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麻贵
麻贵,嘉靖十八年出生,籍贯山西大同,回族人,大同参将麻禄之子。
嘉靖年间,麻贵由舍人入军,因功劳累积,升任都指挥佥事,充任宣府游击将军。隆庆年间,提升为大同新平堡参将。
万历初年,麻贵被提升为大同副总兵;十年冬天,他又以都督佥事的身份调任宁夏总兵。不久,麻贵将总指挥部迁往大同。十九年初,阅视少卿曾乾亨弹劾麻贵,使他被贬至边境。
同年,宁夏人哱拜反叛,朝廷起用李如松为主将,麻贵为副将,率军讨伐叛贼。叛乱平息后,李如松晋升都督,皇帝特许其家世荫锦衣卫指挥同知,不久之后又东征朝鲜;而麻贵同样因战功增加了官阶,再次被提拔为总兵,镇守延绥。
二十二年,蒙古人卜失兔纠集各部深入到定边,在张春井扎营。麻贵乘敌人内部空虚,直捣河套的敌军营帐,斩首二百五十多级。之后,麻贵率副将萧如兰等人,连战日丽马台、薛家洼等地,均是大胜而归,万历皇帝得知消息后,特意祭告祖庙宣扬大捷,并提升麻贵为都督同知,给予世代荫封。
至此,大明便有了“东李西麻”一说,分别指的是辽东李家和山西麻家。李家的代表将领是李成梁和李如松,李如柏和李如梅虽然不及李如松名声显赫,但也算得上是当时名将。
麻家的代表将领则是麻贵,其兄长麻锦也是虎将一名,不过英年早逝。之后,麻锦之子麻承志、麻承恩也快速成长为麻家的知名将领。
钟南本以为以麻贵的资历,对方此时好歹应该是一方总兵,而且多半镇守在九边重镇之地,哪知翻看完九镇的将领名录,并没有发现麻贵的名字。
又翻看了十三省的将领名录,钟南仍然没有发现麻贵两个字。
这就奇怪了。该不会是因为自己的穿越,造成了麻贵早死,如今已不在人世了吧?钟南心里惊道,要真是这样,那就麻烦大了。
为了稳妥起见,钟南召来兵部的官员,向对方询问了一通,才知道麻贵现在正修养着呢。那名官员刚开始还支支吾吾的,不肯细说,被钟南夹枪带棒地唬了几句,才道出实情。
原来,去年初,麻贵不知道得罪了哪位大佬,被言官屡次弹劾。无奈之下,他只有主动上书请辞,说自己得了重病,不能胜任目前的岗位。于是乎,麻贵就一直修养到现在了。
钟南很想对那些言官说一句“NNND”!
明朝初期,言官们倒还尽忠职守,而且弹劾某位官员,大多能做到放矢;言官们的个人品性,也可以说是比较高尚。
哪知到了明末,言官基本沦为了党派斗争的工具,纯粹为了弹劾而弹劾,无中生有的事情屡见不鲜;更为糟糕的是,言官们大多都是趋炎附势之辈,完全没有廉耻之心。可想而知,在他们的“炮火”之下,能有几个官员可以全身而退。
麻贵是钟南认定的最关键人物,既然他闲赋在家,钟南便打算亲自去山西拜访对方。
次日,钟南启程前往麻贵的老家,山西大同右卫。
对于兵部高官的突然造访,麻贵着实感觉很意外。他与侍郎大人既无交集,也从未谋面,实在是想不通对方的来意。
“麻总兵,身体可好了些?”钟南亲切问候到。
“还好,还好。”麻贵摸不清对方的意图,只能先行敷衍一二。
“麻总兵,我可是久闻你的大名啊,今日一见,果然是不同凡响。”钟南赞叹着。他的这句话,倒不是客套,因为单从相貌上来看,麻贵确实很英武。虽然已是五十好几的人了,可脸庞仍然棱角分明,头发也乌黑发亮,要不是钟南在兵部看过对方的档案,他还真以为对方才四十多岁呢!
“侍郎大人,可不能再称呼我为总兵了,我现在可是白丁一个啊!”麻贵的回话若有深意。
“看来麻总兵对朝廷,还有些怨气啊。实不相瞒,你的那些事情,我也听人说了,没什么大不了的。过些日子,待我禀明圣上,一切就都过去了。”
“多谢侍郎大人厚爱。”麻贵拱手道谢,之后看样子实在是忍不住了,才说道:“侍郎大人,您这次来山西,不知是公事还是私事呢?”
“呵呵……可以说是公事,也可以说是私事,不过都与麻总兵有莫大关系啊!”钟南吊了吊对方胃口。
“与我有关?”麻贵很惊讶,“还请侍郎大人明示。”
钟南看出来对方是个直肠子,也就不再拐弯抹角,他清了清喉咙,随后朗声说道:“据我所知,麻总兵多年征战,几乎未尝败绩,可以说是我大明数得着的名将了。”
“在我看来,作为一名军人,他最大的荣耀就是戎马一生。如今我大明烽烟四起,蒙古、倭国等外敌虎视眈眈,白莲教等内患也是愈演愈烈,正是麻总兵这样的将领,大显身手的时候。”
对于钟南的话,麻贵一直用心倾听,虽然并没有说话,可是看样子当是认同的。
“虽然麻总兵受了些许委屈,可是那不代表朝廷和圣上,对你有所不满,那样做的目的,只不过是为了堵住言官们的嘴而已。还希望麻总兵不要有所介怀啊!”
“这个我倒是能理解。”麻贵点了点头。
“既然如此,麻总兵,我希望你能尽快转变思想。因为,过不了多久,就会有一场大杖,等着你去打。”
“大仗?和谁?蒙古人吗?”麻贵有些疑惑。
“这个不重要。不管是谁,打怕他们就可以了,对吧,麻总兵?”钟南呵呵一笑。
“侍郎大人说得不错。我这三十多年,大大小小的仗打了不少,虽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可是更多的时候,也要‘以我为主’啊。只要我们足够强大,哪里需要去管他是蒙古人、倭国人还是女真人,他们若是胆敢进犯,定然打得其屁滚尿流!”麻贵说得很霸气。
“对,我就欣赏麻总兵的这份自信,咱们做将领的,没这点信心还真不行。”钟南由衷赞赏到。
两人有些相见恨晚。麻贵没想到对方如此高看于他,虽说九边总兵和兵部右侍郎,官阶同为正三品,可一个是武官,一个是文官,两者不可同日而语。真要是较起真来,钟南可以分分钟教他做人。
麻贵是回族人,在汉人为主的大明朝廷,多少有些格格不入。再加上他并没有什么后台,是以虽然大家都说“东李西麻”,可是麻贵的心底却是清楚的:“东李”可以说是名不虚传,“西麻”则多少有些名不副实。
为什么这么说呢?
李成梁父子虽然也是朝鲜后裔,但是早在唐朝时期,就已经迁入了内地,经过好几百年的进化,早已没有多少朝鲜血统了。
何况,张居正在世之时,对李成梁颇为倚重,李成梁便借着这个机会,将辽东经营成了铁板一块。是以,李成梁私底下还被人称作为“辽东王”,由此可见李氏一门的强大。
麻贵则不同,他是地地道道的回人。麻氏一门,也只是最近十多年才渐有声名,加上朝廷中并没有什么大人物,对麻氏将领有所偏爱,所以麻贵才会轻易地被言官弹劾下台。
其实麻贵一直想学戚继光和李成梁,在朝廷中找到一座靠山,这样不仅能够壮**氏一门的实力,遇到言官弹劾之时,也不至于束手就擒。
不过,大明“以文治国”,文官打心底看不起武官,像张居正那种眼界非凡之人,堪比凤毛麟角。麻贵就是想找文官做靠山,也很难找到合适的人。
只是张居正死后,整个朝廷上下,就再也找不到前首辅大人那样的人了,所以才会发生前不久的“蓟州兵变”事件。
麻贵本以为,振兴麻氏一门再无希望,哪知钟南却在这个时刻,来到了山西。
对于钟南这位兵部右侍郎,麻贵一直多有关注。这样以一位能既能懂武官的心酸,又极受皇帝恩宠的人物,仿佛是为麻贵天生定制的一般。如今钟南既然主动上门,麻贵反复思考之后,觉得万万不能错过此次机会。
“侍郎大人,这次我要是能再上战场,定不会忘记大人的恩情的。”说到最后,麻贵表达了投靠之意。
“放心吧,跟着我,麻总兵肯定不会少了累积战功的机会的。”钟南给对方吃了一颗定心丸。
“大人,请恕我愚钝,没见哪里有大仗要打啊?”
“麻总兵,先不要急,就这几个月,这场大仗就会来的。”
的确如钟南所料,丰臣秀吉正在厉兵秣马,为再次进犯朝鲜做准备。
四月初,朝鲜国王李昖向丰臣秀吉去信,表达了对倭国增兵釜山的不满。收到信后,丰臣秀吉干脆撕破了脸,不但没有撤回增加到釜山的预备队,还再次集结了十二万大军,赶赴朝鲜。
十四万陆军(加上釜山的两万预备队),外加七千余水军,丰臣秀吉双管齐下,兵锋直指朝鲜。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
嘉靖年间,麻贵由舍人入军,因功劳累积,升任都指挥佥事,充任宣府游击将军。隆庆年间,提升为大同新平堡参将。
万历初年,麻贵被提升为大同副总兵;十年冬天,他又以都督佥事的身份调任宁夏总兵。不久,麻贵将总指挥部迁往大同。十九年初,阅视少卿曾乾亨弹劾麻贵,使他被贬至边境。
同年,宁夏人哱拜反叛,朝廷起用李如松为主将,麻贵为副将,率军讨伐叛贼。叛乱平息后,李如松晋升都督,皇帝特许其家世荫锦衣卫指挥同知,不久之后又东征朝鲜;而麻贵同样因战功增加了官阶,再次被提拔为总兵,镇守延绥。
二十二年,蒙古人卜失兔纠集各部深入到定边,在张春井扎营。麻贵乘敌人内部空虚,直捣河套的敌军营帐,斩首二百五十多级。之后,麻贵率副将萧如兰等人,连战日丽马台、薛家洼等地,均是大胜而归,万历皇帝得知消息后,特意祭告祖庙宣扬大捷,并提升麻贵为都督同知,给予世代荫封。
至此,大明便有了“东李西麻”一说,分别指的是辽东李家和山西麻家。李家的代表将领是李成梁和李如松,李如柏和李如梅虽然不及李如松名声显赫,但也算得上是当时名将。
麻家的代表将领则是麻贵,其兄长麻锦也是虎将一名,不过英年早逝。之后,麻锦之子麻承志、麻承恩也快速成长为麻家的知名将领。
钟南本以为以麻贵的资历,对方此时好歹应该是一方总兵,而且多半镇守在九边重镇之地,哪知翻看完九镇的将领名录,并没有发现麻贵的名字。
又翻看了十三省的将领名录,钟南仍然没有发现麻贵两个字。
这就奇怪了。该不会是因为自己的穿越,造成了麻贵早死,如今已不在人世了吧?钟南心里惊道,要真是这样,那就麻烦大了。
为了稳妥起见,钟南召来兵部的官员,向对方询问了一通,才知道麻贵现在正修养着呢。那名官员刚开始还支支吾吾的,不肯细说,被钟南夹枪带棒地唬了几句,才道出实情。
原来,去年初,麻贵不知道得罪了哪位大佬,被言官屡次弹劾。无奈之下,他只有主动上书请辞,说自己得了重病,不能胜任目前的岗位。于是乎,麻贵就一直修养到现在了。
钟南很想对那些言官说一句“NNND”!
明朝初期,言官们倒还尽忠职守,而且弹劾某位官员,大多能做到放矢;言官们的个人品性,也可以说是比较高尚。
哪知到了明末,言官基本沦为了党派斗争的工具,纯粹为了弹劾而弹劾,无中生有的事情屡见不鲜;更为糟糕的是,言官们大多都是趋炎附势之辈,完全没有廉耻之心。可想而知,在他们的“炮火”之下,能有几个官员可以全身而退。
麻贵是钟南认定的最关键人物,既然他闲赋在家,钟南便打算亲自去山西拜访对方。
次日,钟南启程前往麻贵的老家,山西大同右卫。
对于兵部高官的突然造访,麻贵着实感觉很意外。他与侍郎大人既无交集,也从未谋面,实在是想不通对方的来意。
“麻总兵,身体可好了些?”钟南亲切问候到。
“还好,还好。”麻贵摸不清对方的意图,只能先行敷衍一二。
“麻总兵,我可是久闻你的大名啊,今日一见,果然是不同凡响。”钟南赞叹着。他的这句话,倒不是客套,因为单从相貌上来看,麻贵确实很英武。虽然已是五十好几的人了,可脸庞仍然棱角分明,头发也乌黑发亮,要不是钟南在兵部看过对方的档案,他还真以为对方才四十多岁呢!
“侍郎大人,可不能再称呼我为总兵了,我现在可是白丁一个啊!”麻贵的回话若有深意。
“看来麻总兵对朝廷,还有些怨气啊。实不相瞒,你的那些事情,我也听人说了,没什么大不了的。过些日子,待我禀明圣上,一切就都过去了。”
“多谢侍郎大人厚爱。”麻贵拱手道谢,之后看样子实在是忍不住了,才说道:“侍郎大人,您这次来山西,不知是公事还是私事呢?”
“呵呵……可以说是公事,也可以说是私事,不过都与麻总兵有莫大关系啊!”钟南吊了吊对方胃口。
“与我有关?”麻贵很惊讶,“还请侍郎大人明示。”
钟南看出来对方是个直肠子,也就不再拐弯抹角,他清了清喉咙,随后朗声说道:“据我所知,麻总兵多年征战,几乎未尝败绩,可以说是我大明数得着的名将了。”
“在我看来,作为一名军人,他最大的荣耀就是戎马一生。如今我大明烽烟四起,蒙古、倭国等外敌虎视眈眈,白莲教等内患也是愈演愈烈,正是麻总兵这样的将领,大显身手的时候。”
对于钟南的话,麻贵一直用心倾听,虽然并没有说话,可是看样子当是认同的。
“虽然麻总兵受了些许委屈,可是那不代表朝廷和圣上,对你有所不满,那样做的目的,只不过是为了堵住言官们的嘴而已。还希望麻总兵不要有所介怀啊!”
“这个我倒是能理解。”麻贵点了点头。
“既然如此,麻总兵,我希望你能尽快转变思想。因为,过不了多久,就会有一场大杖,等着你去打。”
“大仗?和谁?蒙古人吗?”麻贵有些疑惑。
“这个不重要。不管是谁,打怕他们就可以了,对吧,麻总兵?”钟南呵呵一笑。
“侍郎大人说得不错。我这三十多年,大大小小的仗打了不少,虽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可是更多的时候,也要‘以我为主’啊。只要我们足够强大,哪里需要去管他是蒙古人、倭国人还是女真人,他们若是胆敢进犯,定然打得其屁滚尿流!”麻贵说得很霸气。
“对,我就欣赏麻总兵的这份自信,咱们做将领的,没这点信心还真不行。”钟南由衷赞赏到。
两人有些相见恨晚。麻贵没想到对方如此高看于他,虽说九边总兵和兵部右侍郎,官阶同为正三品,可一个是武官,一个是文官,两者不可同日而语。真要是较起真来,钟南可以分分钟教他做人。
麻贵是回族人,在汉人为主的大明朝廷,多少有些格格不入。再加上他并没有什么后台,是以虽然大家都说“东李西麻”,可是麻贵的心底却是清楚的:“东李”可以说是名不虚传,“西麻”则多少有些名不副实。
为什么这么说呢?
李成梁父子虽然也是朝鲜后裔,但是早在唐朝时期,就已经迁入了内地,经过好几百年的进化,早已没有多少朝鲜血统了。
何况,张居正在世之时,对李成梁颇为倚重,李成梁便借着这个机会,将辽东经营成了铁板一块。是以,李成梁私底下还被人称作为“辽东王”,由此可见李氏一门的强大。
麻贵则不同,他是地地道道的回人。麻氏一门,也只是最近十多年才渐有声名,加上朝廷中并没有什么大人物,对麻氏将领有所偏爱,所以麻贵才会轻易地被言官弹劾下台。
其实麻贵一直想学戚继光和李成梁,在朝廷中找到一座靠山,这样不仅能够壮**氏一门的实力,遇到言官弹劾之时,也不至于束手就擒。
不过,大明“以文治国”,文官打心底看不起武官,像张居正那种眼界非凡之人,堪比凤毛麟角。麻贵就是想找文官做靠山,也很难找到合适的人。
只是张居正死后,整个朝廷上下,就再也找不到前首辅大人那样的人了,所以才会发生前不久的“蓟州兵变”事件。
麻贵本以为,振兴麻氏一门再无希望,哪知钟南却在这个时刻,来到了山西。
对于钟南这位兵部右侍郎,麻贵一直多有关注。这样以一位能既能懂武官的心酸,又极受皇帝恩宠的人物,仿佛是为麻贵天生定制的一般。如今钟南既然主动上门,麻贵反复思考之后,觉得万万不能错过此次机会。
“侍郎大人,这次我要是能再上战场,定不会忘记大人的恩情的。”说到最后,麻贵表达了投靠之意。
“放心吧,跟着我,麻总兵肯定不会少了累积战功的机会的。”钟南给对方吃了一颗定心丸。
“大人,请恕我愚钝,没见哪里有大仗要打啊?”
“麻总兵,先不要急,就这几个月,这场大仗就会来的。”
的确如钟南所料,丰臣秀吉正在厉兵秣马,为再次进犯朝鲜做准备。
四月初,朝鲜国王李昖向丰臣秀吉去信,表达了对倭国增兵釜山的不满。收到信后,丰臣秀吉干脆撕破了脸,不但没有撤回增加到釜山的预备队,还再次集结了十二万大军,赶赴朝鲜。
十四万陆军(加上釜山的两万预备队),外加七千余水军,丰臣秀吉双管齐下,兵锋直指朝鲜。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