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文臣武将
在大宋,枢密院官员也一直是以文官为主,其中枢密使必定是文官,武臣最多官至枢密副使或同知枢密院事。而能进枢密院的武臣也是少数,最著名的就要数狄青了。
不过就算是狄青也是在宋夏战争中,立下卓越的战功。同时,朝廷中尹洙、韩琦、范仲淹等重臣都与狄青的关系不俗。范仲淹授以狄青《左氏春秋》,狄青因此折节读书,精通兵法,以功升枢密副使。
这就能看出其中的差别了,狄青也是因为后来读书才能做到枢密副使的位置的。一般武臣能做到极致的位置也就是三衙都指挥使了。
三衙是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个衙门的统称。三衙都指挥使在民间更有太尉之称,分别称为殿前太尉、马军太尉、步军太尉,只不过,这在朝中并没有得到认同而已。在军中,三衙都指挥使分别有殿帅、马帅、步帅之称谓。
三衙管军,大宋军方的最高级别将领,为数仅有十数。三衙的正副都指挥使和都虞候(“三衙“长官都指挥使之下,各设副都指挥使,都虞候,副都虞候各一员),以及上四军的两个四厢都指挥使。共十一个位置。
另外,大宋的禁军分为了上中下三个等级,中级军和下级军基本上沿用了大军、厢、军(团)、营(指挥)、都五级编制,但上级军没有沿用。
在中级军及下级军中,五个都组成一个指挥(营),兵力为500人。五个指挥组成一个军(团),兵力为2500人。十个军组成一个厢,兵力为25000人。两个厢组成一个大军,一个大军的总兵力为5万人。
在大宋的禁军中,捧日军、天武军、龙卫军和神卫军战斗力最强,因此被称为上四军。按照编制来说,一个军的总兵力有五万人,四个军应该有20万兵力才对。其实,上四军加在一起连五万人都不到。由于是最精锐的部队,大宋朝廷的要求是宁缺毋滥。因此,这四个军都没有满员,而且缺编严重。上四军的总兵力只有三万多人,还不到宋朝禁军标准的四分之一。上四军驻扎在京城开封周围,负责拱卫汴京城的安全。
在大宋,虽然说武将的地位低,但或许是出于提高武将忠诚度的考虑,大宋朝廷给高阶武将的待遇其实还是不低的。三衙俸禄基本上按照节度使、留后、观察、防御、团练使、刺史的官阶发放,三衙都副指挥使的俸禄甚至超过了宰相。
按照大宋俸禄,三衙都副指挥使与节度使的月俸在四百贯,禄栗更是每月一百五十石。而宰相、枢密使的月俸是三百贯,禄栗一百石。
至于说武官的品阶,其中节度使(从二品)、承宣使(正四品)、观察使(正五品)、以及防御使、团练使、刺史等(均从五品),或者是宋代新创的内客省使(正五品)、四方馆使(正六品)等等,低级军官为“某某副使”。但都是虚衔,仅仅表示俸禄数额。
就算是真正作为最高军职的朝廷“三衙”长官,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的“都指挥使”,正常只挂有个四、五品的官衔。而且明确文官可以管辖武官,而武官绝不得管辖文官。在品级比自己高的文官面前,武官只好俯首听命。
平日低调异常的武官们无特殊情况的都会现身于此次大朝会。只见大庆殿前,文武百官分站两列,右边站在首位的是首相吕惠卿,其身后依次是次相蔡确以及副相们,再后面就是六部官员们。六部官员按照品阶高低依次排列。
左边站在首位的是枢密院枢密使文彦博了,虽然枢密院官员多为文官,但越是在这样正式的场合中,越是要注重文臣领导武将这一大宋体制。
文彦博身后便是以王韶为首的枢密副使们了。紧随枢密院之后的便是殿前都指挥使王中正、侍卫马军司都指挥使李无畏、侍卫步军司都指挥使汪海洋,紧随他们之后的是三衙副都指挥使和都虞候、副都虞候以及上四军的两个厢都指挥使了。最后面依次分立的就是各厢指挥使了。
“臣等参见陛下”
“众卿免礼”
朝会见礼完毕,百官在各自站位上站定。
只听宋神宗赵顼开口道:“时隔多日才开启今日之大朝会,想必众卿也都知道今日大朝会主要是为了何事!在大辽西夏使节上殿前,众卿有何重要事务便赶紧道来。”
赵顼此言,潜台词就是没什么重要的事就赶紧的别耽误时间了,赶紧进入下一个环节吧。可惜,现实往往不遂人愿。
“陛下,臣有本要奏。”只见礼部尚书王力上前一步,向赵顼见礼。
“王尚书有何事奏报?”赵顼不咸不淡的说道。
“启禀陛下,臣近日与吏部尚书吕嘉问、兵部尚书吴充正一直讨论如何着手进行国子监改制事宜,也与评定官制所的凌志苏远承二位大人详细讨论过。臣等已经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但新任国子监祭酒等职位依旧空置,缺少具体实施者,还请陛下示下。”王力铿锵有力的说道,语气中掩饰不住那一丝志得意满。
也怪不得王力如此,从吏部提交到三省最后呈报上来的国子监官员名单中就可以看出一丝端倪。在这些官职的争夺中,最终还是保守派官员占据了优势。归根结底,改革派的底蕴还是差了那么些许。
在官场上,一个萝卜一个坑,很多中下层官员为了一个职位争的头破血流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所以,出现职位空缺的时候往往是官员站队的时候,站对了队伍,升职是一件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但这一切,在如今的大宋朝廷里却并不是这样。
中下层官员论数量来说,终究是保守派占据优势。而做官,尤其是在现在的大宋官场上,讲究的就是一个和光同尘,只有少数官员愿意做官场另类,毅然决然的投入改革派的怀抱。这就导致了改革派出现人才断流的窘况,如果不是年轻官员中出现了凌志苏远承这样的少壮派,改革就真的是一点希望都看不到了。
赵顼不急着确立国子监祭酒人选,或许也是有这方面的考虑!改制后,国子监祭酒这个职位真的太重要了。可以这么说,国子监祭酒这个官职落入哪个派系手中,哪个派系便注定长盛不衰。
“国子监祭酒一职殊为重要,朕需要与宰执们再商议一番,此事暂且放放。”赵顼不愿在此事上多谈,淡漠的说道。
“陛下,国子监改制事关重大,还请陛下早做决断。”王力自然不会那么轻易放弃,还欲再说。
“好了,此事朕已知晓,容后再议。王卿暂且退下吧。”赵顼不耐烦的挥手道。
“臣遵旨。”王力不甘的退回原位。
“众卿家还有何要事?”赵顼沉吟了下,环视重臣后徐徐道。
“臣兵部尚书吴充有本奏。”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中,兵部尚书吴充出列见礼。
“准”
“启奏陛下,臣请奏取缔更戍法。”吴充咬咬牙,毅然奏道。
吴充话音刚落,整个大殿一片哗然。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
不过就算是狄青也是在宋夏战争中,立下卓越的战功。同时,朝廷中尹洙、韩琦、范仲淹等重臣都与狄青的关系不俗。范仲淹授以狄青《左氏春秋》,狄青因此折节读书,精通兵法,以功升枢密副使。
这就能看出其中的差别了,狄青也是因为后来读书才能做到枢密副使的位置的。一般武臣能做到极致的位置也就是三衙都指挥使了。
三衙是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个衙门的统称。三衙都指挥使在民间更有太尉之称,分别称为殿前太尉、马军太尉、步军太尉,只不过,这在朝中并没有得到认同而已。在军中,三衙都指挥使分别有殿帅、马帅、步帅之称谓。
三衙管军,大宋军方的最高级别将领,为数仅有十数。三衙的正副都指挥使和都虞候(“三衙“长官都指挥使之下,各设副都指挥使,都虞候,副都虞候各一员),以及上四军的两个四厢都指挥使。共十一个位置。
另外,大宋的禁军分为了上中下三个等级,中级军和下级军基本上沿用了大军、厢、军(团)、营(指挥)、都五级编制,但上级军没有沿用。
在中级军及下级军中,五个都组成一个指挥(营),兵力为500人。五个指挥组成一个军(团),兵力为2500人。十个军组成一个厢,兵力为25000人。两个厢组成一个大军,一个大军的总兵力为5万人。
在大宋的禁军中,捧日军、天武军、龙卫军和神卫军战斗力最强,因此被称为上四军。按照编制来说,一个军的总兵力有五万人,四个军应该有20万兵力才对。其实,上四军加在一起连五万人都不到。由于是最精锐的部队,大宋朝廷的要求是宁缺毋滥。因此,这四个军都没有满员,而且缺编严重。上四军的总兵力只有三万多人,还不到宋朝禁军标准的四分之一。上四军驻扎在京城开封周围,负责拱卫汴京城的安全。
在大宋,虽然说武将的地位低,但或许是出于提高武将忠诚度的考虑,大宋朝廷给高阶武将的待遇其实还是不低的。三衙俸禄基本上按照节度使、留后、观察、防御、团练使、刺史的官阶发放,三衙都副指挥使的俸禄甚至超过了宰相。
按照大宋俸禄,三衙都副指挥使与节度使的月俸在四百贯,禄栗更是每月一百五十石。而宰相、枢密使的月俸是三百贯,禄栗一百石。
至于说武官的品阶,其中节度使(从二品)、承宣使(正四品)、观察使(正五品)、以及防御使、团练使、刺史等(均从五品),或者是宋代新创的内客省使(正五品)、四方馆使(正六品)等等,低级军官为“某某副使”。但都是虚衔,仅仅表示俸禄数额。
就算是真正作为最高军职的朝廷“三衙”长官,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的“都指挥使”,正常只挂有个四、五品的官衔。而且明确文官可以管辖武官,而武官绝不得管辖文官。在品级比自己高的文官面前,武官只好俯首听命。
平日低调异常的武官们无特殊情况的都会现身于此次大朝会。只见大庆殿前,文武百官分站两列,右边站在首位的是首相吕惠卿,其身后依次是次相蔡确以及副相们,再后面就是六部官员们。六部官员按照品阶高低依次排列。
左边站在首位的是枢密院枢密使文彦博了,虽然枢密院官员多为文官,但越是在这样正式的场合中,越是要注重文臣领导武将这一大宋体制。
文彦博身后便是以王韶为首的枢密副使们了。紧随枢密院之后的便是殿前都指挥使王中正、侍卫马军司都指挥使李无畏、侍卫步军司都指挥使汪海洋,紧随他们之后的是三衙副都指挥使和都虞候、副都虞候以及上四军的两个厢都指挥使了。最后面依次分立的就是各厢指挥使了。
“臣等参见陛下”
“众卿免礼”
朝会见礼完毕,百官在各自站位上站定。
只听宋神宗赵顼开口道:“时隔多日才开启今日之大朝会,想必众卿也都知道今日大朝会主要是为了何事!在大辽西夏使节上殿前,众卿有何重要事务便赶紧道来。”
赵顼此言,潜台词就是没什么重要的事就赶紧的别耽误时间了,赶紧进入下一个环节吧。可惜,现实往往不遂人愿。
“陛下,臣有本要奏。”只见礼部尚书王力上前一步,向赵顼见礼。
“王尚书有何事奏报?”赵顼不咸不淡的说道。
“启禀陛下,臣近日与吏部尚书吕嘉问、兵部尚书吴充正一直讨论如何着手进行国子监改制事宜,也与评定官制所的凌志苏远承二位大人详细讨论过。臣等已经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但新任国子监祭酒等职位依旧空置,缺少具体实施者,还请陛下示下。”王力铿锵有力的说道,语气中掩饰不住那一丝志得意满。
也怪不得王力如此,从吏部提交到三省最后呈报上来的国子监官员名单中就可以看出一丝端倪。在这些官职的争夺中,最终还是保守派官员占据了优势。归根结底,改革派的底蕴还是差了那么些许。
在官场上,一个萝卜一个坑,很多中下层官员为了一个职位争的头破血流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所以,出现职位空缺的时候往往是官员站队的时候,站对了队伍,升职是一件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但这一切,在如今的大宋朝廷里却并不是这样。
中下层官员论数量来说,终究是保守派占据优势。而做官,尤其是在现在的大宋官场上,讲究的就是一个和光同尘,只有少数官员愿意做官场另类,毅然决然的投入改革派的怀抱。这就导致了改革派出现人才断流的窘况,如果不是年轻官员中出现了凌志苏远承这样的少壮派,改革就真的是一点希望都看不到了。
赵顼不急着确立国子监祭酒人选,或许也是有这方面的考虑!改制后,国子监祭酒这个职位真的太重要了。可以这么说,国子监祭酒这个官职落入哪个派系手中,哪个派系便注定长盛不衰。
“国子监祭酒一职殊为重要,朕需要与宰执们再商议一番,此事暂且放放。”赵顼不愿在此事上多谈,淡漠的说道。
“陛下,国子监改制事关重大,还请陛下早做决断。”王力自然不会那么轻易放弃,还欲再说。
“好了,此事朕已知晓,容后再议。王卿暂且退下吧。”赵顼不耐烦的挥手道。
“臣遵旨。”王力不甘的退回原位。
“众卿家还有何要事?”赵顼沉吟了下,环视重臣后徐徐道。
“臣兵部尚书吴充有本奏。”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中,兵部尚书吴充出列见礼。
“准”
“启奏陛下,臣请奏取缔更戍法。”吴充咬咬牙,毅然奏道。
吴充话音刚落,整个大殿一片哗然。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