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回到南明当王爷 > 第二百四十四章:百万漕工衣食所系

第二百四十四章:百万漕工衣食所系

小说:回到南明当王爷作者:鱼窝字数:4163更新时间 : 2021-08-07 23:33:22
  “王远为帅。”

  朱琳泽不紧不慢地说出了主帅的人选。

  北洋舰队虽刚刚经历了彭嘉山海战,需要休整,但黄斌卿并非劲敌,收拾黄斌卿不过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这个任务北洋舰队和王远还是能够胜任的。

  再者,舟山朱琳泽想自己接手,也更倾向于任用嫡系人马为帅。

  朝会散去之后,朱琳泽面带忧虑之色信步前往内阁。

  对闽粤两地的用兵虽然捷报频传,但远不如预想中的顺利。

  问题出在左良玉和黄得功这两路兵马上,左良玉糟糕的身体状况导致进军缓慢。黄得功在进入漳州地界后也放缓了进军步伐。

  朱琳泽清楚黄得功这是想养寇自重,但养寇自重也要分时候,闽粤两地的动乱还需速战速决。

  “这个月来粮食价格进一步飞涨,奸商们还在变本加厉地囤积粮食,连糟糠都屯,每石单价较之一个半月前涨了近二两,一直靠官仓和闽王府的府库调拨粮食救济也非长远之计。”

  沈廷扬愁容满面,朝廷接济治标不治本,要想真正解决粮食问题,还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单靠朝廷,这个无底洞永远都别想填满。

  “苏州等地的粮价也不比南京好到哪里去,今年是大灾之年,小民度日本就不易,各地粮商乘机屯粮,哄抬物价,甚是可恶。”从苏州赶回来听朝的祁逢吉抱怨道。

  “苏州也缺粮?”朱琳泽皱眉道,苏州府是大明朝最为富庶的一个府,可比应天府要富足,按道理来说苏州不应该缺粮。

  “缺粮的永远是小民,还轮不到乡绅。”祁逢吉说道,“闽王派遣到苏州清丈田亩的吏员,刚刚进入苏州地界就被当地乡绅勾结地方游手恶霸给拦住了去路,苏州知府出面都不管用。”

  “今年漕运断了,仅仅依靠往山东运军粮军械,养不活那么多漕工,数百万漕工正嗷嗷待哺。”主官漕运的漕运大臣朱大典也向朱琳泽抱怨,“一个月前,数万漕工在兖州府举事,最后还是李标统和高将军率数千精兵才将这场暴乱给弹压了下去。”

  “那些奸商要屯粮就让他们接着屯。”朱琳泽说道,“苏州那边的乡绅是该治一治了,地方上的衙役和乡绅沆瀣一气,靠不住。各州府可仿南京之举,设立巡捕房,主管民间治安,巡捕房的人由南京这边调配。”

  调运、采买的粮食有一部分已经到了羊山港和南沙岛,新到的粮食有八十万石,还有大几十万石粮食在路上。

  只是郑氏集团未平,从南洋到闽海这片海域的制海权不完全掌握在他手上,路途上难免有损耗。这一路走来,朱琳泽少数被郑芝龙打劫了十几万石粮食。

  不过他并不是单纯挨抢,北洋舰队也抢了不少从日本运往福建的粮食,总计有二十六万石之多,算起来还是他赚了。海上的事情无非就是你抢我,我抢你。海军抢东西并不寒蝉,西洋诸国的海军谁还没干过海盗的勾当。

  八十万石粮食,加上南京官仓库存的粮食、闽王府的存粮食,他手上至少也有一百三四十万石存粮可用。

  数量如此之巨的粮食投放到市场中,能压住粮价,等到后续的粮食运达,弘光元年丰收之际,南京乃至江南各地的粮食能回到正常水平。

  “清丈田亩是国策,关乎大明朝存亡,无论如何都要搞下去。”对清丈田亩的问题,朱琳泽的态度一向是很强硬,这件事要不做好,大明朝就逃不过王朝气运不过三百年的魔咒,“尤其是苏州,本朝第一财赋重地,其他州府都盯着呢,苏州必须开个好头。”

  “臣的行辕就在苏州,臣亲自督办此事。”祁逢吉说道。

  朱琳泽点点头:“有祁总督督办此事孤就放心了,不仅仅是苏州,松江、常州等第一批施行清丈田亩国策的州府也不得马虎。”

  “朝廷可否增添人手?臣担心下面的乡绅再闹事。”祁逢吉请求道。

  从将马士英留在南京开始,朱琳泽陆续裁撤了各地督抚的督标营,将军权牢牢抓在手上。祁逢吉身边也无可用之兵,就算朱琳泽给他调用当地卫所兵的权力,这些卫所兵也不顶用,还是从南京直接调人靠谱。

  南京不是没有兵,只是南京的两标兵都是新兵,只操练了一个多月,还没完全形成战斗力。但不打硬仗,弹压民变还是绰绰有余的。

  “孤让阎应元带三营到这些州府拉练,以防不测,必要之时你可先斩后奏。”朱琳泽对祁逢吉说道。

  “有这三营兵,何愁国策难以施行。”祁逢吉大喜道。

  朱琳泽最头疼的当属运河的漕工问题,漕工问题是明朝两百余年的一大顽疾。当然明朝得以延续到现在,主要依靠两条线。

  一条是横贯东西沿长城分布的九边重镇军事防线,一条就是纵贯南北的经济动脉大运河。

  大明朝这两条生命线的交汇点是京师城,宋以后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区的经济完全赶超了北方,成为财赋重地。京师城粮食不能自给,九边重镇的巨量军粮也需南粮北调,填补缺口。

  明朝立国以来,这条运河养活了沿岸的数百万人口,同时也养活了寄生在这条运河上利益集团,正所谓百万漕工衣食所系,沈廷扬当初重开海漕困难重重,其中的最大阻力就来自这些以运河为生的利益集团。

  朱琳泽释放朱大典,让朱大典出任漕运大臣,督泸州、凤阳、淮扬、兖州等地的漕运也有让朱大典稳住漕运集团的意思。

  漕运对朱琳泽而言是一个大包袱,海漕的效率要比河漕高,无航道阻塞之扰,运营成本和维护成本也低,大宗商品的输送,朱琳泽更愿意从海上运输。

  朱琳泽输送到山东的军事战略物资,一部分走的是传统的运河漕路,另一部分则是沿海路北上,直接到登莱卸货。

  让朱琳泽倍感头疼的是,当世交通不发达,运河在沟通南北中还是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个包袱朱琳泽又不能彻底丢掉。

  “朱大典,依你所言数百万漕工,到底是多少人,一百万也是数万百,九百万也是数百万。”走到武英殿,韩赞周让一个内官搬来一个绣墩,亲自接过放好,用袖子抚了抚绣墩,请朱琳泽坐下。

  “漕工居无定所,难以统计,具体多少臣不知。”朱大典摇了摇头说道。

  “你也不是第一次督漕运之事,这点事情都弄不明白,实在说不过去。”朱琳泽不悦道。

  不知道具体有多少漕工,他就没办法妥善安置解决这些漕工的衣食问题。

  “漕运就是一笔糊涂账,莫要说臣,满朝上下只怕是没一人能算的清楚这笔糊涂账。”朱大典拎起袖子擦拭了一番额头上的汗珠说道。

  “算不清楚也要算!”朱琳泽愠声道,“底下有多少漕工,有多少衙门,有多少官吏都得算清楚。”

  说着朱琳泽摊开地图,望着地图上的运河说道:“漕工生存艰难,孤心里清楚。眼下运河养不了这么多漕工。孤听闻运河泥沙淤积,多年未疏通,趁此机会,朝廷以工代赈,疏通一下运河清淤吧。”

  朱大典点点头:“王上英明。”

  上一次运河大规模清淤还是在万历年间,万历末年以来,尤其是三大征之后,朝廷财政崩溃,处处缺钱,漕运大臣多次上奏运河泥沙淤积,运力大减。但无论是万历朝、还是启祯两朝,对运河淤积之事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没想过清淤的事情。

  运河正常是十年一疏通,但以明朝低下的行政效率,窘迫的财政,不要说十年一疏,二三十年能疏一次就是了不得的事情了。

  “清淤所费甚多。”倪元璐站出来插了一句。

  眼下虽然朝廷靠抄家充盈国库,财政不那么紧张,但花钱也不能太大手大脚。

  碰到要花钱的事情,户部总要跳出来说几句,朱琳泽对此早已经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

  “该花的钱还是要花的。”朱琳泽说道,“上月户部抽出来修紫禁城的八十万两白银先拿出来吧,修缮紫禁城的事情可以缓一缓。”

  南京紫禁城破旧,朱由崧监国的时候就心心念念要修缮紫禁城,后面修缮紫禁城的预算被朱琳泽一砍再砍,最后砍到了八十万两。

  “只是修紫禁城是圣上的意思,只怕圣上那边不好交代。”倪元璐面露难色,闽王掌握监国摄政的实权,但朱由崧还是明面上的皇帝,他这个做臣子的也不能做的太难看,总要给朱由崧一个交代。再者,南京紫禁城确实太破旧了,有损天朝颜面,也应该修一修。

  “侄儿那边孤去说道说道。”朱琳泽说道,相比给朱由崧一个交代,他更希望给走投无路,衣食没有着落的漕工们一个交代,“漕工的衣食问题不解决就会有下一个李自成、张献忠。”

  历史上弘光朝灭亡的太快,版图也没现在这么大,运河这颗定时炸弹还没来得及爆炸弘光朝就凉了。

  后来满清解决问题的办法简单粗暴,那就是杀,从北到南一路屠城。

  满清可以靠杀戮解决问题,而他不能,这些漕工虽然现在是个包袱,但都是他的同胞,朱琳泽下不去手,他又不是满洲通古斯畜生。

  “只是疏浚运河无法安置这么多漕工,漕工有数百多之多,八十万两白银对于数百万漕工而言也是杯水车薪。”朱大典希望朱琳泽能多拨一些钱粮。

  朱琳泽也清楚只疏浚运河和八十万两白银根本不足以解决问题。

  “八十万两白银确实不够,不过这只是第一批的银子。”朱琳泽凝视着地图上的黄河说道,“闯贼攻打洛阳之时,黄河决口,下游泛滥成灾,疏浚运河安置不下的漕工漕民可以组织去治黄河。山东、河南两地的无主之地亦可屯垦。”

  黄河夺淮入海,南直的徐州淮安两州府深受其害,就连凤阳地区也被波及。当然一起受害的还有山东、河南地区。

  山东、河南两地的赋税都免了,这些地方今年具体多少收成朱琳泽不得而知。朱琳泽免除山东、河南两地的赋税和历史上弘光朝免除这两地的赋税有本质上的不同。

  历史上山东、河南两地都不是弘光朝的实际控制区,弘光朝免除这两个地方的赋税不过是作秀,就算不免也收不上来。

  但朱琳泽控制下的弘光朝,山东全境和河南大部都处在弘光朝的实际控制之下。

  尤其是山东,朱琳泽将山东视为战略要地,东南屏藩,对山东的控制力非常强。

  要向这两个地方收税,肯定是能够收上来一些,不过朱琳泽还是决定让这两个地方的民众休养生息,反正也收不上来多少税,肥了中间经手的官僚惹的下面民怨沸腾,不值当。

  后世皆言李自成攻打洛阳不利,决黄河以破之,但这是讹传,以及后来修史者给李自成胡乱扣帽子。

  李自成攻打洛阳时候的朱琳泽还在河南,李自成并未决黄河,决黄河的是当地明朝官绅自个儿的武装。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命脉所在,历史上战事不利动不动就决黄河的都是没屁眼的玩意儿。

  受灾还不是最严重的徐州、淮安今年粮食产量因此减少了整整三四成,重灾区是什么样子,朱琳泽想都不敢想。

  “黄河两岸乃前线之地,要是守不住,这些钱粮可就白花了。”沈廷扬低声提醒朱琳泽不要为他人做嫁衣。

  “那也得治,黄河之水要是不治,沿途数千万百姓无以为生,朝廷也不得安生。”

  河南来奏报奏灾,朱琳泽有心无力,只能调拨一些粗粮应付,他已经觉得很对不起当地的灾民了,毕竟这惨剧当初是明朝官绅一手酿成的。

  他也想事事按照计划进行,有实力完全守住这些地方后再治水。但是现实不可能按部就班,都遂你的意。

  “重点治理山东这一段的黄河水,运河与黄河相连,疏通运河当与治理黄河并举。所需河工官员,由工部诸公商议举荐。”

  “闽王所言甚善。”朱大典急忙凑上来拍马屁。

  又是疏浚运河又是治黄河,朝廷调拨下来的钱粮只会越来越多,而要疏浚运河,这钱肯定要经他以及负责漕运的几个衙门,其中的油水必然丰厚。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