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于公遗爱
第九十四章 于公遗爱
朱祁镇下令不在河西走廊多做停留。
无他,大队人马过境,无论如何也会给地方带来一定的负担。对于有些地方府县,比如东北的吉林府,肇州府等,这些府县虽然是新开拓的,同样是底子比较薄,但是他们的负担也不是太多的。
不要承担很多义务,再加上东北平原的确肥沃。
即便是一年一季也足够养民了。
所以朱祁镇多留一些事情根本没有问题,而伊州也是如此,虽然轮台是大明在西域南北两疆的政治中心,但是而今南北两疆的经济中心,却在伊州府,这是因为伊州府底子厚,在之前的很长时间,被叫做哈密的时候,就已经是西域的经济中心了。
而今也不过顺承而已。
这些富裕的地方,朱祁镇还多待一段时间。
但是河西走廊这些府县,实在残破的好像拼不起来的拼图,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都该最快的过境。也免给地方带来更大的负担。
于是,朱祁镇下令免除此地三年赋税之后,就在驰道上没有下车,即便停留也不入城。只是穿城而过。
不过,这也并不妨碍,朱祁镇看当地一些情况。
原因无他。
河西走廊上的这些府县,都是“一”字排列。而驰道更是从这些地方穿过,朱祁镇在驰道之上,几乎可以看见完整的河西走廊的农业生产情况。至于城池不进也罢,原因这里的城池都是卫所遗留下来的城池。倒不是能说都是一模一样的。但也毫无特色可言。
再加上而今的大明除却少数城市已经转变为工业城市,成为生产中心之外,其余各地的生产中心都是在农村。
看明白河西走廊的农村农田,就看清楚了河西走廊大部分情况。
而驰道本身的交通作用,他所过之处,引得很多人在驰道附近定居,可以说是这一带的繁华地带了。
即便如此。
朱祁镇这几日在详细观看之下,也觉得触目惊心。
首先是庄稼。
总体来说,算粮食一季的产量,是水稻大于小麦大于谷子大于高粱。南方水稻能够种植两季乃至于三季,这就是南方经济能够胜过北方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玉米红薯等庄稼还没有传入中国之前,北方多数都是种植小麦。
但是西北的情况之中,朱祁镇看到更多是谷子与高粱。小麦不是没有,但是比较少。
朱祁镇虽然没有细细数,但也能看出小麦的种植数量不超过百分之二十。
谷子产出的是小米。
说起来产量比小麦少,但是还可以。如果好好种植,估计一亩地一季可能有超过一石。但仅仅是可能,很多地方不过几斗而已,而高粱更是差劲。放到现在,小米还有人吃,有多少人吃过高粱?
一般都是用来酿酒的。
高粱的产量比小米来更是惨不忍睹。
而这两样作物唯一的好处就是抗旱。
小麦的产出全靠水,特别是在结穗那一段时间,多浇水,与少浇水,两者之间产量是完全不能相提并论的。而甘肃这里,根本种不起。
朱祁镇心中暗道:“环球航海计划要提上日程了。”
朱祁镇有这个想法,并不是为了什么殖民地开发,也不是为了验证地球是圆的,仅仅是为了美洲的新作物,土豆,红薯,还有玉米。
这些新作物,对于西北百姓恐怕是一个极大的利好。
只是朱祁镇也知道,远水救不了近渴。
很多人都觉得明代没有推广新作物,是一个极大的失策。其实这固然是有一点的,但很多人都没有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植物适应不同地方的气候也是需要时间的。玉米,土豆,红薯,并不是到了中国,就是后世成熟的样子。
这需要时间适应。
当然如果有人工的训化,是可以缩短时间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也要好几十年才行。
毕竟农业上很多时间,都只有依靠时间。
这也是朱祁镇并没有将这一件事情的优先性提的太高,毕竟朱祁镇即便提前弄过来,他有生之年,也未必能在大明推广开来,再加上这还有很多前置性的条件,比如航海技术的发展等等。
朱祁镇之前也就放下来了。
不过而今,很多条件都成熟了。
做一些这一辈子看不见成果的事情了。
毕竟,到了朱祁镇这个岁数,很多事情见不到成果才是正常的。
朱祁镇心思依旧放在对甘肃农田的观察上,很快他就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甘肃本地虽然说很干旱,但是水利工程并不是很少,甚至更多一些,几乎每一条河都有水渠。朱祁镇这几十年,在水利上下了大功夫。
从河北水利开始,到将一省三司变成了一省四司,增加了都水司。
朝廷主持大工程,就不用说了。
河北水利,黄河大坝,乃至于而今依然在进行的淮河水利工程。这都是国家层面的工程。
朱祁镇如此鼓励之下。地方官自然要大力推广水利工程。可以说,每一个省或者每一个府,这些年都有一二个水利工程上马,但是地方的水利工程一般都不会太多。无他,这是钱的问题。
所以,朱祁镇并不觉得,大明水利工程已经密集到了这种地步。
很多人都不知道,整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种种水利工程,在这个时代是一笔多么大的财富。
朱祁镇刚刚开始还不觉得,但是看得多了,如此密集的水利工程,才让朱祁镇感觉不对劲。他问道:“韩卿,这些河渠都是谁修的。”
韩文说道:“这都是于公渠,乃是于公在西北的时候,大力修建的,被当地百姓统称为于公渠。”
朱祁镇一下子陷入沉思之中,想起当年的于谦。忽然说道:“整个陕西,都是这样吗?”
韩文一副高山仰止的语气,说道:“臣在西北,不论那个府县,都有于公修的河渠。西北百姓望之如父母。不过,最密集还是在兰州附近。”
朱祁镇忽然想起了似乎,太子第一次出京,就是在兰州修建水利,心中忽然一动,暗道:“到了兰州,去看看吧。”
到了兰州很快的。
朱祁镇不在河西走廊停留,很快就到了兰州。
韩文所言果然不虚,而今的兰州俨然为西北之大府。
明之陕西布政司,辖区虽然大,但是可以简单分为几个地方。关中,陕北,汉中。河湟,河西走廊,宁夏等地。
河湟多土司,朝廷在这里施政,事倍而功半。河西走廊就不用说了,根本没有大规模修建水利工程的余地。关中水利工程从来不少,更多需要的是修缮,将汉唐故渠修缮好,而不是新建新渠。
汉中气候比整个陕西都更好一点。这里并非当务之急。
宁夏当时是边地。
想了想去也就是以兰州为中心的沿着黄河这一片地方,可以修建水利工程。再加上兰州是西北总督的驻地。此地的黄河可不是下游的黄河,下游黄河对于两岸百姓来说,从来不奢求用黄河水灌溉,只要黄河能安安分分的入海,就再好不过了。
但是对于黄河上游的兰州来说,利用黄河与黄河附近的支流灌溉,却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朱祁镇一到兰州,就看到了大名鼎鼎的兰州大水车,就好像一个个巨人一般,站立在黄河两岸。
沿着黄河两岸一共有数百架,一架兰州大水车因为地利不同,可以灌溉数百到千亩左右的土地,如此一来,黄河两岸都变成了水浇地。
别的不说,这些地方都不用种植什么谷子与高粱,都能种植小麦,仅仅是这一点,就足够增加不知道多少粮食产量。
而且兰州附近,也不仅仅有一条黄河。
好几条河流就在兰州附近流入黄河,这里的黄河不是下游的地上悬河,一条支流都没有。还有不少河流的。黄河谷地与这些河流的谷地加在一起,也有不少平地可供开垦。这也是兰州天然的地利。
只是,朱祁镇也发现,而今是兰州大水车的鼎盛期,今后就再也看不见如此辉煌的场景了。
原因无他。
蒸汽机时代来临了。
对于大明来说,蒸汽机最大功能,就是灌溉。对于这一点上,各地方官员都是十分支持的。甚至为了家乡争夺蒸汽机份额而大大出手。只是即便如此蒸汽机的普及,还是受到这样那样的限制。
可以说最好的蒸汽机都在铁路上,分给各地灌溉的都是次一等的。老旧型号。
西北之前蒸汽机不多,是因为道路不通。
蒸汽机从来不轻,可以说一个大铁疙瘩,而蒸汽机的产地也只有北京,想从北京运到兰州,乃至西北其他地方,是非常之难的。
而今铁路修建虽然步步艰难,而今已经快要到了。朱祁镇只需再顺着驰道向东南一两百里,就换乘火车了。如此一来蒸汽机到兰州,就清除一个巨大的阻碍,兰州大水车不是不好,但是他的好是属于上一个时代的。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
朱祁镇下令不在河西走廊多做停留。
无他,大队人马过境,无论如何也会给地方带来一定的负担。对于有些地方府县,比如东北的吉林府,肇州府等,这些府县虽然是新开拓的,同样是底子比较薄,但是他们的负担也不是太多的。
不要承担很多义务,再加上东北平原的确肥沃。
即便是一年一季也足够养民了。
所以朱祁镇多留一些事情根本没有问题,而伊州也是如此,虽然轮台是大明在西域南北两疆的政治中心,但是而今南北两疆的经济中心,却在伊州府,这是因为伊州府底子厚,在之前的很长时间,被叫做哈密的时候,就已经是西域的经济中心了。
而今也不过顺承而已。
这些富裕的地方,朱祁镇还多待一段时间。
但是河西走廊这些府县,实在残破的好像拼不起来的拼图,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都该最快的过境。也免给地方带来更大的负担。
于是,朱祁镇下令免除此地三年赋税之后,就在驰道上没有下车,即便停留也不入城。只是穿城而过。
不过,这也并不妨碍,朱祁镇看当地一些情况。
原因无他。
河西走廊上的这些府县,都是“一”字排列。而驰道更是从这些地方穿过,朱祁镇在驰道之上,几乎可以看见完整的河西走廊的农业生产情况。至于城池不进也罢,原因这里的城池都是卫所遗留下来的城池。倒不是能说都是一模一样的。但也毫无特色可言。
再加上而今的大明除却少数城市已经转变为工业城市,成为生产中心之外,其余各地的生产中心都是在农村。
看明白河西走廊的农村农田,就看清楚了河西走廊大部分情况。
而驰道本身的交通作用,他所过之处,引得很多人在驰道附近定居,可以说是这一带的繁华地带了。
即便如此。
朱祁镇这几日在详细观看之下,也觉得触目惊心。
首先是庄稼。
总体来说,算粮食一季的产量,是水稻大于小麦大于谷子大于高粱。南方水稻能够种植两季乃至于三季,这就是南方经济能够胜过北方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玉米红薯等庄稼还没有传入中国之前,北方多数都是种植小麦。
但是西北的情况之中,朱祁镇看到更多是谷子与高粱。小麦不是没有,但是比较少。
朱祁镇虽然没有细细数,但也能看出小麦的种植数量不超过百分之二十。
谷子产出的是小米。
说起来产量比小麦少,但是还可以。如果好好种植,估计一亩地一季可能有超过一石。但仅仅是可能,很多地方不过几斗而已,而高粱更是差劲。放到现在,小米还有人吃,有多少人吃过高粱?
一般都是用来酿酒的。
高粱的产量比小米来更是惨不忍睹。
而这两样作物唯一的好处就是抗旱。
小麦的产出全靠水,特别是在结穗那一段时间,多浇水,与少浇水,两者之间产量是完全不能相提并论的。而甘肃这里,根本种不起。
朱祁镇心中暗道:“环球航海计划要提上日程了。”
朱祁镇有这个想法,并不是为了什么殖民地开发,也不是为了验证地球是圆的,仅仅是为了美洲的新作物,土豆,红薯,还有玉米。
这些新作物,对于西北百姓恐怕是一个极大的利好。
只是朱祁镇也知道,远水救不了近渴。
很多人都觉得明代没有推广新作物,是一个极大的失策。其实这固然是有一点的,但很多人都没有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植物适应不同地方的气候也是需要时间的。玉米,土豆,红薯,并不是到了中国,就是后世成熟的样子。
这需要时间适应。
当然如果有人工的训化,是可以缩短时间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也要好几十年才行。
毕竟农业上很多时间,都只有依靠时间。
这也是朱祁镇并没有将这一件事情的优先性提的太高,毕竟朱祁镇即便提前弄过来,他有生之年,也未必能在大明推广开来,再加上这还有很多前置性的条件,比如航海技术的发展等等。
朱祁镇之前也就放下来了。
不过而今,很多条件都成熟了。
做一些这一辈子看不见成果的事情了。
毕竟,到了朱祁镇这个岁数,很多事情见不到成果才是正常的。
朱祁镇心思依旧放在对甘肃农田的观察上,很快他就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甘肃本地虽然说很干旱,但是水利工程并不是很少,甚至更多一些,几乎每一条河都有水渠。朱祁镇这几十年,在水利上下了大功夫。
从河北水利开始,到将一省三司变成了一省四司,增加了都水司。
朝廷主持大工程,就不用说了。
河北水利,黄河大坝,乃至于而今依然在进行的淮河水利工程。这都是国家层面的工程。
朱祁镇如此鼓励之下。地方官自然要大力推广水利工程。可以说,每一个省或者每一个府,这些年都有一二个水利工程上马,但是地方的水利工程一般都不会太多。无他,这是钱的问题。
所以,朱祁镇并不觉得,大明水利工程已经密集到了这种地步。
很多人都不知道,整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种种水利工程,在这个时代是一笔多么大的财富。
朱祁镇刚刚开始还不觉得,但是看得多了,如此密集的水利工程,才让朱祁镇感觉不对劲。他问道:“韩卿,这些河渠都是谁修的。”
韩文说道:“这都是于公渠,乃是于公在西北的时候,大力修建的,被当地百姓统称为于公渠。”
朱祁镇一下子陷入沉思之中,想起当年的于谦。忽然说道:“整个陕西,都是这样吗?”
韩文一副高山仰止的语气,说道:“臣在西北,不论那个府县,都有于公修的河渠。西北百姓望之如父母。不过,最密集还是在兰州附近。”
朱祁镇忽然想起了似乎,太子第一次出京,就是在兰州修建水利,心中忽然一动,暗道:“到了兰州,去看看吧。”
到了兰州很快的。
朱祁镇不在河西走廊停留,很快就到了兰州。
韩文所言果然不虚,而今的兰州俨然为西北之大府。
明之陕西布政司,辖区虽然大,但是可以简单分为几个地方。关中,陕北,汉中。河湟,河西走廊,宁夏等地。
河湟多土司,朝廷在这里施政,事倍而功半。河西走廊就不用说了,根本没有大规模修建水利工程的余地。关中水利工程从来不少,更多需要的是修缮,将汉唐故渠修缮好,而不是新建新渠。
汉中气候比整个陕西都更好一点。这里并非当务之急。
宁夏当时是边地。
想了想去也就是以兰州为中心的沿着黄河这一片地方,可以修建水利工程。再加上兰州是西北总督的驻地。此地的黄河可不是下游的黄河,下游黄河对于两岸百姓来说,从来不奢求用黄河水灌溉,只要黄河能安安分分的入海,就再好不过了。
但是对于黄河上游的兰州来说,利用黄河与黄河附近的支流灌溉,却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朱祁镇一到兰州,就看到了大名鼎鼎的兰州大水车,就好像一个个巨人一般,站立在黄河两岸。
沿着黄河两岸一共有数百架,一架兰州大水车因为地利不同,可以灌溉数百到千亩左右的土地,如此一来,黄河两岸都变成了水浇地。
别的不说,这些地方都不用种植什么谷子与高粱,都能种植小麦,仅仅是这一点,就足够增加不知道多少粮食产量。
而且兰州附近,也不仅仅有一条黄河。
好几条河流就在兰州附近流入黄河,这里的黄河不是下游的地上悬河,一条支流都没有。还有不少河流的。黄河谷地与这些河流的谷地加在一起,也有不少平地可供开垦。这也是兰州天然的地利。
只是,朱祁镇也发现,而今是兰州大水车的鼎盛期,今后就再也看不见如此辉煌的场景了。
原因无他。
蒸汽机时代来临了。
对于大明来说,蒸汽机最大功能,就是灌溉。对于这一点上,各地方官员都是十分支持的。甚至为了家乡争夺蒸汽机份额而大大出手。只是即便如此蒸汽机的普及,还是受到这样那样的限制。
可以说最好的蒸汽机都在铁路上,分给各地灌溉的都是次一等的。老旧型号。
西北之前蒸汽机不多,是因为道路不通。
蒸汽机从来不轻,可以说一个大铁疙瘩,而蒸汽机的产地也只有北京,想从北京运到兰州,乃至西北其他地方,是非常之难的。
而今铁路修建虽然步步艰难,而今已经快要到了。朱祁镇只需再顺着驰道向东南一两百里,就换乘火车了。如此一来蒸汽机到兰州,就清除一个巨大的阻碍,兰州大水车不是不好,但是他的好是属于上一个时代的。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