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传媒 下
《江南新闻》和《东海新闻》两份报纸的标准售价都是30文一期。这个价格其实是比较高的,路边买个炊饼都只要一文两文,这一张纸就是三十个炊饼啊!
不过比较一下此时印刷品的价格,一本一百多页的书差不多就要一贯了,算下来一页一二百字就要好几文,这么看来,信息量这么大的报纸卖上30文也不算贵了。
相比之下,平均每份的印刷成本在3文以下,盈利空间极高。但这个利润也不是报社独享的,批发给分销商的价格只有20文一份,给他们留出了足够的渠道收益。
江南士人对这种“崭新”的传媒形式其实并不陌生,官府发行的邸报说起来就差不多。而且之前在临安已经出现了报纸的雏形,不少商家或私人批量印制写满了文字的印刷品,或是传播新闻,或是传播文学作品,或是发布广告,或是传播政治主张。但像这两份《新闻》如此完善的报纸,还是第一次见到。
临安本来就读书人多、识字率高,又多半有点小钱,面对这种既有四海趣谈,又有风月雅事,还有诱人的连载小说的新型媒体,他们哪里能抗拒?
第一批在临安试发行的两千份《江南新闻》和一千份《东海新闻》很快一售而空,市价甚至超过了标价。京东商城的印刷厂不断加印,直到卖了五千多份之后,抢手程度才开始下降。
而来自海外的《东海新闻》其实是更欢迎的,因为它登载的是千里之外的东海国的事,相比司空见惯的身边事可是要更吸引人的。但是这份报纸要等定期船从胶州运过来,供应量没法一下子提高,争抢之下可以说是一纸难求,价格很快被炒热,甚至一度达到了一贯一份的天价,真是令人瞠目结舌。
东海那边,销售情况自然不会有临安这么火热,但是也在第一旬内售出了近两千份,与临安的情况一样(或者说反过来?),《江南新闻》比《东海新闻》还要更抢手。
这么一算,这两份报纸每个月岂不是能卖一万多份?这差不多就是二百多贯的销售额了,虽然不算多,但足以填补成本还有些小赚了。
所以文化部指定南北两个印刷厂加班加点印制新报,就算卖不出去也无所谓,反正成本没多少钱,留着收藏也好啊。嗯……这可是本时空历史上首份正式发行的报纸,收藏价值惊人,说不定过个几十年就涨到天价了呢?印得越多越好!
后来的事实,证明了报业的市场比他们想象的还大。第一个月是新鲜事物,大部分人还没听说过,就卖了这么多,以后名头打响,不更得上天了?
随着《新闻》名头越来越大,读者群体也越来越多,甚至有人买了带到外地去销售的。临安城卖蔬果柴薪吃食小摊贩都愿意进城前去批发上几十份,摆在摊上销售,卖出去一份就能赚十文呢!就算卖不完也能退回去,亏不了!甚至还催生出了专门卖报的报童。
到了现在,《江南新闻》每月已经能稳稳卖出去一万份以上,其中销往本土一千份;而《东海新闻》也差不多有这么个数额,其中运往临安八千份。这个销售量,也充分体现了两地消费力和识字率的差异。
这么看来,报业一年几乎能有五千贯的收入,在商社的诸多业务中都能排行上游了。
事实上嘛,传媒行业本来也是个赚钱的行业。清末引入报纸这个行业之后,报业很快自发地兴盛起来,各地竞相办报,知名编辑和撰稿人甚至能赚到几十个大洋的月薪,证明了中国知识分子阶层确实有对传媒的需求和消费力。而论起消费力,清朝的地主阶级相比宋朝的士绅很有钱吗?那时的生产力真的就比现在的宋朝高多少吗?既然那时清朝的情况都能撑起一个巨大的传媒行业,宋朝的行业潜力就更不能小觑了。
当然了,要撑起这样的销量,也必须有优质的内容才行。
东海商社使出了“连载小说”这个杀手锏,在《江南新闻》上连载《西厢记》,在《东海新闻》上连载《水浒传》。这两部小说都使用了宋朝风格的白话进行转写,而且适当调整了时代背景,西厢记放到了北宋,水浒传放到了唐朝,以免犯朝廷的忌讳。这种新颖的题材很快就吸引了一大批读者,甚至可以说有不少人就是为了追小说才订报纸的。
新闻方面,前几个月一直没什么大事,只是刊登一些朝堂变动。但是,刚刚过去的七月发生了一件大事,镇守四川泸州的大将刘整居然投蒙了!
消息刚刚传到江南还没几天,当月的《江南新闻》就在头版登载了这个重磅消息,引发了整个临安的轰动,一时街头巷尾都是谈论此事的人。
这件事的背后是贾似道升任左丞相后推出了一系列新政,其中有一项“打算法”,意欲将各地军队的账目纳入中央朝廷的核验范围中,清查将领的贪腐行为。在此之前,南宋面临的军事危机严峻,为此给前线将领下放了很多自主权,自然也就包括财权。现在天下太平了,朝廷当然就想着把权力收回来。
嗯,不过,岳飞说过“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换句话说武臣自然该是爱财的。要是以“贪腐”的标准去治前线武将的罪,那几乎是一抓一个准,而又不可能真全给抓了,不然那不是开门迎北军吗?所以这“打算法”一开始就选择性执行,很快就演化成了贾似道整治政敌的工具。
贾似道心眼小,被他整过的人下场都不怎么好,即使之前为国立过功也抵不过,比如之前的曹世雄、向士璧就是如此,刚刚下台的吴潜等人后来也状况凄惨。这样的悲剧刺激了不少人,刘整就是其中之一。这刘整倒算不上贾似道的政敌,但他手下也太不干净,害怕贾似道拿他问罪,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就先下手为强,投北了。
当然,这幕后因素两份报纸都没怎么提,只是强烈谴责了刘整卑鄙无耻的投敌行为,顺便又对大宋朝廷表了一下忠心。朝廷虽然对于消息的爆炸性传播不太适应,但是新闻的用词太过政治正确,他们也不好说什么。
经由此事的报导,《新闻》再次声名鹊起,销量大增,也算是刘整事件里除忽必烈之外最大的受益者了。
除此之外,他们还建立起了一支“专业”的记者队伍,雇佣各地的落魄士子,四处找人寻访奇闻轶事作为登报的题材。虽然效率不高,但是对于一月一期的四版报纸来说还是够用了。
本来,主管报纸发行的魏德信是想给记者起个“采风使”这样的古风名字的,但是被王同彩揪了回去,“采风使是周王室派下去的,你一个小国敢建立采风制度,是意欲何为啊?”,最后只能乖乖叫记者了。
今天这位陈经,就是“京东报社”旗下的一名记者。他原先是广东人,去年来行在参加礼部试,结果名落孙山,又贪恋江南繁华不愿意回去,就在京东商城寻了这么一个记者的活计。正好他在广州也见过四处番商,视野还算广阔,又能说会道,正适合这样的工作。
两名泉州人听了他的解释,又把那份《江南新闻》粗粗读了一遍,果然看到第四版上列了几条两湖、江北等外地的新鲜事,还有一些日本国、高丽国的新闻,写得挺玄乎,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看来陈经这意思,就是让他们提供一些类似的故事,好登在这第四版上了?
兄弟两个对视了一眼,有些心动。他们在中国土生土长,思维方式也有些近似,这可是在纸上留名的盛事啊。就算不要那一百文稿费,光是能把自己的名字留在上面,就很不错了!
“但是,”蒲寻书有些迟疑,“我俩虽是天方人,但一辈子活在泉州,从未去过广州以南的地方。知文兄想要异域奇闻,恐怕我们是给不了的……”
陈经并不在意,打开笔记本掏出铅笔说道:“无妨,无妨,说说泉州本地趣事也是可以的。即使不是趣事,讲述一下泉州的风景名胜、名山古刹、民间风俗也是好的。对两位来说是寻常事,但对没去过泉州的人来说,可也是一桩轶闻呢。”
这也行?蒲寻礼有些兴奋,这可就简单了,于是清了清嗓子,开始说道:“那我便讲一下泉州回回庙的风俗吧……”
他一边回想着泉州大食聚居区的形貌,一边比划着描述出来,言语间竟颇有条理,陈经奋笔疾书记录了下来。
“每年斋月,白日不可进食水,不过我们常溜到外面偷吃。呃,不要写‘我们’,写‘某些人’吧……”
蒲寻礼摇头晃脑,正讲到精彩处,突然门口照壁的方向一人冲了进来,挥舞着一份报纸激动地喊道:
“这个月的《东海新闻》到了!大新闻,大新闻!东海国张首辅退位让贤,史首辅新鲜上台!”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
不过比较一下此时印刷品的价格,一本一百多页的书差不多就要一贯了,算下来一页一二百字就要好几文,这么看来,信息量这么大的报纸卖上30文也不算贵了。
相比之下,平均每份的印刷成本在3文以下,盈利空间极高。但这个利润也不是报社独享的,批发给分销商的价格只有20文一份,给他们留出了足够的渠道收益。
江南士人对这种“崭新”的传媒形式其实并不陌生,官府发行的邸报说起来就差不多。而且之前在临安已经出现了报纸的雏形,不少商家或私人批量印制写满了文字的印刷品,或是传播新闻,或是传播文学作品,或是发布广告,或是传播政治主张。但像这两份《新闻》如此完善的报纸,还是第一次见到。
临安本来就读书人多、识字率高,又多半有点小钱,面对这种既有四海趣谈,又有风月雅事,还有诱人的连载小说的新型媒体,他们哪里能抗拒?
第一批在临安试发行的两千份《江南新闻》和一千份《东海新闻》很快一售而空,市价甚至超过了标价。京东商城的印刷厂不断加印,直到卖了五千多份之后,抢手程度才开始下降。
而来自海外的《东海新闻》其实是更欢迎的,因为它登载的是千里之外的东海国的事,相比司空见惯的身边事可是要更吸引人的。但是这份报纸要等定期船从胶州运过来,供应量没法一下子提高,争抢之下可以说是一纸难求,价格很快被炒热,甚至一度达到了一贯一份的天价,真是令人瞠目结舌。
东海那边,销售情况自然不会有临安这么火热,但是也在第一旬内售出了近两千份,与临安的情况一样(或者说反过来?),《江南新闻》比《东海新闻》还要更抢手。
这么一算,这两份报纸每个月岂不是能卖一万多份?这差不多就是二百多贯的销售额了,虽然不算多,但足以填补成本还有些小赚了。
所以文化部指定南北两个印刷厂加班加点印制新报,就算卖不出去也无所谓,反正成本没多少钱,留着收藏也好啊。嗯……这可是本时空历史上首份正式发行的报纸,收藏价值惊人,说不定过个几十年就涨到天价了呢?印得越多越好!
后来的事实,证明了报业的市场比他们想象的还大。第一个月是新鲜事物,大部分人还没听说过,就卖了这么多,以后名头打响,不更得上天了?
随着《新闻》名头越来越大,读者群体也越来越多,甚至有人买了带到外地去销售的。临安城卖蔬果柴薪吃食小摊贩都愿意进城前去批发上几十份,摆在摊上销售,卖出去一份就能赚十文呢!就算卖不完也能退回去,亏不了!甚至还催生出了专门卖报的报童。
到了现在,《江南新闻》每月已经能稳稳卖出去一万份以上,其中销往本土一千份;而《东海新闻》也差不多有这么个数额,其中运往临安八千份。这个销售量,也充分体现了两地消费力和识字率的差异。
这么看来,报业一年几乎能有五千贯的收入,在商社的诸多业务中都能排行上游了。
事实上嘛,传媒行业本来也是个赚钱的行业。清末引入报纸这个行业之后,报业很快自发地兴盛起来,各地竞相办报,知名编辑和撰稿人甚至能赚到几十个大洋的月薪,证明了中国知识分子阶层确实有对传媒的需求和消费力。而论起消费力,清朝的地主阶级相比宋朝的士绅很有钱吗?那时的生产力真的就比现在的宋朝高多少吗?既然那时清朝的情况都能撑起一个巨大的传媒行业,宋朝的行业潜力就更不能小觑了。
当然了,要撑起这样的销量,也必须有优质的内容才行。
东海商社使出了“连载小说”这个杀手锏,在《江南新闻》上连载《西厢记》,在《东海新闻》上连载《水浒传》。这两部小说都使用了宋朝风格的白话进行转写,而且适当调整了时代背景,西厢记放到了北宋,水浒传放到了唐朝,以免犯朝廷的忌讳。这种新颖的题材很快就吸引了一大批读者,甚至可以说有不少人就是为了追小说才订报纸的。
新闻方面,前几个月一直没什么大事,只是刊登一些朝堂变动。但是,刚刚过去的七月发生了一件大事,镇守四川泸州的大将刘整居然投蒙了!
消息刚刚传到江南还没几天,当月的《江南新闻》就在头版登载了这个重磅消息,引发了整个临安的轰动,一时街头巷尾都是谈论此事的人。
这件事的背后是贾似道升任左丞相后推出了一系列新政,其中有一项“打算法”,意欲将各地军队的账目纳入中央朝廷的核验范围中,清查将领的贪腐行为。在此之前,南宋面临的军事危机严峻,为此给前线将领下放了很多自主权,自然也就包括财权。现在天下太平了,朝廷当然就想着把权力收回来。
嗯,不过,岳飞说过“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换句话说武臣自然该是爱财的。要是以“贪腐”的标准去治前线武将的罪,那几乎是一抓一个准,而又不可能真全给抓了,不然那不是开门迎北军吗?所以这“打算法”一开始就选择性执行,很快就演化成了贾似道整治政敌的工具。
贾似道心眼小,被他整过的人下场都不怎么好,即使之前为国立过功也抵不过,比如之前的曹世雄、向士璧就是如此,刚刚下台的吴潜等人后来也状况凄惨。这样的悲剧刺激了不少人,刘整就是其中之一。这刘整倒算不上贾似道的政敌,但他手下也太不干净,害怕贾似道拿他问罪,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就先下手为强,投北了。
当然,这幕后因素两份报纸都没怎么提,只是强烈谴责了刘整卑鄙无耻的投敌行为,顺便又对大宋朝廷表了一下忠心。朝廷虽然对于消息的爆炸性传播不太适应,但是新闻的用词太过政治正确,他们也不好说什么。
经由此事的报导,《新闻》再次声名鹊起,销量大增,也算是刘整事件里除忽必烈之外最大的受益者了。
除此之外,他们还建立起了一支“专业”的记者队伍,雇佣各地的落魄士子,四处找人寻访奇闻轶事作为登报的题材。虽然效率不高,但是对于一月一期的四版报纸来说还是够用了。
本来,主管报纸发行的魏德信是想给记者起个“采风使”这样的古风名字的,但是被王同彩揪了回去,“采风使是周王室派下去的,你一个小国敢建立采风制度,是意欲何为啊?”,最后只能乖乖叫记者了。
今天这位陈经,就是“京东报社”旗下的一名记者。他原先是广东人,去年来行在参加礼部试,结果名落孙山,又贪恋江南繁华不愿意回去,就在京东商城寻了这么一个记者的活计。正好他在广州也见过四处番商,视野还算广阔,又能说会道,正适合这样的工作。
两名泉州人听了他的解释,又把那份《江南新闻》粗粗读了一遍,果然看到第四版上列了几条两湖、江北等外地的新鲜事,还有一些日本国、高丽国的新闻,写得挺玄乎,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看来陈经这意思,就是让他们提供一些类似的故事,好登在这第四版上了?
兄弟两个对视了一眼,有些心动。他们在中国土生土长,思维方式也有些近似,这可是在纸上留名的盛事啊。就算不要那一百文稿费,光是能把自己的名字留在上面,就很不错了!
“但是,”蒲寻书有些迟疑,“我俩虽是天方人,但一辈子活在泉州,从未去过广州以南的地方。知文兄想要异域奇闻,恐怕我们是给不了的……”
陈经并不在意,打开笔记本掏出铅笔说道:“无妨,无妨,说说泉州本地趣事也是可以的。即使不是趣事,讲述一下泉州的风景名胜、名山古刹、民间风俗也是好的。对两位来说是寻常事,但对没去过泉州的人来说,可也是一桩轶闻呢。”
这也行?蒲寻礼有些兴奋,这可就简单了,于是清了清嗓子,开始说道:“那我便讲一下泉州回回庙的风俗吧……”
他一边回想着泉州大食聚居区的形貌,一边比划着描述出来,言语间竟颇有条理,陈经奋笔疾书记录了下来。
“每年斋月,白日不可进食水,不过我们常溜到外面偷吃。呃,不要写‘我们’,写‘某些人’吧……”
蒲寻礼摇头晃脑,正讲到精彩处,突然门口照壁的方向一人冲了进来,挥舞着一份报纸激动地喊道:
“这个月的《东海新闻》到了!大新闻,大新闻!东海国张首辅退位让贤,史首辅新鲜上台!”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