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制镜工艺
经过十多天的不断试验,终于在九月初,第一批玻璃制品试制成功了。
贾镜看着这片足足有一丈见方的无色透明的平板玻璃,惊讶的都说不出话来了。
贾镜从事玻璃行业也有三十来年了,但是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大片、如此平整、透明度如此高的玻璃制品,即使欧洲运来的玻璃也多是巴掌大小的,而且即使有大的也超不过一尺。
而其他工匠的感受就更加震撼了,他们原本都是生产瓷器的匠人,平常的玻璃都没见过几块,更别说像这样一整块大大的无色透明玻璃了。
而且李飞和刘希森的保密工作做得特别好,每种原料的加工都是分开的,负责每道工序的工人也是不同的,他们彼此之间都不允许交流玻璃的生产。
如果有人想学得这套玻璃的生产方法,除非买通整个玻璃作坊的三十多个工人。
而且李飞制定了严格保密条例,并在其中安插了钉子,一旦发现有人泄密,一律枪毙。
另外,李飞还和刘希森、周曼如商量,以后要是看到大明地界上有别的钠钙玻璃出现,直接出动特战队搞物理灭绝。
尽管刘希森和周曼如是绝对的人道主义人士,但是在这件事情上,完全赞同了李飞的意见。
没办法,玻璃的利润实在是太大了,这也是李飞三人改造大明的基础之一,为了大明的亿万百姓,要从各个方面做好保密措施,甚至不惜动用武力。
工人们围着这些巨大的玻璃不断发出阵阵惊叹之声,他们虽然也参与了制作过程,但是每个人都只负责其中一个步骤,所以他们也不知道这个玻璃究竟是如何生产出来的。
当然他们也不知道这么大块的玻璃,老爷们要拿来干什么用。
李飞则领着几个木匠开始测量别墅窗户的尺寸,然后让贾镜根据窗户的尺寸,对这些玻璃进行切割。
工人们看着这些玻璃被又分割成大小不一的方块,随后就被安装在了别墅的窗户,一个个都开始摇头。
老爷们真是太奢侈了,这么好的玻璃竟然用来装在窗户上,就这么巴掌大的玻璃,能买多少窗户纸啊,全庄子的窗户纸估计都够了。
李飞三人却不理会这些明代工人的想法,装上玻璃的别墅可就显得现代化多了,光是保暖和透光的性能就不是窗户纸能够比拟的。
坐在玻璃窗前,看着秋日的阳光撒在茶几之上,三人品着香茗,一脸的满足。
“科技改变生活,古人诚不欺我。”
刘希森缓缓说道。
“这是古人说的吗?我咋记得是这是一句广告词呢。”
周曼如闻言,笑着说道。
制出了平板玻璃只是第一步,但是平板玻璃在明末除了当成玻璃窗使,其他的方面用处不大。
如果将这么好的玻璃仅仅当成玻璃窗使,根据刘希森的定价,估计只有巨富之家才用的起。
所以还是得将平板玻璃制成一个个小镜子,才方便售卖。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花上三十两银子买个手掌大小的小镜子,富贵人家还是消费的起的。
结合明朝实际的制镜工艺水平,《与明同行》上介绍了两种制造玻璃镜子的方法。
一种是锡汞齐法,就是将锡箔贴在玻璃镜面上,然后倒上水银,水银和锡发生反应,生成牢固的锡汞齐混合物粘在玻璃镜上。
锡汞齐法的好处是,方法简单,原料易得,水银和锡箔在这个时期都更够买的到。
但是缺点也是很明显的,水银有毒,又易挥发,时间长了,镜面会发黑,人像就会变得十分模糊。
另一种则是银镜发应法。
学过化学的都知道,银镜反应就是将硝酸银和醛基类化学物,例如甲醛、乙醛、葡萄糖、麦芽糖等发生化学反应,在玻璃表面生成一层薄薄的反光物质。
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无毒,且反应稳定,不易脱落,镜面清楚,基本和现代的玻璃镜差距不大。
但是也有缺点,原料还得需要二次加工,硝酸盐和醛基类物质需要重新生产。
对于这两种方法,三人的意见很一致,首先得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既然能实现无毒无污染的银镜反应,为嘛还要用水银去祸害明朝老百姓和自己的工人。
尽管银镜反应要复杂一些,但是李飞三人决定还是要试一试。
根据《与明同行》上介绍,硝酸银可以用硝酸和纯银发生反应,纯银很好获得,大明朝的银子还是挺多的。
硝酸的制取也并不复杂,将硝石放在密闭容器里煅烧,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极溶于水,就形成了硝酸。
这一方法在《天工开物》一书中早有记载。
“凡硝,华夷皆生,中国则专产西北,入釜,注水煎炼,则得酸硝。”
醛基类物质,按照《与明同行》上的记载,可以用麦芽糖替代。
麦芽糖的制作方法也不复杂,将小麦洗净放于瓦缸之中,加水然后浸泡,二十四小时后捞出,置于笸箩中,每天温水淋芽三次,四天后小麦出芽。
将出芽的小麦碾碎,在水中浸泡六个小时,再放到大锅中蒸煮,煮熟以后,晾干,再放到密封容器中发酵。
六个小时后,取出置于布袋内,扎牢袋口进行压榨,榨出的汁液就是麦芽糖了。
将硝酸银和麦芽糖混合就会发生银镜发应,再将溶液均匀的倒在干净平整的玻璃上,静置十分钟后,就得到了纤毫毕现的玻璃镜子了。
工人们看着玻璃镜中自己的模样,大呼神奇,好多人活了半辈子,才第一次知道自己原来是长这个样子。
一个个围着镜子照个不停。
经过半个多月的反复试验,岳各庄的平面玻璃和玻璃镜子算是研制成功了。
各种原料的制备方法和配比,都被刘希森细心的记录了下来,然后又将各个生产工序进行量化设计。
改进以后,平板玻璃和玻璃镜子已经实现了初步的流水线式生产。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
贾镜看着这片足足有一丈见方的无色透明的平板玻璃,惊讶的都说不出话来了。
贾镜从事玻璃行业也有三十来年了,但是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大片、如此平整、透明度如此高的玻璃制品,即使欧洲运来的玻璃也多是巴掌大小的,而且即使有大的也超不过一尺。
而其他工匠的感受就更加震撼了,他们原本都是生产瓷器的匠人,平常的玻璃都没见过几块,更别说像这样一整块大大的无色透明玻璃了。
而且李飞和刘希森的保密工作做得特别好,每种原料的加工都是分开的,负责每道工序的工人也是不同的,他们彼此之间都不允许交流玻璃的生产。
如果有人想学得这套玻璃的生产方法,除非买通整个玻璃作坊的三十多个工人。
而且李飞制定了严格保密条例,并在其中安插了钉子,一旦发现有人泄密,一律枪毙。
另外,李飞还和刘希森、周曼如商量,以后要是看到大明地界上有别的钠钙玻璃出现,直接出动特战队搞物理灭绝。
尽管刘希森和周曼如是绝对的人道主义人士,但是在这件事情上,完全赞同了李飞的意见。
没办法,玻璃的利润实在是太大了,这也是李飞三人改造大明的基础之一,为了大明的亿万百姓,要从各个方面做好保密措施,甚至不惜动用武力。
工人们围着这些巨大的玻璃不断发出阵阵惊叹之声,他们虽然也参与了制作过程,但是每个人都只负责其中一个步骤,所以他们也不知道这个玻璃究竟是如何生产出来的。
当然他们也不知道这么大块的玻璃,老爷们要拿来干什么用。
李飞则领着几个木匠开始测量别墅窗户的尺寸,然后让贾镜根据窗户的尺寸,对这些玻璃进行切割。
工人们看着这些玻璃被又分割成大小不一的方块,随后就被安装在了别墅的窗户,一个个都开始摇头。
老爷们真是太奢侈了,这么好的玻璃竟然用来装在窗户上,就这么巴掌大的玻璃,能买多少窗户纸啊,全庄子的窗户纸估计都够了。
李飞三人却不理会这些明代工人的想法,装上玻璃的别墅可就显得现代化多了,光是保暖和透光的性能就不是窗户纸能够比拟的。
坐在玻璃窗前,看着秋日的阳光撒在茶几之上,三人品着香茗,一脸的满足。
“科技改变生活,古人诚不欺我。”
刘希森缓缓说道。
“这是古人说的吗?我咋记得是这是一句广告词呢。”
周曼如闻言,笑着说道。
制出了平板玻璃只是第一步,但是平板玻璃在明末除了当成玻璃窗使,其他的方面用处不大。
如果将这么好的玻璃仅仅当成玻璃窗使,根据刘希森的定价,估计只有巨富之家才用的起。
所以还是得将平板玻璃制成一个个小镜子,才方便售卖。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花上三十两银子买个手掌大小的小镜子,富贵人家还是消费的起的。
结合明朝实际的制镜工艺水平,《与明同行》上介绍了两种制造玻璃镜子的方法。
一种是锡汞齐法,就是将锡箔贴在玻璃镜面上,然后倒上水银,水银和锡发生反应,生成牢固的锡汞齐混合物粘在玻璃镜上。
锡汞齐法的好处是,方法简单,原料易得,水银和锡箔在这个时期都更够买的到。
但是缺点也是很明显的,水银有毒,又易挥发,时间长了,镜面会发黑,人像就会变得十分模糊。
另一种则是银镜发应法。
学过化学的都知道,银镜反应就是将硝酸银和醛基类化学物,例如甲醛、乙醛、葡萄糖、麦芽糖等发生化学反应,在玻璃表面生成一层薄薄的反光物质。
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无毒,且反应稳定,不易脱落,镜面清楚,基本和现代的玻璃镜差距不大。
但是也有缺点,原料还得需要二次加工,硝酸盐和醛基类物质需要重新生产。
对于这两种方法,三人的意见很一致,首先得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既然能实现无毒无污染的银镜反应,为嘛还要用水银去祸害明朝老百姓和自己的工人。
尽管银镜反应要复杂一些,但是李飞三人决定还是要试一试。
根据《与明同行》上介绍,硝酸银可以用硝酸和纯银发生反应,纯银很好获得,大明朝的银子还是挺多的。
硝酸的制取也并不复杂,将硝石放在密闭容器里煅烧,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极溶于水,就形成了硝酸。
这一方法在《天工开物》一书中早有记载。
“凡硝,华夷皆生,中国则专产西北,入釜,注水煎炼,则得酸硝。”
醛基类物质,按照《与明同行》上的记载,可以用麦芽糖替代。
麦芽糖的制作方法也不复杂,将小麦洗净放于瓦缸之中,加水然后浸泡,二十四小时后捞出,置于笸箩中,每天温水淋芽三次,四天后小麦出芽。
将出芽的小麦碾碎,在水中浸泡六个小时,再放到大锅中蒸煮,煮熟以后,晾干,再放到密封容器中发酵。
六个小时后,取出置于布袋内,扎牢袋口进行压榨,榨出的汁液就是麦芽糖了。
将硝酸银和麦芽糖混合就会发生银镜发应,再将溶液均匀的倒在干净平整的玻璃上,静置十分钟后,就得到了纤毫毕现的玻璃镜子了。
工人们看着玻璃镜中自己的模样,大呼神奇,好多人活了半辈子,才第一次知道自己原来是长这个样子。
一个个围着镜子照个不停。
经过半个多月的反复试验,岳各庄的平面玻璃和玻璃镜子算是研制成功了。
各种原料的制备方法和配比,都被刘希森细心的记录了下来,然后又将各个生产工序进行量化设计。
改进以后,平板玻璃和玻璃镜子已经实现了初步的流水线式生产。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