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一章 府州折氏
让黄士从和李四娃带着百名精兵直接去韩绛给他准备的监军府,张斌来不及洗去脸上的尘土,便跟着王舜臣去拜见韩绛。
事隔大半年,再次见到韩绛,后者的态度与当初在大顺城相见时已经大不一样。
官威虽然依然有,但是脸上却挂满了笑容,甚至亲自在府门口相迎张斌,一脸的温和亲切。
这一幕却是让旁边陪同韩绛一起相迎张斌的真定府上下一众官员吃了一惊。
要知道前些天真定府主将,正三品军中大员郭逵来拜访韩绛的时候,后者都没有出门相迎,而且更没有这般热情。
毕竟是堂堂一国副相,虽然暂时被政敌逼出了朝廷中枢,但依然是大佬级别的存在,而且即使没有张斌相助,在原本历史上用不了多久,韩绛也会重新回到朝廷中枢。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韩绛依然是张斌需要抱的粗腿之一。
韩绛热情是他的事情,张斌若是因此而得意忘形,那就是真愚蠢了,立刻几步上前,朝韩绛拱手道:“下官见过相公,恭贺相公大胜辽贼,将辽贼赶出国门,扬我大宋国威!”
“什么大胜。”韩绛却不吃张斌这一套,摇头叹道:“先不说我军损失是辽军两倍之多,就这两百多斩首,都不及西北两次与西贼大捷的零头,再说还有三个村子被辽人所毁,百姓死伤四百多人,粮草财物也被辽人劫掠一空。”
张斌两世为人,脸皮够厚,又说道:“西贼战力远不能和辽人相比,这两百多斩首,不亚于西军两千斩首。”
张斌这话却是说给在站的真定府诸将听的。
他刚扫过诸将,发现除了为首的一位五十多岁的老将面沉如水,看不出深浅之外,其余人一个个无精打采,神色颓然,估计是因为这一次以数倍兵力围追那支辽军,不但未能将对方留下,自身战损还是对方两三倍,对诸将自信心打击不心。
一军之将是军中胆气之所在,而将军的信心直接影响着一支军队的士气和军心,大宋君臣对和辽人开战的信心本来就不足,此次小有斩获,虽然自身损失更多,但是在张斌看来对这些前线诸将只能鼓励,绝不能打击,否则只会无形中削弱部队士气。
韩绛看出知道张斌深意,心中暗赞张斌的细心和良苦用心,笑着点头道:“这倒也是,辽贼战力的确比西贼要强不少,诸位在首战便能够斩首两百多,说明北军战力只会比西军强。”
张斌和韩绛一唱一和效果很明显,在站的真定府诸将脸上颓然之色消散大半,多了几分振奋,,一个个精神也昂扬了不少。
那位一直面沉如水的老将,眸中精光一闪,看着张斌的目光中有了一丝笑意。
“子玉,本相为你引见,这位便是宣徽南院使郭逵郭太尉。”韩绛指着那位看不出深浅的老将,笑着说道。
郭逵和王舜臣、种谔一样,都是北宋时期名传千古的名将,而且不同于王舜臣才刚起步,郭逵已经是当世名将,军中资格和威望极高,张斌自不敢怠慢,连忙拱手道:“下官张斌拜见郭太尉。”
郭逵笑眯眯的将张斌扶起来,道:“监军客气了,听说种谔因为监军的谋划,才有了大顺城大捷,从而才得以升官,成为一路鄜延路经略安抚副使,希望老夫这次也能够呈监军吉言,再转一官。”
“太尉谬赞了,大顺城大捷是韩相公和种太尉之功,下官只不过出了微薄之力而已。”嘴里面谦虚着,张斌却想起了一个在大宋军中和官场上广为人知的传言——大宋两大名将种谔和郭逵不和,仇怨不小,以刚才郭逵故意贬损种谔之能和功劳来看,貌似的确如此。
但张斌感觉郭逵刚才那话有些刻意了,众目睽睽之下好像是故意要让人知道他与种谔有过节不和似的。
之前张斌便有怀疑,这二位很少在一起共事,怎么就有仇怨了,现在更加确定,这两位老将果然是在作秀,是做给天子、两府相公和朝廷那些文官看的。
没办法,宋朝之前五代十国乱世期间,大半国家的皇帝都是掌控兵权的武将谋反篡位的结果,甚至连宋太祖赵匡胤也是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了后周柴氏的江山。
所以,宋朝一代历代天子和文官对武将掌兵之事极为警惕,如种谔和郭逵这样在军中威望非常高的名将若是两人关系很好,恐怕会惹来灭顶之灾。
接下来郭逵给张斌一一介绍了麾下诸将,介绍到其中一人时,张斌不由的多打量了几眼。
因为这人姓折,正是大宋两大将门世家折氏之主,府州三万马步禁军主将,府州知州折克柔。
在后世真正了解历史,不被演义所影响的人都知道,大宋真正最值得可歌可泣的将门并非是杨家将,而是府州折氏。
因为,世代镇边,名将辈出的折氏是名副其实的“北宋第一将门”,功勋远超杨家。
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中国古代的战争史,说穿了,并不是一部国家战争史,而是一部家国战争史,因为封建王朝家与国是紧紧绑在一起的。
春秋战国,天下诸侯混战,那些所谓的诸侯小国,小不过县,人口更是了了,但他们大都以国为姓,是家国一体的战斗集体。
即使到了宋朝,由于战乱多发,很多战斗集团,也都是以姓氏亲属或朋党故旧组成的,其中父子兄弟前赴后继,一同征战沙场的将门世家不在少数。
演义中百岁还挂帅出征的杨家寡妇佘太君,被一些将演义和电影电视剧当成历史的人没少敬仰。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演义中连佘太君的姓都弄错了,因为佘太君其实并不姓佘,而是姓折,她的娘家就是镇守西北边陲近三百年、功勋远超杨家将,宋时名满天下,但后世却默默无闻的折家将。
从唐末到宋室南迁,前后二百六十多年,折氏始终控制着麟府地区,世袭罔替,经历了十一世十九主之久(注),堪称中国之最,特别是仅凭府州一隅之地顽强抗击辽、西夏的进犯,实属不易。
当然,折家功勋卓著与其所在府州(今陕西省府谷县)位置也有很大关系,因为府州同时与辽国和西夏接壤,地处河东路前沿阵地,即使是为了自保,也要全力为宋抗夏防辽,从而屡立战功,名载史册。
北宋历朝皇帝个个小家子气,对武将忌惮堪称历史之最,武将只要稍有威名和功勋便猜疑有加,结果凄惨。
但是府州折氏能够世袭知州,独树特例,单是此事便可说明折家将在北宋时期是皇帝非常倚重的国之重宝。
而张斌此次北上御辽却是有备而来,而在他和韩绛的信中预谋计划中,重创辽军最重要的一环,便落在了折家军身上。
………
………
“禀报韩相公,郭太尉。常山粮道传来急报,发现辽人斥候出没,负责押送粮草的吴将军派信使禀报此事。”
张斌正要和折可柔多说几句话,套套近乎,突然外面传来急促的跑动声,紧接着一名风尘仆仆的士兵被韩绛的一名亲兵直接带了进来,对着韩绛和郭逵单膝跪地,抱拳大声说道。
诸将顿时神色一凝,有不少人甚至脸色一变,特别是人数不多的几名文官更是脸现惶恐之色。
自古以来,因为粮道被劫,或者粮草被烧,从而兵败的例子数不胜数,甚至两个多月前西北横山大捷便是因为王舜臣翻山越岭,以奇兵烧了大半西贼粮草所致。
但张斌却是眼睛一亮,眸中精光闪烁,与韩绛互视一眼,后者同样精神一振。
按照张斌之前与韩绛信中约定,他们的计划起始点便是辽军盯上了大宋的粮道。
另一边,韩绛对郭逵点了点头,然后目光扫过所有人,神色沉稳的淡然道:“军都指挥使以上武将留下,其余诸将退下各司其职,做好随时出战准备。”
…………
…………
注:折氏所居的河东路府州等地是民族杂居之地,其中以党项族居主要地位。因此,宋实行了一套有别于内地州县的治理政策,即任用当地土豪或少数民族酋领为知州或蕃官,因俗为治,加以羁縻,使其互相牵制,巩固边防,安定秩序。地方的军政长官都由当地旺族担任,基本为世袭。折氏家族早就居住府州,在唐末五代就已经是当地名门望族、最高权威;除府州知州由折氏独居外,许多文武要职是由折氏及其族人、姻亲担任;折氏族坟、陵庙在府州。这些要因,都决定了折氏在北宋建立后仍然渴望持续不断地世袭担任府州知州以维护家族根基和利益。从折宗本为振武军缘河五镇都知兵马使开始起家(其传授世系如下:折宗本——嗣伦——从阮——德扆——御卿——惟昌——继闵——克行——可求……彦质),到第十代彦质(约1080—1160)任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
事隔大半年,再次见到韩绛,后者的态度与当初在大顺城相见时已经大不一样。
官威虽然依然有,但是脸上却挂满了笑容,甚至亲自在府门口相迎张斌,一脸的温和亲切。
这一幕却是让旁边陪同韩绛一起相迎张斌的真定府上下一众官员吃了一惊。
要知道前些天真定府主将,正三品军中大员郭逵来拜访韩绛的时候,后者都没有出门相迎,而且更没有这般热情。
毕竟是堂堂一国副相,虽然暂时被政敌逼出了朝廷中枢,但依然是大佬级别的存在,而且即使没有张斌相助,在原本历史上用不了多久,韩绛也会重新回到朝廷中枢。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韩绛依然是张斌需要抱的粗腿之一。
韩绛热情是他的事情,张斌若是因此而得意忘形,那就是真愚蠢了,立刻几步上前,朝韩绛拱手道:“下官见过相公,恭贺相公大胜辽贼,将辽贼赶出国门,扬我大宋国威!”
“什么大胜。”韩绛却不吃张斌这一套,摇头叹道:“先不说我军损失是辽军两倍之多,就这两百多斩首,都不及西北两次与西贼大捷的零头,再说还有三个村子被辽人所毁,百姓死伤四百多人,粮草财物也被辽人劫掠一空。”
张斌两世为人,脸皮够厚,又说道:“西贼战力远不能和辽人相比,这两百多斩首,不亚于西军两千斩首。”
张斌这话却是说给在站的真定府诸将听的。
他刚扫过诸将,发现除了为首的一位五十多岁的老将面沉如水,看不出深浅之外,其余人一个个无精打采,神色颓然,估计是因为这一次以数倍兵力围追那支辽军,不但未能将对方留下,自身战损还是对方两三倍,对诸将自信心打击不心。
一军之将是军中胆气之所在,而将军的信心直接影响着一支军队的士气和军心,大宋君臣对和辽人开战的信心本来就不足,此次小有斩获,虽然自身损失更多,但是在张斌看来对这些前线诸将只能鼓励,绝不能打击,否则只会无形中削弱部队士气。
韩绛看出知道张斌深意,心中暗赞张斌的细心和良苦用心,笑着点头道:“这倒也是,辽贼战力的确比西贼要强不少,诸位在首战便能够斩首两百多,说明北军战力只会比西军强。”
张斌和韩绛一唱一和效果很明显,在站的真定府诸将脸上颓然之色消散大半,多了几分振奋,,一个个精神也昂扬了不少。
那位一直面沉如水的老将,眸中精光一闪,看着张斌的目光中有了一丝笑意。
“子玉,本相为你引见,这位便是宣徽南院使郭逵郭太尉。”韩绛指着那位看不出深浅的老将,笑着说道。
郭逵和王舜臣、种谔一样,都是北宋时期名传千古的名将,而且不同于王舜臣才刚起步,郭逵已经是当世名将,军中资格和威望极高,张斌自不敢怠慢,连忙拱手道:“下官张斌拜见郭太尉。”
郭逵笑眯眯的将张斌扶起来,道:“监军客气了,听说种谔因为监军的谋划,才有了大顺城大捷,从而才得以升官,成为一路鄜延路经略安抚副使,希望老夫这次也能够呈监军吉言,再转一官。”
“太尉谬赞了,大顺城大捷是韩相公和种太尉之功,下官只不过出了微薄之力而已。”嘴里面谦虚着,张斌却想起了一个在大宋军中和官场上广为人知的传言——大宋两大名将种谔和郭逵不和,仇怨不小,以刚才郭逵故意贬损种谔之能和功劳来看,貌似的确如此。
但张斌感觉郭逵刚才那话有些刻意了,众目睽睽之下好像是故意要让人知道他与种谔有过节不和似的。
之前张斌便有怀疑,这二位很少在一起共事,怎么就有仇怨了,现在更加确定,这两位老将果然是在作秀,是做给天子、两府相公和朝廷那些文官看的。
没办法,宋朝之前五代十国乱世期间,大半国家的皇帝都是掌控兵权的武将谋反篡位的结果,甚至连宋太祖赵匡胤也是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了后周柴氏的江山。
所以,宋朝一代历代天子和文官对武将掌兵之事极为警惕,如种谔和郭逵这样在军中威望非常高的名将若是两人关系很好,恐怕会惹来灭顶之灾。
接下来郭逵给张斌一一介绍了麾下诸将,介绍到其中一人时,张斌不由的多打量了几眼。
因为这人姓折,正是大宋两大将门世家折氏之主,府州三万马步禁军主将,府州知州折克柔。
在后世真正了解历史,不被演义所影响的人都知道,大宋真正最值得可歌可泣的将门并非是杨家将,而是府州折氏。
因为,世代镇边,名将辈出的折氏是名副其实的“北宋第一将门”,功勋远超杨家。
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中国古代的战争史,说穿了,并不是一部国家战争史,而是一部家国战争史,因为封建王朝家与国是紧紧绑在一起的。
春秋战国,天下诸侯混战,那些所谓的诸侯小国,小不过县,人口更是了了,但他们大都以国为姓,是家国一体的战斗集体。
即使到了宋朝,由于战乱多发,很多战斗集团,也都是以姓氏亲属或朋党故旧组成的,其中父子兄弟前赴后继,一同征战沙场的将门世家不在少数。
演义中百岁还挂帅出征的杨家寡妇佘太君,被一些将演义和电影电视剧当成历史的人没少敬仰。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演义中连佘太君的姓都弄错了,因为佘太君其实并不姓佘,而是姓折,她的娘家就是镇守西北边陲近三百年、功勋远超杨家将,宋时名满天下,但后世却默默无闻的折家将。
从唐末到宋室南迁,前后二百六十多年,折氏始终控制着麟府地区,世袭罔替,经历了十一世十九主之久(注),堪称中国之最,特别是仅凭府州一隅之地顽强抗击辽、西夏的进犯,实属不易。
当然,折家功勋卓著与其所在府州(今陕西省府谷县)位置也有很大关系,因为府州同时与辽国和西夏接壤,地处河东路前沿阵地,即使是为了自保,也要全力为宋抗夏防辽,从而屡立战功,名载史册。
北宋历朝皇帝个个小家子气,对武将忌惮堪称历史之最,武将只要稍有威名和功勋便猜疑有加,结果凄惨。
但是府州折氏能够世袭知州,独树特例,单是此事便可说明折家将在北宋时期是皇帝非常倚重的国之重宝。
而张斌此次北上御辽却是有备而来,而在他和韩绛的信中预谋计划中,重创辽军最重要的一环,便落在了折家军身上。
………
………
“禀报韩相公,郭太尉。常山粮道传来急报,发现辽人斥候出没,负责押送粮草的吴将军派信使禀报此事。”
张斌正要和折可柔多说几句话,套套近乎,突然外面传来急促的跑动声,紧接着一名风尘仆仆的士兵被韩绛的一名亲兵直接带了进来,对着韩绛和郭逵单膝跪地,抱拳大声说道。
诸将顿时神色一凝,有不少人甚至脸色一变,特别是人数不多的几名文官更是脸现惶恐之色。
自古以来,因为粮道被劫,或者粮草被烧,从而兵败的例子数不胜数,甚至两个多月前西北横山大捷便是因为王舜臣翻山越岭,以奇兵烧了大半西贼粮草所致。
但张斌却是眼睛一亮,眸中精光闪烁,与韩绛互视一眼,后者同样精神一振。
按照张斌之前与韩绛信中约定,他们的计划起始点便是辽军盯上了大宋的粮道。
另一边,韩绛对郭逵点了点头,然后目光扫过所有人,神色沉稳的淡然道:“军都指挥使以上武将留下,其余诸将退下各司其职,做好随时出战准备。”
…………
…………
注:折氏所居的河东路府州等地是民族杂居之地,其中以党项族居主要地位。因此,宋实行了一套有别于内地州县的治理政策,即任用当地土豪或少数民族酋领为知州或蕃官,因俗为治,加以羁縻,使其互相牵制,巩固边防,安定秩序。地方的军政长官都由当地旺族担任,基本为世袭。折氏家族早就居住府州,在唐末五代就已经是当地名门望族、最高权威;除府州知州由折氏独居外,许多文武要职是由折氏及其族人、姻亲担任;折氏族坟、陵庙在府州。这些要因,都决定了折氏在北宋建立后仍然渴望持续不断地世袭担任府州知州以维护家族根基和利益。从折宗本为振武军缘河五镇都知兵马使开始起家(其传授世系如下:折宗本——嗣伦——从阮——德扆——御卿——惟昌——继闵——克行——可求……彦质),到第十代彦质(约1080—1160)任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