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府城平叛(四)
此刻宁江府衙大堂里,钱荒一案公审大会已经正式拉开了序幕。宁江府新任通判唐崇璟,还有两个叛军首领,自封宁远将军的张士豪,以及被他封为计议官的黄叔保,三个人坐在高台上的大堂桌案后边,左下角坐着新任冶司衙门提点官轩辕昭。
轩辕昭被铁锁链缠绕在三条腿的圈椅上,像个僵尸一样硬梆梆地挺立在那里,别说活动一下身子骨了,扭个头都十分费劲,看那样子除了能听能说,怕是啥也干不成了。
公堂之上的众多官吏之中,有十来个人是冶司衙门的属官吏人,他们本来对这位年轻的新任上官充满信心,指望他在关键时候力挽狂襕,剿贼平叛,如今一看,别说做什么救世主了,他已经泥菩萨过江,自身都难保了。大家像泄了气的猪水泡,一个个垂头丧气的,顿时没了心气儿。
坐在堂案左侧的张士豪见时辰已到,侧着身子朝居中而坐的唐崇璟拱了拱手道:“通判大人,请开审过堂吧!”唐崇璟望着下面众目睽睽的州府官吏们,咬了咬牙低声说了个好字。
坐在堂案右侧的黄叔保,此刻已经换下污甲,临时凑和了一副禁兵校尉们穿的乌铁锁子甲披在身上,没了初登场时那股子嚣张跋扈的气焰,看上去像个灰头土脸的野鸭子。他看到张士豪的手势之后,立刻闷声喝道:“带一干涉案官犯上堂!”
早就在后堂候着的几名官吏,被子城禁兵押着走进正堂,这些人的双手双脚拖着沉重的铁链镣铐,身上的官袍脏污不堪,一个个歪戴着幞头,怀里各自抱着一摞账簿,然后按照禁兵指定的位置,依次站到堂前两侧的长条桌案后边。
瞅见几名官犯就位之后,唐崇璟拿起惊堂木,犹豫了一下又轻轻放了下来,他下意识地干咳了一下,这才冲着台下两侧的官犯道:“现在正式开审了,问到谁,谁就明白回话,不要推诿扯皮。”他的声音沉郁低缓,明显是理不直气不壮。
张士豪听罢黄脸紧绷,显然是觉得气势太弱,不能威慑官犯,于是一把抢过惊堂木,猛地拍了一下,然后瞪起细眉长眼喝道:“你们给本帅听清楚了!接下来通判大人无论问谁,无论问什么问题,你们都得认真如实回话,谁要是敢藏着掖着,作奸耍滑,别怪本帅心狠手辣!”
他急于假借唐崇璟之手,拿到州府官员贪赃枉法扰乱市场的铁证,以便向朝廷证明自己武力兵变师出有名,是以早就铁了心,人挡杀人佛挡杀佛。
堂案下面两侧的几个涉事官吏,这几日应该没少见识张黄二人的淫威,心里都很清楚,这些杀人不眨眼的军中骁将,一定是说到做到,是以谁也不敢马虎大意,胡弄了事,每个人都战战兢兢诺诺连声。
此刻唐崇璟憔悴的国字型脸颊渐渐有了些许血色,他暗自思忖了良久,知道今日是赶鸭子上架,躲避是躲避不过去了,不如心一横,借此机会将钱荒一案查个水落石出,等到将来朝廷秋后算账的时候,也好有个交待。
主意拿定之后,唐崇璟慢慢提高声音问道:“同安监的赵普安,宿松监的史守德,作为现任钱监的两位监当官,你们说说,去年朝廷规定的岁铸定额是多少?你们实际鼓铸的数额又是多少?其中大小铁钱所占的实际比例是多少?一一详细讲来。”
此语一出,立即引起轩辕昭的浓厚兴趣。这些问题的答案,正是他想要了解的情况,看来今天有好戏看了,说不定还真能扯出钱荒背后的内幕,虽然张黄叛军采取的这种公审方式简单粗暴,而且还掺杂着血腥之气,但是毕竟表面动机还是好的,与他此行的根本目的大致吻合,既是如此,何不按兵不动翘首以待?
右侧长条桌案后边站着两名从九品官员,他们就是两大钱监的监当官,听到唐崇璟率先审问钱监,二人赶紧答道:“下官遵命!同安监—宿松监…”异口同声,双声重叠,他们猛然间发现对方也在说话,彼此意识到之后,立即同时闭上了嘴巴。
张士豪啪的一拍惊堂木:“抢什么!一个个来!”
刚才两名监当官明显是过于紧张了,此刻互相对视了一眼,其中一个稍显年轻的监当官,喉头蠕动了几下才高声禀道:“下官史守德回禀通判大人,朝廷规定宿松监的岁铸定额是十二万贯铁钱,去年实际鼓铸钱币十一万八千六百一十二贯,大钱与小钱的比例是一比十。”
唐崇璟掂起毛笔在面前的宣纸上飞快地记下一串数字,然后抬头问道:“赵普安,你们同安监的铸钱情况呢?”另外那名中年监当官赶紧说道:“回禀通判大人,同安监是大钱监,朝廷规定岁铸定额是十八万贯铁钱,实际鼓铸钱币十八万五千三百二十六贯,大钱与小钱的比例也是一比十。”
轩辕昭的脑子记忆力超群,他们只说一遍就记住了,并且很快算出了总额,两监一共实铸三十万三千九一十八贯。
临走之时,工部和户部的钱宝主事曾经告诉他,朝廷给宁江府两大钱监的岁铸总定额是三十万贯,不过偶有浮动是正常的,毕竟是人力操作,众多加工环节,只要上下差额不超出两万贯,一切无可厚非。可问题是,朝廷规定的大小钱比例是一比五,为什么私自改成了一比十?这不是阳奉阴违的事实明证吗?
唐崇璟记录完之后,拿起算盘珠子噼里啪啦拨了一通,忽然眉头紧锁起来,他立马质问道:“铸钱总额尚在允可范围之内,但是朝廷规定的大小钱比例是一比五,你们钱监为何擅自更改为一比十?”
张士豪一听,果然问题来了!他一激动,立马狠拍了一下手中旳惊堂木。两个监当官当时脸就吓白了,同安监当官赵普安赶紧解释道:“请通判大人明鉴,下官岂敢擅自作主?皆因迫不得已而为之啊。如今市面上到处都是大钱,小钱短缺的厉害,一个大钱兑换十个小钱,做生意的经常周转不开,东挪西借,捉襟见肘,市面很快便混乱起来了,府台宋大人适时因地制宜,下令两大钱监更改大小钱比例,增加小钱的鼓铸量,试图以此缓解当前混乱的局面。”宿松监当官史守德一边听一边叠声附合。
轩辕昭听完监当官的解释,不由自主的点了点头。其实这个情况比较容易辩别,只要到大街上走一圈,自然一目了然,他们说的没有错,并不是所有货品刚好是一个大钱的整数倍,很多时候需要用小钱来找兑,如果小钱总额不足,自然会严重影响市场交易和货币流通。
其实这个大小钱的比例,朝廷完全没有必要规定过死,因为它并不影响岁铸额的总量,也就不会造成通胀或通缩,只是影响实际交易和流通而已,说实在的,这个权力完全可以下放给各大钱监,让它们根据市场需求随时作出相应调整。
轩辕昭暗自思忖,如此说来,知府宋鸿铭调整大小钱比例的举措,虽然不合乎朝廷规定,实际上并无害处,反倒有利于稳定市场,因地制宜的做法确实值得今后冶司衙门借鉴。
只是案子问到现在,显然并无实质性进展。钱荒顾名思义就是钱币不够用,既然朝廷统筹规划的岁铸定额一直都没有变化,两大钱监也都按计划落实了,去年却突然爆发大规模钱荒,那么钱监每年鼓铸的铁钱都跑到哪里去了?显而易见,接下来就得追查三十万贯岁铸钱的行踪了。
在追查三十万岁铸钱的行踪之前,自然得先了解清楚岁铸钱的流转环节。一个月前轩辕昭在工部和户部参加短期训习的时候,曾专门向钱宝主事讨教过这个问题。
其实这个流转环节很简单,两大钱监先从淮西转运司借贷一笔钱,采买铁矿石等铸钱所用的原材料,以及支付鼓铸匠作、役卒等人工费用,等到钱监生产出三十万贯岁铸钱之后,全数交付给漕司偿还借贷。
随后宁江官府则从漕司把这三十万贯岁铸钱借贷出来,用于和籴、官俸、军饷、杂役开支以及采买茶盐酒等日常开支。宁江官府征收夏秋两地税、商税、户税等税收之后,用于偿还三十万借贷款,漕司拿到这个还款之后再借给钱监维持正常生产运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面有众多流转环节,无论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有可能造成钱荒。
从流转环节里可以显而易见,除了宁江官府、两大钱监之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衙门,那就是淮西转运司。无论是官府或是钱监,都与漕司有直接借贷往来,因此漕司是一个相当关键的中间环节。
唐崇璟在就任宁江通判之前,就曾是朝廷户部的税务郎官,对于这里面的弯弯绕,他比谁都清楚,因此转头对张士豪说道:“没有淮西转运司的人,恐怕很难证实他们说的真伪。”
张士豪闻听此言霍地站起身,立即冲着堂下众多州府官吏厉声喝道:“谁是淮西转运司的人?赶紧给本帅站出来!”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
轩辕昭被铁锁链缠绕在三条腿的圈椅上,像个僵尸一样硬梆梆地挺立在那里,别说活动一下身子骨了,扭个头都十分费劲,看那样子除了能听能说,怕是啥也干不成了。
公堂之上的众多官吏之中,有十来个人是冶司衙门的属官吏人,他们本来对这位年轻的新任上官充满信心,指望他在关键时候力挽狂襕,剿贼平叛,如今一看,别说做什么救世主了,他已经泥菩萨过江,自身都难保了。大家像泄了气的猪水泡,一个个垂头丧气的,顿时没了心气儿。
坐在堂案左侧的张士豪见时辰已到,侧着身子朝居中而坐的唐崇璟拱了拱手道:“通判大人,请开审过堂吧!”唐崇璟望着下面众目睽睽的州府官吏们,咬了咬牙低声说了个好字。
坐在堂案右侧的黄叔保,此刻已经换下污甲,临时凑和了一副禁兵校尉们穿的乌铁锁子甲披在身上,没了初登场时那股子嚣张跋扈的气焰,看上去像个灰头土脸的野鸭子。他看到张士豪的手势之后,立刻闷声喝道:“带一干涉案官犯上堂!”
早就在后堂候着的几名官吏,被子城禁兵押着走进正堂,这些人的双手双脚拖着沉重的铁链镣铐,身上的官袍脏污不堪,一个个歪戴着幞头,怀里各自抱着一摞账簿,然后按照禁兵指定的位置,依次站到堂前两侧的长条桌案后边。
瞅见几名官犯就位之后,唐崇璟拿起惊堂木,犹豫了一下又轻轻放了下来,他下意识地干咳了一下,这才冲着台下两侧的官犯道:“现在正式开审了,问到谁,谁就明白回话,不要推诿扯皮。”他的声音沉郁低缓,明显是理不直气不壮。
张士豪听罢黄脸紧绷,显然是觉得气势太弱,不能威慑官犯,于是一把抢过惊堂木,猛地拍了一下,然后瞪起细眉长眼喝道:“你们给本帅听清楚了!接下来通判大人无论问谁,无论问什么问题,你们都得认真如实回话,谁要是敢藏着掖着,作奸耍滑,别怪本帅心狠手辣!”
他急于假借唐崇璟之手,拿到州府官员贪赃枉法扰乱市场的铁证,以便向朝廷证明自己武力兵变师出有名,是以早就铁了心,人挡杀人佛挡杀佛。
堂案下面两侧的几个涉事官吏,这几日应该没少见识张黄二人的淫威,心里都很清楚,这些杀人不眨眼的军中骁将,一定是说到做到,是以谁也不敢马虎大意,胡弄了事,每个人都战战兢兢诺诺连声。
此刻唐崇璟憔悴的国字型脸颊渐渐有了些许血色,他暗自思忖了良久,知道今日是赶鸭子上架,躲避是躲避不过去了,不如心一横,借此机会将钱荒一案查个水落石出,等到将来朝廷秋后算账的时候,也好有个交待。
主意拿定之后,唐崇璟慢慢提高声音问道:“同安监的赵普安,宿松监的史守德,作为现任钱监的两位监当官,你们说说,去年朝廷规定的岁铸定额是多少?你们实际鼓铸的数额又是多少?其中大小铁钱所占的实际比例是多少?一一详细讲来。”
此语一出,立即引起轩辕昭的浓厚兴趣。这些问题的答案,正是他想要了解的情况,看来今天有好戏看了,说不定还真能扯出钱荒背后的内幕,虽然张黄叛军采取的这种公审方式简单粗暴,而且还掺杂着血腥之气,但是毕竟表面动机还是好的,与他此行的根本目的大致吻合,既是如此,何不按兵不动翘首以待?
右侧长条桌案后边站着两名从九品官员,他们就是两大钱监的监当官,听到唐崇璟率先审问钱监,二人赶紧答道:“下官遵命!同安监—宿松监…”异口同声,双声重叠,他们猛然间发现对方也在说话,彼此意识到之后,立即同时闭上了嘴巴。
张士豪啪的一拍惊堂木:“抢什么!一个个来!”
刚才两名监当官明显是过于紧张了,此刻互相对视了一眼,其中一个稍显年轻的监当官,喉头蠕动了几下才高声禀道:“下官史守德回禀通判大人,朝廷规定宿松监的岁铸定额是十二万贯铁钱,去年实际鼓铸钱币十一万八千六百一十二贯,大钱与小钱的比例是一比十。”
唐崇璟掂起毛笔在面前的宣纸上飞快地记下一串数字,然后抬头问道:“赵普安,你们同安监的铸钱情况呢?”另外那名中年监当官赶紧说道:“回禀通判大人,同安监是大钱监,朝廷规定岁铸定额是十八万贯铁钱,实际鼓铸钱币十八万五千三百二十六贯,大钱与小钱的比例也是一比十。”
轩辕昭的脑子记忆力超群,他们只说一遍就记住了,并且很快算出了总额,两监一共实铸三十万三千九一十八贯。
临走之时,工部和户部的钱宝主事曾经告诉他,朝廷给宁江府两大钱监的岁铸总定额是三十万贯,不过偶有浮动是正常的,毕竟是人力操作,众多加工环节,只要上下差额不超出两万贯,一切无可厚非。可问题是,朝廷规定的大小钱比例是一比五,为什么私自改成了一比十?这不是阳奉阴违的事实明证吗?
唐崇璟记录完之后,拿起算盘珠子噼里啪啦拨了一通,忽然眉头紧锁起来,他立马质问道:“铸钱总额尚在允可范围之内,但是朝廷规定的大小钱比例是一比五,你们钱监为何擅自更改为一比十?”
张士豪一听,果然问题来了!他一激动,立马狠拍了一下手中旳惊堂木。两个监当官当时脸就吓白了,同安监当官赵普安赶紧解释道:“请通判大人明鉴,下官岂敢擅自作主?皆因迫不得已而为之啊。如今市面上到处都是大钱,小钱短缺的厉害,一个大钱兑换十个小钱,做生意的经常周转不开,东挪西借,捉襟见肘,市面很快便混乱起来了,府台宋大人适时因地制宜,下令两大钱监更改大小钱比例,增加小钱的鼓铸量,试图以此缓解当前混乱的局面。”宿松监当官史守德一边听一边叠声附合。
轩辕昭听完监当官的解释,不由自主的点了点头。其实这个情况比较容易辩别,只要到大街上走一圈,自然一目了然,他们说的没有错,并不是所有货品刚好是一个大钱的整数倍,很多时候需要用小钱来找兑,如果小钱总额不足,自然会严重影响市场交易和货币流通。
其实这个大小钱的比例,朝廷完全没有必要规定过死,因为它并不影响岁铸额的总量,也就不会造成通胀或通缩,只是影响实际交易和流通而已,说实在的,这个权力完全可以下放给各大钱监,让它们根据市场需求随时作出相应调整。
轩辕昭暗自思忖,如此说来,知府宋鸿铭调整大小钱比例的举措,虽然不合乎朝廷规定,实际上并无害处,反倒有利于稳定市场,因地制宜的做法确实值得今后冶司衙门借鉴。
只是案子问到现在,显然并无实质性进展。钱荒顾名思义就是钱币不够用,既然朝廷统筹规划的岁铸定额一直都没有变化,两大钱监也都按计划落实了,去年却突然爆发大规模钱荒,那么钱监每年鼓铸的铁钱都跑到哪里去了?显而易见,接下来就得追查三十万贯岁铸钱的行踪了。
在追查三十万岁铸钱的行踪之前,自然得先了解清楚岁铸钱的流转环节。一个月前轩辕昭在工部和户部参加短期训习的时候,曾专门向钱宝主事讨教过这个问题。
其实这个流转环节很简单,两大钱监先从淮西转运司借贷一笔钱,采买铁矿石等铸钱所用的原材料,以及支付鼓铸匠作、役卒等人工费用,等到钱监生产出三十万贯岁铸钱之后,全数交付给漕司偿还借贷。
随后宁江官府则从漕司把这三十万贯岁铸钱借贷出来,用于和籴、官俸、军饷、杂役开支以及采买茶盐酒等日常开支。宁江官府征收夏秋两地税、商税、户税等税收之后,用于偿还三十万借贷款,漕司拿到这个还款之后再借给钱监维持正常生产运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面有众多流转环节,无论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有可能造成钱荒。
从流转环节里可以显而易见,除了宁江官府、两大钱监之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衙门,那就是淮西转运司。无论是官府或是钱监,都与漕司有直接借贷往来,因此漕司是一个相当关键的中间环节。
唐崇璟在就任宁江通判之前,就曾是朝廷户部的税务郎官,对于这里面的弯弯绕,他比谁都清楚,因此转头对张士豪说道:“没有淮西转运司的人,恐怕很难证实他们说的真伪。”
张士豪闻听此言霍地站起身,立即冲着堂下众多州府官吏厉声喝道:“谁是淮西转运司的人?赶紧给本帅站出来!”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