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心中的那座长城
赵与珞提出,从西雅图向东修一条长城。也就是在后世米国与加拿大的国境线上,修一条长城。
这绝对是个大工程,也足以让汉人听的热血沸腾。
但是,说心里话,赵维持保留意见。
因为他早就说过,时代不同了,靠几丈高墙就把强敌拒之门外的时代,在火炮出现之后就一去不还了。
就好像钓鱼城,冷兵器时代那是绝对的王者,无法逾越的天险。可是大炮一出,多高的城楼也能给你轰平。
所以,长城能挡住蒙古人吗?不可能的。
“爹,我觉得没必要。”
毕竟是自己老子,赵维还是要委婉些的。
“这么大的工程,耗时耗资,还不一定有用,还是另想它法吧!”
没成想,赵与珞轻蔑一笑,“臭小子,还瞧不上你爹的主意了?你是不是觉得,元人也会有火炮,长城防不住?”
赵维点头,这是毫无疑问的。
坦言道:“说心里话,在火炮面前,长城即使有一定的防御作用,也极为有限。那点收益,不值得再筑一道万里长城。”
“哼!”赵与珞冷哼一声,“肤浅!”
“吾儿之思,还是太过肤浅,尚需磨砺啊!”
“咳咳。”赵维呛到了,“爹的意思是......”
只见赵与珞深吸口气,“为父何尝不知道,火炮之威改变了许多东西,现在打仗和以往不同了。”
看着地图,“这长墙一筑,确非万无一失,可保万世无忧。”
“可是,为父问你,不说这扶桑长城,就是中原长城,可曾真正做到拒敌于外吗?”
“这....”迎着赵与珞的目光,赵维陷入沉思。
说心里话,没有!长城从来没有真正的让汉人高枕无忧。
那只是秦皇汉武的一个美好愿景罢了,是一针安慰剂。
虽然有很好的防御效果,抵挡入侵方面起到了一些作用,可实际使用中的作用远没有建造它时愿景的那般完美。
从古至今,长城都属于一般的时候很有用,可关键的时候基本无用的状态。
长城是死的,人是活的,外敌想进来,想方设法的也要跨越这道鸿沟。
而且,从匈奴到突厥,再加上五胡乱华之中从西北入境的少数民族,都基本实现了这个战略目标。
皱眉肃穆,看着赵与珞,“父亲到底想说什么?”
只见赵与珞眉角一扬,“为父想说,即便是中原长城也不能做到万全,更多的是一种象征!”
赵维猛然一震,似乎抓住了什么,却又不太清晰,急问:“象征什么?”
赵与珞掷地有声:“长城内外,汉夷之分!”
见赵维还是似懂非懂之态,继续道:
“不明白吗?”
“秦皇汉武耗兆亿之财,倾万民之力修了一道墙,此等雄主怎会不知物是死的,人是活的?那为何还要决意修长城呢?”
“因为这道墙只要屹立不倒,那能不能挡住外敌其实已经是次要的了,重点绝不是靠一座高墙拒敌于外。”
“重点在于,在华夏百姓的心里筑起了一道壁垒!”
“这道壁垒就是——长城内外,汉夷之分!”
赵与珞眉眼渐亮,“你可知晓?这才长城无价于万世的意义所在?这才是长城之根基所在!”
“长城不在险关,而在人心!”
“有长城屹立,就有了内外之边界。这道边界不是国力所至,而是人心所至。除非你把长城彻底从汉人心里抹去,否则无论到什么时候,无论离开多少年,只要是汉人就都有一个先天的常识——长城之内,皆为汉土!”
“就拿燕云一十六州来说吧,无可否认,咱们大宋窝囊,从来不曾拥有燕云。可是,自后晋石敬堂起便已经离散在外,已经快四百年了,为什么到今天还念念不忘呢?”
“盛唐遗产可不仅是燕云,放眼望去,西夏、吐蕃、还有西域诸邦,都是祖宗地,为什么没人想把这些也拿回来呢?”
“为什么?因为燕云是长城之内,其它都在长城之外!”
“无论过多少代人,都变不了的信念,长城之内就是我的,拼死也要拿回来。大宋窝囊,未得燕云一十六州,可是我们依然告诫子孙,那是汉人的,你们要替我们拿回来。”
“这已经烙印在汉人的骨子里了。”
“别说三四百年的离散,就是再过三四百年,燕云也是汉人的土地!”
抚摸着地图,“明白了吗?此时于扶桑不也正是如此吗?”
“扶桑在长城之外,现在让它变成长城之内,就要再筑一道长墙!”
“只要咱们把这道高墙筑起来,可能挡不下元人的火炮,也可能起不到什么实质性的防御作用。”
“但是,只要这道墙拔地而起,那汉人也好,土人也罢,心里的那道壁垒就算夯实了。”
“自此,南方万万里疆域就是宋土,就是汉人的天下!是烙印在心中的信念,谁来了都动摇不了!”
“孩子!”赵与珞看着赵维,“这道墙可比千军万马,绝险高城更加的坚不可摧!”
赵维:“......”
赵维平生第一次有点崇拜这个便宜爹了。真有水平啊,反正赵维是绝对说不出来的。
看着地图,越来越觉得亲爹说的对,亲爹说的好,亲爹...就是亲爹!
他突然有点理解陆秀夫他们了,张嘴就要修运河,说勘探五大湖就勘探五大湖。
即便赵维给还没投降之前的科潘修水利,还要耗费十年之功,也是磕巴都不打,直接就同意了。
以前,赵维是有点不理解的,认为没必要这么执着于“奇迹”。
该建的建,不该建的起什么哄呢?
可现在他懂了,也许陆相公他们是无意识的,但是做为汉人的官,他们骨子里有一个共识,那就是,留下痕迹,烙印信念。
没错,尽所有可能的留下痕迹。
而且,尽所有可能,多留下痕迹。尤其是那种,你想抹都抹不掉的痕迹。
也许,这才是汉人的侵略性所在。
你想啊,千百年后,谁知道美洲这块谁做主?是白人、黑人,还是印第安人?将来的事谁也说不准。
可有一点是肯定的,汉人一定会在美洲占据不可磨灭的地位。无论大宋成败,都改变不了了。
因为汉人的足迹已经留下了,而且是那种你想抹都抹不掉的足迹。
更可怕的是,这些足迹不是金字塔,也不是太阳神庙,而是踩在汉人心里,烙印在骨子里的痕迹。
新都江堰,扶桑大运河,还有五大湖和北美长城。
这是足迹,无法抹去,同时在汉人心里也烙印下了痕迹。
就像亲爹说的,有长城在,那长城之内就是我的,谁来都不行。谁占了,早晚得还回来,一代人一代人的在那烙印着。
除非你把汉人杀光屠尽,否则永远也抹不去这层烙印,这才叫侵略性。
哦去,太可怕了!
赵维突然觉得,汉人太可怕了,老祖宗太可怕了。
“那就...修?”
赵维已经一点都不反对了。亲爹很牛,层次很高,好几层楼那么高。
“要修的。”赵与珞春风满面,仿佛能说服自家小子是很大的成就一般。
“问题在于,怎么修?”
赵维闻之点头,“这确实是个问题。”
这可是绝对的大工程,比什么扶桑大运河、科潘水利都大得多,没个几十年根本起不来。
可如果按正常情况来修,从西雅图往东修,那可能没修出几百里,宋元之战都打完了。
父子二人对着地图沉吟甚久,全心投入。
最后,赵维猛然眼前一亮,“爹,你说这么修行不行?”
赵与珞也是一震,“怎么修?”
赵维,“分几步来走。”
“第一步,先用北美土人,哦不对,北美殷人!”
印第安人的称呼已经彻底不会出现在这个时空,宋人对印第安人的通用叫法——土人也要改一改了。
现在是殷人,殷商后裔,与汉人同根同源。
“第一步,用北美殷人以及现在的兵力,沿东西线布防,先用人把这条线圈起来。”
“然后筑造防御攻势,建立军寨、兵屯。不求一定能守得住,但起码要让时宗朝和元人产生一种认知,这条线就是大宋的边界!”
赵与珞点了点头,赵维说办法很常规,说白了,修不修长城都要这般防御,这是没办法的事儿,防线太长,想守住北扶桑腹地只能这么干。
但是,赵维既然单独提出来了,肯定有他的用意,“继续说下去。”
“第二步!”赵维继续,“有了军寨、兵屯,就可以建立烽火台和关城了。毕竟万里边境,通讯驻军都是必要的。”
“可以直接提升烽火台和关城的规格,一步到位,就按照长城所需的规格来建。可以不动用民夫劳力,交给各个驻守军寨的兵卒来做,既不显眼,也在情理之中。”
“元人也好,时宗朝也罢,就算知道大宋建城修台,也只当是正常的防御手段。”
赵与珞听的连连点头,说到这一步他就全明白了,接话道:“那第三步就容易了,把沿线关城、烽火高台,连接起来,便是长城!”
“对!”赵维肯定道,“十里一台,百里一关,如若顺利建成,那第三步就简单得多。甚至可以是,外敌从哪里往过打,咱们就先串连哪里。”
赵与珞又兴奋补充道,“这样好!这样很多工作都可以神不知鬼不觉,比如可以用驻兵的借口,在沿线开窑烧砖,备下木石用料。”
“备再多也不引人注目,等到串连关城的时候,砖石木料都是现成的,也许真可以做到打哪里就修哪里!”
火炮之下,城墙防御没什么太大作用,可终究是有一点用处的。所以打哪修哪,对战局也有利。
“人够吗?”父子二人已经开始琢磨修长城的详细之处。
这要是陆秀夫他们在这儿,非得瞪掉眼珠子不可。他们努着劲也才弄出个大运河,上赶着才憧憬一下五大湖航路。
这父子俩倒好,悄悄的把长城都定下来了。
赵维问人够吗,对此赵与珞是早就想过的,有修长城的念头也不是一天两天。
“如今西雅图有殷人百万,而且还不断的有殷人聚拢而来。”
元朝和时宗朝在北边闹的太狠,殷人没活路又打不过,只能迁徙。而大宋这边来者不拒,而且管饭,这样的好事儿哪找去?自然八方汇聚,人口日增。
赵与珞正色道:“为父估算,两年之内,西雅图的殷人会到两百万之数,寻常劳力和兵源都不缺,缺的是汉人工匠。”
这是个大问题,让殷人修长城,出力可以,可是技术上的问题殷人解决不了,非得汉人才行。
可是,哪有人啊!
现在到处都缺人,修运河要工匠,科潘那也要工匠,五大湖很快也会疯了似的要人。
说来说去,又回到那个最初的难题——缺人!
“工匠还是不够啊!”
怎么办?赵维也不知道怎么办。
印象中,好像从到美洲开始,大宋就缺工匠。
在钓鱼城的时候也是缺工匠,那时候的解决办法,就是让大工匠带徒弟。
像是徐良、亦思马因、刘德柔、王祯他们,都被赵维硬塞了几个徒弟。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赵维甚至生过把致知院改组成书院的想法,干脆让那些院士去当教授,教出更多的人才来。
可这事儿一直没成,一是没时间,二是相公和院士们都不同意。
这个时代的教育还是很自私的,读书人读书是读书人的专属特权,要是人人都能读书,那不就乱套了?
这就是读书人反对的原因。
说到底,还是认为读书是一种特权,不可轻传。
可是,真没办法了啊!
缺人才,缺到赵维直挠头,到处在要人,到处在让他想办法。
可他能有什么办法?
此时的赵维真的是无比羡慕后世的华夏。
九年义务教育啊!穷成什么样也没穷了教育,这是后世伟人们的远见。
结果就是,复兴中的华夏,永远是人等着技术,就没有让技术等人的局面出现过。也就是从来不缺人才,不缺基层技术人才。
现在赵维是深有体会,葛大爷说二十一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啊!
他现在明白了,不光二十一世纪,什么时候人才都是最重要的。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什么是财富?真金白银国库充盈?那不算财富,人才才是最大的财富!
什么叫富?
就是随便想建个什么厂,振臂一呼之下,就有能支撑八个十个厂的技工来应聘。
想组装一部手机、一台电脑,不出村就能把所有的原器件凑齐,而且是上午下单,中午就到货的那种。
这才是国家实力的体现,是强大的基础。
大宋现在就面临这样的问题,赵维要是有后世那么雄厚的基层人才,还什么元朝,给他十年也许大宋就进工业革命了。
想到这些,除了对后世的羡慕嫉妒恨,赵维突然也有了一丝明悟,也许....
也许大宋和元朝,和蒙古人的争锋,决定成败的不单单只是兵士的厮杀,能决定这场可能是人类史上最大规模争霸战的,在后方!
到了这一步,火炮、飞艇都已经问世,热武器即将登陆战争史的阶段,谁拥有更多的人才,更强大的制造能力,谁才是最后的赢家。
这一点,元朝无疑占尽优势,毕竟他们背靠中原,有当世最大的人才储备库,还有阿拉位地区、印度、北欧为后盾。
大宋做不到这一点,从中原抢再多人口,也不如人家就把家安在中原来的实际。
怎么办?
如何破解?
从修长城,赵维联想到了最底层的问题,不彻底解决人才储备的难题,长城修不起来,以后能不能赢,也不一定就是谁武器先进就能决定的。
......
。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
这绝对是个大工程,也足以让汉人听的热血沸腾。
但是,说心里话,赵维持保留意见。
因为他早就说过,时代不同了,靠几丈高墙就把强敌拒之门外的时代,在火炮出现之后就一去不还了。
就好像钓鱼城,冷兵器时代那是绝对的王者,无法逾越的天险。可是大炮一出,多高的城楼也能给你轰平。
所以,长城能挡住蒙古人吗?不可能的。
“爹,我觉得没必要。”
毕竟是自己老子,赵维还是要委婉些的。
“这么大的工程,耗时耗资,还不一定有用,还是另想它法吧!”
没成想,赵与珞轻蔑一笑,“臭小子,还瞧不上你爹的主意了?你是不是觉得,元人也会有火炮,长城防不住?”
赵维点头,这是毫无疑问的。
坦言道:“说心里话,在火炮面前,长城即使有一定的防御作用,也极为有限。那点收益,不值得再筑一道万里长城。”
“哼!”赵与珞冷哼一声,“肤浅!”
“吾儿之思,还是太过肤浅,尚需磨砺啊!”
“咳咳。”赵维呛到了,“爹的意思是......”
只见赵与珞深吸口气,“为父何尝不知道,火炮之威改变了许多东西,现在打仗和以往不同了。”
看着地图,“这长墙一筑,确非万无一失,可保万世无忧。”
“可是,为父问你,不说这扶桑长城,就是中原长城,可曾真正做到拒敌于外吗?”
“这....”迎着赵与珞的目光,赵维陷入沉思。
说心里话,没有!长城从来没有真正的让汉人高枕无忧。
那只是秦皇汉武的一个美好愿景罢了,是一针安慰剂。
虽然有很好的防御效果,抵挡入侵方面起到了一些作用,可实际使用中的作用远没有建造它时愿景的那般完美。
从古至今,长城都属于一般的时候很有用,可关键的时候基本无用的状态。
长城是死的,人是活的,外敌想进来,想方设法的也要跨越这道鸿沟。
而且,从匈奴到突厥,再加上五胡乱华之中从西北入境的少数民族,都基本实现了这个战略目标。
皱眉肃穆,看着赵与珞,“父亲到底想说什么?”
只见赵与珞眉角一扬,“为父想说,即便是中原长城也不能做到万全,更多的是一种象征!”
赵维猛然一震,似乎抓住了什么,却又不太清晰,急问:“象征什么?”
赵与珞掷地有声:“长城内外,汉夷之分!”
见赵维还是似懂非懂之态,继续道:
“不明白吗?”
“秦皇汉武耗兆亿之财,倾万民之力修了一道墙,此等雄主怎会不知物是死的,人是活的?那为何还要决意修长城呢?”
“因为这道墙只要屹立不倒,那能不能挡住外敌其实已经是次要的了,重点绝不是靠一座高墙拒敌于外。”
“重点在于,在华夏百姓的心里筑起了一道壁垒!”
“这道壁垒就是——长城内外,汉夷之分!”
赵与珞眉眼渐亮,“你可知晓?这才长城无价于万世的意义所在?这才是长城之根基所在!”
“长城不在险关,而在人心!”
“有长城屹立,就有了内外之边界。这道边界不是国力所至,而是人心所至。除非你把长城彻底从汉人心里抹去,否则无论到什么时候,无论离开多少年,只要是汉人就都有一个先天的常识——长城之内,皆为汉土!”
“就拿燕云一十六州来说吧,无可否认,咱们大宋窝囊,从来不曾拥有燕云。可是,自后晋石敬堂起便已经离散在外,已经快四百年了,为什么到今天还念念不忘呢?”
“盛唐遗产可不仅是燕云,放眼望去,西夏、吐蕃、还有西域诸邦,都是祖宗地,为什么没人想把这些也拿回来呢?”
“为什么?因为燕云是长城之内,其它都在长城之外!”
“无论过多少代人,都变不了的信念,长城之内就是我的,拼死也要拿回来。大宋窝囊,未得燕云一十六州,可是我们依然告诫子孙,那是汉人的,你们要替我们拿回来。”
“这已经烙印在汉人的骨子里了。”
“别说三四百年的离散,就是再过三四百年,燕云也是汉人的土地!”
抚摸着地图,“明白了吗?此时于扶桑不也正是如此吗?”
“扶桑在长城之外,现在让它变成长城之内,就要再筑一道长墙!”
“只要咱们把这道高墙筑起来,可能挡不下元人的火炮,也可能起不到什么实质性的防御作用。”
“但是,只要这道墙拔地而起,那汉人也好,土人也罢,心里的那道壁垒就算夯实了。”
“自此,南方万万里疆域就是宋土,就是汉人的天下!是烙印在心中的信念,谁来了都动摇不了!”
“孩子!”赵与珞看着赵维,“这道墙可比千军万马,绝险高城更加的坚不可摧!”
赵维:“......”
赵维平生第一次有点崇拜这个便宜爹了。真有水平啊,反正赵维是绝对说不出来的。
看着地图,越来越觉得亲爹说的对,亲爹说的好,亲爹...就是亲爹!
他突然有点理解陆秀夫他们了,张嘴就要修运河,说勘探五大湖就勘探五大湖。
即便赵维给还没投降之前的科潘修水利,还要耗费十年之功,也是磕巴都不打,直接就同意了。
以前,赵维是有点不理解的,认为没必要这么执着于“奇迹”。
该建的建,不该建的起什么哄呢?
可现在他懂了,也许陆相公他们是无意识的,但是做为汉人的官,他们骨子里有一个共识,那就是,留下痕迹,烙印信念。
没错,尽所有可能的留下痕迹。
而且,尽所有可能,多留下痕迹。尤其是那种,你想抹都抹不掉的痕迹。
也许,这才是汉人的侵略性所在。
你想啊,千百年后,谁知道美洲这块谁做主?是白人、黑人,还是印第安人?将来的事谁也说不准。
可有一点是肯定的,汉人一定会在美洲占据不可磨灭的地位。无论大宋成败,都改变不了了。
因为汉人的足迹已经留下了,而且是那种你想抹都抹不掉的足迹。
更可怕的是,这些足迹不是金字塔,也不是太阳神庙,而是踩在汉人心里,烙印在骨子里的痕迹。
新都江堰,扶桑大运河,还有五大湖和北美长城。
这是足迹,无法抹去,同时在汉人心里也烙印下了痕迹。
就像亲爹说的,有长城在,那长城之内就是我的,谁来都不行。谁占了,早晚得还回来,一代人一代人的在那烙印着。
除非你把汉人杀光屠尽,否则永远也抹不去这层烙印,这才叫侵略性。
哦去,太可怕了!
赵维突然觉得,汉人太可怕了,老祖宗太可怕了。
“那就...修?”
赵维已经一点都不反对了。亲爹很牛,层次很高,好几层楼那么高。
“要修的。”赵与珞春风满面,仿佛能说服自家小子是很大的成就一般。
“问题在于,怎么修?”
赵维闻之点头,“这确实是个问题。”
这可是绝对的大工程,比什么扶桑大运河、科潘水利都大得多,没个几十年根本起不来。
可如果按正常情况来修,从西雅图往东修,那可能没修出几百里,宋元之战都打完了。
父子二人对着地图沉吟甚久,全心投入。
最后,赵维猛然眼前一亮,“爹,你说这么修行不行?”
赵与珞也是一震,“怎么修?”
赵维,“分几步来走。”
“第一步,先用北美土人,哦不对,北美殷人!”
印第安人的称呼已经彻底不会出现在这个时空,宋人对印第安人的通用叫法——土人也要改一改了。
现在是殷人,殷商后裔,与汉人同根同源。
“第一步,用北美殷人以及现在的兵力,沿东西线布防,先用人把这条线圈起来。”
“然后筑造防御攻势,建立军寨、兵屯。不求一定能守得住,但起码要让时宗朝和元人产生一种认知,这条线就是大宋的边界!”
赵与珞点了点头,赵维说办法很常规,说白了,修不修长城都要这般防御,这是没办法的事儿,防线太长,想守住北扶桑腹地只能这么干。
但是,赵维既然单独提出来了,肯定有他的用意,“继续说下去。”
“第二步!”赵维继续,“有了军寨、兵屯,就可以建立烽火台和关城了。毕竟万里边境,通讯驻军都是必要的。”
“可以直接提升烽火台和关城的规格,一步到位,就按照长城所需的规格来建。可以不动用民夫劳力,交给各个驻守军寨的兵卒来做,既不显眼,也在情理之中。”
“元人也好,时宗朝也罢,就算知道大宋建城修台,也只当是正常的防御手段。”
赵与珞听的连连点头,说到这一步他就全明白了,接话道:“那第三步就容易了,把沿线关城、烽火高台,连接起来,便是长城!”
“对!”赵维肯定道,“十里一台,百里一关,如若顺利建成,那第三步就简单得多。甚至可以是,外敌从哪里往过打,咱们就先串连哪里。”
赵与珞又兴奋补充道,“这样好!这样很多工作都可以神不知鬼不觉,比如可以用驻兵的借口,在沿线开窑烧砖,备下木石用料。”
“备再多也不引人注目,等到串连关城的时候,砖石木料都是现成的,也许真可以做到打哪里就修哪里!”
火炮之下,城墙防御没什么太大作用,可终究是有一点用处的。所以打哪修哪,对战局也有利。
“人够吗?”父子二人已经开始琢磨修长城的详细之处。
这要是陆秀夫他们在这儿,非得瞪掉眼珠子不可。他们努着劲也才弄出个大运河,上赶着才憧憬一下五大湖航路。
这父子俩倒好,悄悄的把长城都定下来了。
赵维问人够吗,对此赵与珞是早就想过的,有修长城的念头也不是一天两天。
“如今西雅图有殷人百万,而且还不断的有殷人聚拢而来。”
元朝和时宗朝在北边闹的太狠,殷人没活路又打不过,只能迁徙。而大宋这边来者不拒,而且管饭,这样的好事儿哪找去?自然八方汇聚,人口日增。
赵与珞正色道:“为父估算,两年之内,西雅图的殷人会到两百万之数,寻常劳力和兵源都不缺,缺的是汉人工匠。”
这是个大问题,让殷人修长城,出力可以,可是技术上的问题殷人解决不了,非得汉人才行。
可是,哪有人啊!
现在到处都缺人,修运河要工匠,科潘那也要工匠,五大湖很快也会疯了似的要人。
说来说去,又回到那个最初的难题——缺人!
“工匠还是不够啊!”
怎么办?赵维也不知道怎么办。
印象中,好像从到美洲开始,大宋就缺工匠。
在钓鱼城的时候也是缺工匠,那时候的解决办法,就是让大工匠带徒弟。
像是徐良、亦思马因、刘德柔、王祯他们,都被赵维硬塞了几个徒弟。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赵维甚至生过把致知院改组成书院的想法,干脆让那些院士去当教授,教出更多的人才来。
可这事儿一直没成,一是没时间,二是相公和院士们都不同意。
这个时代的教育还是很自私的,读书人读书是读书人的专属特权,要是人人都能读书,那不就乱套了?
这就是读书人反对的原因。
说到底,还是认为读书是一种特权,不可轻传。
可是,真没办法了啊!
缺人才,缺到赵维直挠头,到处在要人,到处在让他想办法。
可他能有什么办法?
此时的赵维真的是无比羡慕后世的华夏。
九年义务教育啊!穷成什么样也没穷了教育,这是后世伟人们的远见。
结果就是,复兴中的华夏,永远是人等着技术,就没有让技术等人的局面出现过。也就是从来不缺人才,不缺基层技术人才。
现在赵维是深有体会,葛大爷说二十一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啊!
他现在明白了,不光二十一世纪,什么时候人才都是最重要的。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什么是财富?真金白银国库充盈?那不算财富,人才才是最大的财富!
什么叫富?
就是随便想建个什么厂,振臂一呼之下,就有能支撑八个十个厂的技工来应聘。
想组装一部手机、一台电脑,不出村就能把所有的原器件凑齐,而且是上午下单,中午就到货的那种。
这才是国家实力的体现,是强大的基础。
大宋现在就面临这样的问题,赵维要是有后世那么雄厚的基层人才,还什么元朝,给他十年也许大宋就进工业革命了。
想到这些,除了对后世的羡慕嫉妒恨,赵维突然也有了一丝明悟,也许....
也许大宋和元朝,和蒙古人的争锋,决定成败的不单单只是兵士的厮杀,能决定这场可能是人类史上最大规模争霸战的,在后方!
到了这一步,火炮、飞艇都已经问世,热武器即将登陆战争史的阶段,谁拥有更多的人才,更强大的制造能力,谁才是最后的赢家。
这一点,元朝无疑占尽优势,毕竟他们背靠中原,有当世最大的人才储备库,还有阿拉位地区、印度、北欧为后盾。
大宋做不到这一点,从中原抢再多人口,也不如人家就把家安在中原来的实际。
怎么办?
如何破解?
从修长城,赵维联想到了最底层的问题,不彻底解决人才储备的难题,长城修不起来,以后能不能赢,也不一定就是谁武器先进就能决定的。
......
。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