审食其有些沉不住气,想站出来辩白,却又没有语言驳斥王陵的言论,偷偷地叹气!
这时,张良不慌不忙地站出来了!
张良的出列,让所有的官员吃惊!
因为张良在这样的朝廷大会上是从来不出列的,更何况在这种有人搅局的情况下!
张良帮腔说:“吕后临朝称制,代行天子事,仍以皇太后相称;张嫣则不称太后,可称孝惠皇后。”
张良这段话,没有半点依据。但听众却明白了,张良这样的人物站出来替吕后站台,大局已定!
众官员立即附议,认为这样称呼很适合当今的具体情况。于是立即册立刘恭为皇帝,史称前少帝。因为刘恭年幼,便由吕后临朝称制,并仍称皇太后,代行天子事。
之后,在陈平、周勃等功臣的倡议下,吕后让他的两个侄子掌控南北两军军权后,安定了京城,巩固了权力,心里有了底气,当然做事越发老练。
为了取悦功臣,稳定政局,吕后也学刘邦剖符作誓,立
丹书铁契,存入金匮石室,藏在宗庙的那一套。
吕后二年春,下诏说:“高皇帝统一天下,对各功臣都分赐采邑与列侯之位,万民大安,同受恩泽与美德。朕考虑到年代久远而功名会被湮没,无以尊崇大义,传之后世。现在朕想以功的高下为先后次序,将功劳簿藏于高皇帝的祠庙之中,代代相传,其子孙世袭其功位,请丞相与列侯共同提出议案上报。”
陈平以为表忠心的机会来了,立即上奏:“臣与绛侯周勃、曲周侯郦商、阴侯灌婴、安国侯王陵等共议,列侯蒙恩得赏租俸与食邑,陛下又格外加恩,以功劳高下定等级,臣等请将功劳簿藏于高庙。”
政局稳定后,吕后准备向官僚体系开刀。
吕后这时想起了刘邦临终前给她安排的三位辅政大臣,吕后知道,自己要想有作为,必须了解、掌握这三位辅正大臣的真实想法。只有得到这三位辅政大臣的配合,自己做事情才会得心应手。由此,吕后想测试这三位辅政大臣对她的忠心。
吕后特别想测试的是王陵!
因为王陵那天朝廷大会上质疑叔孙通的那一番话,让吕后不自在!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一章:气走王陵。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