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熊孩子陈三皮
我是
穿越虚空
坠入江平县的一颗种子
长成的一天
我才知道
这是一颗高大茂绿的香樟树
瑶人柴
院里载
根深叶茂香自来
我时而
仰望苍穹
我时而
俯视阔土
我看的见人世间的甜蜜和疾苦
我领略的到上天的缥缈和逍遥
争斗与融合
停滞与前行
在这个虚幻而又真实的世界里
我已经走得太远太远
无数个夜里
我时常会梦到
洞庭湖畔的那个小县
嘉靖四十一年十二月初的一个深夜,星光黯淡、虫畜不鸣,八名士兵奉广东总兵刘显之命身上揣着绣有“天兵”字样的号衣,乔装成百姓,秘密赶往兴化成。
虽然视线不佳,但微风徐徐、不燥不凉的天气很适宜赶路,士兵们不由得放松下来,眼看着再有二十里路就能到城下了,突然,“嗖嗖嗖”,一阵弩声,来不及呼喊,几名士兵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死掉了。一会儿,过来一群人,翻捡半天,从中走出八名相对高大的汉子,各自揣起号衣,继续向兴化城赶去;待到城下,这几人凭着号衣,骗开城门,一声呼喝,竟然不知从哪涌出数百手持长刀的人。是倭寇!
“みなごろし!”
“啊——倭寇来了!”
“救命呀——”
“快跑啊——”
整个兴化城一片混乱,孩子的啼哭声,妇女的惨叫声,汉子的叱骂声;火光、灯光......兴化城的百姓们陷入了人间炼狱!这时,一名倭寇手持长刀闯入了一个房间,床上一个婴儿脸上挂着微笑,居然还在熟睡。倭寇来到床前,狞笑两声“嘎嘎”,迅速举起长刀向床上砍去......
“娘啊,娘——我怕!我怕!”
两千里外的一个小房间里,木床上突然坐起一个孩子,满头大汗的正在呼喊母亲。
“波儿,又做噩梦了?我就说你那不靠谱的爹,非得带你去听书,听什么不好?杀啊,杀啊的!”
......
江平县
群山连绵
传说山里面住着神仙
八百里洞庭湖
亦闻有仙人凌波飞渡
看似遥远
又在身边
啊
怎么会有
那么那么多的神仙
无论这个世界多么玄幻
我只是个追风少年
——陈家村第四代小地主、陈三皮,八岁作于陈家村茅舍学堂
江平县隶属湖广布政司的中部、洞庭湖畔的岳州府,居岳州府的最南部与长沙府的湘阴、浏阳两县相邻;该县民风淳朴、多奇山俊水,物产丰富、景色优美。其中,县城北部的籁山以悬崖峭壁、山势险峻闻名于州府;亦常有纵情山水之人经常流连于此,据山脚下陈家村的陈二牛大胆考证:山上没有什么山洞、异兽什么的,也没见过这些陌生过客施展过什么飞天入地之术。于是众人得出结论,应该只是一些“文人骚客”垂涎此处种类繁多、刺天扎地、连绵成海的岳州山竹。
很长一段时间,陈家村的私塾陈英启都纠正说,不是文人骚客,是文人墨客,我们说话要文明。陈二牛说,墨呢?墨呢?骚啦一圈、骚啦一圈,不是文人骚客吗?无病呻吟!陈二牛可不是小牛,五十多岁的人了,英启同志是要喊二叔的。不过落榜秀才陈英启还是有办法的,也许是“文人”的固执,也许是第三代小地主的膨胀,或者是为了让自己的神作留名,奥,这一点是要有遗传的;总之,陈英启这个小地主在成亲之时,在籁山半山腰捐资修了一个亭子,对着山路的两个柱子上刻上了自己的“著名”诗作:清清洞庭,绵竹连山;波光粼粼,鱼藕悠悠。还是这个陈二牛:英启这学问到是简单易懂,就是感觉有点俗呢。
山水之间,男耕女织;水沃鱼肥、祥和田园,不是神仙胜神仙。明弘治年间,国泰民安;昌水河畔、籁山脚下的陈家村的村民们这日子、这环境,简直了、简直了!
明嘉靖四十年农历二月二,龙抬头;就是今天,天上黑云压境、春雷阵阵、微凉的风打着圈的穿堂而过;眼看着就要下起雨来,是春姑娘和雨姑娘今天一起出门逛街了?还是四海龙宫那么多龙爷爷,今天是谁恰巧经过我大美岳州府啊;哎,龙生九子,也不知今年是哪条龙抬头,今天这天气唱着好运歹运就出来了。
就是今天,岳州府江平县九曲镇陈家村学堂二月份开学的第一天,以前的私塾都是初一、十五放假的;卯时,陈英启正在前院的学堂里摆弄那十几个孩童。后院,产婆、妯娌还有几个长工家的婆姨,满屋子的人都在围观九曲镇非著名私塾先生陈英启的夫人刘氏生产;陈夫子考虑到夫人已有三次经验,又是二月开学第一天,就待在了前院学舍里。为何陈刘氏有三次经验,实乃已生育有二女一子,其中一女夭折。
话说陈英启也颇有家产,其父陈思达先经商后务农,在英启祖父10亩薄田的基础上,硬是把家业做大了十倍,100多亩良田得以让从小就被几个姐妹繁星拱月的陈夫子守着肥田和学舍过着小地主的快乐生活。此时,长工王大锤的老婆王张氏急急慌慌的跑到前院学舍,“生了、生了,夫人生了”;待到转到后院,家中女眷和帮闲的婆姨们上上下下都喜气,是个男娃,先生起个名吧?
母子平安,想来夫君心里也是轻松快乐的吧;不过看到陈夫子开始拧须沉吟、摇头晃脑时,陈刘氏的眼皮就开始跳。果然,也就那么两三秒的功夫吧:就叫陈波光吧。陈刘氏本能的反应:不合适吧。
大女儿起了个名叫陈清清,不足两月就化作了青烟;二女儿起了个陈洞庭,刘氏绝食两餐,终于逼迫夫君把女儿的名字改成了陈雨婷;大儿子起了个陈锦竹,当时健在的祖父陈思达老先生越琢磨越不对味,锦毛猪?想想籁山上的那几句诗,总归明白自己儿子给孙子起名的出处,何况很多讲究的家庭,祖父健在那是第一发言权,于是老先生断然改成了“陈望山”,有点老气横秋却也符合老先生满足于乡邻间德高望重超然地位的满足心态;不过英启同志仗着多年“社学教授”,奥不是,是私塾先生的身份又把“锦竹”两个大字贴到了陈望山身上:那就待到望山及冠表字时再用吧;不这样,怎能体现出籁山上“文人墨客亭”的价值呢?10两银子啊,一时冲动后,好长时间,心里老疼了。
“咋个不合适?”
“我记得小时候听说书的讲封神演义,好像有个采花大盗叫陈波光,奥,是田伯光”
“那就叫陈波,妇道人家懂什么?哼!就这样定了,嗯,小家伙睡着呢,我去学舍了”......
如果没有“三纲五常”,陈刘氏一定会和几个儿女达成共识:陈家村学堂这个私塾先生有时候不太靠谱。
待到巳时,得到消息的本家和邻里都来道贺;
“今个一大早,我寻思着去山上拣点柴,还没到文人亭呢,这雨眼看着就上来了,赶紧回吧,抄近道,你们猜怎么着,咱老陈家祖坟那青烟缭绕,这是要出大事了,大喜事了!我寻思着,就应该是英启婆姨这会儿就要生了。”
“英启啊,你看三伯娘真会说话,不过,今早上黑云蔽日那会,我听见龙吟了,是不是嘤嘤嘤的声音,三伯娘您听到了吗?”
“闪一闪、闪一闪,吶,英启给两把艾叶”......
英启作揖:谢谢二伯娘、谢谢三伯娘、谢谢阿姊......
五年后的一天清晨,一个一身青衣的孩童,推开柴门,一路穿过鳞次栉比的村中院落,迅速的向村东跑去,前面土路上几只白鸭扭着肥硕的屁股,慢自逍遥的摇晃着,孩童披散的头发被风吹起,赶着几只鸭子“嘎嘎”的叫着,扑棱着翅膀,扑向路边的稻田。很快,孩童就来到了村东首的大宅院,前排的房舍里,几个孩童正在磨墨,额下留长须的夫子正闭着眼睛摇头晃脑的嘀咕着什么,孩童穿过弄堂直接来到了后院;
“三皮、三皮,起床了!”
8岁的孩童李茂,擦一把汗、气喘吁吁的去扯陈波的被子,同样8岁的大哥陈望山,人如其名稳重的样子,笑嘻嘻的整理着衣服看着不说话;一会儿王大锤家的二子,10岁的王铁金也跑了进来,大家七手八脚的帮助陈波把衣服穿上就往前院跑。这个时代,8岁入社学、15岁入县学;陈英启家的孩子都是5岁就入学,其实就是陈刘氏主打管理长短工料理那100多亩水田、旱田,充分扮演了地主婆的角色,懒得看护这几个毛孩子,丢给他们做私塾先生的爹放羊去吧。
“雨婷,背诵一下《诗经》中的《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曰觱发,二之曰栗烈......”
“哎,小三皮,你怎们又在凳子上躺下了?”
话说,陈波“三皮”的外号还真是他这不靠谱的爹喊成号的。陈夫子的“教授”水平经过这几年的锤炼,尤其是陈波也开始“随学”后,已经可以算是炉火纯青,基本上就是陈家村第一私塾开课四部曲:先是大女儿陈雨婷秀一波“学霸”的榜样,第二步是提高点难度,让自己的亲生儿子陈望山出出糗,然后照今天的心情(主要是看陈夫子有没有新作问世)用戒尺打手心三到七下,如果碰巧今天陈望山的老子觉得今天自己应该是出了一首“好诗”,还会免打;第三步是借此立威,教育劝导学舍里的其他孩子,要认真上课,然后就不同年龄层次课程的不同,分别开讲,学生们或听讲或预习或练字;第四步就是布置作业,全员自习。
估计,拿自己的孩子立威的应该是前多有古人、后不缺来者;于是,陈望山这样的老实孩子就成了牺牲品,妖孽如陈小三这样的熊孩子在5岁时就看透了这一切,每天开课时,之所以在欣赏完大姐的表演后就往凳子上一趟,一方面是实在不忍心看大哥“受摧残”,三皮猜测大哥一辈子的忠厚老实一定是小时候打出来的;另一方面也是有恃无恐。想当年,陈英启刚有孩子时自己也是个孩子,待到陈三皮出生,父爱才刚刚溢出接着就泛滥无边,那是口口一个一个“小三啊”“小三啊”的叫着,待到课堂上就是“三啊、别皮”“三啊,别皮”“三、又皮!”“三、皮!”直到随学两个月后,能够学着写自己的名字的时候,陈英启看着歪歪扭扭的“陳三皮”三个字,算是默认了儿子自行更名成功,也洗脱了刘氏责怪自己把儿子喊出外号的嫌疑,实在是太皮了,躺在凳子上阴阳怪气、学舌弄音或者是人家后背上画画或者是往人家笔尖上夹虫子.....
诸般恶作剧举不胜举。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
穿越虚空
坠入江平县的一颗种子
长成的一天
我才知道
这是一颗高大茂绿的香樟树
瑶人柴
院里载
根深叶茂香自来
我时而
仰望苍穹
我时而
俯视阔土
我看的见人世间的甜蜜和疾苦
我领略的到上天的缥缈和逍遥
争斗与融合
停滞与前行
在这个虚幻而又真实的世界里
我已经走得太远太远
无数个夜里
我时常会梦到
洞庭湖畔的那个小县
嘉靖四十一年十二月初的一个深夜,星光黯淡、虫畜不鸣,八名士兵奉广东总兵刘显之命身上揣着绣有“天兵”字样的号衣,乔装成百姓,秘密赶往兴化成。
虽然视线不佳,但微风徐徐、不燥不凉的天气很适宜赶路,士兵们不由得放松下来,眼看着再有二十里路就能到城下了,突然,“嗖嗖嗖”,一阵弩声,来不及呼喊,几名士兵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死掉了。一会儿,过来一群人,翻捡半天,从中走出八名相对高大的汉子,各自揣起号衣,继续向兴化城赶去;待到城下,这几人凭着号衣,骗开城门,一声呼喝,竟然不知从哪涌出数百手持长刀的人。是倭寇!
“みなごろし!”
“啊——倭寇来了!”
“救命呀——”
“快跑啊——”
整个兴化城一片混乱,孩子的啼哭声,妇女的惨叫声,汉子的叱骂声;火光、灯光......兴化城的百姓们陷入了人间炼狱!这时,一名倭寇手持长刀闯入了一个房间,床上一个婴儿脸上挂着微笑,居然还在熟睡。倭寇来到床前,狞笑两声“嘎嘎”,迅速举起长刀向床上砍去......
“娘啊,娘——我怕!我怕!”
两千里外的一个小房间里,木床上突然坐起一个孩子,满头大汗的正在呼喊母亲。
“波儿,又做噩梦了?我就说你那不靠谱的爹,非得带你去听书,听什么不好?杀啊,杀啊的!”
......
江平县
群山连绵
传说山里面住着神仙
八百里洞庭湖
亦闻有仙人凌波飞渡
看似遥远
又在身边
啊
怎么会有
那么那么多的神仙
无论这个世界多么玄幻
我只是个追风少年
——陈家村第四代小地主、陈三皮,八岁作于陈家村茅舍学堂
江平县隶属湖广布政司的中部、洞庭湖畔的岳州府,居岳州府的最南部与长沙府的湘阴、浏阳两县相邻;该县民风淳朴、多奇山俊水,物产丰富、景色优美。其中,县城北部的籁山以悬崖峭壁、山势险峻闻名于州府;亦常有纵情山水之人经常流连于此,据山脚下陈家村的陈二牛大胆考证:山上没有什么山洞、异兽什么的,也没见过这些陌生过客施展过什么飞天入地之术。于是众人得出结论,应该只是一些“文人骚客”垂涎此处种类繁多、刺天扎地、连绵成海的岳州山竹。
很长一段时间,陈家村的私塾陈英启都纠正说,不是文人骚客,是文人墨客,我们说话要文明。陈二牛说,墨呢?墨呢?骚啦一圈、骚啦一圈,不是文人骚客吗?无病呻吟!陈二牛可不是小牛,五十多岁的人了,英启同志是要喊二叔的。不过落榜秀才陈英启还是有办法的,也许是“文人”的固执,也许是第三代小地主的膨胀,或者是为了让自己的神作留名,奥,这一点是要有遗传的;总之,陈英启这个小地主在成亲之时,在籁山半山腰捐资修了一个亭子,对着山路的两个柱子上刻上了自己的“著名”诗作:清清洞庭,绵竹连山;波光粼粼,鱼藕悠悠。还是这个陈二牛:英启这学问到是简单易懂,就是感觉有点俗呢。
山水之间,男耕女织;水沃鱼肥、祥和田园,不是神仙胜神仙。明弘治年间,国泰民安;昌水河畔、籁山脚下的陈家村的村民们这日子、这环境,简直了、简直了!
明嘉靖四十年农历二月二,龙抬头;就是今天,天上黑云压境、春雷阵阵、微凉的风打着圈的穿堂而过;眼看着就要下起雨来,是春姑娘和雨姑娘今天一起出门逛街了?还是四海龙宫那么多龙爷爷,今天是谁恰巧经过我大美岳州府啊;哎,龙生九子,也不知今年是哪条龙抬头,今天这天气唱着好运歹运就出来了。
就是今天,岳州府江平县九曲镇陈家村学堂二月份开学的第一天,以前的私塾都是初一、十五放假的;卯时,陈英启正在前院的学堂里摆弄那十几个孩童。后院,产婆、妯娌还有几个长工家的婆姨,满屋子的人都在围观九曲镇非著名私塾先生陈英启的夫人刘氏生产;陈夫子考虑到夫人已有三次经验,又是二月开学第一天,就待在了前院学舍里。为何陈刘氏有三次经验,实乃已生育有二女一子,其中一女夭折。
话说陈英启也颇有家产,其父陈思达先经商后务农,在英启祖父10亩薄田的基础上,硬是把家业做大了十倍,100多亩良田得以让从小就被几个姐妹繁星拱月的陈夫子守着肥田和学舍过着小地主的快乐生活。此时,长工王大锤的老婆王张氏急急慌慌的跑到前院学舍,“生了、生了,夫人生了”;待到转到后院,家中女眷和帮闲的婆姨们上上下下都喜气,是个男娃,先生起个名吧?
母子平安,想来夫君心里也是轻松快乐的吧;不过看到陈夫子开始拧须沉吟、摇头晃脑时,陈刘氏的眼皮就开始跳。果然,也就那么两三秒的功夫吧:就叫陈波光吧。陈刘氏本能的反应:不合适吧。
大女儿起了个名叫陈清清,不足两月就化作了青烟;二女儿起了个陈洞庭,刘氏绝食两餐,终于逼迫夫君把女儿的名字改成了陈雨婷;大儿子起了个陈锦竹,当时健在的祖父陈思达老先生越琢磨越不对味,锦毛猪?想想籁山上的那几句诗,总归明白自己儿子给孙子起名的出处,何况很多讲究的家庭,祖父健在那是第一发言权,于是老先生断然改成了“陈望山”,有点老气横秋却也符合老先生满足于乡邻间德高望重超然地位的满足心态;不过英启同志仗着多年“社学教授”,奥不是,是私塾先生的身份又把“锦竹”两个大字贴到了陈望山身上:那就待到望山及冠表字时再用吧;不这样,怎能体现出籁山上“文人墨客亭”的价值呢?10两银子啊,一时冲动后,好长时间,心里老疼了。
“咋个不合适?”
“我记得小时候听说书的讲封神演义,好像有个采花大盗叫陈波光,奥,是田伯光”
“那就叫陈波,妇道人家懂什么?哼!就这样定了,嗯,小家伙睡着呢,我去学舍了”......
如果没有“三纲五常”,陈刘氏一定会和几个儿女达成共识:陈家村学堂这个私塾先生有时候不太靠谱。
待到巳时,得到消息的本家和邻里都来道贺;
“今个一大早,我寻思着去山上拣点柴,还没到文人亭呢,这雨眼看着就上来了,赶紧回吧,抄近道,你们猜怎么着,咱老陈家祖坟那青烟缭绕,这是要出大事了,大喜事了!我寻思着,就应该是英启婆姨这会儿就要生了。”
“英启啊,你看三伯娘真会说话,不过,今早上黑云蔽日那会,我听见龙吟了,是不是嘤嘤嘤的声音,三伯娘您听到了吗?”
“闪一闪、闪一闪,吶,英启给两把艾叶”......
英启作揖:谢谢二伯娘、谢谢三伯娘、谢谢阿姊......
五年后的一天清晨,一个一身青衣的孩童,推开柴门,一路穿过鳞次栉比的村中院落,迅速的向村东跑去,前面土路上几只白鸭扭着肥硕的屁股,慢自逍遥的摇晃着,孩童披散的头发被风吹起,赶着几只鸭子“嘎嘎”的叫着,扑棱着翅膀,扑向路边的稻田。很快,孩童就来到了村东首的大宅院,前排的房舍里,几个孩童正在磨墨,额下留长须的夫子正闭着眼睛摇头晃脑的嘀咕着什么,孩童穿过弄堂直接来到了后院;
“三皮、三皮,起床了!”
8岁的孩童李茂,擦一把汗、气喘吁吁的去扯陈波的被子,同样8岁的大哥陈望山,人如其名稳重的样子,笑嘻嘻的整理着衣服看着不说话;一会儿王大锤家的二子,10岁的王铁金也跑了进来,大家七手八脚的帮助陈波把衣服穿上就往前院跑。这个时代,8岁入社学、15岁入县学;陈英启家的孩子都是5岁就入学,其实就是陈刘氏主打管理长短工料理那100多亩水田、旱田,充分扮演了地主婆的角色,懒得看护这几个毛孩子,丢给他们做私塾先生的爹放羊去吧。
“雨婷,背诵一下《诗经》中的《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曰觱发,二之曰栗烈......”
“哎,小三皮,你怎们又在凳子上躺下了?”
话说,陈波“三皮”的外号还真是他这不靠谱的爹喊成号的。陈夫子的“教授”水平经过这几年的锤炼,尤其是陈波也开始“随学”后,已经可以算是炉火纯青,基本上就是陈家村第一私塾开课四部曲:先是大女儿陈雨婷秀一波“学霸”的榜样,第二步是提高点难度,让自己的亲生儿子陈望山出出糗,然后照今天的心情(主要是看陈夫子有没有新作问世)用戒尺打手心三到七下,如果碰巧今天陈望山的老子觉得今天自己应该是出了一首“好诗”,还会免打;第三步是借此立威,教育劝导学舍里的其他孩子,要认真上课,然后就不同年龄层次课程的不同,分别开讲,学生们或听讲或预习或练字;第四步就是布置作业,全员自习。
估计,拿自己的孩子立威的应该是前多有古人、后不缺来者;于是,陈望山这样的老实孩子就成了牺牲品,妖孽如陈小三这样的熊孩子在5岁时就看透了这一切,每天开课时,之所以在欣赏完大姐的表演后就往凳子上一趟,一方面是实在不忍心看大哥“受摧残”,三皮猜测大哥一辈子的忠厚老实一定是小时候打出来的;另一方面也是有恃无恐。想当年,陈英启刚有孩子时自己也是个孩子,待到陈三皮出生,父爱才刚刚溢出接着就泛滥无边,那是口口一个一个“小三啊”“小三啊”的叫着,待到课堂上就是“三啊、别皮”“三啊,别皮”“三、又皮!”“三、皮!”直到随学两个月后,能够学着写自己的名字的时候,陈英启看着歪歪扭扭的“陳三皮”三个字,算是默认了儿子自行更名成功,也洗脱了刘氏责怪自己把儿子喊出外号的嫌疑,实在是太皮了,躺在凳子上阴阳怪气、学舌弄音或者是人家后背上画画或者是往人家笔尖上夹虫子.....
诸般恶作剧举不胜举。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