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 青壮去路
“至于土著劳逸,文若、伯温,这一下子全部放弃,是不是太过操之过急了?”杨松还是没有下定决定,就像他问的这样,这么多的劳动缺口可不是马上就能补上的。
听到杨松的询问,荀彧马上拱手回道:“回大王,确实如此,因此臣建议对土著劳役的弃用是要逐步渐进的,可不能一蹴而就。”荀彧、刘基当然知道放弃使用土著劳力不是一时半刻就能完成的。
杨松接着问道:“那弃用的土著又当如何安置?”这么多的土著青壮,就算夏国不用了,也不可能就这么简单的直接放了。
要知道这些土著青壮虽然在夏国进行高强度的劳作,但夏国对他们的衣食供给可没有少,这么多年下来,这些土著青壮可谓是变得强壮起来了。
这要是就这么把这十几万经过初步训练的青壮直接放出关外,那不是给关外的土著国提供了十几万的精锐兵源吗?
就算是放给藩属国也不行,这样就会打破关外的平衡,也就达不到夏国想要达到的目的了。
“大王,本国所属土著劳役青壮有力,直接弃用实为可惜。”一旁的刘基此刻回答道:“臣建议组建仆从军,用本国淘汰军械装备之,如此不止可以解决弃用青壮去路,还可使本国囤积军械再放光华,三来还解决了本国军队人数过少的缺憾,四则就算土著青壮战死沙场,也算是为国尽忠了。”
刘基的这个建议让杨松的眼睛一亮。是啊,军队是一个独立的系统,这就避免了很多麻烦,也就不会出现“依赖”一说了,更影响不了夏国百姓。而对于刘基所说的其他各种好处,杨松也深感赞同。
听到刘基的建议,原本静静听着的李靖马上出列,对着杨松抱拳道:“大王,臣附议军师之策。”
“如今本国军队虽英勇无敌,但人数还是太少了。”李靖接着禀报道:“好比上次出关作战,要不是本国军队人数过少,进攻有余防守不足,本国完全可以占领南山城。”
夏国之所以对关外的土著实行各项计策,说到底还不是夏国的军力不足,就算占领下来了也没法保证其安稳,因为治安战考验的就是军队数量是否够多。
杨松见到李靖也这么说,这下也算是他手下的三名重臣的共同建议了,他也就不再犹豫,马上拍板道:“既然如此,那就在今年内逐步弃用完土著劳役,全部编进军队,组建仆从军。”
“大王英明!”众臣拜服。
杨松摆了摆手,示意众臣免礼,接着吩咐道:“仆从军只可装备近战军备,不可装备弓弩,此乃一;再则,仆从军驻扎之地一定要远离百姓居住地,更须严加看管,不可惊扰了百姓。”
不管怎么说,土著就算是归心于夏国,甘为驱使,也毕竟不是夏国人,该有的防备还是要有的。
“是,大王。”李靖听到杨松的吩咐,信心满满的答道:“臣建议把仆从军的驻扎地设在山海关外、平关城以内。”
“臣附议!”听到李靖这话,刘基急忙拱手跟进道:“大王,把仆从军驻扎在李将军所言之地,即可避免惊扰本国百姓,还可使其成为本国的第一道有力的屏障,更可让外界之人知晓本国也是有着北夷之人的。”
杨松知道刘基最后的那句话所说的意思,要是北方的土著人看到夏国有着这么一支装备精良的土著军队,可以让他们放下对夏国的戒心,更有可能会有一部分土著来自愿参军,以补充仆从军的消耗。
不过这样一来,夏国民间刚去除对土著青壮的依赖,就有可能又让夏国军队重新依赖起土著来,让夏国的军队变成一支“少爷军”。这可不行!
于是杨松便把这个疑问向臣下说了出来。
“大王所虑甚是!”不管是刘基还李靖,对杨松的担忧都非常赞同,就算是一旁的主官行政的荀彧,也忍不住的轻轻的点了点头。
刘基既然敢提出建议,当然知道其中的利弊,所以这时他马上应答道:“大王不必担忧,仆从军只是权宜之计,裁军可是相对容易得多啊。”
原来如此,这下杨松终于知道刘基到底是怎么想得了。
相对于民间,军队没有那么多的利益纠葛,可以说放弃就马上放弃,而且刘基也说了,这只是权宜之计,只是为了解决这批土著青壮的去路,以及顺便解决夏国军队人数不够的问题。
“如此就好。”杨松微微的点了点头,命令道:“仆从军只可拥有这一批,严禁从外补充,一旦损耗殆尽,就此裁撤。”
“是,大王。”……
杨松见土著青壮的事情已经解决了,他就对刚才李靖提出的夏国军队人数过少的问题提出新的问题:“刚才药师说军队人数过少的问题,诸位可有解决之策,是征召新军还是扩充现有编制?”
既然发现了问题,那就去解决,再说军队的短板是肯定要提前解决的,不然到时候军队又会因为各种原因让仆从军就此维持了下去,这是非常有可能发生的事,前车之鉴还摆在那里呢。
如今夏国的总人口已经达到了两千万以上,算上海军一共也只有六万多人,还不到十万人,军民比例为一比三百多一点,是真的有点少了。
杨松暗自算了算,依照夏国现有的国力,养个百万大军也是毫无问题的,只不过这样一来就顾不上民生的发展了,他也不可能如此勤兵黩武罢了。
再说军事学院也才建立不久,根本没有足够的军官来统率,因此现在杨松想要听听众臣的意见。
荀彧见接下来是军方的事,他也就对着杨松拱手一礼,退回原位,细细的想着土著劳力接替的事来。
刘基与李靖两人听到杨松的询问,没有马上回答,因为杨松的这个问题来得很突然,他们俩就算再有指挥,一时之间也不可能马上想到一个好的方法出来。
杨松见此,也知道扩军的事不能操之过急,也不催促,反而大手一挥,跳过了这个话题,宣布散会。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
听到杨松的询问,荀彧马上拱手回道:“回大王,确实如此,因此臣建议对土著劳役的弃用是要逐步渐进的,可不能一蹴而就。”荀彧、刘基当然知道放弃使用土著劳力不是一时半刻就能完成的。
杨松接着问道:“那弃用的土著又当如何安置?”这么多的土著青壮,就算夏国不用了,也不可能就这么简单的直接放了。
要知道这些土著青壮虽然在夏国进行高强度的劳作,但夏国对他们的衣食供给可没有少,这么多年下来,这些土著青壮可谓是变得强壮起来了。
这要是就这么把这十几万经过初步训练的青壮直接放出关外,那不是给关外的土著国提供了十几万的精锐兵源吗?
就算是放给藩属国也不行,这样就会打破关外的平衡,也就达不到夏国想要达到的目的了。
“大王,本国所属土著劳役青壮有力,直接弃用实为可惜。”一旁的刘基此刻回答道:“臣建议组建仆从军,用本国淘汰军械装备之,如此不止可以解决弃用青壮去路,还可使本国囤积军械再放光华,三来还解决了本国军队人数过少的缺憾,四则就算土著青壮战死沙场,也算是为国尽忠了。”
刘基的这个建议让杨松的眼睛一亮。是啊,军队是一个独立的系统,这就避免了很多麻烦,也就不会出现“依赖”一说了,更影响不了夏国百姓。而对于刘基所说的其他各种好处,杨松也深感赞同。
听到刘基的建议,原本静静听着的李靖马上出列,对着杨松抱拳道:“大王,臣附议军师之策。”
“如今本国军队虽英勇无敌,但人数还是太少了。”李靖接着禀报道:“好比上次出关作战,要不是本国军队人数过少,进攻有余防守不足,本国完全可以占领南山城。”
夏国之所以对关外的土著实行各项计策,说到底还不是夏国的军力不足,就算占领下来了也没法保证其安稳,因为治安战考验的就是军队数量是否够多。
杨松见到李靖也这么说,这下也算是他手下的三名重臣的共同建议了,他也就不再犹豫,马上拍板道:“既然如此,那就在今年内逐步弃用完土著劳役,全部编进军队,组建仆从军。”
“大王英明!”众臣拜服。
杨松摆了摆手,示意众臣免礼,接着吩咐道:“仆从军只可装备近战军备,不可装备弓弩,此乃一;再则,仆从军驻扎之地一定要远离百姓居住地,更须严加看管,不可惊扰了百姓。”
不管怎么说,土著就算是归心于夏国,甘为驱使,也毕竟不是夏国人,该有的防备还是要有的。
“是,大王。”李靖听到杨松的吩咐,信心满满的答道:“臣建议把仆从军的驻扎地设在山海关外、平关城以内。”
“臣附议!”听到李靖这话,刘基急忙拱手跟进道:“大王,把仆从军驻扎在李将军所言之地,即可避免惊扰本国百姓,还可使其成为本国的第一道有力的屏障,更可让外界之人知晓本国也是有着北夷之人的。”
杨松知道刘基最后的那句话所说的意思,要是北方的土著人看到夏国有着这么一支装备精良的土著军队,可以让他们放下对夏国的戒心,更有可能会有一部分土著来自愿参军,以补充仆从军的消耗。
不过这样一来,夏国民间刚去除对土著青壮的依赖,就有可能又让夏国军队重新依赖起土著来,让夏国的军队变成一支“少爷军”。这可不行!
于是杨松便把这个疑问向臣下说了出来。
“大王所虑甚是!”不管是刘基还李靖,对杨松的担忧都非常赞同,就算是一旁的主官行政的荀彧,也忍不住的轻轻的点了点头。
刘基既然敢提出建议,当然知道其中的利弊,所以这时他马上应答道:“大王不必担忧,仆从军只是权宜之计,裁军可是相对容易得多啊。”
原来如此,这下杨松终于知道刘基到底是怎么想得了。
相对于民间,军队没有那么多的利益纠葛,可以说放弃就马上放弃,而且刘基也说了,这只是权宜之计,只是为了解决这批土著青壮的去路,以及顺便解决夏国军队人数不够的问题。
“如此就好。”杨松微微的点了点头,命令道:“仆从军只可拥有这一批,严禁从外补充,一旦损耗殆尽,就此裁撤。”
“是,大王。”……
杨松见土著青壮的事情已经解决了,他就对刚才李靖提出的夏国军队人数过少的问题提出新的问题:“刚才药师说军队人数过少的问题,诸位可有解决之策,是征召新军还是扩充现有编制?”
既然发现了问题,那就去解决,再说军队的短板是肯定要提前解决的,不然到时候军队又会因为各种原因让仆从军就此维持了下去,这是非常有可能发生的事,前车之鉴还摆在那里呢。
如今夏国的总人口已经达到了两千万以上,算上海军一共也只有六万多人,还不到十万人,军民比例为一比三百多一点,是真的有点少了。
杨松暗自算了算,依照夏国现有的国力,养个百万大军也是毫无问题的,只不过这样一来就顾不上民生的发展了,他也不可能如此勤兵黩武罢了。
再说军事学院也才建立不久,根本没有足够的军官来统率,因此现在杨松想要听听众臣的意见。
荀彧见接下来是军方的事,他也就对着杨松拱手一礼,退回原位,细细的想着土著劳力接替的事来。
刘基与李靖两人听到杨松的询问,没有马上回答,因为杨松的这个问题来得很突然,他们俩就算再有指挥,一时之间也不可能马上想到一个好的方法出来。
杨松见此,也知道扩军的事不能操之过急,也不催促,反而大手一挥,跳过了这个话题,宣布散会。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