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 注水的开宝功臣
“开宝功臣评价,王明排名第几?”顺着话题,刘皇帝突然问道。
关于开宝功臣的评价,已然正式开启,正在评选阶段。和乾祐功臣的评定不同,刘皇帝将之放权给了太子刘旸,由其主持,征集了数百勋贵、朝官、疆臣、军官、士兵及学子,共同组成了一个“评选委员会”,对开宝功臣进行评选。这其中体现着的,显然还是刘皇帝那“天马行空”的想法。
这本就是一个大工程,还不像乾祐功臣的评定那般干脆,还要搞出这么些花样来,自然麻烦不断,争论不休。而比起乾祐功臣,开宝功臣的“候选者”们,资历、名望都要更相近,功劳大小也难有个具体标准,评价清楚、排出次序本就不容易,再兼人多嘴杂,来源不一,水平参差,几日间便搞得一地鸡毛。
事实上,对于老皇帝的异想天开,朝中很多人都是不赞同的,开宝功臣是何等的荣誉、何等的重要,那是需要载入历史的,那些人哪有资格在这上边指手画脚,多嘴多舌?
而后来的发展,果如其言,差点搞得没法收场。这等事情,绝不是人越多越公平,那样只会带来麻烦,最好是乾纲独断,不要拖泥带水。
于是,刘皇帝再度“虚心”纳谏了,不再坚持“大众选评”,而是由刘旸会同宰臣、部司堂官及退休的一些老臣勋贵,一起商讨。如此,人更少,份量更重,效率也更高,当然,该争还得争,但刘旸与赵普能更好把控局面了。
更为重要的则是,这似乎也意味着老皇帝对太子进一步放权,连开宝功臣这样重大的事情都可由太子来主持评定结论,其地位、权势影响如何,也可想而知。
至于此前召集的那些人,只能继续让其议着,只不过不再有重量级人物参与,讨论出的东西也不再具备任何参考作用,什么时候等事情结束了,也就自然而然地解散了......
此时,听刘皇帝问起,刘旸还是四平八稳地,轻声应道:“臣等数次廷推,达成了一个初步的十二臣人选,王公不在其列?”
闻言,刘皇帝脸色如常,但语气立刻就有些偏冷的变化趋势:“哦?竟然连王明都无一席之地,说说看,你们讨论出的结果,都有谁?”
注意着老皇帝的表情,刘旸在大脑中稍微搜索了下,禀道:“赵相公、惠公、宋公、广阳伯......”
“等等!”刚讲出几人,刘皇帝立刻打断他,一副脑子不够用的模样:“说名字!”
“是!”刘旸应道,略作调整,继续道:“赵普、宋延渥、宋琪、赵匡义、王彦升、杨业、石守信、潘美、曹彬、李昉、石熙载、吕端。”
随着一个个名字道出,刘皇帝脑子里思考着,嘴上呢喃着,良久,指出:“倒也算中肯,榜上有名者,都够资格,功劳也足,但似乎以文臣居多嘛?”
大概对刘皇帝这样的反应有所预计,刘旸不慌不忙地应道:“臣等商讨,一致认为,开宝乃治世、盛世,当以文治优先。”
“开宝年以来,战争还少吗?”刘皇帝这么说道。
对这方面,刘皇帝有记忆,有思考,就是没逼数。事实上,开宝年以来发生的大小战事,数量可一点不比统一战争时期少,甚至在数量上犹有过之,而论规模与损耗,开宝北伐便是这个时代的巅峰,没有任何一场战争能与之相提并论。
看起来,刘皇帝对文臣居多的开宝功臣结构,是有些疑议的。不过,刘旸还是决定将其考量道出:“乾祐时期是乱世割据,开宝则为大一统盛世,乾祐是创业,开宝是守业,两者之间,有根本区别。”
稍加停顿,小心地瞄了刘皇帝一眼,刘旸以一种坦诚从容的态度说道:“儿并无以文驭武之意,文武相济、文武相制,乃是陛下驭臣之法,不敢擅改。只是今朝国情如此,大势如此,顺势而为罢了......”
虽然对刘旸这样的说辞并不是太满意,不过刘皇帝并没有过于纠结,而是突兀地问到一个人:“为何没有卢多逊?”
“卢多逊?”这个名字可着实出乎刘旸意料了,按捺住心头的疑惑,刘旸沉声道:“卢多逊乃罪臣,夺职处死,岂能位列开宝功臣!”
似乎知道刘旸会这么说,刘皇帝淡淡一笑:“开宝功臣,议的是功还是罪?平心而论,卢多逊功劳如何?”
刘旸沉默了下,沉声答道:“卢多逊不论在地方还是在朝,功劳甚高,建树颇多!”
也就点到为止了,刘旸并没有再多讨论卢多逊问题的意思。老皇帝隐露出的心思,刘旸不是没有察觉到,他甚至觉得刘皇帝这种考量太过异想天开,不切实际。
卢多逊的问题,仅仅是功劳是否足够吗?事情能这么简单对待吗?关于卢多逊,是已经钉上历史了的,罪责清晰,当年还是刘皇帝自己下诏查办,又是他出决定处死的。
这么多年了,刘皇帝又要来这一套,就算他自己有所反复,也要顾忌一下朝臣们的想法吧。其他人不提,老赵普会作何感想,卢多逊可是他针锋相对的死对头,如今又要用赵普,又要把卢多逊重新抬回功臣阁供着,赵普会没意见?赵普的器量,可不至于大到这个地步。
退一步来说,即便赵普能忍,其他功臣呢,将他们与一个罪臣并列,那“开宝功臣”的成色会是如何?他们能心甘情愿?天下人又当如何看待。这段历史,这个人物,后人又当如何解读,只因为刘皇帝偶尔一个莫名其妙的想法?
虽然历史上总有荒唐皇帝、荒唐想法,但刘旸实在不愿意将这个词与他敬畏了也尊重了几十年的皇父联系到一起。
刘旸的沉默太不自然,刘皇帝自然察觉到了其情绪间的微妙变化,也终于瞥了他一眼,再度转移话题:“为何限定在十二人?朕总觉得,少了些人,开宝功臣大事,岂是这区区十二人就能涵盖的?”
刘旸眉头顿时蹙了下,有几分无奈,开宝定十二臣,这不是刘皇帝自己的意思吗?当然,事情还没有定论,圣意有变,增增减减也是可以理解的,只不过,老皇帝这样的多变,实在是让人心中没底。
不过看起来,刘皇帝在此事上还是有点逼数的,只听他继续说道:“名单没拟出来之前,朕觉得十二人就够了,但现在,却是明显不足!你三叔,你大哥,三弟、四弟、六弟,开宝足足二十八年的,我皇室子弟的功勋,同样不能被遗忘!”
听刘皇帝这么一说,刘旸顿时了然,说来说去,目的在此啊......
“陛下所言有理,此事是我等疏忽了,考虑不周!”轻轻地舒了一口气,刘旸拱手,试探着问道:“是否将三叔、大哥他们,一并列入功臣名单?”
“若是全部列入,是否合适?似乎不太好看?”刘皇帝想了想,说道,但不等刘旸接话,便又开口道:“但手心手背都是肉,少了谁,也都不落忍啊......”
刘皇帝都如此说了,刘旸哪里还不明白他心里的倾向,略微琢磨了下,道:“臣回去,再与诸公商讨一番,做些修改!”
“该议一议!此事需慎重!”刘皇帝立刻表示道:“但是,也不当拖得太久,为此事,前前后后,也折腾好几个月了,搞得人心惶惶的,不好!”
这种话,从老皇帝的口中说出来,多少有些讽刺,不过,刘旸还是尽量顺着他的意思,恭声应道:“是!”
“朕看不如这样,就后天,嘉庆寿诞上,当众宣布,来一个双喜临门!”刘皇帝又道。
闻言,刘旸眉头当即锁了起来,看着老皇帝那兴奋的劲儿头,有些迟疑道:“如此是否太匆忙了?只怕时间上会来不及。”
“有什么匆忙的?”刘皇帝当即摆摆手,一副自信的模样:“拟定名单,写上评语,制好册书,人手充足,半日的时间即可。何况,只是宣布一番,图个氛围,具体授勋仪式,另找时间便行......”
刘皇帝说得轻松,刘旸可就大感牙疼,道理是那个道理,但倘若罔顾具体落实过程中难处,那是容易出问题的。
但老皇帝话已经说得如此直白了,刘旸心里清楚,商量的余地很小,也就不再坚持了。心里琢磨着,如何把这件事按照刘皇帝的要求与指挥,尽可能妥当地解决......
告退离开,朝广政殿走去的途中,刘旸的表情很是不自然,有些古怪,更像便秘,全然一副蛋疼的模样。
到今日,刘旸是真的很难再把握住老皇帝心态了,更无法理解其脑回路,变化得实在太快,也太奇怪,根本把握不住。
说句犯上的话,如今的老皇帝,实在有些不可理喻......
一路上脸都是板着的,没有太多表情,不过等回到广政殿,面色已然恢复正常。进入殿宇,殿中的氛围如常一般严肃,刘旸径入办公阁堂,落座,内侍奉茶毕。啜了一口,长长地叹了口气,刘旸即吩咐道:“去,把两位赵相公、吕相公、辛相公找来!”
“是!”
随着太子这一项吩咐,整个政事堂都忙碌起来了,皇帝一句话,下边跑断腿。但是,有些事情,在具体落实阶段,当真不是刘皇帝嘴上说得那么轻松的。
刘旸等人加班加点,当夜便琢磨出一份名单,提交给刘皇帝,然后被他自己给否了。理由很简单,就是刘皇帝看着不对劲,觉得不符他心意。
打回去,继续改,还是不满意,继续改,连改三版,一直到翌日下午,眼瞧着时间似乎不够了,放出去的话又得实现,刘皇帝终于忍不住,拿出刘旸呈上的最新一版,亲自修改。
一番着墨之后,“开宝二十四臣”就在一种紧张的氛围中突兀地出台了,明显匆忙,过于草率,突出刘皇帝的随性。名单拟出来,接下来的事情,就真如刘皇帝所言,只需走走流程与形式罢了。
三月初七,嘉庆圣诞,在当夜乾元殿上的御宴上,在刘皇帝授意下,当场公布结果,由新任内侍行首胡德做宣读。当然,不只是把名单宣读一遍,还配上每个人的履历、功绩,二十四个人,对于第一次在这等隆重场合做“报告”的胡德来说,压力实在不小,喉咙都几乎要冒烟了。
然而,这份开宝功臣名单,不论从其出台的过程还是内容,总不是那么地孚人意。最终名单,按照刘皇帝的意思,把他刘家的几个叔侄全部列上了,大概是自己也知道如此不太好看,便又往里添人,于是开宝功臣的人数,便从初步计划的十二人,一点点膨胀到二十四人,与乾祐功臣一般。
刘旸呈上的那十二人,一个没减,算是对他们工作的认可,然后,就是按照刘皇帝意思来,刘承勋、刘煦、刘晞、刘昉、刘旻五个叔侄,又加上王全斌、王明、马仁瑀、王祐、张永德、张雍、郭良平七人,一共二十四人。
卢多逊最终还是没能上榜,刘旸坚决反对,这件事,没让刘皇帝胡来。
当然,在次序上,赵普是雷打不动的第一人,不管是皇弟、皇子还是皇亲,都被他压在后边。
然而,这样这份注水的名单,却在朝廷上下引起了大波澜,总得而言,给人一种成分不足的感觉。
最让人无法理解的,还是刘皇帝在整个过程中的“骚操作”,让人既无奈,也无语,好好的一桩事,经他一番折腾,多少有些变了味。
就是被列在众臣之首的赵普,心里也有种吃了苍蝇的难受感。实话实说,赵普对于这件事,可暗暗期待许久了,这几乎是盖棺定论的事情,但是结果却没有感受到多少荣幸,没能体会到皇帝对臣子的尊重,说难听一些,就像是施舍一般。
这样一番操作下来,开宝功臣,根本就没法和乾祐功臣相提并论。人数虽然相等,但待遇,那真是天差地别。虽然同样配享功臣阁,但是别提政治地位了,仅看物质待遇,就难以对比。
乾祐功臣,那是二十四王公,开宝功臣,除了本身拥有爵位者,其他人就只加了一个散勋官头衔,每年多给一份荣禄,即便都是二品以上的高衔。
说白了,开宝功臣,就只是给一份荣誉,名义远远大于实际。但即便是这样,还被刘皇帝把格局给搞小了。
当然,如果抛开人数、过程不谈,这仍旧是一项莫大的荣誉,名垂青史是足够的,毕竟,开宝二十八年间,出了多少风云人物、英雄豪杰,最终就这二十四人,何况,每年一份二品散勋官俸禄,这还是实实在在的。
凡事,怕的还是对比......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
关于开宝功臣的评价,已然正式开启,正在评选阶段。和乾祐功臣的评定不同,刘皇帝将之放权给了太子刘旸,由其主持,征集了数百勋贵、朝官、疆臣、军官、士兵及学子,共同组成了一个“评选委员会”,对开宝功臣进行评选。这其中体现着的,显然还是刘皇帝那“天马行空”的想法。
这本就是一个大工程,还不像乾祐功臣的评定那般干脆,还要搞出这么些花样来,自然麻烦不断,争论不休。而比起乾祐功臣,开宝功臣的“候选者”们,资历、名望都要更相近,功劳大小也难有个具体标准,评价清楚、排出次序本就不容易,再兼人多嘴杂,来源不一,水平参差,几日间便搞得一地鸡毛。
事实上,对于老皇帝的异想天开,朝中很多人都是不赞同的,开宝功臣是何等的荣誉、何等的重要,那是需要载入历史的,那些人哪有资格在这上边指手画脚,多嘴多舌?
而后来的发展,果如其言,差点搞得没法收场。这等事情,绝不是人越多越公平,那样只会带来麻烦,最好是乾纲独断,不要拖泥带水。
于是,刘皇帝再度“虚心”纳谏了,不再坚持“大众选评”,而是由刘旸会同宰臣、部司堂官及退休的一些老臣勋贵,一起商讨。如此,人更少,份量更重,效率也更高,当然,该争还得争,但刘旸与赵普能更好把控局面了。
更为重要的则是,这似乎也意味着老皇帝对太子进一步放权,连开宝功臣这样重大的事情都可由太子来主持评定结论,其地位、权势影响如何,也可想而知。
至于此前召集的那些人,只能继续让其议着,只不过不再有重量级人物参与,讨论出的东西也不再具备任何参考作用,什么时候等事情结束了,也就自然而然地解散了......
此时,听刘皇帝问起,刘旸还是四平八稳地,轻声应道:“臣等数次廷推,达成了一个初步的十二臣人选,王公不在其列?”
闻言,刘皇帝脸色如常,但语气立刻就有些偏冷的变化趋势:“哦?竟然连王明都无一席之地,说说看,你们讨论出的结果,都有谁?”
注意着老皇帝的表情,刘旸在大脑中稍微搜索了下,禀道:“赵相公、惠公、宋公、广阳伯......”
“等等!”刚讲出几人,刘皇帝立刻打断他,一副脑子不够用的模样:“说名字!”
“是!”刘旸应道,略作调整,继续道:“赵普、宋延渥、宋琪、赵匡义、王彦升、杨业、石守信、潘美、曹彬、李昉、石熙载、吕端。”
随着一个个名字道出,刘皇帝脑子里思考着,嘴上呢喃着,良久,指出:“倒也算中肯,榜上有名者,都够资格,功劳也足,但似乎以文臣居多嘛?”
大概对刘皇帝这样的反应有所预计,刘旸不慌不忙地应道:“臣等商讨,一致认为,开宝乃治世、盛世,当以文治优先。”
“开宝年以来,战争还少吗?”刘皇帝这么说道。
对这方面,刘皇帝有记忆,有思考,就是没逼数。事实上,开宝年以来发生的大小战事,数量可一点不比统一战争时期少,甚至在数量上犹有过之,而论规模与损耗,开宝北伐便是这个时代的巅峰,没有任何一场战争能与之相提并论。
看起来,刘皇帝对文臣居多的开宝功臣结构,是有些疑议的。不过,刘旸还是决定将其考量道出:“乾祐时期是乱世割据,开宝则为大一统盛世,乾祐是创业,开宝是守业,两者之间,有根本区别。”
稍加停顿,小心地瞄了刘皇帝一眼,刘旸以一种坦诚从容的态度说道:“儿并无以文驭武之意,文武相济、文武相制,乃是陛下驭臣之法,不敢擅改。只是今朝国情如此,大势如此,顺势而为罢了......”
虽然对刘旸这样的说辞并不是太满意,不过刘皇帝并没有过于纠结,而是突兀地问到一个人:“为何没有卢多逊?”
“卢多逊?”这个名字可着实出乎刘旸意料了,按捺住心头的疑惑,刘旸沉声道:“卢多逊乃罪臣,夺职处死,岂能位列开宝功臣!”
似乎知道刘旸会这么说,刘皇帝淡淡一笑:“开宝功臣,议的是功还是罪?平心而论,卢多逊功劳如何?”
刘旸沉默了下,沉声答道:“卢多逊不论在地方还是在朝,功劳甚高,建树颇多!”
也就点到为止了,刘旸并没有再多讨论卢多逊问题的意思。老皇帝隐露出的心思,刘旸不是没有察觉到,他甚至觉得刘皇帝这种考量太过异想天开,不切实际。
卢多逊的问题,仅仅是功劳是否足够吗?事情能这么简单对待吗?关于卢多逊,是已经钉上历史了的,罪责清晰,当年还是刘皇帝自己下诏查办,又是他出决定处死的。
这么多年了,刘皇帝又要来这一套,就算他自己有所反复,也要顾忌一下朝臣们的想法吧。其他人不提,老赵普会作何感想,卢多逊可是他针锋相对的死对头,如今又要用赵普,又要把卢多逊重新抬回功臣阁供着,赵普会没意见?赵普的器量,可不至于大到这个地步。
退一步来说,即便赵普能忍,其他功臣呢,将他们与一个罪臣并列,那“开宝功臣”的成色会是如何?他们能心甘情愿?天下人又当如何看待。这段历史,这个人物,后人又当如何解读,只因为刘皇帝偶尔一个莫名其妙的想法?
虽然历史上总有荒唐皇帝、荒唐想法,但刘旸实在不愿意将这个词与他敬畏了也尊重了几十年的皇父联系到一起。
刘旸的沉默太不自然,刘皇帝自然察觉到了其情绪间的微妙变化,也终于瞥了他一眼,再度转移话题:“为何限定在十二人?朕总觉得,少了些人,开宝功臣大事,岂是这区区十二人就能涵盖的?”
刘旸眉头顿时蹙了下,有几分无奈,开宝定十二臣,这不是刘皇帝自己的意思吗?当然,事情还没有定论,圣意有变,增增减减也是可以理解的,只不过,老皇帝这样的多变,实在是让人心中没底。
不过看起来,刘皇帝在此事上还是有点逼数的,只听他继续说道:“名单没拟出来之前,朕觉得十二人就够了,但现在,却是明显不足!你三叔,你大哥,三弟、四弟、六弟,开宝足足二十八年的,我皇室子弟的功勋,同样不能被遗忘!”
听刘皇帝这么一说,刘旸顿时了然,说来说去,目的在此啊......
“陛下所言有理,此事是我等疏忽了,考虑不周!”轻轻地舒了一口气,刘旸拱手,试探着问道:“是否将三叔、大哥他们,一并列入功臣名单?”
“若是全部列入,是否合适?似乎不太好看?”刘皇帝想了想,说道,但不等刘旸接话,便又开口道:“但手心手背都是肉,少了谁,也都不落忍啊......”
刘皇帝都如此说了,刘旸哪里还不明白他心里的倾向,略微琢磨了下,道:“臣回去,再与诸公商讨一番,做些修改!”
“该议一议!此事需慎重!”刘皇帝立刻表示道:“但是,也不当拖得太久,为此事,前前后后,也折腾好几个月了,搞得人心惶惶的,不好!”
这种话,从老皇帝的口中说出来,多少有些讽刺,不过,刘旸还是尽量顺着他的意思,恭声应道:“是!”
“朕看不如这样,就后天,嘉庆寿诞上,当众宣布,来一个双喜临门!”刘皇帝又道。
闻言,刘旸眉头当即锁了起来,看着老皇帝那兴奋的劲儿头,有些迟疑道:“如此是否太匆忙了?只怕时间上会来不及。”
“有什么匆忙的?”刘皇帝当即摆摆手,一副自信的模样:“拟定名单,写上评语,制好册书,人手充足,半日的时间即可。何况,只是宣布一番,图个氛围,具体授勋仪式,另找时间便行......”
刘皇帝说得轻松,刘旸可就大感牙疼,道理是那个道理,但倘若罔顾具体落实过程中难处,那是容易出问题的。
但老皇帝话已经说得如此直白了,刘旸心里清楚,商量的余地很小,也就不再坚持了。心里琢磨着,如何把这件事按照刘皇帝的要求与指挥,尽可能妥当地解决......
告退离开,朝广政殿走去的途中,刘旸的表情很是不自然,有些古怪,更像便秘,全然一副蛋疼的模样。
到今日,刘旸是真的很难再把握住老皇帝心态了,更无法理解其脑回路,变化得实在太快,也太奇怪,根本把握不住。
说句犯上的话,如今的老皇帝,实在有些不可理喻......
一路上脸都是板着的,没有太多表情,不过等回到广政殿,面色已然恢复正常。进入殿宇,殿中的氛围如常一般严肃,刘旸径入办公阁堂,落座,内侍奉茶毕。啜了一口,长长地叹了口气,刘旸即吩咐道:“去,把两位赵相公、吕相公、辛相公找来!”
“是!”
随着太子这一项吩咐,整个政事堂都忙碌起来了,皇帝一句话,下边跑断腿。但是,有些事情,在具体落实阶段,当真不是刘皇帝嘴上说得那么轻松的。
刘旸等人加班加点,当夜便琢磨出一份名单,提交给刘皇帝,然后被他自己给否了。理由很简单,就是刘皇帝看着不对劲,觉得不符他心意。
打回去,继续改,还是不满意,继续改,连改三版,一直到翌日下午,眼瞧着时间似乎不够了,放出去的话又得实现,刘皇帝终于忍不住,拿出刘旸呈上的最新一版,亲自修改。
一番着墨之后,“开宝二十四臣”就在一种紧张的氛围中突兀地出台了,明显匆忙,过于草率,突出刘皇帝的随性。名单拟出来,接下来的事情,就真如刘皇帝所言,只需走走流程与形式罢了。
三月初七,嘉庆圣诞,在当夜乾元殿上的御宴上,在刘皇帝授意下,当场公布结果,由新任内侍行首胡德做宣读。当然,不只是把名单宣读一遍,还配上每个人的履历、功绩,二十四个人,对于第一次在这等隆重场合做“报告”的胡德来说,压力实在不小,喉咙都几乎要冒烟了。
然而,这份开宝功臣名单,不论从其出台的过程还是内容,总不是那么地孚人意。最终名单,按照刘皇帝的意思,把他刘家的几个叔侄全部列上了,大概是自己也知道如此不太好看,便又往里添人,于是开宝功臣的人数,便从初步计划的十二人,一点点膨胀到二十四人,与乾祐功臣一般。
刘旸呈上的那十二人,一个没减,算是对他们工作的认可,然后,就是按照刘皇帝意思来,刘承勋、刘煦、刘晞、刘昉、刘旻五个叔侄,又加上王全斌、王明、马仁瑀、王祐、张永德、张雍、郭良平七人,一共二十四人。
卢多逊最终还是没能上榜,刘旸坚决反对,这件事,没让刘皇帝胡来。
当然,在次序上,赵普是雷打不动的第一人,不管是皇弟、皇子还是皇亲,都被他压在后边。
然而,这样这份注水的名单,却在朝廷上下引起了大波澜,总得而言,给人一种成分不足的感觉。
最让人无法理解的,还是刘皇帝在整个过程中的“骚操作”,让人既无奈,也无语,好好的一桩事,经他一番折腾,多少有些变了味。
就是被列在众臣之首的赵普,心里也有种吃了苍蝇的难受感。实话实说,赵普对于这件事,可暗暗期待许久了,这几乎是盖棺定论的事情,但是结果却没有感受到多少荣幸,没能体会到皇帝对臣子的尊重,说难听一些,就像是施舍一般。
这样一番操作下来,开宝功臣,根本就没法和乾祐功臣相提并论。人数虽然相等,但待遇,那真是天差地别。虽然同样配享功臣阁,但是别提政治地位了,仅看物质待遇,就难以对比。
乾祐功臣,那是二十四王公,开宝功臣,除了本身拥有爵位者,其他人就只加了一个散勋官头衔,每年多给一份荣禄,即便都是二品以上的高衔。
说白了,开宝功臣,就只是给一份荣誉,名义远远大于实际。但即便是这样,还被刘皇帝把格局给搞小了。
当然,如果抛开人数、过程不谈,这仍旧是一项莫大的荣誉,名垂青史是足够的,毕竟,开宝二十八年间,出了多少风云人物、英雄豪杰,最终就这二十四人,何况,每年一份二品散勋官俸禄,这还是实实在在的。
凡事,怕的还是对比......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