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闪避
宽门大院的东方氏家宅正在筹筵搬房事宜,正房摆着一张供桌,油灯晃晃,桌面铺着各色各样的糕点、果物和盘菜,以此祭供宅神;偏房、耳房、过道、堂廊烧着火炉。古安寨村搬房迁居的习俗便是如此,需要用炉火烘暖新房,再行搬入家当和细软,寓意祛除污秽,火火烘烘。
东方氏乃村里罕见的富贵家户,良田百亩,门丁众多。数十年前,东方家连生三个女娃后,喜得了孪生贵子,风光了村里村外。
搬房,比起娶妻、寿辰、薨丧、登科,算是小事,然而,东方氏家这次搬房操办得过犹不及,场面堪比当年捐官上任的县老爷。
筵席排落在大院之内,六横六竖,三十六桌。开席间,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炸响。鞭炮声响,素来在搬迁、寿辰、嫁娶间习以为常,煞无介事。然而,这番鞭炮声过后,传来了弦丝快板唱和声。
“一搬二进,三里四常,远近皆亲,四路八朋,六路开道,九五至上……”
一唱一和,外地口音,和声杳处,身影出现在群人的视线中,竟是一对六旬高龄的老夫妇。
古安寨村子不大,人口很多,文化人少之又少。老千岁是文化人中的古董老标杆,他细品这对夫妇和言俏嘴,心想这是搬迁吉利唱词,是乃人丁兴旺,宾朋开达之寓意,却对最后的一句“九五至上”不敢琢磨,暗骂此等不成礼数,不成体统,气冲冲地离席而去。东方家的主人东方伯却胸有成竹,领着夫人,寻来这对其貌滑稽的老夫妇跟前。
说这古安寨村不是穷乡,倒是僻壤,如牛尾巴缝下的一坨灰,藏在旮旯里不惹人留意。村里少有外人,对外界的认识闭塞,只听村上一辈传一辈留下过一个传说——那是曾经的曾经,村里来一位儒装修者,小村上下引以为奇,却无人乐意搭理。这位儒装修者硬是在朱三伯家锅屋的芦麻杆堆上留宿三夜,朱三伯家贫,实在养不起孩子,便求他把最小的孩子小七郎带走,免得贱遭了生命。
小七郎一走就是三十年,三十年过后,曾经的朱三伯已经成了耄耋老人,在他弥留之际,想见他一面。一日,红彤彤的大热天里,一青儒大学装扮的人士走进了家门,立在了老人面前,用一颗丹药,让老人又活了十年。原来,这七郎离开家乡后,跟着修者通了儒,学了道,掐指算了家父的寿辰,在大限之日,以尽养育之恩。
七郎是那儒装修者带出的弟子,儒装修者成为村人心目中的高人,七郎也成了村里作为修身学道的标榜。
东方伯孪生的孩子端庄聪明,好似早已发现其不是读书登科的料子,便心系知遇与赏识,心想村里来的这对夫妇必是高人,对已临客下的夫妇必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东方伯和夫人把这对夫妇邀请入房,待等席清客走,好生做了安排。
到得了晚上,东方伯谨慎,特意不让夫人着座,亲自沽酒招待这对老夫妇,另外,将孪生犬子安排门外就站,随时等待吩咐。
酒过三盏,东方伯说:“不知二位从何而来,来此小村是为何事?”
这对老夫妇不声不响,竟然连抬头看他一眼也觉多余。
东方伯反觉高人深沉古怪,非一般的高人,必有武功和所长。
推杯换盏几个回合,东方伯稍有醉意,一扣响指,门内走进东方木白和东方清落。
“二位好酒量,好食腑,怪我日头待客,多喝了几杯,现在是头脑昏涨。我辈酒量不如,招来犬子陪二位前辈续酒如何?”东方伯醉意熏熏说着。
东方木白和东方清落款款走上桌边,施了礼。这对夫妇相视一笑,便与其续起酒来,直到夜半时刻,酒干菜净,一股脑五人竟都醉卧在了地上。
翌日太阳过山头,这对夫妇要走,东方伯苦心相留。
东方伯有一双慧眼,看人独特,一心觉得这对老夫妇是高人一等的高人,若是能对犬子有教,实乃是天赐之恩。只是,东方伯明里暗里观察,发现这对夫妇对犬子没有一丝多意。东方伯又几次请教,可老夫妇依然是喝酒吃肉要赏钱,其他事情一概不提。后来,东方伯实在不忍床榻夫人的叨咕,在热情款待第五个日头后送走了这对老夫妇。
这对夫妇走出了东方氏家,却没有离开村子,第二天,坐在了溪水岸头。
老夫一脸滑稽模样,形似矮瘦糙条,张嘴哈欠或是舔嘴讲话时,总能露出那如排蒜般的大凹牙;老妇面饼脸,如同死癞蛤蟆般的鼓眼泡,自带弥勒笑嘴,头上插着红绿小绣花。老夫别着快板,老妇背着一把二胡,看起来简直就像是一对说书讲唱的。
小村的孩童们挤破脑袋来看怪人,陆续有行色匆匆的大人见着这对不正常的老夫妇而带走了孩子,只剩下些年纪稍大或是无法无天、无人看管的大青年和野孩子。
这些大人瞬间接走了孩小,倒不是无缘无故,原来在他们的心中都憧憬着自己的孩子能走出小村,能像七郎那般有出息,所以他们时常期盼着小村能再来一位儒装修者般的人物……然而,多年以后,小村子果真来了一位外人,确切地说,这也是一位怪人。
临村的这位怪人身上挂满奇异,有砚台、狼牙坠、牙骨、香薰铸等玩物碎件,耳朵里竟能掏出白玉璧,鼻孔里藏着鸡心石,受了前车之鉴,这位收古先生受到古安寨村人的热待,大人们扯着儿孙小辈们,希望得到收古先生的抬爱,收之为徒,走出小村,十年之后 ,载获而归,衣锦还乡。甚有家底的人家,偷偷拿着铜器、瓷器和古物来串后门。
不知不觉,收古先生第二天就在小村消失了,一同消失的还有两个孩子,两户人家开始还急得慌,后来便想孩子根骨清奇,是被收古先生带回做了徒弟……不过,可惜的是,这两户人家至今没能等得孩子归来,父亲临终前是多么希望见着孩子一面,奄息却不咽气,死成了僵体,体温却迟迟不凉,可是,最终还是没能等着孩子……直到父亲死去,埋进土,土堆长满野草,野草枯了又丰,丰了又枯,再也不能盼得孩子……母亲自也没了指望,便是如此,依旧身残志坚,在每天的下傍晚,太阳下山前,她便倚在门头,仰脸朝西眺望,眼睛从深黑到离黄,硬撑了五年载,最终仰脸瞠目,等死在院子的门头前。
村人们一直期待着孩子学得手艺,学艺有成之后,荣耀故里,或像七郎那样成为一位修者,待那两位孩子的家亲临终时都见不得孩子的身影时,村人们便不再心有期待,他们不在想两个孩子被收古先生带走做了徒弟这么简单……他们想,或许孩子死了,或许孩子没被收古先生收为弟子,或许当初孩子走丢了,或许那本不是什么收古的先生,而是拐骗贩卖孩子的恶人……
小村的人们不再期待外来高人,也不期望儿孙走出村子成才立器,只要平安无事,便理所当然和心安理得了。
所以,这对外来的老夫妇除了在慧眼识英雄的东方伯得到尊重和重视外,没多人愿意搭理,甚至是排斥和闪避。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
东方氏乃村里罕见的富贵家户,良田百亩,门丁众多。数十年前,东方家连生三个女娃后,喜得了孪生贵子,风光了村里村外。
搬房,比起娶妻、寿辰、薨丧、登科,算是小事,然而,东方氏家这次搬房操办得过犹不及,场面堪比当年捐官上任的县老爷。
筵席排落在大院之内,六横六竖,三十六桌。开席间,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炸响。鞭炮声响,素来在搬迁、寿辰、嫁娶间习以为常,煞无介事。然而,这番鞭炮声过后,传来了弦丝快板唱和声。
“一搬二进,三里四常,远近皆亲,四路八朋,六路开道,九五至上……”
一唱一和,外地口音,和声杳处,身影出现在群人的视线中,竟是一对六旬高龄的老夫妇。
古安寨村子不大,人口很多,文化人少之又少。老千岁是文化人中的古董老标杆,他细品这对夫妇和言俏嘴,心想这是搬迁吉利唱词,是乃人丁兴旺,宾朋开达之寓意,却对最后的一句“九五至上”不敢琢磨,暗骂此等不成礼数,不成体统,气冲冲地离席而去。东方家的主人东方伯却胸有成竹,领着夫人,寻来这对其貌滑稽的老夫妇跟前。
说这古安寨村不是穷乡,倒是僻壤,如牛尾巴缝下的一坨灰,藏在旮旯里不惹人留意。村里少有外人,对外界的认识闭塞,只听村上一辈传一辈留下过一个传说——那是曾经的曾经,村里来一位儒装修者,小村上下引以为奇,却无人乐意搭理。这位儒装修者硬是在朱三伯家锅屋的芦麻杆堆上留宿三夜,朱三伯家贫,实在养不起孩子,便求他把最小的孩子小七郎带走,免得贱遭了生命。
小七郎一走就是三十年,三十年过后,曾经的朱三伯已经成了耄耋老人,在他弥留之际,想见他一面。一日,红彤彤的大热天里,一青儒大学装扮的人士走进了家门,立在了老人面前,用一颗丹药,让老人又活了十年。原来,这七郎离开家乡后,跟着修者通了儒,学了道,掐指算了家父的寿辰,在大限之日,以尽养育之恩。
七郎是那儒装修者带出的弟子,儒装修者成为村人心目中的高人,七郎也成了村里作为修身学道的标榜。
东方伯孪生的孩子端庄聪明,好似早已发现其不是读书登科的料子,便心系知遇与赏识,心想村里来的这对夫妇必是高人,对已临客下的夫妇必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东方伯和夫人把这对夫妇邀请入房,待等席清客走,好生做了安排。
到得了晚上,东方伯谨慎,特意不让夫人着座,亲自沽酒招待这对老夫妇,另外,将孪生犬子安排门外就站,随时等待吩咐。
酒过三盏,东方伯说:“不知二位从何而来,来此小村是为何事?”
这对老夫妇不声不响,竟然连抬头看他一眼也觉多余。
东方伯反觉高人深沉古怪,非一般的高人,必有武功和所长。
推杯换盏几个回合,东方伯稍有醉意,一扣响指,门内走进东方木白和东方清落。
“二位好酒量,好食腑,怪我日头待客,多喝了几杯,现在是头脑昏涨。我辈酒量不如,招来犬子陪二位前辈续酒如何?”东方伯醉意熏熏说着。
东方木白和东方清落款款走上桌边,施了礼。这对夫妇相视一笑,便与其续起酒来,直到夜半时刻,酒干菜净,一股脑五人竟都醉卧在了地上。
翌日太阳过山头,这对夫妇要走,东方伯苦心相留。
东方伯有一双慧眼,看人独特,一心觉得这对老夫妇是高人一等的高人,若是能对犬子有教,实乃是天赐之恩。只是,东方伯明里暗里观察,发现这对夫妇对犬子没有一丝多意。东方伯又几次请教,可老夫妇依然是喝酒吃肉要赏钱,其他事情一概不提。后来,东方伯实在不忍床榻夫人的叨咕,在热情款待第五个日头后送走了这对老夫妇。
这对夫妇走出了东方氏家,却没有离开村子,第二天,坐在了溪水岸头。
老夫一脸滑稽模样,形似矮瘦糙条,张嘴哈欠或是舔嘴讲话时,总能露出那如排蒜般的大凹牙;老妇面饼脸,如同死癞蛤蟆般的鼓眼泡,自带弥勒笑嘴,头上插着红绿小绣花。老夫别着快板,老妇背着一把二胡,看起来简直就像是一对说书讲唱的。
小村的孩童们挤破脑袋来看怪人,陆续有行色匆匆的大人见着这对不正常的老夫妇而带走了孩子,只剩下些年纪稍大或是无法无天、无人看管的大青年和野孩子。
这些大人瞬间接走了孩小,倒不是无缘无故,原来在他们的心中都憧憬着自己的孩子能走出小村,能像七郎那般有出息,所以他们时常期盼着小村能再来一位儒装修者般的人物……然而,多年以后,小村子果真来了一位外人,确切地说,这也是一位怪人。
临村的这位怪人身上挂满奇异,有砚台、狼牙坠、牙骨、香薰铸等玩物碎件,耳朵里竟能掏出白玉璧,鼻孔里藏着鸡心石,受了前车之鉴,这位收古先生受到古安寨村人的热待,大人们扯着儿孙小辈们,希望得到收古先生的抬爱,收之为徒,走出小村,十年之后 ,载获而归,衣锦还乡。甚有家底的人家,偷偷拿着铜器、瓷器和古物来串后门。
不知不觉,收古先生第二天就在小村消失了,一同消失的还有两个孩子,两户人家开始还急得慌,后来便想孩子根骨清奇,是被收古先生带回做了徒弟……不过,可惜的是,这两户人家至今没能等得孩子归来,父亲临终前是多么希望见着孩子一面,奄息却不咽气,死成了僵体,体温却迟迟不凉,可是,最终还是没能等着孩子……直到父亲死去,埋进土,土堆长满野草,野草枯了又丰,丰了又枯,再也不能盼得孩子……母亲自也没了指望,便是如此,依旧身残志坚,在每天的下傍晚,太阳下山前,她便倚在门头,仰脸朝西眺望,眼睛从深黑到离黄,硬撑了五年载,最终仰脸瞠目,等死在院子的门头前。
村人们一直期待着孩子学得手艺,学艺有成之后,荣耀故里,或像七郎那样成为一位修者,待那两位孩子的家亲临终时都见不得孩子的身影时,村人们便不再心有期待,他们不在想两个孩子被收古先生带走做了徒弟这么简单……他们想,或许孩子死了,或许孩子没被收古先生收为弟子,或许当初孩子走丢了,或许那本不是什么收古的先生,而是拐骗贩卖孩子的恶人……
小村的人们不再期待外来高人,也不期望儿孙走出村子成才立器,只要平安无事,便理所当然和心安理得了。
所以,这对外来的老夫妇除了在慧眼识英雄的东方伯得到尊重和重视外,没多人愿意搭理,甚至是排斥和闪避。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