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人间有味是清欢
佛教虽属于宗教,但不是有神论,而是无神论。
佛教不承认存在着某种超越自然的力量在主宰万物。
万物生死轮回的原因在于因果相续,缘起性空,而不是依靠某一个神或人的意思。
譬如:某甲,活着的时候做过善事,也做过恶事。
当他濒死时,脑海里会将那些做过的善事和恶事于瞬间播放一遍。
之后,某甲肉身死亡。
从肉身之中,生出中阴身。
中阴身会依照曾经做过的善事和恶事所形成的业力去寻找来世的父母。
当中阴身看到父母的精子和卵子结合之时,便会投入其中,所谓投胎即是。
住胎十月,如果一切顺利,就会出胎,所谓诞生。
后来,父母给他取名为某乙。
某乙的此时的肉身是全新的,他不记得上一世某甲所经历的所有事情,但某甲在上一世所做下的善业和恶业,都必须由某乙来受报承担。
这就是某甲到某乙的生死轮回。
一切众生都从六道,即天道、人道、修罗道、傍生道即畜生道、鬼道、地狱道上。
众生在六道上轮回,死此生彼,循环不已,流转不休。
人在一期生命结束之后,朝向轮回的目标,有三种可能的引力:
随重。
一生之中,如果善业比恶业重,便可生善道。
受完重业的果报,依次再受轻业的果报。
随习。
一生之中,未作大善也未作大恶,但生平有一种特别强烈的习气。命终后,随习气偏向投生处所。
随念。
临命终时,心念决定下一生的去向。
因此,佛教主张面对死者,不可哭泣,应当代他朗诵佛号,令他一心向往佛国净土。
轮回生死的根,不在外面,而在自心。
众生由于不明“实无有我”,而生妄想、执著,以至于轮回不已。
然而,法起有灭,物成有败,人生有终,兴盛必衰。
一切事物的本来面目是不断地生灭,无有停息。
一念喜,则升开界。
一念恶,则堕地狱。
善恶只在一念之间,轮回也是永无休止。
以轮回心,生轮回见。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何期自性不生不灭?
觉知自性是自主的开始,不由自主,随业沉浮,便是生死轮回。
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修行依法是大乘。
离诸法相,一无所得,是最上乘。
当心进入深度的静定状态,感应自性,于刹那间顿然洞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妙义。
雁过长空,影沉寒水。
雁绝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
本来就没有住,是心的实质。
但我们迷失得太久太久了,要真实觉照到“五蕴皆空”,做到“人法两忘”,只有踏踏实实地从净化身、口、意三业做起。
“我生已尽,梦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唯见法,欲入涅磐、寂灭、清凉、清净、真实。”
生死事大。
阿罗汉放弃了对自我的执著,不受后有,脱离了生死,而这距离佛菩萨道还差三大阿僧祗劫。
宋朝有人描述禅修历程的《牧牛图》,一共十幅,分别是:寻牛、见迹、得牛、牧牛、骑牛回家、忘牛存人、人牛俱忘、八市垂手、返本还原。
最后一幅,只见山花烂漫,高山流水,却无人无牛。
无人无牛,返本还原是一种什么境界?
“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
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
此一境界,当属最高境界。
正所谓:小隐隐于山,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
元代大开元寺有一位禅师,法号子聪,名刘秉忠。
他还了俗,以汉人的身份去辅佐异族忽必烈。
在那个时代,被称为不折不扣的“汉奸”。
他成功地劝阻了忽必烈正在推行实施的两件罪大恶极的政策:
第一个,忽必烈每占一地,必定屠城,鸡犬不留。
刘秉忠对他进言:不可滥杀无辜。投降者免罪,老百姓无罪。
第二个,忽必烈每占一地,必定改耕地为牧场,致使土地沙漠化,原住民流离失所,连年闹饥荒。
刘秉忠对他建议:保持耕地属性,给原住民分派土地,收取赋税。
忽必烈采用了他的“与其赶尽杀绝,不如怀柔共荣”的良策,很快便奠定了江山社稷的人心和物质基础。
像刘秉忠这样的人,是应当名垂青史还是遗臭万年?
他的所作所为,是入世求荣还是出世舍身?
他的真心本性是超越俗见还是轮回红尘?
在觉悟和奉献中识得本心,在世事和众生里修证成佛。
“有意气时添意气,风流浅处最风流。”
又所谓:人间有味清欢。
想来世间奇特事,做来却这般。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
佛教不承认存在着某种超越自然的力量在主宰万物。
万物生死轮回的原因在于因果相续,缘起性空,而不是依靠某一个神或人的意思。
譬如:某甲,活着的时候做过善事,也做过恶事。
当他濒死时,脑海里会将那些做过的善事和恶事于瞬间播放一遍。
之后,某甲肉身死亡。
从肉身之中,生出中阴身。
中阴身会依照曾经做过的善事和恶事所形成的业力去寻找来世的父母。
当中阴身看到父母的精子和卵子结合之时,便会投入其中,所谓投胎即是。
住胎十月,如果一切顺利,就会出胎,所谓诞生。
后来,父母给他取名为某乙。
某乙的此时的肉身是全新的,他不记得上一世某甲所经历的所有事情,但某甲在上一世所做下的善业和恶业,都必须由某乙来受报承担。
这就是某甲到某乙的生死轮回。
一切众生都从六道,即天道、人道、修罗道、傍生道即畜生道、鬼道、地狱道上。
众生在六道上轮回,死此生彼,循环不已,流转不休。
人在一期生命结束之后,朝向轮回的目标,有三种可能的引力:
随重。
一生之中,如果善业比恶业重,便可生善道。
受完重业的果报,依次再受轻业的果报。
随习。
一生之中,未作大善也未作大恶,但生平有一种特别强烈的习气。命终后,随习气偏向投生处所。
随念。
临命终时,心念决定下一生的去向。
因此,佛教主张面对死者,不可哭泣,应当代他朗诵佛号,令他一心向往佛国净土。
轮回生死的根,不在外面,而在自心。
众生由于不明“实无有我”,而生妄想、执著,以至于轮回不已。
然而,法起有灭,物成有败,人生有终,兴盛必衰。
一切事物的本来面目是不断地生灭,无有停息。
一念喜,则升开界。
一念恶,则堕地狱。
善恶只在一念之间,轮回也是永无休止。
以轮回心,生轮回见。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何期自性不生不灭?
觉知自性是自主的开始,不由自主,随业沉浮,便是生死轮回。
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修行依法是大乘。
离诸法相,一无所得,是最上乘。
当心进入深度的静定状态,感应自性,于刹那间顿然洞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妙义。
雁过长空,影沉寒水。
雁绝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
本来就没有住,是心的实质。
但我们迷失得太久太久了,要真实觉照到“五蕴皆空”,做到“人法两忘”,只有踏踏实实地从净化身、口、意三业做起。
“我生已尽,梦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唯见法,欲入涅磐、寂灭、清凉、清净、真实。”
生死事大。
阿罗汉放弃了对自我的执著,不受后有,脱离了生死,而这距离佛菩萨道还差三大阿僧祗劫。
宋朝有人描述禅修历程的《牧牛图》,一共十幅,分别是:寻牛、见迹、得牛、牧牛、骑牛回家、忘牛存人、人牛俱忘、八市垂手、返本还原。
最后一幅,只见山花烂漫,高山流水,却无人无牛。
无人无牛,返本还原是一种什么境界?
“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
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
此一境界,当属最高境界。
正所谓:小隐隐于山,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
元代大开元寺有一位禅师,法号子聪,名刘秉忠。
他还了俗,以汉人的身份去辅佐异族忽必烈。
在那个时代,被称为不折不扣的“汉奸”。
他成功地劝阻了忽必烈正在推行实施的两件罪大恶极的政策:
第一个,忽必烈每占一地,必定屠城,鸡犬不留。
刘秉忠对他进言:不可滥杀无辜。投降者免罪,老百姓无罪。
第二个,忽必烈每占一地,必定改耕地为牧场,致使土地沙漠化,原住民流离失所,连年闹饥荒。
刘秉忠对他建议:保持耕地属性,给原住民分派土地,收取赋税。
忽必烈采用了他的“与其赶尽杀绝,不如怀柔共荣”的良策,很快便奠定了江山社稷的人心和物质基础。
像刘秉忠这样的人,是应当名垂青史还是遗臭万年?
他的所作所为,是入世求荣还是出世舍身?
他的真心本性是超越俗见还是轮回红尘?
在觉悟和奉献中识得本心,在世事和众生里修证成佛。
“有意气时添意气,风流浅处最风流。”
又所谓:人间有味清欢。
想来世间奇特事,做来却这般。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