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孤军
李渊这次没有吝啬。许央、柴绍、刘弘基、殷开山、段志玄等太原起家时的大将,各带本部人马,尽数归李世民指挥,渡黄河进关中。
许央却知道,自此,随着李渊大军的逐渐扩大,已经不存在再合兵一起的可能了,李世民、李建成将各自成军。
也由此开始,将领都有了大朗二郎麾下的烙印。或许纷争也将由此开始了。
许央虽然是直接的参与者,还跟自己的利益息息相关,可有时候他感觉自己就是来亲历这个伟大的时代,又像一个旁观者。
“二哥,从此应该会单独成军了。小弟有些除传承军纪以外的一些见解,你看能不能施行。”
许央把后世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做了一些修改,修正成符合当下时代实际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作为一项让军队深得人心的军纪要领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许央自认为任何一个时代都适用,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这时代的军纪,基本都是针对战斗的。比如,闻鼓不进,闻金不止,旗举不起,旗按不伏,谓悖军,犯者斩之······这就是一切行动听指挥在战场上的运用。而一切行动听指挥的重点在一切上,就是无论何时何地,军伍的行动都必须听从指挥,一级一级执行。
比如军纪第九,所到之处,凌虐其民,如有逼**女,谓奸军,犯者斩之······还没有具体到像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程度等等。
许央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借来用,似乎就是把原本的军纪细化了,具体化了,却能让军法官有据可查。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虽然只有十一条,却将军纪从战场拓展到了日常,囊括、细化、延伸了军纪的十七禁律五十四斩。
李世民认真的看了,又把许央递过来的纸条让诸位将领挨个传看了:“许央的对军纪的补充,对于将我部军纪严明的意义重大,我以为,这十一条从即日起,由各部宣布,开始执行。”
这十一条,看上去并没有脱离十七禁律五十四斩的大框框,甚至没有具体的惩处措施,每一项却又都能从十七禁律五十四斩找到根源。
宣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时,并没有引起军卒的逆反,然而,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将对规范整支军队的日常行为,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先锋出征,许央就很自然的率本部人马做了先锋中的先锋。没人可争,别说许央的武力值绝对,就是许田许江这两个随从,也跟其他领军的将领相当。
从河东郡南下,一路严格执行新军纪,等许央率军将要渡黄河时,他们这支队伍已经成了百姓眼中的王师。
多少年了,从杨广即位不久,就成了匪过如梳兵过如篦,百姓受到的折腾太多了,难得见这样纪律严明的队伍,自然就奉为王师了。
甚至到了夹道欢迎的程度。
更是因为河东之地的义军归拢,大军从太原一路南下,算得上是所向披靡,从河东一直到蒲津渡,沿途蒲州所辖官府,无论是白马城、蒲扳、猗县都直接脱离河东郡,归顺统辖。
许央的先头部队却没有一刻停留,严格执行既定的行军计划,所有的郡县接管都留给中军处置。
因为许央作为先头部队的任务很重,他们需要在渡过黄河后,迅速在黄河对岸扫清障碍,要提前打下沿河的一些小的城池,凑足相应的军粮,以备大军用度。
渡过黄河,那就是关中了,是大隋朝廷根基所在。渡过黄河,许央将直面冯翊、华阴,乃至潼关方面的隋军。
甚至说即将面对拱卫长安东北方向的所有隋军。而这边没有任何关于对岸的情报。
许田也曾提出过让门徒传信息过来,许央拒绝了。一个是暂时还不想拉太多的门徒进入李渊起兵的队伍里,避免出现喧宾夺主的态势。第二个,他也想尝试一下自己在这种情况下,能不能处置得当。
许央这也是第一次独立领军,李世民划拨给他的都是从太原当初那座军营里出来的将士,基本都是尊崇许央的将士。
这样许央的指挥差不多能做到如臂使指,相当的流畅,也不存在什么反对者,甚至连牢骚话都五人说。
更让许央庆幸的是,由于军纪严明,百姓信任,在到达蒲津渡时,队伍在雇佣民船渡河时,得到了积极的响应。
“将军,放心吧!我们已经有船过河了,三五里以内,绝对不会有其他队伍存在。”
应该是被推举出来跟队伍联络,德高望重的宿老。老头一句一个保证。
“老丈,不是我不信你们,是大军行军有规定的步骤,规定的程序,相当于军纪。我作为领军的将领,更是不能违抗。还望老丈理解。”
不管老头说什么,许央还是要先派小股队伍过去,确定安全后,才会全军渡河。别说许央熟读这时候的兵书,就是以后世人的见识,也知道什么半渡而击。
“军纪!军纪是个好东西!成,老汉就顺少年郎说的。”
第一次领军,许央需要绝对的万无一失。
许江带着二百人的小队,先行乘民船渡河。
许央在望远镜中看到许江撒开队伍的情形,接收到安全的信号后,才开始安排大部队过河。
五千大军渡河,还是雇佣民间的摆渡船,这是一件相当耗时费心的活。许央几乎是看着每一艘摆渡船,担心着任何一个意外的发生。
这时候,后世对于安全的那根弦,不自觉的在许央心中绷紧了。甚至段志玄几次让许央渡河,许央都粗暴的推辞了。
直到看到所有的将士都安全渡河,许央才放了心,乘坐那老丈的摆渡船过了河。
李世民给许央配备的辅官很是得心应手,副将是段志玄,书记官是房玄龄,这都是跟许央相熟的。
李世民也清楚先头部队的重要性。
“房玄龄与民船交涉,其他各将领,迅速扎营!”
许央渡河后,没有着急向前推进,而是在离河岸十里左右的地方安营扎寨。让将士们养精蓄锐。
此刻,他们五千将士,相当于是孤军,是深入敌后的孤军,许央必须得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应对孤军可能遇到的意外。
斥候散出去十里,由许田率领,并且将望远镜也配给了许田,为将士们养精蓄锐提供保障。
等一切就绪,许央又一次巡营,再一次接受斥候的奏报,才安心的返回营帐。
“许央,你的治军,是房乔所见之最,从未听说有这般年轻,却严密而稳妥的领军将领。按说你也就是十六七吧,做事的老成堪比成年将领。”
“房兄可不要这样说。是现状给了我这样严苛要求的时间。若渡河即遭遇敌军,也就没时间做出这些安排。”
“每一步都严格执行行军要义,确保不因自己的疏漏而导致大军意外,是为将者的根本。”
“只有这样,让将士们形成一种惯性的行为方式,慢慢的养成时刻警戒的习惯,也就不会出现太大的意外,甚至即便出现意外,各司其职,各尽其能,也不至于因为慌乱而导致溃败。”
“许央自认为,军队的根本就是秩序。服从的秩序,行军的秩序,扎营的秩序,应敌的秩序,对战的秩序,甚至撤退的秩序,甚至保养和使用武器的秩序,饲养战马的秩序等等,只要是能保证所有细节是有秩序的进行,任何一个阶段都不存在大败局。”
许央的话让房玄龄陷入了沉思。这个时代,将士勇猛还是最让人看重的军伍品质。但是,许央提出来的秩序,让房玄龄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这些话,许央也曾跟李世民交流过,这也是他在提出增加军纪时,李世民毫不犹豫接受并执行的原因。
所谓秩序,完全是可以融在军纪中,逐渐灌输给每一位将士的。
一夜无话,一直到第二日行军三十里时,许田来报:有大量分不清是那方的队伍向己方推进。
到底还是遇到意外了。这时候望远镜的优势就体现了,己方可以在对方斥候没有发现之前,先发现对方。
许央先后撤,选择了一处山谷,在两翼做了埋伏,自己亲自带着一千精骑,以一人两骑的配备继续向前推进,直到离埋伏地近二十里处,许央已经可以肉眼看到前方的大军了。
一千骑兵伫立山谷,等着那上万的大军临近。
这是一支步骑混合的队伍,步卒要占到八成,骑兵也只有两千左右。这让许央有了直面对抗的信心。
骑兵在冲锋时,或者说在骑兵的战场,步卒根本就没有掺和能力。
己方的一千骑,对上对方的两千骑,许央不觉得会败。
似乎对方也觉得两千对一千不会落败吧,居然先是那两千骑兵上来了,近万的步卒,也与许央一样,选择了一处山谷埋伏。
都是准备着落败后,引诱对方进入埋伏圈。
听到许田这样的奏报,许央也谨慎了,看来对方也是有相当军略造诣的。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
许央却知道,自此,随着李渊大军的逐渐扩大,已经不存在再合兵一起的可能了,李世民、李建成将各自成军。
也由此开始,将领都有了大朗二郎麾下的烙印。或许纷争也将由此开始了。
许央虽然是直接的参与者,还跟自己的利益息息相关,可有时候他感觉自己就是来亲历这个伟大的时代,又像一个旁观者。
“二哥,从此应该会单独成军了。小弟有些除传承军纪以外的一些见解,你看能不能施行。”
许央把后世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做了一些修改,修正成符合当下时代实际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作为一项让军队深得人心的军纪要领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许央自认为任何一个时代都适用,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这时代的军纪,基本都是针对战斗的。比如,闻鼓不进,闻金不止,旗举不起,旗按不伏,谓悖军,犯者斩之······这就是一切行动听指挥在战场上的运用。而一切行动听指挥的重点在一切上,就是无论何时何地,军伍的行动都必须听从指挥,一级一级执行。
比如军纪第九,所到之处,凌虐其民,如有逼**女,谓奸军,犯者斩之······还没有具体到像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程度等等。
许央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借来用,似乎就是把原本的军纪细化了,具体化了,却能让军法官有据可查。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虽然只有十一条,却将军纪从战场拓展到了日常,囊括、细化、延伸了军纪的十七禁律五十四斩。
李世民认真的看了,又把许央递过来的纸条让诸位将领挨个传看了:“许央的对军纪的补充,对于将我部军纪严明的意义重大,我以为,这十一条从即日起,由各部宣布,开始执行。”
这十一条,看上去并没有脱离十七禁律五十四斩的大框框,甚至没有具体的惩处措施,每一项却又都能从十七禁律五十四斩找到根源。
宣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时,并没有引起军卒的逆反,然而,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将对规范整支军队的日常行为,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先锋出征,许央就很自然的率本部人马做了先锋中的先锋。没人可争,别说许央的武力值绝对,就是许田许江这两个随从,也跟其他领军的将领相当。
从河东郡南下,一路严格执行新军纪,等许央率军将要渡黄河时,他们这支队伍已经成了百姓眼中的王师。
多少年了,从杨广即位不久,就成了匪过如梳兵过如篦,百姓受到的折腾太多了,难得见这样纪律严明的队伍,自然就奉为王师了。
甚至到了夹道欢迎的程度。
更是因为河东之地的义军归拢,大军从太原一路南下,算得上是所向披靡,从河东一直到蒲津渡,沿途蒲州所辖官府,无论是白马城、蒲扳、猗县都直接脱离河东郡,归顺统辖。
许央的先头部队却没有一刻停留,严格执行既定的行军计划,所有的郡县接管都留给中军处置。
因为许央作为先头部队的任务很重,他们需要在渡过黄河后,迅速在黄河对岸扫清障碍,要提前打下沿河的一些小的城池,凑足相应的军粮,以备大军用度。
渡过黄河,那就是关中了,是大隋朝廷根基所在。渡过黄河,许央将直面冯翊、华阴,乃至潼关方面的隋军。
甚至说即将面对拱卫长安东北方向的所有隋军。而这边没有任何关于对岸的情报。
许田也曾提出过让门徒传信息过来,许央拒绝了。一个是暂时还不想拉太多的门徒进入李渊起兵的队伍里,避免出现喧宾夺主的态势。第二个,他也想尝试一下自己在这种情况下,能不能处置得当。
许央这也是第一次独立领军,李世民划拨给他的都是从太原当初那座军营里出来的将士,基本都是尊崇许央的将士。
这样许央的指挥差不多能做到如臂使指,相当的流畅,也不存在什么反对者,甚至连牢骚话都五人说。
更让许央庆幸的是,由于军纪严明,百姓信任,在到达蒲津渡时,队伍在雇佣民船渡河时,得到了积极的响应。
“将军,放心吧!我们已经有船过河了,三五里以内,绝对不会有其他队伍存在。”
应该是被推举出来跟队伍联络,德高望重的宿老。老头一句一个保证。
“老丈,不是我不信你们,是大军行军有规定的步骤,规定的程序,相当于军纪。我作为领军的将领,更是不能违抗。还望老丈理解。”
不管老头说什么,许央还是要先派小股队伍过去,确定安全后,才会全军渡河。别说许央熟读这时候的兵书,就是以后世人的见识,也知道什么半渡而击。
“军纪!军纪是个好东西!成,老汉就顺少年郎说的。”
第一次领军,许央需要绝对的万无一失。
许江带着二百人的小队,先行乘民船渡河。
许央在望远镜中看到许江撒开队伍的情形,接收到安全的信号后,才开始安排大部队过河。
五千大军渡河,还是雇佣民间的摆渡船,这是一件相当耗时费心的活。许央几乎是看着每一艘摆渡船,担心着任何一个意外的发生。
这时候,后世对于安全的那根弦,不自觉的在许央心中绷紧了。甚至段志玄几次让许央渡河,许央都粗暴的推辞了。
直到看到所有的将士都安全渡河,许央才放了心,乘坐那老丈的摆渡船过了河。
李世民给许央配备的辅官很是得心应手,副将是段志玄,书记官是房玄龄,这都是跟许央相熟的。
李世民也清楚先头部队的重要性。
“房玄龄与民船交涉,其他各将领,迅速扎营!”
许央渡河后,没有着急向前推进,而是在离河岸十里左右的地方安营扎寨。让将士们养精蓄锐。
此刻,他们五千将士,相当于是孤军,是深入敌后的孤军,许央必须得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应对孤军可能遇到的意外。
斥候散出去十里,由许田率领,并且将望远镜也配给了许田,为将士们养精蓄锐提供保障。
等一切就绪,许央又一次巡营,再一次接受斥候的奏报,才安心的返回营帐。
“许央,你的治军,是房乔所见之最,从未听说有这般年轻,却严密而稳妥的领军将领。按说你也就是十六七吧,做事的老成堪比成年将领。”
“房兄可不要这样说。是现状给了我这样严苛要求的时间。若渡河即遭遇敌军,也就没时间做出这些安排。”
“每一步都严格执行行军要义,确保不因自己的疏漏而导致大军意外,是为将者的根本。”
“只有这样,让将士们形成一种惯性的行为方式,慢慢的养成时刻警戒的习惯,也就不会出现太大的意外,甚至即便出现意外,各司其职,各尽其能,也不至于因为慌乱而导致溃败。”
“许央自认为,军队的根本就是秩序。服从的秩序,行军的秩序,扎营的秩序,应敌的秩序,对战的秩序,甚至撤退的秩序,甚至保养和使用武器的秩序,饲养战马的秩序等等,只要是能保证所有细节是有秩序的进行,任何一个阶段都不存在大败局。”
许央的话让房玄龄陷入了沉思。这个时代,将士勇猛还是最让人看重的军伍品质。但是,许央提出来的秩序,让房玄龄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这些话,许央也曾跟李世民交流过,这也是他在提出增加军纪时,李世民毫不犹豫接受并执行的原因。
所谓秩序,完全是可以融在军纪中,逐渐灌输给每一位将士的。
一夜无话,一直到第二日行军三十里时,许田来报:有大量分不清是那方的队伍向己方推进。
到底还是遇到意外了。这时候望远镜的优势就体现了,己方可以在对方斥候没有发现之前,先发现对方。
许央先后撤,选择了一处山谷,在两翼做了埋伏,自己亲自带着一千精骑,以一人两骑的配备继续向前推进,直到离埋伏地近二十里处,许央已经可以肉眼看到前方的大军了。
一千骑兵伫立山谷,等着那上万的大军临近。
这是一支步骑混合的队伍,步卒要占到八成,骑兵也只有两千左右。这让许央有了直面对抗的信心。
骑兵在冲锋时,或者说在骑兵的战场,步卒根本就没有掺和能力。
己方的一千骑,对上对方的两千骑,许央不觉得会败。
似乎对方也觉得两千对一千不会落败吧,居然先是那两千骑兵上来了,近万的步卒,也与许央一样,选择了一处山谷埋伏。
都是准备着落败后,引诱对方进入埋伏圈。
听到许田这样的奏报,许央也谨慎了,看来对方也是有相当军略造诣的。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