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实打实的“发火”
尹毅这时正羞惭得紧,苦无地缝儿去钻,闻言忙躬身答道:“尹毅愚鲁,不堪造就,拢共修习了还没几日,岂敢承蒙师父与大师金奖,能投在师父门下,已然感篆中怀,也不知是小人几世修来的福气了,我也不敢痴妄达到多高的武学境界,但能明心养性,祛病强身,便足矣!”
“真是实诚孩子的心思,你能这样想很好,量力而为即可。”思霄爱怜地在徒弟肩背上拍了拍,以示对他的褒扬,“行远自迩,安稳踏实地做好了每日的功课,长远必有获益。”
(行远自迩:出自《礼记·中庸》,意思是走远路必须要从最近的一步走起;比喻做事情都得由浅入深,一步步前进。)
尹毅自是诺诺应命,深记师父所嘱。
“少姝姐姐,尹毅哥才刚说的什么‘反’呀,‘道’呀,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阿圆这孩子跟着少姝久了,不免也学得一样好问决疑,亲见大和尚对尹毅嘉许不已,他又趁机来求教了。
“反者道之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啊,天下的万事万物实非一成不变的,且多会向其反面运化,如此往复。”少姝仔细回忆了舅舅给她作出的阐释,尽量用小娃能够会意的方式回答。
“反面?哪个反面?”
“如何跟你解说呢,你看啊,人看到福就会想到祸,看到好就会想到坏……”
“黑的反面就是白。”阿圆顺嘴接茬。
“还有善恶相对。”匐勒也凑了过来。
“对喽,认为‘我’是善者,则‘彼’便是恶者,不就是正反两面吗?然而,万事万物没有一成不变,如果你看到了正反之间的转化,尝试着去反着看,反着想,反着做,便可感应道之运行。”
“运行……”匐勒重复道。
“日月运行,一寒一暑。”少姝道,“正是天地间周而复始地运转之道。”
(“日月运行,一寒一暑。”句:出自《易·系辞上》,也是该词出处。)
“既然是感应,那所你说的‘道’,是眼睛看不到的么?”
“当然,何止是看不到,乃至于只可意会,而不可意传,然则,何以谓‘道可道,非常道’呢?”
(“道可道,非常道”句:出自老子《道德经》开篇之句,意思大约是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普遍的“道”了。老子破天荒提出了“道”这个概念,作为其哲学思想的核心。“道”的含义博大精深,人们可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也可以从文学的方面去理解,还可以从美学原理去探求,更应从哲学体系的辩证法去思维。)
怀疑少姝揭出的迷底是进入了又一层的高深莫测,阿圆迫不及待地追问:“感应道之运行,会怎样?”
少姝夸张地托起一只胳膊,好像托着什么虚无之物,答道:“唯有感应且遵循了大道的人,才会切实自如的挥洒力量,到底作些事情出来。”
“什么什么?”匐勒如坠五里雾中,眸光空洞迷惘,眉间也出现了极伤脑筋的两道褶皱。
“我还是没弄明白。”阿圆也觉得越来越糊涂了,直言不讳要求道,“姐姐能再说得再浅显晓畅些吗?”
“这个——”
少顷,他俩见少姝拎起了装水的葫芦,有板有眼地打起比方来:“且换说这水好了,它可供人炊饮灌溉洗漱等等,是善吧?”
“是善。”
“但它如果在某种情形下不断地汇集壮大,进而成了挟裹一切的洪流,侵袭冲毁乡民住地,那便是恶吧?”
“当然是恶了,没毛病。”
“你们瞧,善与恶这种相对的区分,是人心给水下的定论,而水本身呢仅仅是水,无论是涓涓细流,亦或汹涌巨浪,都是水的‘本来面目’,毫无区分,你们能领略感应到吗?”
“我的天,事情还能这样寻思啊?”阿圆立刻瞠目不动,此时此刻,他原本那黑白分明的世界开始渐生动摇了。
“山上长大的孩子们,打小便追捧大禹治水之事,百听不厌,每逢上巳节,务须隆重拜祭方完,可有谁留神想过,为何独独是大禹会成功哩?”
匐勒与阿圆面面相觑,老老实实地一起摇头。
少姝笑了:“追根溯源,他并没有把水当作务必克敌制胜的对手,一切是在他真正明了水的面目之后才完成的。”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大禹确是领悟了大道之人。”思霄适时品评道。
“思医师说的什么?”阿圆觉得动听而神秘。
少姝细致耐心地为他说明,这是《庄子 齐物论》里头的一名话,意即没有“彼”就没有“我”,反过来,没有“我”,“彼”也无法得到呈现。
(《庄子 齐物论》:庄子认为万物都是浑然一体的,并且在不断向其对立面转化,因而没有区别。“齐物”的意思是万物齐一、等同,即一切事物之间没有什么差别,世间没有是非、美丑、善恶、贵贱之分。)
思霄清了回嗓子,又准备开腔了,趁此机会,索性将反者道之动的内涵加以延伸开来:“阿圆呐,少姝与你已然罗列了不少相反对立的‘彼’与‘我’,或可概括为‘善’与‘恶’,须知,所有以相反对立呈现出来的两面,不过是表象而已。人心惯以接受是非分明,导致了爱憎分明,迷己逐物,固执的追逐一面,排斥甚或不允许另一面发生,这便升起了‘成见’。我们不妨再往深处想想,没有了光,亦不会有影,这些貌似对立的双方皆如阴阳般相辅相成,是无法分离的一体,因此上,你无须拘泥于任何一面,不然的话,那可就什么都没有了哦。”
佛图澄连连称是,亦有感而发:“在佛道里,善与恶可指任何对立之两端,迷己逐物的‘执着’,说白了,是人的一厢情愿罢了,殊不知想到什么就要什么,正是苦痛的根源,求之不得,实苦;既得之后,亦苦。如陷泥沼,无法自拔——受此所限,看不到世界的本相,道也就无从向人显现了。”
(执着:原为佛教用语,指对某一事物或某一信念极强的渴望,无法释怀,为达目的不惜一切代价,不能超脱。后来指固执或拘泥,也指坚持不懈。)
思霄微微一笑:“古来儒者修身,旨在‘明明德’,清明道心人人皆备,只是暂时会被遮蔽,唯明德重新生现,方能透彻森罗万象的本来面目,若一生耽于执着自苦,终不免走火入魔,所谓过犹不及是也。”
(明明德:出自儒家经典《大学》开篇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第一个“明”是动词,是彰明、弘扬的意思;第二个“明”是形容词,意谓“光明的”;连起来是说,人要弘扬内心的善良光明的德性。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被奉为儒学三纲。另外,庄子在《齐物论》中也提出了“以明”的方法,即超越自我成见,跳出是非来看问题。)
(森罗万象:道家术语。森,如森林般繁密;罗,如网洞般排列。指宇宙天地间各种事物展现出的万千气象,形容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出处自南朝梁·陶弘景《茅山长沙馆碑》:“夫万象森罗,不离两仪所育;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
(过犹不及:出自孔子《论语 先进》,意指事情做过了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指做事要恰如其分。)
尹毅试问:“那么,是否痴迷标榜于是非善恶之人,多是成见作怪,而并非其人掌握了什么真知灼见?”
“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须得小心,其用意,不是自欺,便是欺人。对了,恰是阿圆说的挂羊头,卖狗肉!”
听过少姝的注解,大家同时放声大笑。
“认定有最好的,那必定有最坏的,若是没有了最好的,相应地也就没有最坏的了。”阿圆说完,不禁讶异于自己竟能编出像样的顺口溜了。
“唔,没有最好,没有最坏,只有最不坏。”尹毅感触良深,“挫魔人内心的,往往是很多自以为是的看法,要反转过来不容易啊。”
“反者道之动,允许一切发生,——当然,不允许也不是由我说了算的——如此便可感应大道了?”匐勒到底是粗粗地理出点眉目来。
少姝粲然,用力地一点头:“正是,消除成见以归清明,从‘我要这’‘我要那’的执着中拉拔出来,将自身视为与万物一体的当中的一个,与万物的生生灭灭并无不同,这正是庄子所言的道通为一,达于齐物之义。”
(“道通为一”:出自《庄子·齐物论》,意思是千奇百怪的各种事态,从道的意义上讲都是相通而浑一的,恰如阴阳需要有对立的存在才能存在,与其他中国古代圣贤相比,庄子似很强调“通”的概念。)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
“真是实诚孩子的心思,你能这样想很好,量力而为即可。”思霄爱怜地在徒弟肩背上拍了拍,以示对他的褒扬,“行远自迩,安稳踏实地做好了每日的功课,长远必有获益。”
(行远自迩:出自《礼记·中庸》,意思是走远路必须要从最近的一步走起;比喻做事情都得由浅入深,一步步前进。)
尹毅自是诺诺应命,深记师父所嘱。
“少姝姐姐,尹毅哥才刚说的什么‘反’呀,‘道’呀,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阿圆这孩子跟着少姝久了,不免也学得一样好问决疑,亲见大和尚对尹毅嘉许不已,他又趁机来求教了。
“反者道之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啊,天下的万事万物实非一成不变的,且多会向其反面运化,如此往复。”少姝仔细回忆了舅舅给她作出的阐释,尽量用小娃能够会意的方式回答。
“反面?哪个反面?”
“如何跟你解说呢,你看啊,人看到福就会想到祸,看到好就会想到坏……”
“黑的反面就是白。”阿圆顺嘴接茬。
“还有善恶相对。”匐勒也凑了过来。
“对喽,认为‘我’是善者,则‘彼’便是恶者,不就是正反两面吗?然而,万事万物没有一成不变,如果你看到了正反之间的转化,尝试着去反着看,反着想,反着做,便可感应道之运行。”
“运行……”匐勒重复道。
“日月运行,一寒一暑。”少姝道,“正是天地间周而复始地运转之道。”
(“日月运行,一寒一暑。”句:出自《易·系辞上》,也是该词出处。)
“既然是感应,那所你说的‘道’,是眼睛看不到的么?”
“当然,何止是看不到,乃至于只可意会,而不可意传,然则,何以谓‘道可道,非常道’呢?”
(“道可道,非常道”句:出自老子《道德经》开篇之句,意思大约是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普遍的“道”了。老子破天荒提出了“道”这个概念,作为其哲学思想的核心。“道”的含义博大精深,人们可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也可以从文学的方面去理解,还可以从美学原理去探求,更应从哲学体系的辩证法去思维。)
怀疑少姝揭出的迷底是进入了又一层的高深莫测,阿圆迫不及待地追问:“感应道之运行,会怎样?”
少姝夸张地托起一只胳膊,好像托着什么虚无之物,答道:“唯有感应且遵循了大道的人,才会切实自如的挥洒力量,到底作些事情出来。”
“什么什么?”匐勒如坠五里雾中,眸光空洞迷惘,眉间也出现了极伤脑筋的两道褶皱。
“我还是没弄明白。”阿圆也觉得越来越糊涂了,直言不讳要求道,“姐姐能再说得再浅显晓畅些吗?”
“这个——”
少顷,他俩见少姝拎起了装水的葫芦,有板有眼地打起比方来:“且换说这水好了,它可供人炊饮灌溉洗漱等等,是善吧?”
“是善。”
“但它如果在某种情形下不断地汇集壮大,进而成了挟裹一切的洪流,侵袭冲毁乡民住地,那便是恶吧?”
“当然是恶了,没毛病。”
“你们瞧,善与恶这种相对的区分,是人心给水下的定论,而水本身呢仅仅是水,无论是涓涓细流,亦或汹涌巨浪,都是水的‘本来面目’,毫无区分,你们能领略感应到吗?”
“我的天,事情还能这样寻思啊?”阿圆立刻瞠目不动,此时此刻,他原本那黑白分明的世界开始渐生动摇了。
“山上长大的孩子们,打小便追捧大禹治水之事,百听不厌,每逢上巳节,务须隆重拜祭方完,可有谁留神想过,为何独独是大禹会成功哩?”
匐勒与阿圆面面相觑,老老实实地一起摇头。
少姝笑了:“追根溯源,他并没有把水当作务必克敌制胜的对手,一切是在他真正明了水的面目之后才完成的。”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大禹确是领悟了大道之人。”思霄适时品评道。
“思医师说的什么?”阿圆觉得动听而神秘。
少姝细致耐心地为他说明,这是《庄子 齐物论》里头的一名话,意即没有“彼”就没有“我”,反过来,没有“我”,“彼”也无法得到呈现。
(《庄子 齐物论》:庄子认为万物都是浑然一体的,并且在不断向其对立面转化,因而没有区别。“齐物”的意思是万物齐一、等同,即一切事物之间没有什么差别,世间没有是非、美丑、善恶、贵贱之分。)
思霄清了回嗓子,又准备开腔了,趁此机会,索性将反者道之动的内涵加以延伸开来:“阿圆呐,少姝与你已然罗列了不少相反对立的‘彼’与‘我’,或可概括为‘善’与‘恶’,须知,所有以相反对立呈现出来的两面,不过是表象而已。人心惯以接受是非分明,导致了爱憎分明,迷己逐物,固执的追逐一面,排斥甚或不允许另一面发生,这便升起了‘成见’。我们不妨再往深处想想,没有了光,亦不会有影,这些貌似对立的双方皆如阴阳般相辅相成,是无法分离的一体,因此上,你无须拘泥于任何一面,不然的话,那可就什么都没有了哦。”
佛图澄连连称是,亦有感而发:“在佛道里,善与恶可指任何对立之两端,迷己逐物的‘执着’,说白了,是人的一厢情愿罢了,殊不知想到什么就要什么,正是苦痛的根源,求之不得,实苦;既得之后,亦苦。如陷泥沼,无法自拔——受此所限,看不到世界的本相,道也就无从向人显现了。”
(执着:原为佛教用语,指对某一事物或某一信念极强的渴望,无法释怀,为达目的不惜一切代价,不能超脱。后来指固执或拘泥,也指坚持不懈。)
思霄微微一笑:“古来儒者修身,旨在‘明明德’,清明道心人人皆备,只是暂时会被遮蔽,唯明德重新生现,方能透彻森罗万象的本来面目,若一生耽于执着自苦,终不免走火入魔,所谓过犹不及是也。”
(明明德:出自儒家经典《大学》开篇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第一个“明”是动词,是彰明、弘扬的意思;第二个“明”是形容词,意谓“光明的”;连起来是说,人要弘扬内心的善良光明的德性。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被奉为儒学三纲。另外,庄子在《齐物论》中也提出了“以明”的方法,即超越自我成见,跳出是非来看问题。)
(森罗万象:道家术语。森,如森林般繁密;罗,如网洞般排列。指宇宙天地间各种事物展现出的万千气象,形容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出处自南朝梁·陶弘景《茅山长沙馆碑》:“夫万象森罗,不离两仪所育;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
(过犹不及:出自孔子《论语 先进》,意指事情做过了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指做事要恰如其分。)
尹毅试问:“那么,是否痴迷标榜于是非善恶之人,多是成见作怪,而并非其人掌握了什么真知灼见?”
“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须得小心,其用意,不是自欺,便是欺人。对了,恰是阿圆说的挂羊头,卖狗肉!”
听过少姝的注解,大家同时放声大笑。
“认定有最好的,那必定有最坏的,若是没有了最好的,相应地也就没有最坏的了。”阿圆说完,不禁讶异于自己竟能编出像样的顺口溜了。
“唔,没有最好,没有最坏,只有最不坏。”尹毅感触良深,“挫魔人内心的,往往是很多自以为是的看法,要反转过来不容易啊。”
“反者道之动,允许一切发生,——当然,不允许也不是由我说了算的——如此便可感应大道了?”匐勒到底是粗粗地理出点眉目来。
少姝粲然,用力地一点头:“正是,消除成见以归清明,从‘我要这’‘我要那’的执着中拉拔出来,将自身视为与万物一体的当中的一个,与万物的生生灭灭并无不同,这正是庄子所言的道通为一,达于齐物之义。”
(“道通为一”:出自《庄子·齐物论》,意思是千奇百怪的各种事态,从道的意义上讲都是相通而浑一的,恰如阴阳需要有对立的存在才能存在,与其他中国古代圣贤相比,庄子似很强调“通”的概念。)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